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改革下推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路径

2021-03-31曲凤东

经济研究导刊 2021年35期
关键词:就业创业供给侧改革能力培养

曲凤东

摘   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就业问题逐渐成为了当前主要的社会问题之一,尤其是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解决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教育行业所面临的难题。基于此,从供给侧改革的含义出发,结合当前阶段大学生就业创业具体所需能力进行分析,同时通过研究供给侧改革视野下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的问题,指出了当今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的具体策略,希望能给予相关教学工作者和学校一些可行的帮助和指导,进而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有效提高,并切实解决我国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35-0081-03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平稳,而对于供给侧改革来说,提高效益和提升效率是推进改革进程的主要目标。因此,供给侧改革视野下对于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也有了新的要求。现如今,市场经济发展不仅要求大学毕业生具备应有的基本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还要求其具有良好的思想价值观念和道德素质修养。但是,如今高等院校在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的培养力度仍有所不足,整体培养工作存在企业参与度较低、培养方案相对欠缺等问题。基于此,围绕供给侧改革视野下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策略进行创新研究,符合当前教育行业的发展需求,值得我们给予足够的重视。

一、供给侧改革的内涵和背景

(一)供给侧改革内涵

所谓供给侧改革,是在“需求侧”基础上提出的一种从供给方面入手,借助生产要素重新整合来实现经济水平提高的经济发展手段,是一种由市场决定供求关系和企业决策的经济模式。而对于学校来说,供给侧改革更大程度上指的是学校由重视办学规模转变为重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二)供给侧改革背景

供给侧改革最远可追溯到两百多年前经济学家萨伊提出的供给创造需求定律。虽然这一定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遭到反对,但仍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同时,对于我国来说,供给侧改革首次提出主要是为了解决我国经济市场存在的供需失衡问题,其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提高经济生产的效率和质量。但同样,目前供给侧改革仍有很多问题存在,如市场监管问题、税收问题、公共服务问题等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我们目前所需要思考的课题。

二、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需求分析

在供给侧改革的影响下,高校办学更加注重能力培养,对于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需求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

(一)基本工作能力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企业更加注重生产效率,这使得基础工作能力更加重要,因此拥有较强的基础工作能力是高校学生毕业就业创业的前提所在。一方面,针对对口工作,毕业生必须拥有足够的专业技能知识,除了要对本专业工作有较深认识外,还要充分掌握本专业工作所需的各种技术能力,如机械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绘图技术和力学知识等等;另一方面,针对非对口工作,尤其是文职、行政类工作,学生虽不需要具备较强的技术,但要有足够的写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且要对办公软件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二)社会生存能力

在供给侧改革视角下,企业对于员工工作态度更加看重,因此毕业生在参与工作时必须拥有良好的工作态度和社会能力。一方面,不同于学校生活,社会工作对于学生的时间规划能力要求更高,学生必须具有较宽的思维,要能够适应各种工作环境,并能够为自己的生活和就业充分考量;另一方面,针对刚刚毕业的学生,其往往内心比较浮躁,而大多数行业均要求学生拥有良好的耐心,不仅要能够快速融入社会工作,还要有较强的敬业负责意识,要能够充分借助所学知识完成日常工作。

(三)为人处世能力

步入社会,学生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而在此过程中,不会再有学校老师的包容和教育,因此往往需要具有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为人处世能力。一方面,学生要具备一定的情商,要能够合理把控自己与企业领导和同事之间的关系,既不能把人际关系搞得太僵,又不能和领导称兄道弟;另一方面,学生在毕业后要具备更强的办事能力,在完成工作时不仅要考虑别人的感受,还要顾全大局,并要尽量避免犯错误,以免给自己的未来发展带来影响。

(四)思想道德素质

对于刚刚工作的毕业生来说,思想道德素质永远是开展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一方面,毕业生要具有一定的规范意识,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工作中毕业生不仅要严格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还有秉承一定的原则和底线,要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开展工作;另一方面,作为刚刚进入企业的员工,毕业生要对企业有足够的忠诚度,要对企业负责,并能够在企业利益受到损害时勇于进行维护。

三、供给侧改革视野下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现状及问题分析

前面提到,在供给侧改革视野下,高校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且更侧重于专业人才培养。但是,供给侧改革与目前绝大多数高等院校发展趋势相悖,多数高校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存在一定问题,其中,我们分别针对几点问题进行分析。

(一)教育结构严重失衡,专业设置相对混乱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行业较以往有了很大进步,尤其是办学规模和办学条件相较于几年前已经有了非常大的提高。但是,办学规模的提高并不意味毕业生素质的提高,目前我国现有近2000所大学,但只有很少一部分院校能够培养出较多的优秀毕业生,整个教育行业呈现出过于追求“大而全”的严重现象。首先,多数学校为了响应“双一流”高校发展号召,逐渐增加自身的专业设置,并扩充招生数量,这样虽然学校的规模有所上升,但学生素质更加参差不齐,使得无论高考成绩如何都有学生的现象更加严重。其次,许多學校虽拥有较多的专业,但专业设置相对混乱,一些学校普遍存在一个老师教多个专业以及多个专业学同样课程的现象,而这对于学校培养专业人才有着很大的不利,同时再加上学校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使得很多学生在毕业后连最基本的工作能力都没有,因此也就更谈不上具有较强的就业创业能力。最后,由于学校逐年增多,政府扶持力量有限,因此只有很少一部分优秀院校获取了国家的教学资源。但从实际来看,资源较多的学校往往会朝研究型大学发展,反而资源较少的学校则会更加重视学生就业。这种教育结构的严重失衡,使得一些优秀实践人才都参与了理论研究工作,反而技术岗位却严重缺乏实践人才。

