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体思维”解读诗歌

2021-03-18张溶冰

语文教学之友 2021年3期
关键词:体式内涵

摘要:在诗歌教学中,教师需要紧紧扣住诗歌的文体特点,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支架,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全面解读诗歌,深入探究诗歌的内涵,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文体思维;深度解读;体式;内涵

文体思维是在尊重一定的文体体式的基础上,关注文本的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从而全面把握文本的内涵和意蕴。每一种文体都有其独特的文体特性,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它通过一定的音节、韵律,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的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教师需要紧紧扣住诗歌的这些文体特征,运用文体思维的方式帮助学生解读诗歌,从而帮助学生从个到类,全面而有深度地进行诗歌解读。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强化了对文体的辨析,意在引导教师依据文本的文体特征进行教学。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当前的诗歌教学常出现以下问题:(1)认知偏差。有的教师只注重对诗歌字面意思的解释,缺少引导学生对诗歌意境、表达情感的领悟,致使学生错误地将诗歌阅读等同于文言文阅读。(2)只注重课堂活动,缺少文本细读。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活动的开展,缺少对诗歌深层次内涵的把握,致使学生思维僵化。(3)只注重技巧,轻视文本内涵。在诗歌教学中,有的教师只注重方法技巧的讲解,缺少对语言的品味,致使学生的鉴赏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笔者拟从诗歌“诗节”“意象”“语言”角度着手,品味诗歌的语言,从而深度解读诗歌。

一、明确“诗节”,构建整体思路

诗节是指一首诗中根据韵律等划分的重复出现的结构形式。诗节是诗的一节,由排列成单元的一组诗行构成。诗歌的诗行数目有固定的,也有不固定的。诗行的长短变化不一。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可引入“诗行”和“诗节”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首先,借助摘抄,构建整体思路。比如,学习余光中的《乡愁》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摘抄诗歌,然后仔细留心学生是“横抄”还是“竖抄”。在学生各式各样的摘抄中,教师借此提出“诗行”和“詩节”的概念。由此,学生可以得知《乡愁》有四小节,共十六行,每一行之间排列整齐,每一节之间布局工整。教师适当引导学生概括这首诗每一节的内容,学生总结出:“幼年求学,母子分别;成年之后,告别新婚;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同胞难以相聚。”由此,教师点出“诗行”和“诗节”是解读现代诗歌的重要手段。在诗歌阅读中,学生需要巧妙地运用诗行和诗节等诗歌常识有效阅读诗歌。

其次,运用领读辨析,由形到声。在诗歌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领读,声入心通。教师范读诗歌时,可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韵律特点,从而使其走进诗歌。笔者执教《乡愁》一诗时,先有声有色地范读,学生听后发现这首诗歌虽然不押韵,但是听起来却充满了韵律美。接着引导学生反复朗诵,体会诗人绵绵不断的思乡之情。然后带领学生理清诗歌每一小节的内容,抓住“小时候——长大了——后来啊——而现在”等时间词,学生会发现:《乡愁》这首诗歌朗读起来有一种回环上升、层层推进的感觉。随着时间的推移,作者的情感也在逐层推进,使得诗歌音律回环往复、和谐悦耳。

二、借助意象,挖掘诗歌深层意蕴

意象是诗歌表达情感的重要载体。教师在诗歌教学中要紧扣诗歌的意象,借此探究诗歌的深层意蕴。

首先,借助意象,挖掘深意。比如,在学习《沁园春·雪》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平常的意象中挖掘其背后的深层内涵。有的学生扣住文本中的“雪”这一意象,探究其背后的象征含义,认为“雪”带着一种灵气,代表着一种博大、宽广的胸襟。还有的学生扣住“长城”这一意象,认为“长城”是意志、勇气和力量的标志,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伟大意志与力量。作者将眼前所见到的北国风光,将想象中的北国雪景都赋予了自己的主观情感,抒发了其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

