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语言教学有效训练微探
2021-03-18陆漉
摘要:践行新课改的教育理念,通过师生双向活动,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为目的进行生动活泼而又有效的语文训练。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教会学生阅读方法,切实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阅读教学;有效训练 ;语文素养
所谓训练,是指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学习和辅导掌握某种技能,有意识地使受训者发生生理反應,从而改变受训者素质和能力的活动。与教育一样,训练是培养人的一种手段。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训练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的活动,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文章的思维过程。有效的语文教学阅读训练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为目的的师生双向活动。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之。训练必作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语文教学训练是学生学会读书,自能作文的途径。钱梦龙老师提出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观,通过生动活泼的训练形式,达成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的双向互动。语文课是对学生进行民族语言教育的课程,通过对学生听、说、读、写的有效训练提高其语文素养。“训练”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同寻常的价值。
一、冗繁削尽留清瘦
语言文字可以传达意义,同时又蕴藏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它呈现出“意”“情”“法”三种姿态。语文课应紧扣其根本,按照语文的规律,语文教师简单扎实地教,“冗繁削尽留清瘦”,摒弃课堂上画蛇添足地教学形式,扎实做好学生听、说、读、写的有效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得到有效提升。
李华平执教《杞人忧天》一文时,以“预习交流”活动开始,充分关注学生的学情,碰到易错字的读音时,让学生“及时批注在书本上”,就是在提醒学生预习和听课时要学会做批注,一句“圈出容易忽略,容易出错的地方”,指导学生预习要读得细致,“不动笔墨不读书”,书上留有痕迹,心中留有东西。紧扣文中生字词,抓住文言文中重点的特殊用法,李老师不走过场,做的非常扎实,然后请学生概括故事内容,让学生深度解读文本,快速准确地理解寓意,训练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回归本源,回归正道,以简洁清晰的线条带动最丰富的语言材料。李老师的课以最本色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最有价值的收获,以最接近学生的起点的训练方式带领其走向深远。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采用“人文主义”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编写形式,特别强调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教师要教学生读书的方法。教师教读之前,必须教会学生自读。由表及里阅读文章,揣摩作者思路,理解文章主旨。教学并不是教师把自己的认知强加给学生,而是应真心实意地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语文教学中学习一篇文章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读懂一篇文章,而应是教会学生阅读方法。
二、咬文嚼字悟真谛
语文课的本质是民族语言教育。教师教育始终坚守的一个立场是实实在在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咀嚼、品味文本语言,学习民族语言丰富的表现力,感受语言文字蕴含的思想、情感、情操,实实在在地教会学生学会读书。
在《诗经·蒹葭》的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文中重章叠句中用字的微妙变化,“溯洄从之 , 道阻且长。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洄从之 ,道阻且右 。”理解“长”到“跻”到“右”的不同内涵,道路漫长到道路上升爬高再到道路迂回曲折,难度在增加,字里行间凸显了主人公矢志不渝的品质。
再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中,学生提出质疑:“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中的“争”,有的版本解读中把它作为通假字,同“怎”,即“怎么渡”。这个质疑成为了课堂上很好的文本解读切入口,学生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怎么渡”表现的是一种语言的询问,还未付之于行动,与后句中“惊”相连,从语言中感受到的是一份焦急、紧张。争抢,原本平静的湖面,争抢划船,都想将小舟划出荷塘,人喊声、抢夺声、划桨声、激水声,场面慌乱,这般的声势,正是有这份争抢,才惊动了白鹭,收获了更加意外的惊喜。教师应让学生在比较、揣摩、品赏中领悟词人用字之妙。
回归语文教学的正道,教师的“教”还是需要咬文嚼字,当然不是整篇分解,处处咀嚼,而是要咬得准确,嚼得有味。朱光潜说:“要理解语言词语的直指意义,进而把握语言所蕴含的韵味、情致、以及意境。”这样的语文学习就会抓住主旨,掌握要义,真正凸显“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性。“咬文嚼字”在语文学习中不仅重要,而且必要。安守“咬文嚼字”的本分,由简驭繁,细细品味文本中字词所传达出的语文的诗意和生命力,这样的课堂才是语文课堂的正源。
三、巧得妙笔如有神
新课标提出:“语文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要教授学生语言和文字的运用。语文课堂上要让学生“动起来”,要掀起课堂的波澜,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动起来”。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了“一句话说读”练习。学生在概括时,有的就事论事,有的有情有理,课堂一下子热闹起来,起到了很好的语言文字运用的锻炼作用。在执教《珍珠鸟》一文时,要求学生进行“一句话仿写结尾”练习。原文的结尾是“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学生仿作有“和平,往往创造出幸福的世界。”“团结,往往创造出无穷的力量。”等等。通过练习,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言简意赅收束全文的妙处,在作文中也开始尝试。教师还可以结合课内文章的阅读延伸开展相关的读书讨论活动。“第三只眼看韩寒”“网络小说之我见”“我读朱自清散文”“遭遇苏轼”“我最欣赏的节目主持人或电视节目”“我崇拜的偶像”“我看绿色食品”“我言我心”“我与朗读者”等等专题,学生自己结伴组成五人左右的“专题小组”,选定一个专题,自查资料、自我阅读、自行研究,可运用多种信息媒介,如网络、电视等,完成专题报告,然后在班内交流讨论。
《礼记》中说:“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劳而功半”,学生是学习、求知的主动者,科学合理地语用训练,调动了学生的乐学情绪,教师就能够享有“师逸而功倍”。
以语言训练为重点,关注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是语文教育的初心所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语文的路上我们行走的很远,蓦然回首,最初方为最真。让语文教学简单些,明了些。“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回归正道,褪去繁华外壳,重拾语文的真性情。
参考文献:
[1]李晓云.用美的语言演绎课堂[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4(9).
[2]李华平.语文教学要走正道——“正道语文”述与解[J].中国教师,2017(15).
作者简介:陆漉(1975— ),女,江苏省无锡市东林中学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