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康老龄化目标导向下老年体育参与的内生逻辑与促进机制研究

2021-03-17王立杰,王竹影,尹作亮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社会参与

王立杰,王竹影,尹作亮

摘要:在老年人社会参与行为成为有效应对健康老龄化的基础上,针对当前老年人体育参与水平偏低,参与分化和弱化等问题,从认同理论的社会(群体)、角色和个人维度结合典型案例对流动共同体(随迁老人)的社会认同;社区积极分子(精英老人)的角色认同;边缘群体(弱势老人)的个人认同三个不同特征老年人群的体育参与进行归因和逻辑分析。进一步建立起融合多维认同的动力机制、主动健康的干预机制、认同循環作用机制和社区体育服务保障机制的老年人体育持续性参与机制,从而引导老年人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增进体育参与行为,帮助其社会功能的发挥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减少老年人的医疗成本投入和养老负担,积极推动健康老龄化。

关键词:认同理论;老年体育;健康老龄化;社会参与

中图分类号:G80-0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21)06-0008-07

Endogenous logic and promotion mechanism of elderly sports particip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healthy aging

WANG Lijie1,WANG Zhuying1,YIN Zuoliang2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Science, Ni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23,Jiangsu,China;2.Yancheng Normal College, Yancheng 224299,Jiangsu,China

Abstract:On the basis that the social participation behavior of the elderly has become an effective response to healthy aging, aiming at the current problems such as the low level of participation in sports of the elderly, and participation differentiation and weakening, etc., from the social (group), role and individual dimensions of identity theory, combined with typical cases, the social identity of the floating community (the elderly who move with them),the role identity of community activists (elite elderly), marginal groups (vulnerable old people) personal identity of thre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elderly people′s sports participation are analyzed to make attribution and logical analysis. To establish a multidimensional identity fusion motivation mechanism, active health intervention mechanism, identity circulation mechanism,and community sports service guarantee mechanism of the elderly community sports sustainable participation mechanism, it is necessary to guide the elderly exercise scientifically, to increase community sports participation behavior, to help them play their social functions and realize their self-worth, to reduce healthcare costs and pension burden of the elderly, actively promote healthy aging.

Key words:identity theory; sports for the elderly;healthy aging;social participation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0月,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达到2.64亿,占总人口比例为18.7;预计到2025年,老年人口将会超过3亿,成为超老年型国家。而伴随城市化人口流动加速和社会角色的转变导致出现大量“空巢”老人、老年群体与社会发展脱节、老年人对陌生异质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低等现象。据调查,因为社会参与程度低,社交网络单一进而导致孤独、抑郁和各种心理问题的高龄老人死亡风险将提高10。面对全球老年人口的持续增加、老年慢性病引起的沉重医疗负担以及愈演愈烈的老年心理健康问题,世界卫生组织积极倡导“健康老龄化”战略,推动从“被动疾病治疗”模式向“主动健康维护”模式转变,从关注老年人“健康状态”向关注“功能发挥”转变,从而凸显了老年人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同时,老年人社会参与已成为国际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普遍共识,早在2002年《马德里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中,已将“老年人和发展”列为三个优先方向之一,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成为积极老龄化的核心。但目前来看,由于老年人群的自我认知水平和群体内部差异所导致的老年人社会参与不足、参与比例失衡和参与态度消极等问题仍比较突出,而老年人的社会参与不仅仅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更需要梳理基于老年自我的认同参与的内在逻辑以及背后隐藏的持久性推动参与机制,因此,通过引入认同理论,旨在探讨不同老年群体体育参与背后的差异化现象和动力机制,在认同参与逻辑基础上建构普适化的持久性参与路径。

1健康老龄化:从关注“健康状态”到关注“功能发挥”

