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素养培育策略
2021-04-06胡慧敏
胡慧敏
【摘 要】以核心素养为基准开展各项教学工作,不但能够促进学生以及教师的个性化发展,同时还会为学生的思维能力成长做铺垫。在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地理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人地协调观在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当中占据着较高的地位。需要以人地關系为线索,设定好人地协调发展观念的教学目标。学生需要借助学习地理知识进一步的掌握更为丰富的地理知识技能,同时构建更为正确化的地理认知观念。本文主要就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素养培养措施进行分析,结合当前人地协调观教育现状,制定出更为合理的教学方案,促进学生人地协调观素养的良好化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培养措施
地理这门学科和人们生活连接紧密,通过研究地理知识来让人们更好的了解自然的规律变化,进而合理化的修整优化自然环境。借助自然条件,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化发展进程,给其发展创造出更为优异且便捷性的条件。想要更好的落实该目标,那么人们就必须要具备较强的人地协调观念,之后再进一步的深度探究并剖析地理环境,赋予人类各项活动科学以及发展的特性。需要在初中地理教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念,促进学生综合思维的发展,强化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使得学生都能够正确的认知人地观念中人和自然的友好关系,分析当前时代背景下的环境现状。
一、人地协调观的概述
人地协调观念始终是地理这门学科中的主要观念,简单来说,该观念就是让人们更为正确的认知人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让人们了解并判断二者协调关系存在的重要价值以及必要性。人地协调观念涵盖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环境观以及科学资源观。若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无法正确的认知并判断人地协调关系,那么就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损坏自然环境,打破自然环境的平稳运行状态,甚至还会出现资源肆意开发、损耗等的问题,人地关系会不断的恶化,进而引发一系列的土地退化等危机事件。在地理学科中,要明确的罗列出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之间的关系,并解释二者之间存在的关系,采取该种形式正确帮助学生树立人地协调观念,使得其都可以认知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影响,同时明白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所造成的后果,依据现实生活中的人地矛盾案例,找出产生矛盾的具体原因,制定出更具针对性的改进优化措施。
二、人地协调观教育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初中地理教学工作的开展并没有重视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念。教师会一致的认为这一观念的培养难度比较高,且抽象性极强,具有一定的空洞性,无法用知识点的方式讲授给学生,学生也不能借助阅读等的形式掌握其知识,且实际的教学操作尤为复杂。除此之外,想要把人地协调观更好的和地理这门学科的教学活动连接在一起,那么其就需要严苛的设立教师的教学要求,其教学效果相对来说会比较微弱。目前我国所推行的高考机制影响深远,所以其相关的能力并不能较为轻易的就被察觉出来,把握的难度也会比较高。在该时代教学背景下,地理情感培养教学活动的时间越来越少,教师会完全忽视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并且地理学科的课时比较少,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念,无法及时的开展观念以及情感的养成以及技能训练活动。
三、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培养措施
(一)树立正确人地协调发展教学观念
想要更好的帮助学生塑造人地协调发展观念,那么地理教师就必须要及时的改革并创新自身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观念,发挥出自身的教学引导效用。推行正确化的教学理念,加大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培养的力度,不仅需要在理论教学方面进行重视,还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时刻的关注学生对于人地协调问题的情感态度变化,明确人地关系的结构,制作出相应的教学任务,合理的设计教学目标。
(二)构建教学情景
教师应当在实际的生活当中选择更为典型的素材当做教学案例,创设出和其教学内容相贴切教学情景,进而激发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以及热情,同时给学生思考知识问题提供便捷化的条件。举例来说,可以选择人地关系和谐相处现象教学,促进学生感知能力的发展,让其可以更好的感受并领悟人和自然所存在的观念,同时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懂得反思。想要培养出学生保护环境的认知意识,那么就需要给其创设出相应的生活场景:“在寒冷的冬季,我国很多城市都相继出现了雾霾的天气,造成雾霾天气的原因十分的复杂,但是最为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呢?”设置教学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之后教师要对问题进行解答:“我国北方地区会采取烧煤的方式取暖,这种取暖方式会生成大量的SO2等有害的气体,这些气体会进一步的形成雾霾。近些年,我国大部分地区都会使用天然气取代煤炭供暖,这就较为明显的改变我国冬季的环境质量。”通过该情景的教学,学生可以更为清晰的认知人类活动对于自然环境的影响,一旦没有合理化的使用资源能源,就会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以此来引发学生的共鸣。学生在其课程结束之后会自行的查找和雾霾天气相关的新闻报道,找出引发雾霾天气的具体原因,以身作则,构建更为正确合理化的资源使用认知意识,促进学生人地协调观的良好化发展。
(三)开展实践活动教学
在讲解《水资源》课程时,教师应当采取小组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自行的组建小组就该地区的水资源使用情况进行调查。1组学生发现大部分的家庭用水管道会分成多类管道;2组学生发现学校周围的污水处理厂需要处理总体城市的生活用水,在处理之后水质达标将其排入到大海。3组学生发现原本农民灌溉农田作业已经转变为喷雾式作业,这样能够较好的节省淡水的使用量。通过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能够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其中,更好的感受人地协调观存在的重要价值,为学生日后的成长和发展创造出更为优异的条件。
四、结束语
学生人地协调观念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期且循序渐进的培养。教师应当对初中学生的学习特征以及认知规律特性进行分析,以其为基准编制出更适合初中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案,凸显出学生地理教学课堂的主观能动性,把课堂知识和学生实际生活更好的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整体,便于让学生更为清晰的认知人和自然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以及价值观念,促进其可持续化思维的发展,站在人地协调发展的立场上,分析大气污染等灾害问题的根源,全面性的保护地球家园,打破时间以及空间的束缚,正确的看待地理环境问题。
【参考文献】
[1]张静,于蓉.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关键能力解读与教学策略[J].江苏教育,2019,1262(27):23-25
[2]孙嘉.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培养的课例观察与思考[J].地理教学,2019(08):24-25
[3]董丽华.初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的培养策略分析[J].求知导刊,2018(35):66.
[4]聂利红.地理核心素养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落地策略研究:以“民俗与旅游”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6):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