APP下载

协同创新理念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2021-04-13方晓婷谭锦钊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15期
关键词:协同创新高等院校创新创业

方晓婷 谭锦钊

【摘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新时代人才发展的要求之一,代表创新创业教育开始迈向新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虽然高等院校是肩负“立德树人”教育重任的主体,但在现阶段,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发展制约性因素,如资源不充足、教用脱节、知识脱节等,其与“协同创新”的教育理念相关联成为创新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对此,本文立足于协同创新理念,促使协同创新主体与功能间的能动关系有效发挥出来,进而提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从而能够为社会和国家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关键词】协同创新  高等院校  创新创业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15-0022-02

协同创新是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的新范式,其能够促进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保障教育质量,利于培养创新拔尖人才。高校应用协同创新理念功能,逐渐被教育界改革所认同。同时,高等院校作为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和人才输出平台,应立足于协同创新背景,践行大众创新和万众创业,培养当代学生的创新创业思想和科技创新能力。也促使高校面向大学主体,履行高质量人才的培养任务,在教学中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促使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更加明显,实现其应有之义。

一、协同创新的基本内涵

创新是系统化、有组织的原则,是不同要素间重新组合的目标。而协同创新是创新理念的一种延伸,重视协同,进而打破传统分科独立的关系,以探索适合不同需求的一种创新模式。高校教育工作者,正在积极营造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促使信息、人才、技术和各资本等要素间的创新融合与流动。协同创新是优化的过程,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应该从整合、互动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其中,在整合维度上,其涉及到行动、知识、绩效、资源,在互动维度上,是各创新主体间关于资源优化与知识的分享,以及系统匹配度。协同创新过程性质来说,可以表述为“沟通、协调、合作与协同”几个环节[1];从政策层面上来说,则是基于政策或机制导向,促使当地或地域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社会企业各主体的优势互补,促使科学创新成为可能,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提升社会效益与高校教育改革发展。

二、协同创新理念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及价值

协同创新,对科学技术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中,创新创业教育价值内涵集中体现在:首先,构建创新创业的发展环境。协同创新应形成教育合力,针对于此应调动不同背景、利益相关主体的能動性,围绕共同价值文化来展开实践活动。从根本上讲,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是为社会及国家培养更多人才,坚持人才需求导向的协同创新,从人才培养的价值逻辑上,是在培养应用型和创新拔尖人才。其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的优势。协同创新的要义则是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传统创新教育分散、孤立的局面,充分发挥各主体优势,形成教育合力,并且创新调动各要素活力,实现要素间的流动。最后,打破各主体在人才培养合作上的壁垒。协同创新的提出,需要对传统院系专业的“各自为营”的组织模式进行改革,致力于跨区域、跨学校、跨学科的“三跨”科研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反之又为创新创业的教育提供了保障。

三、协同创新理念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一)协同创新机制不健全,要素利用率低

自身定位不明确,产生的教育盲从问题。高校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同时也是开展此项人才培养模式的桥梁,负责和其他高校、政府和企业间的联络工作。但是在很多地方高校中,创新创业教育没有深入展开,并出现了盲从现象。如协同合作侧重于外在条件与资源,忽视自身建设的优势与特点,所提出的发展路径出现同质化问题。因角色不明,则难以形成稳定持久的关系,且无法发挥优势互补的最大效益。可以说,高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主体,常因各种原因丧失主权。在不良社会的氛围下,对高校创新教育的协同发展产生了阻碍作用,片面追求“业绩”,并不是对问题的责任担当和理解,而是非自愿的盲从,其并不是创新创业协同教育的出发点。

(二)权责不清晰导致合作机制没有发挥出价值

之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正处于发展中,相对不成熟,呈现出“粗放”管理状态,参与主体的利益及风险机制有待完善。再加上其他现实因素,利益驱动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没有实现制度化模式的转化,且风险机制尚未建立健全。因缺失完善的机制也成为影响创业教育发展的不安全因素,项目实施存在一定的风险,风险预警能够促使创新创业教育顺利实施[2]。如校企合作的短期运作过程中,企业缺乏约束力、内在驱动力,存在较大的教育随意性,加之无评价机制,校企合作无法调动主体能动性,创新创业教育效果也并不明显。

