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MSCT动态增强扫描诊断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临床分析

2021-03-30李展展王欢笑

黑龙江医药 2021年5期
关键词:胰管乳头状黏液

李展展,段 静,王欢笑

三门峡市中心医院CT诊断中心,河南 三门峡 472000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属于一种胰腺囊性肿瘤,目前临床治疗良性与恶性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具有不同的治疗原则,因此,早期准确鉴别与诊断该疾病的良、恶性,可为临床治疗方案制定提供依据,最大限度提升治疗效果[1]。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层螺旋CT(MSCT)已广泛应用于各类疾病诊断中,其具有分辨率高、经济价值高等优点,并对病变位置的组织关系及形态结构进行显像,可为临床诊断与鉴别疾病提供可靠依据[2]。但目前临床对MSCT动态增强扫描诊断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报道较少,鉴于此,本研究将探讨MSCT动态增强扫描诊断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临床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回顾性分析法,收集2015年1月—2020年1月于三门峡市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30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47~68岁,平均年龄(57.46±5.09)岁;体重48~79 kg,平均体重(63.49±3.56)kg。对30例患者均进行MSCT动态增强扫描检查,且经病理确诊,并获得病理结果。

1.2 入选标准

(1)纳入标准:①符合《现代肿瘤学》[3]中相关疾病诊断标准;②患者均伴有上腹部不适、腹胀等临床症状;③均经病理诊断确诊;④无MSCT动态增强扫描禁忌;⑤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完整,且同意翻阅。(2)排除标准:①血液系统疾病;②感染性疾病;③合并恶性肿瘤;④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等免疫系统疾病;⑤严重肝、肺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

1.3 方法

1.3.1 MSCT动态增强扫描检查:所有患者均予以MSCT动态增强扫描检查,采用64排螺旋CT机(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 Lightspeed VCT),检查前指导患者将随身佩戴的金属物品去除,并向其交代相关注意事项,检查前所有患者需禁食4 h,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予以患者口服1 000 m l清水,使其膀胱保持充盈,扫描范围为患者膈顶到双侧肾脏下位置,首先进行CT平扫,完成后进行增强扫描,MSCT动态增强扫描前需予以患者静脉高压注射70~90 m l非离子型碘对比剂碘海醇,对比剂浓度为300mgI/m l,注射流率调节为3.5~4 m l/s,对比剂注射后,需分别在30 s、60 s、120 s进行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三期扫描,扫描参数:电流设置为80 mA,电压设置为120 kV,层间距、层厚均设置为1 mm,对患者胰腺进行薄层扫描,扫描结束后将图像传送至工作站中,做进一步图像处理,获得患者的冠状位、沿主胰管及胆总管方向行曲面重组、胆总管方向行曲面重组及沿主胰管及胆总管方向行曲面重组的图像。

1.3.2 病理检查:对所有患者病灶处进行病理切片检查,标本来源主要包括病灶处囊变区域、囊壁及邻近部分胰腺组织,将其进行切片后,采用35%甲醛溶液对其进行固定,脱水后处理后,使用石蜡进行包埋,行HE染色,采用显微镜下观察。

1.4 评价指标

(1)邀请2名本院胰腺方面专家对获得的影像学图像进行阅片,比较良、恶性肿瘤MSCT动态扫描特征,包括强化主胰管扩张、肿瘤最大径、胆管扩张、壁结节等,30例患者中存在合并特征。(2)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MSCT动态增强扫描检查对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良、恶性诊断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以%和n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一致性采用Kappa检验(Kappa>0.75表明一致性极好,0.4~0.75表明一致性较为理想,<0.4表明一致性差),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理结果

本研究中30例病例中,经病理检查结果证实11例为良性肿瘤,占比36.67%;19例为恶性肿瘤,占比63.33%。

2.2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MSCT动态扫描特征

恶性肿瘤患者主胰管扩张≥7 mm、肿瘤最大径≥50 mm、有胆管扩张、壁结节≥5 mm占比均较对较良性肿瘤患者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肿瘤患者主胰管扩张≥5 mm、壁结节≥3 mm占比虽较良性肿瘤患者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MSCT动态扫描特征 例(%)

2.3 MSCT动态扫描检查对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诊断结果

MSCT动态扫描检查的准确度为90.00%(27/30),灵敏度为89.47%(17/19),特异度为90.91%(10/11),恶性预测值为94.44%(17/18),良性预测值为83.33%(10/12),MSCT动态扫描检查与病理检查结果具有极好的一致性(Kappa=0.798),见表2。

表2 MSCT动态扫描检查结果 例

3 讨论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为临床常见病症,其起源于胰腺上皮,呈乳头状生长,并在发展过程中分泌较多黏液,造成主胰导管或分支胰管进行性扩张或囊变,该疾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主要取决于导管扩张程度与长生黏液的量,如不及时治疗,可发展为恶性病变,而向肺、肝等重要器官进行转移,破坏机体正常组织,严重时可危及生命[4-5]。目前临床诊断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方式较多,但效果尚未统一。因此,有必要寻找一种直观、快捷、高效的诊断方式,为患者实施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案,并提升治疗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既往临床诊断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多采用穿刺活检、胰胆管造影等检查方式确认疾病类型,但该两种检查方式均为有创检查,对患者机体造成一定损伤,且检查周期较长,延误患者治疗时机,临床应用效果受限[6-7]。本研究结果显示,恶性肿瘤患者主胰管扩张≥5 mm、壁结节≥3 mm、主胰管扩张≥7 mm、肿瘤最大径≥50 mm、有胆管扩张、壁结节≥5 mm占比均较对较良性肿瘤患者高,同时,MSCT动态扫描检查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恶性预测价值、良性预测价值分别为90.00%、89.47%、90.91%、94.44%、83.33%,且MSCT动态扫描检查与病理检查结果具有极好的一致性(Kappa=0.798),表明MSCT动态增强扫描诊断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分析原因在于,MSCT动态增强扫描检查具有操作简单、无创性、检查周期短等优点,可将患者病变位置的组织结构及形态均呈现于图像上,得出不同组织区域的结构、形态特征,进一步提高临床鉴别良、恶性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准确率;此外,恶性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多以中低密度为主,而良性病灶多呈现为高密度,MSCT动态增强扫描可有效呈现两种病灶组织的密度,可作为鉴别两种的疾病的依据,进一步提升诊断价值[8-10]。

综上所述,MSCT动态增强扫描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良、恶性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度、灵敏度与特异度,且与病理诊断具有极好的一致性,可为临床早期判断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良、恶性提供可靠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胰管乳头状黏液
肿瘤相关因子TSHR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相关性
术中超声在胰管修复外科中的应用:4例病例报道
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术前高频超声诊断分析
从胰管改变谈胰腺疾病的诊断
胰管扩张的临床原因及影像学特征
喉前淋巴结与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对肿块型胰腺炎与胰腺癌的诊断价值
甲状腺乳头状癌右侧喉返神经深层淋巴结转移率及影响因素
黏液如何助力清除流感病毒
为什么蜗牛爬行后会留下银色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