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伤逝》选曲《一抹夕阳》的音乐特征分析
2021-03-23阮鸿达
阮鸿达
摘要:歌剧《伤逝》是我国著名作曲家施光南老师为纪念鲁迅先生100周岁诞辰而创作的,由韩伟、王泉进行编剧。施光南老师的作品中,歌曲的旋律带有很强的民族色彩,在《一抹夕阳》中,旋律的起伏把子君对爱情的向往表现的淋漓尽致。歌剧《伤逝》主要描述子君与涓生与当时的封建社会做斗争,希望冲出封建的牢笼,向往自由的爱情,并勇敢的追求爱情的故事。但因为封建社会思想的根深蒂固,不是一个人而能改变,最后子君和涓生的爱情也走向的坟墓。
关键词:伤逝;一抹夕阳;音乐特征
一、歌剧《伤逝》简介
歌剧《伤逝》是由我国著名的作曲家施光南为纪念鲁迅先生100周岁诞辰而创作的。他是根据鲁迅先生作品集《彷徨》里的《伤逝》而改编的。《伤逝》主要分为《春》、《夏》、《秋》、《冬》四个篇章。《伤逝》主要讲述的是五四运动时期,两位青年,子君和涓生的爱情故事。当时的中国,五四运动时期,还是处于一个封建社会的状态,人们无法追求自由的婚姻和恋爱,甚至饱受封建社会的摧残。但是,涓生这个青年,他接受了新潮的思想,他认为应该打破这些封建的思想。而子君正好是被他这种思想所吸引。于是,他们为了爱情,勇敢的冲破这些封顽固思想在一起了,他们努力的和这些封建势力。但是,当他们在一起之后,现实掀开了爱情的面纱,子君丧失在了生活的琐事之中,她喂养鸡,喂养狗,甚至和邻居的大妈为了小事而发生嘴角。后来,涓生告诉子君他不再爱她了。子君最后在悲痛中自己走向了生命的尽头,而涓生也在后悔和遗憾中不断找寻着新的出口。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又改名为周树人。“鲁迅”是他在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是浙江绍兴人。他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也是五四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主席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他的代表作品有《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等。
施光南(1940年8月22日-1990年05月02日),祖籍浙江射门和金华市金东区源东乡叶村。施光南被称为“时代歌手”。他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自己培养的新一代作曲家,音乐家。1981年,施光南为了纪念鲁迅先生一百周岁的诞辰创作了《伤逝》,他用一种新的手法,怀着他的满清热情,成功地用音乐塑造了鲁迅先生笔下的青年的形象。他的主要作品有《最美的赞歌献给党》《月光下的凤尾竹》《祝酒歌》《伤逝》等。
二、选段《一抹夕阳》的简介
《一抹夕阳》属于《伤逝》的《春》、《夏》、《秋》、《冬》四个篇章的《春》這个篇章。《一抹夕阳》主要描述的是子君和涓生勇敢与封建社会做抗争去追求自由的爱情的故事,《一抹夕阳》正好是描写子君将要去涓生的会馆找他,站在窗前望着外面的景色,呼吸自由爱情空气的部分。它描述出了子君少女对自由爱情的向往与期待,一种羞涩朦胧的青春爱情感的形象。
三、《一抹夕阳》的音乐特征
1、曲式结构特征
《一抹夕阳》的结构是一个ABA的结构,如果我们从文学文章通俗易懂的来说就是首尾呼应式的。那在音乐上呢这个是再现。A段开始旋律就是比较平缓的进行,“一抹夕阳,映照窗棂,串串藤花送来芳馨。望着窗前,熟悉的身影,我的心啊,思绪重重。”这些歌词也叙事性的在展开,流畅自然也比较深情,当然这就符合了子君那种天真烂漫对生活充满美好的心态。B段开始旋律就有了变化,有张力有冲击性,“破网的鱼儿,游向大海,出笼的鸟儿飞向天空。冲开封建家庭的牢笼,去寻求自由的爱情,去寻求自由的爱情。啊,心中的歌,歌中的情,唱不尽姑娘的心声。啊,诗一样的花,花一样的梦,他是我心中明亮的星。”这些歌词都在说明子君的内心状况,她想要挣脱被封建社会所捆绑的思想,她要去寻求属于她的自由的恋爱婚姻生活,而涓生就是可以带领她逃出封建牢笼的那一颗明亮的星。这一部分旋律起伏大也比较激动,也给演唱者一种空间去塑造这个形象。最后又回到A,这就好像走了一圈回到了原地,这样的结构让歌曲和故事都具有比较强的完整性,但我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暗示子君和涓生最终也是从哪儿来回哪儿去,将不会有美好的结果。
2、调式和声分析
整个曲目是有G大调贯穿全曲,但中间有一小部分有转调。从第1小节到16小节都是前奏部分,在曲子14到16小节这一部分呢,很巧妙的从G大调转到了a小调,然后从17小节进入A部分开始就又回到了主调G大调上。后面的B部分又回到A部分,都是G大调。在前奏1到16小节这部分呢,和声是从属到下属再到属的一个走向,给前奏一个开放式结构去进入主旋律。16小节到49小节是A部分,这一部分的和声都在属上,只是从属的不同转位进行。50到67小节是B部分,这一部分的和声走向和前奏是一样的,也是从属到下属再到属的这样一个和声走向。68小节到93小节是最后的再现的A部分和为尾奏,这一部分的和声是有主到下属再到属结束的一个和声走向。这个曲子和别的曲子不同的是它的和声由属开始,也由属结束。
3、旋律与伴奏织体分析
曲子第1到16小节都是流畅自然的旋律线条,它的伴奏织体都是分解柱式和弦,第17小节到49小节的A部分的旋律比较深情,伴奏织体也是分解柱式和弦,这样的伴奏织体,让旋律更流畅也更有深情,正体现出子君想要去见涓生的内心的小窃喜。第50小节到67小节的旋律就比较激动,有一种冲击性和张力在里面,伴奏织体也从前面的分解柱式和弦变成了分解柱式和弦和柱式和弦想结合,在旋律高点感情达到高出,伴奏也需要强大的织体来支撑,柱式和弦是不二选择,给激动的旋律一稳稳的重心。这样的旋律让子君的形象被刻画的更生动,完全体现出了子君那种迫切想要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想要去呼吸自由爱情的新鲜空气的愿望,但也体现出了子君对这样的愿望的深深疑问。第68小节到90小节是再现A部分,旋律和A部分的旋律自然一样,从B部分激动高潮的旋律又回到A部分平缓流畅深情的旋律,伴奏织体也从分解柱式柱式相结合变回分解柱式和弦。也证明子君的情绪从B部分的激动再慢慢的平缓稳定下来。最后第91小节到93小节旋律渐渐也平静了,织体又变成柱式和弦,让整个旋律有一种结束的感觉。
结语
在施光南先生的创作下,让《伤逝》中这个在五四运动时期,封建专制下的中国的人物子君为了爱情与封建礼制封建家庭作斗争,敢于挑战敢于说不,敢于追求自由恋爱婚姻的形象在音乐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通过对歌剧《伤逝》选曲《一抹夕阳》的音乐特征分析,让我对歌剧《伤逝》以及选曲《一抹夕阳》有了新的理解和对歌曲分析时重难点的攻克及在演唱歌剧时重难点的把握,希望通过对《一抹夕阳》音乐特征的分析能够去激发更多演唱者对歌曲的理解和把握。
参考文献:
[1]孔赵丽.《中外声乐名作及语言训练》[M].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
[2]张媛.《声乐歌唱中气与情关系的探讨》.J616[A]商丘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