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校共育促进学生成长
2021-03-19张陆陆
张陆陆
【摘 要】在学校的生活中,班主任是一个特殊的角色,其不仅承担着传授知识的任务,还承担着管理学生生活、帮助学生树立德育思想的重任。但是,帮助中小学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只凭班主任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班主任要权衡好家庭、学校与学生三者的关系,达到家校共育的模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班主任;中小学;家校共育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85(2021)05-0032-02
【Abstract】In school life, the head teacher is a special role. It not only undertakes the task of imparting knowledge, but also undertakes the important task of managing student life and helping students establish moral education. However, to help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build a correct world outlook and values, the strength of the head teacher alone is far from enough. Therefore, the head teacher must bala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amily, the school, and students, to achieve a family-school co-education model,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growth of students.
【Keywords】Class teache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Home-school education
在当前的中小学课堂中,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因此中小学班主任必须要创新自己的教育手段,权衡好学校、家庭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要重视家校共育的理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才能有效地开展班级管理活动,也能够让班级学生更加认真地进行听讲和学习,家校共育的班级管理模式显得很重要,班主任老师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能够认识到班级管理的重要性。
一、中小学班主任的工作内容
(一)培养高素质的班委队伍
班级管理只靠班主任一个人是无法实现的。只有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班委队伍,才能让班委起到带头作用,让班委的行为来影响学生,促进学生的行为也规范起来。并且一支高素质的队伍也能够帮助班主任更加高效地管理班集体,优化班级的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率。
(二)建立班级制度
班规是约束学生的利器,处在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并没有形成良好的是非观念,他们并不明白自己的行为是对是错,往往有时候因为一时好奇,从而走向了歧途。由此可见,中小学班主任必须要建立班级制度,以此来约束和规范小学生的行为。在制定班规的时候,班主任需要立足于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自己班级,并且切实可行的班规。
二、班主任管理的创新策略
(一)班主任要提高自身能力
要想在班级内形成公信力,班主任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首先班主任要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不可采用独裁专制的管理形式,那样只会导致学生的叛逆心理,并不能形成好的班级风气。其次,班主任还应当是位出色的任课教师,对所教的学科有着精深的研究,能够准确把握知识的脉络,科学有效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
(二)处理好班主任和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
1.处理好和家长之间的关系。班主任要处理自身与家长之间的关西,可以通过家访,或者软件沟通等形式,与家长联系,通过家长及时地了解学生的信息,并且也要给家长树立家校共育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从学生的学习、生活两个方面入手,切实地做好管理工作。
2.正确处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班主任与学生往往站在对立面上,最终导致双方关系紧张,不利于管理工作的进行。要想顺利地进行管理工作,班主任必须要与学生搞好关系,让学生乐于被班主任管理。并且教师要本着公平的观念对待每一个学生,发现每位同学身上的闪光点,不能因为学生的成绩差,就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他,要让每个学生公平地参与到班级事务的管理当中。让班级的差生在思想和心理上慢慢转变过来,努力帮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3.班主任要加强与学校的联系。处于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正是构建人生觀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因此班主任不仅要权衡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与家长之间的关系,更加要跟学校加强联系。学校是育人的重要场所,教师一定要紧跟学校的方针,积极开展有意义的校园活动,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家校共育的意义
1.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行。学生的行为规范不仅仅体现在学校生活当中,更加应该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学校,班主任要制定良好的班规来约束学生,而在平时,家长要为学生制定一定的条条框框,来保证孩子的成长方向。家长与学校共同努力,才能切实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
2.优化孩子成长的环境。学生的成长环境由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构成,要想优化学生成长环境只靠学校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实行家校共育的理念,能够让学校和家庭社会切实配合起来,三管齐下,从而让学生在更加健康的环境中快乐地成长。班主任可以开展见面活动,给家长一些科学的指导,同时,也要及时听取家长的反馈,完善学校的改革。
3.促进孩子快乐成长。由于家长对教育子女的目标、成才的观念各不相同,因此家校交流势在必行。通过坦率而真诚的交流,双方在互动中获益,交流中发展。所以学校教育在家庭教育的配合下,具体分析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让孩子充分享受来自老师和家长的关怀,给孩子带来欢乐,让孩子健康成长。
四、家校共育的现状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家校共育在观念上仍存有较多的问题。在很多家长看来,学生应当在学校接受教育,所以学校就应当负责孩子的一切学习,对于学校教师来讲,家庭教育会对学校教育产生较大的影响,双方在这种观念下就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教育。在家庭教育的实际过程中,家长也更加注重对学生的智育,他们将关注的重点仅仅放在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并不能顾及学生的方方面面,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无法实现家庭与学校之间教育的联合。从当前的家校教育来看,家校教育并没有构建有效的交流平台,学生所接受的教育不具备全面性。
五、家校共育的有效策略
1.开展各种多样的活动,学校与家庭互利共赢。活动的内容有美食节、运动会、班会活动、生日派对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但促进亲子关系,而且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通过开展这些活动,老师都将教育内容和指导目标融入欢声笑语的游戏活动中,给家长们提供了互相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为孩子和家长提供共同游戏、共同成长的环境和氛围,增进他们之间的亲子关系。
2.与家长沟通交流,传统中有创意。面谈和家访是最直接、最方便,也是最常用的一种家校沟通方式。教师可以用这两种方式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换意见,以达到同步教育的目的。家长们主动向老师反映学生在家中的表现,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和老师共同探讨教育方法。
3.成立班级和学校家委会,让学校管理更加民主化。家委员是家长、老师和学校之间沟通的重要桥梁,以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共同进步为目的,起着和谐而活跃的家校氛围的作用。家长委员会作为家长代表,团结全班学生家长,充分发挥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支持和监督作用,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做好班级发展的后勤工作。
4.搭建共育平台。虽然部分家长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指导者的角色,但是其在与学校的沟通上还是稍显不足。在开展家校共育的过程中,学校与家庭之间可以搭建共育平台,保证家校共育的畅通性。学校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与家长进行沟通,组建家委会,让家长参与到孩子的学习当中。初中生的大部分日常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虽然其不住宿,但是在回家时还是需要完成与学习有关的作业,家长与其缺乏沟通。
5.重视家长培训。家长培训工作指在让家长认识到管理孩子的重要性,使其能够成为对班主任的帮助,实现对孩子的共同呵护。学校需要根据家校共育机制精心设计针对家长的培训课程,使其具备系统的思想,对孩子的生活与学习目标进行明确。家长培训的开展是一种短期的教育形式,家长需要明确孩子在学习与成长当中形成好习惯的重要性。因此,在培训课程中,教师需要说明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后时间学习的重要性。在与家长进行沟通及培训之后,让家长成为班主任得力的帮手。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的不断深化,单方面的教育活动已经无法满足素質教学的目标,由此“家校共育”的理念被提出,针对小学生的教育应该从学校、家庭、班主任三个方面抓起,共同促进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提高。作为中小学的班主任必须要重视家校共育的教育理念,权衡好三者之间的关系。要通过树立家校观念合一的理念,构建交流平台,真正实现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的家校互动,提高了家校同步教育的有效性,共同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学敏.家校共育数字化对促进学生成长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20(06).
(责编 吴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