(二)学生就业意识较差,就业态度不够端正

进入21世纪后,就业压力较以往有了很大的增长,同时伴随着学校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找不到工作的难题。但其实,如今大学生无法找到工作的原因并不完全是工作岗位减少,更多的是学生就业意识较差所致。一方面,许多刚刚毕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并没有充分的工作实践机会,因此其在步入工作岗位后往往会有畏难心理,既不愿意受委屈,又不愿意太累,而想要从事工资高、待遇高的工作却又能力不够,因此往往宁愿选择失业也不愿意去工作;另一方面,很多95后学生有着远优越于父母的成长环境,其在成長过程中一般不会受到太多的挫折,这使得其普遍不能吃苦,不愿吃苦,因此在工作时往往不具备较为端正的就业态度,很容易因为领导的职责而直接辞职。同时,目前许多学校在培养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时仅重视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和理论知识,既不开设相关的职业道德课程,也不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实习机会,使得学生的工作素养很难养成,在工作后不能适应岗位的现象也就十分常见。

(三)校企联合不够紧密,就业培养脱离市场

在供给侧改革视野下,经济生产更加贴近市场,因此高校人才培养也应以市场需求为前提。但从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现状来看,却是校企联合不紧密、就业培养脱离市场的问题仍十分严重。一方面,多数企业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并不愿意与学校建立联系。高校实习平台建设难度较大,这使得学生在校期间很难接触到较多的工作机会,因此在毕业后也就不能对自己适合工作、自己想要什么工作有很深了解;另一方面,很多高校风气比较浮躁,能够潜心从事钻研的教师并不多,这使得很少有教师愿意借助企业力量来提高自己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只重视理论教学,且教学内容往往会与实践工作相脱离。

四、供给侧改革视野下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策略

基于上述问题,可从学校和企业两个角度分析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质量的方式方法,同时通过对当代大学生的分析以及对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需求的研究,确定了以下两点培养策略。

(一)完善就业培养机制,加强就业培养力度

面对供给侧改革,学校要加快改革,逐步加强对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视,逐步将规模化发展转变为高效化发展。首先,学校应适当停止扩招,短期内优先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尤其应针对现有专业引进一批能够适应不同专业教学的优秀教师。同时,要逐步完善课程体系,既要重视理论教学,又要重视实践教学,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要让学生在毕业后能够适应专业岗位。其次,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就业培养力度,贯彻落实服务社会的教学方针,一方面要就学风问题进行整顿,借助宣传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敬业态度,要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就业,并让其能够时刻为工作做好准备;另一方面要加强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尤其是对于未来想从事服务行业的学生来说,要培养其沟通能力和服务态度,使其在未来工作时始终拥有良好的心态,既能适应各种工作环境,又能应对各种困难挫折。最后,要进一步构建校内工作平台,让学生在课余拥有更多的兼职机会,使其能够在学校内感受到工作的不易,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工作态度和为人处世方法,确保其在毕业后不会受到岗位领导和同事的压迫。

(二)建立校企联合机制,搭建校外就业平台

由于供给侧视野下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更加重视学生的基础工作能力,因此学生更需要得到更多的实习机会,而对于学校来说,仅依赖自身力量并不能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实习机会,因此在培养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时,社会企业也应积极参与进来,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挖掘更多潜在的优秀人才,最后实现学校、企业的共赢。首先,针对实习生往往会受到企业压迫的问题,国家要建立健全完善的毕业生就业培养机制,为毕业生利益建立有效保障,同时政府要积极参与到大学生就业培养平台建设之中,尽量为企业和学校搭建桥梁,并借助科学有效的制度规定鼓励学生进行创业就业。其次,企业要积极走入校内,借助校招等招聘活动及时挖掘有能力、有抱负的学生,积极为培养优秀应用型人才作出贡献。最后,学校教师要逐步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就业能力培养方案,尤其应建立健全更加详细的实习评价标准,要引导学生敢于就业,勇于就业,尽量在校内形成较好的就业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就业创业能力。

综上,本文从供给侧视野出发,结合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需求,对目前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现状进行了分析,并确定了以建立校企联合、加强体制建设为主的培养策略,旨在能够促进当代大学生更好进行就业和创业并为社会和市场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同时,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只有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才能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并为社会经济建设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孙保营.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J].当代经济,2019,(1):146-151.

[2]   闫娜.供给侧改革环境下大学生新型就业路径分析[J].黑河学院学报,2018,(10):55-57.

[3]   陈忱,邵婷.浅谈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策略[J].现代交际,2018,(13):152-153.

[4]   刘洋希,马云攀.浅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困境及解决措施[J].人才资源开发,2017,(20):109-110.

[5]   马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与就业指导模式改革研究[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6,(6):33-39.

[6]   徐宏,郝涛,孙雨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6,(5):31-38.

[7]   孙维.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大学生创业决策能力培养——基于E-PCI-S心理资本干预模型的分析[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3):17-22.

[8]   李莉,管理要.人才供给侧改革下推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路径[J].西部素质教育,2016,(6):21.

[责任编辑   兴   华]

猜你喜欢

就业创业供给侧改革能力培养
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的影响性因素
推进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可行性方法研究
企业英才俱乐部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