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发展阶段及其启示
2021-03-18张乔童
摘要:从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的历时发展和比较中,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进行梳理和分析。通过对非实证性研究方法阶段、定量为主的实证性研究方法阶段、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阶段的分析,探寻其内在发展规律,以期对应用语言学教学和理论研究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发展阶段
一、引言
应用语言学是相对于理论语言学而言的。波兰语言学家库尔德内于1870年在研究中率先提出了应用语言学的概念,而这一概念直到20世纪中叶才开始被国外语言学界认可并普遍使用。国内关于应用语言学的研究始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应用语言学首次作为学科试点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确立。在此之后,关于应用语言学的相关研究在国内逐渐兴起。应用语言学具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应用语言学通常是指学科成立之初的第二语言教学领域,它主要用于外语教学的规律性把握,以此构建教学过程中总结得出的知识体系。广义的应用语言学是指语言本身以及语言在社会领域的各个方面的应用,它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作用,具有明显的跨学科性,如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人类语言学等。
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经历了由封闭到开放、由单一到多元的发展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全新的、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也不断被发掘和用于应用语言学研究。对于这些研究方法变化和理解的分析,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应用语言学理论构成,帮助相关研究者更好地建立科学的思维观念,正确地理解语言应用在不同学科领域的内在涵义。同时,对于课堂的教学实践有着指导性的借鉴意义,在教学环节上提高研究方法使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本文拟从广义的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的历时性轨迹中,分析其发展阶段和带来的启示。
二、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发展阶段分析
(一)起步阶段——非实证性研究方法
从学科确立到20世纪末的20年间是国内应用语言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非实证性的研究方法占据了主导地位。非实证性研究方法指使用描述性的、解释性的方法来对理论问题进行思辨和探讨的一种内省方式,是基于经验主义的个人观点,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缺少实证和文献等材料的支撑。由于应用语言学的起步始于第二语言教学领域,因此最初的研究方法是围绕狭义的应用语言学概念来展开的。比如,在第二语言教学过程中,实施交际法的原则以及可行性和效果的问题,或是针对教材、教学技巧、测试方法等方面,进行个人经验的总结和描述性的评价等,如潘裕高在《二语习得中的听力策略》(1992年)中通过观察学生听力的能力差别并给出相应的策略。刘立群在《自然教学法与英语口语教学》(1996年)一文中,强调了“自然教学法”更加符合人性,对于放松学生心情和提高课堂趣味性有着积极作用。这种通过课堂教学的个人经验与主观感受所得出的结论正是非实证性的研究。由于缺乏严谨的科学观念和正确的研究方法,使得此时的研究仅停留在对教学建议和改进的程度,研究的结果具有偶然性。
相对于研究方法的探讨,研究者们更注重应用语言学理论的规范和建立。鲁健骥在1984年从国外引进了“中介语理论”,从而开启了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理论研究。邢福义(1994年)对于语言研究体现出严谨的治学态度,他注重对于语言学思维方式的培养,从多个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和验证。于根元致力于构建应用语言学的历史和基本理论规范,在《应用语言学理论与刚要》(1999年)中更是涉及到了层次理论、动态理论、中介理论等理论的阐释。
桂诗春在20世纪90年代末年发表的《语言学研究方法》(1997年)与《再论语言学研究方法》(1999年)中认为,我国语言学研究者缺乏系统全面的研究方法学习,更多地依靠简单思辨和观察进行描述性研究,缺乏通过数据支撑的数理研究方法。其中明显的特点是缺乏实证性研究,更注重理论的规范,大多基于个人的经验主义,并没有可靠的一手資料。他还着重提到定量研究方法下实验方法和统计方法对于应用语言学研究发展的映射作用,应当合理地与语言研究结合在一起。
我国学术界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不断引进外来的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这也渗透到了应用语言学的研究领域。实际上,国内到20世纪90年代已经出现定量研究方法的应用,只是数量微小,非实证研究仍然是主要研究方法。但外来理论的引入对于当时处于萌芽期的应用语言学研究起到了很好的启发作用,也为日后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的理性发展做了铺垫。
(二)发展阶段——以定量为主的实证性研究方法
鉴于非实证性研究方法的不足,我国学者越来越意识到以定量为主的实证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21世纪初,许多学者开始了对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的探讨。如文秋芳、何自然、刘润清、袁毓林、徐盛桓、高一虹、王立非、崔希亮、江新等人,他们从应用语言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领域提出了很多卓有见识的观点和看法。如于根元的《应用语言学概论》(2003年),《应用语言学教程》(2008年),游汝杰、邹嘉彦的《社会语言学教程》(2009年)等都从原有的理论基础研究中分析出了应用语言学应该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描述统计、推断统计以及SPSS等定量实证性研究方法的建议。除此之外,一些学者还出版了专门针对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的著作,如文秋芳的《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2001年)等。
