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构真正的“自我”:个性化教育的深层品质

2021-03-25吕林海

江苏教育 2021年2期
关键词:自我意识自我

吕林海

【关键词】自我意识;自我激活;自我建构

“个性化教育”是一种深层的教育理想,它力图把教育渗入每个“个体”的“独特”的“个性”深处,它力图把教育对于每个个体发展的“独有”价值真正地彰显出来。教育,在最根本的意义上,必然是“个别”指向的,因为“人”是“个别化”的,对“独特的人”之“塑造”(而非“统一”意义上的“人”的模塑)一直是教育的终极追求。作为理想的“个性化教育”与作为实践的“个性化教育”无法完成等值转化,也不可能完成,否则,“理想”就无法被称为是一种“理想”,甚至意味着一种“理想”的“空无化”。追求“个性化教育”的理想,是实践的永恒且本然的样态。“个性化教育”实践的品质取决于对“个性化教育”深刻内涵的彰显程度,这就迫使教育实践者应超越性地走向“个性化教育”的背后乃至深处,探析和审思内蕴其中的理论深意,以此构建更为精当的“个性化教育”实践样态。

一、触发“自我意识”:个性化教育的起点

“个性”是“个性化教育”的关键语汇。当我们真正言说“个性”时,其实是在言说每一个个体的“独特自我”。如果站在教育者的角度去谈论“个性”或“个性化教育”,“个性”这个词虽然仍然存在,但因为这种谈论是外在于“每个个体”的,“独特的自我”其实并没有显露出来。在这个意义上,“个性化教育”其实是一种“群体意义上”被给予的“个性化教育”。真正的“个性化教育”需要站在学习者的视角来谈论。由此,“个性化教育”就不是教育所施与的东西,而是每个个体内在“自我”被唤醒出来的东西。“被唤醒”就是“自我意识”的萌发。“个性”是每个个体所独具的意识、感知、认知、情绪、价值的综合体,它是每个个体身体生命、文化生命的融合与体现。“个体”被唤醒,就意味着个体有了一种“向内”的意识,他意识到了自己是一个有选择、有意向、有情感的存在,他在“自我意识”的促发中感受到了自我的存在。由此,“个性化教育”的起点在于自我意识触发,而不仅仅是各种纷繁多样的被给予的活动。各种活动如果没有真正打动学生,没有让学生看到自我的存在,这样的活动在起点处就是“非个性化”的了。在常州市武进区若干所学校的实践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对学生“自我意识”的关切与促动。

二、推动“自我激活”:个性化教育的动力

“自我个性”的发展、建构需要一种原生动力的驱动,这其实就是一种“自我激活”。“自我激活”不是“外部推动”,它是个体内在生命力量的激发与张扬,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活力彰显。“自我激活”的关键是“兴趣”。“兴趣”是一种行为的意向或意愿,它是个体行为的内生动力。这种“兴趣”不仅仅是一种“情境兴趣”,而更是一种“个体兴趣”。“情境兴趣”是一种由境而生的意向状态,它虽然重要,虽然也会驱动个体的行为,但未必会持久地、深层地调动个体的内在生命力量。更重要的“兴趣”是一种包裹着个体意志、欲望、价值、情绪、经验等综合的“个性特质”的“深度旨趣”,这即为“个体兴趣”的核心特质。“个体兴趣”是个体“自我的”兴趣,它是独有的,是个体生命独特性的一种表达。“个体兴趣”的产生源于一种对“个性整体”的“直触”与“打动”。心理学认为,在个体的“个性整体”中,有一个组成部分是关乎个体的兴趣的,这个组成部分被命名为“兴趣—情感图式”。外部的教育环境触及个体的“兴趣—情感图式”,这个图式就会生长出一种“兴趣—行动力”,从而导致个体的积极的、深度的学习行为。因此,在环境和学习之间,“兴趣—情感图式”起着关键的中介作用。笔者认为,武进区几所学校的做法是值得关注、值得借鉴的。如清英外校的经验可概括为教育设计的“差异性”和“开放性”。“差异性”是对个体“兴趣点”的多元关注,即力图使教育“满足每一位孩子兴趣、才能发展的需要”,“激发每一个孩子的主体求知欲,从而推动后续的学习”;“开放性”是对教育可能路径的弹性设计,即“创造更多的学习平台”“拓宽知识场域”,以“满足儿童主体性的需求”。

三、助力“自我建构”:个性化教育的标尺

首先,“自我建构”强调一种基于个体“独有经验”的建构。建构的确只能源于自我,否则谈不上建构。但建构的自我性究竟所指什么呢?其实就是个体与众不同的经验。经验是主体自身过往经历的沉淀状态,是个体对自然、对世界、对社会的独特的认知样态。这种独有样态就是个体用来进行后续建构的资本与基础。它可能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但它在“自我建构”的那一刻,就是对个体而言的“全部智能财富”。

其次,“自我建构”强调一种“参与式的学习”。参与是个体涌入到环境中展开建构的根本方式。参与是一种“投入”,个体将自己的时间、精力、行为“投入”到一个“被激发”的活动之中,自己的经验被作为建构行动的基础、资源和保证,并在此过程中,实現“理解”“视野”“价值”等整体经验的不断重构和完善。

最后,“自我建构”的核心样态是“交互对话”。自我虽然是建构的起点,但却不是封闭化的。自我永远处于与外在的环境、外在的他者的交互过程中。在武进区这几所学校的实践中,我们从基于儿童成长的理念中看到了对经验的关注,从项目学习中看到了参与的激活,从场馆学习中看到了对话的设计。“自我建构”正是在这一系列的教育实践之中被实现、被彰显、被推进。

“自我”让每个个体拥有了主体性,从而让每个个体能够更坚实、亦更自信地走向未来。而每个有“自我”的中国人,才真正汇聚成了有“自我”的自信中国,并不断锻造出自主、自立、自强的走向伟大复兴的中华民族!

猜你喜欢

自我意识自我
认同的崩溃
作文需“自我”感受在场
浅谈如何优化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真实的人生,完整的人性
海男《关系》中人物情感关系分析
以女性主义视角分析《飘》中斯嘉丽的性格特征与命运联系
探讨私小说中的“自我”
科幻中的美与自我
浅谈年画中人物的变化与人的自我意识觉醒
成长中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