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
2016-12-23段彩兰
段彩兰
【摘要】孩子的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才是最大的。家校的和谐共育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理想境界。但是现实生活中,家长推脱教育责任的现象时有发生。本文中,笔者结合家校教育矛盾的案例,分析了原因,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学校;家庭;家校共育;矛盾
一、案例分析
1、案例呈现
去年秋天,一个星期二的下午,学生们正在上课,一位年逾六旬的婆婆,气势汹汹地冲进我区某校初一某班的教室,当着全班学生及众多围观群众的面,狠狠地扇了年轻的女班主任的几个耳光,随后更是对老师破口大骂!围观的群众中更有人起哄:“打了哪里还哪里,缴钱读书,娃儿到学校不是来挨打的!”而受伤的老师却只能无助的哭泣,满堂的学生也只能是满脸的错鄂!原来,该班的学生小均(化名),平时在学校表现极差:经常迟到,上课讲话睡觉,打骂同学,成绩长期排名倒数第一,还经常拿同学的东西,为此,大学刚毕业、初为人师的班主任小雯(化名)老师没少花功夫,批评、教育、谈心、家访等流程做下来,依旧不见效果!事发当天上午最后一节课,小均上课期间殴打女同学,被叫到班主任办公室后更是不服教育,摔打老师的教学办公设备,在制止的过程中,小雯老师推了小均一把,小均就跑出办公室,回家哭诉说老师打人,随后,学生的奶奶就到学校兴师问罪!
2、案例分析
近年来,类似本案中的家长殴打老师,辱骂老师,甚至是学生殴打、伤害老师的事件,虽说不上层出不穷,但也确实是屡见不鲜了。这与我国“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尊师重道的传统道德观念严重不符。经分析,笔者认为,家校教育矛盾激化,其主要原因如下:
(1)学校和家庭对在教育中所处的角色认识错误
随着我国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经济中心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同时,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学生上学,也需缴纳不菲的费用;而老师在人们心中的角色,也从为人民服务的高级知识分子,变成了做工作、拿工资的普通职场人员。因此,在部分家长和社会人士心中,甚至在部分老师和教育工作者心中,都认为学生到学校是缴钱读书,是消费者,而老师是靠学生缴费而得以生存,是服务的提供者,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只能无条件的为学生提供商业化的服务,而不应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管束。这种角色认识的错误,导致在师生、家校发生分歧时,家长、家庭直接将老师、学校划到对立面,矛盾迅速激化。
(2)学校和家庭对教育改革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规的理解和运行出现偏差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学校、家庭和社会对于未成年人的保护逐渐深入人心。但当前,多数人对教育改革的初衷和未成年人的保护看法却出现了偏差,认为老师让学生站一站课堂就是体罚,进行严厉一些的批评说是伤害身心,甚至如案件中的家长一样,学生可以无理取闹,甚至对老师的身体进行伤害,对学校的财务进行损坏,而老师只要对学生有身体的接触,那就是严重的体罚……动辙到学校兴师问罪,或辱骂殴打老师,大闹学校;或者小题大做,诉诸媒体或法院……如此种种,将简单的教学活动中的分歧扩大成严重的家校矛盾!
(3)学校和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手段不一致,爱的表达方式不一致
事实上,无论是学校、老师,还是家庭、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目的上,应该都是高度一致的,即都希望将孩子培养成一个人格健全、品德高尚、知识渊博、对社会有用的人。但在教育的手段和爱心表达方式上,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学校作为专业的教育机构,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经验,同时,学校面对的是大批量的、个性迥异的学生个体,必须有一整套的教学流程和规章制度,对于个别“出格”学生,也必须进行必要的管束;而对学生的家庭和家长而言,则是完全不一样的。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多年实行,很多学生都是家中的独苗,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太阳”,在众多的学生家长心中,尤其是在众多父母外出,孩子交由爷爷奶奶辈照顾的家庭中,这些孩子受不得一点点委屈,严师出高徒的理念早已不存在。从而形成了学校想严管、家里不让管、老师不敢管的教育怪像。
二、解决家校矛盾的对策
1、学校要对待所有学生一视同仁
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是完全不同的,一所学校,有优生,当然也会有“差生”,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保证做到一视同仁,对优生不过分“溺爱”,对“差生”也不应该心存歧视,甚至应当给予更多的关注,及时发现“差生”的优点和长处,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支持,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潜力,最终实现让每个学生,包括“差生”也能够顺利成材。没有忽视、没有歧视,可以从源头上减少家校矛盾的产生。
2、学校要采取措施,及时与家庭取得沟通,共同了解学生情况
当前,学校与家庭的联系方式越来越多,电话联系、通知书、校讯通、家访等等。但为何沟通效果不理想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本文案件中的小雯老师,初为人师,满腔热情,面对“问题”学生,也采取了大量的措施,甚至多次家访,但还是出现了问题。原来,家校沟通,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事关成败的细节仍有不少:
一是选对沟通对像,如案例中,小均的父母长年在外地务工,家中长辈只有爷爷奶奶,而爷爷是一个三天不说两句话的老好人,奶奶则是一个大字不识却极度强势的“女汉子”,脾气不好,一点就着,而且对其唯一的孙子千依百顺,万般溺爱,容不得任何人的半点指责。只有其子(小均的父亲)可与其沟通。但在屡次的电话联系,家庭访问中,小雯老师面对的都只是奶奶,当然不会有任何的正面效果。
二是要做好沟通前的准备工作。学校、家庭之间进行沟通前,都应该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尤其是作为沟通工作的发起方,一定要事先了解学生在另一方的真实表现,对出现问题的各种可能性进行充分的分析,在沟通过程中才能够做好有的放矢。
三是在沟通过程中一定要讲究技巧。俗话说,自己的儿子最乖,对每个家庭而言,孩子都是整个家庭的希望,都是自己最钟爱的未来,对于孩子的负面情况,即使心知肚明,也会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掩耳盗铃式的抵触情绪,或是老师上门就是告状式责问,效果如何当然可想而知;而在充分了解孩子情况基础上,充分肯定孩子的优点,客观委婉地指出孩子存在的不足,与家长共同制定教育方案,必定能有效化解家校矛盾,共同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3、家庭、家长要正确对待学校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前文也说过,学校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有自己的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对于“问题”学生,老师也会采取必要的措施。个人认为,只要老师的初衷是教好学生,且对学生没有歧视,没有真正的暴力惩罚,一些必要的批评教育,家长一定要充分理解,正确对待,积极支持,切不过听风就是雨,觉得自己的孩子就受不得半点委屈,甚至如案件中的家长一样采取了一些不理智甚至不合法的过激行为。在本文的案例中,学生的父亲在得到学校通知后,从务工地赶回家,与学校领导和老师进行了一次开诚布公的沟通,老师对小均的教育表示了真心的理解和支持,并对其母重新(小均的奶奶,即打人者)做了大量的工作,使其真正的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对小雯老师进行了道歉,最后双方协商一致,针对小均制定了专门的教育方案,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让小均实现了从“问题”学生到好学生的转变。
总之,教育不只是某一个方面的单方面工作,而是需要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全方位进行协作的系统工作;只要家庭、学校能够加强沟通、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就没的化解不开的家校矛盾,也没有真正教不好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