其次,替换意象,品析内涵。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紧扣关键词细细品析,从而体会诗歌的深层意蕴。在诗歌中作者往往借助一定的意象表达情感。教学中要注重意象在诗歌中呈现的特点,从而挖掘作者的主观情感。以学习余光中的《乡愁》为例,有的教师紧扣文本中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让学生尝试围绕这些意象进行喻体替换,学生会发现诗歌的内涵有所改变。比如,有的学生扣住“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将其改为“小时候/乡愁是一张长长的书信/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辨析“长长的”修饰语是否符合原诗所要表达的内容。学生会发现:“书信”与“邮票”重复,没有能够表达出原文诗歌所选意象的独特性。还有的学生将原文改为“后来啊/乡愁是一幅古老的遗照/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教师引导学生品读意象选取的恰当性,学生会发现把“乡愁”比喻成“遗照”有一种灰暗的色彩,不恰当。在学生进行意象替换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品味原诗遣词造句的准确性,从而体会原诗在情感表达上的巧妙之处。学生认为:余光中选择小巧精致的意象,其实表达的是一种深远的幽思和宏大的主题。那小小的邮票背后是作者情愫长长,那窄窄的船票背后是作者无限宽广的爱。

三、品味语言,提升思维能力

诗歌语言的主要特点是凝练含蓄、生动形象,教学中教师应从诗歌语言特点出发,进而使学生理解诗歌内涵,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首先,把握关键词理解诗歌内涵。学习《诗经·关雎》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文本中的“君子”和“淑女”是怎样的形象?学生抓住描写“淑女”和“君子”的关键词句,理清文本的脉络,从而有效地分析人物形象。有的学生围绕描写“淑女”的关键语句,运用关键词演绎法阐释“淑女”形象的内涵。具体如下:

生1:“窈窕淑女”中“窈窕”写出了一个文静美好的女子,纤细的身材,端庄文雅的样貌。这也是中国人眼中对淑女的评价标准。

生2:“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左右芼之”这三句,作者为了形象地刻画淑女的形象,连续运用动词,“流”为“捞取”、“采”为“摘取”,“芼”为“挑选”的意思。这三个词语写出了淑女采摘荇菜的过程,从而看出一个勤劳能干、一丝不苟的女孩。

生3:“芼”一字可以看出女子采摘荇菜的过程,也可以看出女子生活中是一个精心细致的人。由此可以看出她在择偶上不是随随便便的,是理智慎重的。

其次,补充语言,展开想象,深化诗意。比如,学习《诗经·关雎》时,教师可以紧扣文中“求”“友”“乐”三个字,引导学生叙述男子追求女子的过程。学生思维被激活,纷纷叙述。有的学生抓住男子遭拒之后“辗转反侧”的场景,补充相关的情境。比如,有的学生这样叙述:“夜深人静,他躺在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辗转反侧,时而哀声叹息,时而露出一丝笑意,时而自言自语道‘我一定要努力成为你心仪的那个人”。这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男子是如何改变自己让女孩乐意接受自己的?学生很容易从文本中发现“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两个词。教师接着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总结《诗经·关雎》中的君子形象。学生归纳总结,可以得出:君子应向善思齐,乐于改变自己,不断提高自己,执着于自己所爱。

由此可见,学生通过对诗歌语句进行精心品味,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品析,从而品出文本的内涵。同时教师也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做怎样的女孩?追求怎样的男孩?”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爱情观和价值观。这样的文本解读可以深化文本内涵,将文本解读为“爱情诗”转化为“价值观形成”,文本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而且具有情感价值。

总之,在诗歌阅读中,教师需要从诗歌文体思维的角度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特征,体会诗歌的内涵,发展提升思维能力和丰富审美情趣,进而提升语文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曹勇军.上好家常语文课靠什么[J].中学语文教学,2020(1).

[2]李华平.古代君子淑女的标准[J].中学语文教学,2014(11).

作者简介:张溶冰(1982— ),女,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教育局,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初中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体式内涵
挖掘习题内涵 探究问题本质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临江仙》发展过程漫议
浅谈高中元曲教学现状及出路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木木相册
论汉魏晋南北朝七言诗的体式
寻找色彩与线条间的内涵
五代两宋佛教雕塑的佛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