语料库语言学的兴起很好地促进了定量研究方法的发展,它以大量的自然语料为基础,用统计学方面的技术进行定量的分析,从而得出更具数理性的结果。潘永樑在《语料库语言学介绍》(2000年)中强调语料库主要采用定量分析,具有明显的理科特征,通过实验、调查等方式进行数据的收集,量化数据能够更直观科学地进行语言应用的研究。李绍山也在《语言研究中的统计学》(2001年)中强调了量化研究的重要性和科学地位,并将统计学知识与应用语言学相结合,形成适用于语言研究的统计知识和方法。杨永林在《社会语言学研究:功能·称谓·性别篇》(2004年)一书中,在性别差异与交际模式之间建立了量化的数据,以探讨交际过程中性别差异所带来的不同交际效果。薛微在《SPSS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2009年)中涉及到了和应用语言学的交叉领域,她强调SPSS技术的应用前提是了解统计学知识,从而科学地使用统计软件,帮助语言学应用研究进行量化和统计分析。
进入21世纪,是我国应用语言学研究从经验主义走向实证主义的重要阶段,应用语言学的研究方法逐渐摆脱了过去经验式的内省方法,这种由感性向理性的逐步过渡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这是外来理论方法的应用、理论范式的规范化和研究方法的科学化所共同促进的结果,越来越多的定量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被普遍使用,而以定量研究为主的阶段,为发掘更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提供了可能性,这是国内应用语言学方法研究走向更加成熟、更加科学的关键一步。
(三)繁荣阶段——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
近年来,随着多种学科方法以及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相互融合,应用语言学定量实证性的研究方法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实验统计性的定量分析与解释描述性的定性分析相结合,二者形成了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混合研究方法。例如,在语言教学和计算语言学领域,与先进仪器和技术手段相结合所带来的混合研究方法都为应用语言学的发展拓宽了前景。语言学界也认识到定性研究的重要性,由此实现了量与质的共同进步与发展,这也标志着国内应用语言学的研究进入更为成熟的繁荣阶段。
张培在《应用语言学研究中的混合法》(2014年)一文中,以英美期刊中的语言教学实证研究为对象,探讨混合法的概念和作用,他强调质化研究在混合法中的地位,并提倡在应用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中使用混合法,以达到真正结合和相互作用的目的。刘熠在《应用语言学中的质化研究报告:定义、规范与挑战》(2015年)中讨论了定性研究在民族志以及个案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并强调数据源在定性研究中的基本原则和地位,对于语料库研究、语篇研究等诸多领域有着基础性作用。胡浪多在《当代应用语言学的质化研究和发展趋势中》(2016年)提到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发展的不均衡问题,从中西方对比的角度指出应加强应用语言学方法研究的质量问题。
目前国内应用语言学界正处于一个从定量到定性、从单一到复合进而形成混合研究方法的转变过程。由于国内语言学研究的定性方法起步较晚且发展不够成熟,对其必要性和重视程度有待学者们进一步提高,例如实地访问、个案研究等方法能够最大程度地保留研究对象的自然性和最接近社会现实的情况。它能够发掘更多被研究对象的能动性与互动性,进而揭示现象的本质,这是定量分析所不具有的优势。
三、启示
首先,应用语言学的研究方法经历了由主观到客观、由经验主义到实证主义、由单一方法到多元复合方法的历史性转变。应用语言学与社会各领域的学科互相补足,形成了众多的交叉领域和更多的研究方向,这扩大了应用语言学的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的发展也随着各分支学科的出现而不断地丰富,因此要不断发掘应用语言学在交叉领域的具体方法和使用,为学科的整体性和全面性贡献力量。
其次,以上探讨的研究方法不存在绝对的优劣之分,针对不同的语言问题和现象采取更加科学和适用的方法才是对于研究方法学习和探讨的目的所在。虽然应用语言学的研究方法目前非常丰富,但是我们对于国内应用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使用现状仍然需要有清醒的认识。定量研究仍然在方法中占据主导地位,定性研究的方法虽然得到学界的重视但使用的程度仍然很低,非实证性研究的方法历经了时间变迁仍然在目前的研究中存在,要客观地看待其作用和局限性。
最后,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也为语言学教学和课堂实践提出了新的课题,课堂是学生建立学科思维、发展方法论、提高学术能力的来源地,在对于学界人才培养的方面应当注重方法的学习和研究,它是指导研究者发现和解决实际语言问题的重要方面。面對未来“学科无边界”的发展趋势,应用语言学的教研者应当夯实自身语言理论基础,同时具备跨学科的知识理论体系,充分融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在教学和实践中能够做到科学严谨且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1]J.M.OMalley,A.U.Chamot,L.Kupper,潘裕高.二语习得中的听力策略[J].国外外语教学,1992(2).
[2]刘立群.自然教学法与英语口语教学[J].哈尔滨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2).
[3]于根元.应用语言学理论与纲要[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99.
[4]桂诗春,宁春岩.语言学研究方法[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3).
[5]桂诗春. 再论语言学研究方法[J].基础外语教育,1999(1).
[6]于根元. 应用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7]游汝杰,邹嘉彦.社会语言学教程(第2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
[8]潘永樑.《语料库语言学》介绍[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5).
[9]李绍山.语言研究中的统计学[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10]杨永林.社会语言学研究:功能·称谓·性别篇[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11]薛薇.SPSS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12]张培. 应用语言学质化研究发展综述[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4).
[13]刘熠.应用语言学中的质化研究报告:定义、规范与挑战[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5(5).
[14]胡浪多.当代应用语言学的质化研究和发展趋势[J]. 理论观察,2016(12).
作者简介:张乔童(1993— ),男,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主研方向为话语语言学、语言教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