(三)缺失协同创新理念和文化继承意识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导致各地区高校在资源利用率和条件使用上存在明显差异,出于不同评价机制和利益,不能够很好地加强协同教育合作,来促使创新创业教育的水平得到快速发展。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侧重现实存在和行政观念,以及就业率,高校往往受到外在的压力,才展开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内在驱动的自觉行为,这从根本上阻碍了该项教育工作的高效发展。因缺失创新创业理念,则必然导致相关工作质量不高,没有真正建立相关的文化氛围。即使了解到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功能,但却忽视培养大学生合作、开辟与创新思维等素质能力,强调创新知识,是过分追求短期效益的创新创业教育行为。

四、协同创新理念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实现路径

协同创新以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与模式为核心,特别是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产业、地方政府进行深入融合。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发展,发挥学校、企业与政府及社会其他力量的能动性是关键。

(一)建立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结合高校素质教育现状,设置额外学分的奖励方式,调动学生参与到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空间。且高校主体按照创新创业平台,优化运行方案,促使创新创业的实践平台与专业课程融合起来,促使创新创业课程有效发挥出优势。如高校在搭建“双创”教育平台的过程中,专业教师应丰富平台的运行内容,促进其与生活间的联系性,促使学生认识到该项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并且,在课程实施中,应结合学生所处的年级及需求,划分为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让创新创业以大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在学生群体中推广下去。

(二)企业为大学生搭建创新创业平台

现阶段,对于高校教育主体来说,大学生就业率成为评价其教学质量的指标之一,但是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忽视协同机制的作用,不重视创新实践活动的价值功能,所引起的创新创业教学效果没有凸显出来问题。协同创新理念下,应着眼于人才教育,学校应积极联系企业,使得企业加入到人才培养中,同时也是协同教育的必然选择。校企合作,搭建校企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在专业辅导教师的指导下,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如创新活动、创业活动等,为大学生今后从业打下基础[3]。

(三)政策层面来构建良好环境

现阶段,部分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因教学平台、基础设施等资源的匮乏,导致该项教育没有落实到实处。对此,可以从政府角度,发挥其政策指导作用,加强政府监管的功能作用,积极为大学生构建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从根本上支持创业平台的建立与完善。如创业平台的建构过程中,应发挥政府主体的作用,协调完善学校、企业和政府间的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机会,为学生提供更多、更真实与全面的创新创业认知途径,从而为实现该目标提供保障。

(四)校外资源与校内资源之间的协同

地区高校已经将创新创业教育的预算纳入到资金体系中,为保障各项活动的顺利进行,重视资金投入,对丰富创新创业教育竞赛、专利成果与项目开发等提供了资金保障。同时也为编写系列教材与开设课程设立专项教育经费,吸纳社会各资源加入到高校创新创业,通过中长期的合作,来推动此项教育工作,如还款日期、额度等贷款政策,建立担保机构,为具有创新创业资格的大学生提供无息资助,调动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降低此项工作的门槛。发挥校内外资金保障的协同作用,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参与率[4]。

(五)政府引导下的科研、企业等主题间的协同创新教育

根据当地政府指导方针,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间教育合理,也表现在其协同合作所建立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组织开展多元创业教育和科研活动,将其各自资源与优势发挥出来,并进行深度融合,协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与创业能力。各主体间互动联系,为市场提供了人才保障,与高校课程体系相得益彰,扩大了创新创业教育范围,打破现有创新创业教育局限性,使校、研、企三方主体间有机结合,共同致力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协同理念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新教育教学理念,结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与文化特色等各方面,为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条件,团结社会各主体及力量,来建立健全创新协同策略,从而更好地落实创業教育,从而为国家“创新创业教育的战略计划”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金伟林,吴画斌,王侦.协同创新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优化升级路径研究[J].经营与管理,2021(4):137-141.

[2]王龙龙.“三全育人”理念下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职业教育(中旬刊),2021,20(1):36-39.

[3]倪国爱,高天星,王丽萍,吴卫兵.协同育人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J].铜陵学院学报,2020,19(6):110-112+116.

[4]刘翠先.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协同育人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20(6):58-60.

猜你喜欢

协同创新高等院校创新创业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改革取向研究
浅析VB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