“健康老龄化”战略是世界卫生组织在20世纪90年代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所提出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老年人的健康寿命预期和生活质量,其中“健康”的定位是老年人在晚年保持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上的积极良好状态。到90年代末期,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寿命质量提出更全面的“积极老龄化”概念,并在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上公布了《积极老龄化:政策框架》报告,这份报告在“健康”维度的基础上增加了“保障”与“参与”两个新维度,并将其发展为“积极老龄化”的战略框架。而到2015 年发布的《关于老龄化与健康的全球报告》( 以下简称 “《报告》”) 中,健康老龄化更加强调老年人在行动能力和社会功能上的健康,其概念被定义为 “发展和维护老年健康生活所需要的功能发挥的过程”。经过近30年的发展,健康老龄化战略已经有了更加成熟和完善的理论体系,并且从本质上更加凸显老年人的主体性地位和功能价值的发挥。老年人进入退休生活状态后不仅不再是社会的负担累赘,而成为社会的宝贵资源,在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公共事务过程中发挥余热效应,体现自我功能价值,将制约老年人健康的社会性因素变被动为主动,通过积极的社会参与促进老年健康。因此,健康老龄化的维度从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健康发展到更具体的生理、心理、行动能力和社会功能维度的健康,社会参与也随之成为健康老龄化的重要关注焦点。

以往针对老年人社会参与主要从社会网络、社会环境、经济地位、居住空间、参与方式等角度进行研究。研究显示,老年人缺乏社会网络或融入社会渠道,容易产生社会隔离,社会关系网络缺失会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导致老年人日常活动能力和精神不适的风险,而团体活动可满足老年人的社交需求,通过新的社会角色参与缓解因退休产生的抑郁情绪。社会参与对城市退休老年人人际关系社会化、角色社会化、老年人价值社会化均有正向影响,通过拜访亲友或与朋友、亲人聊天等活动会提升健康水平和融入程度。Aday及其同事发现晚年友谊和老年中心活动对独居的女性老人的健康和幸福感有影响,特别是对于经常参加中心活动的独居女性建立起的社会网络能够延伸到活动中心外。Kim 等研究发现,持续参与休闲活动可以改善健康,尤其对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人际关系健康有益处。也有研究表明,定期参加体育活动是老年人幸福生活的必要条件。而社区作为老年人的居住和主要活动空间,也成为老年人在退出社会角色后进行社会参与、人际交往以及获得社会支持的重要平台,其中大部分老年人的体育活动也主要是集中在社区及附近健身公園进行的。可以说,老年人体育参与作为一种非正式形式的社会参与是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提高自尊,重新融入社会的重要手段。

2认同理论与老年人“自我”概念

认同理论根据自我和社会之间的交互关系来解释社会行为, 认同是连接社会结构和个人行动的一个关键概念,它和美国微观社会学中的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传统有着密切的传承关系。“认同理论”译自英文单词“identity”,其中“identity”又包含身份、认同、身份认同、同一性等相关概念,一般在心理学领域中多用认同、同一性,在社会学领域中用身份认同。认同涉及到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群体、自我与社会的相关关系研究,不仅是库利“镜中我”理论基础上的自我意识和认同,也是“概化他人”过程中的角色扮演,同时也是群体间的行为偏向,因此认同理论涵盖多个维度和层次的认同。

我国老龄人口数从2015年每年以约0.5的增长率逐年上升,老年抚养比(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负担老年人数量)更是达到17.8(如图1),平均每5个人工作要赡养1个老人,如果把60周岁作为老年人口的标准,老年抚养比更是达到3∶1。而且根据联合国的调查显示,老年人口数已经首次超过幼童,人口结构出现失衡,老龄人群也因此在社会中屡屡受到歧视。同时,由于受到社会环境变迁、熟人社会解体、遭遇退休、丧偶和疾病等生活事件的客观因素影响,老年人的社会价值和定位总是被排斥在社会生活之外,老年人会对“自我”的社会生存意义产生困惑,难免会产生“我是谁,我还能做什么?我此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养老是不是给晚辈和社会带来负担?”等自我怀疑和反思的微观心理变化。从而进行“自我知觉”“自我界定”,导致大多数老年人在自我意识中将自己划分成偏离主流社会的外群体成员,最后陷入“社会孤立”的状态。根据东京都福祉保健局东京都监察医务院在平成25年(2013年)所做的统计结果显示,2013年东京都23个区共发生7 440起“孤独死”事件,其中65岁以上的高龄者占总人数的67,可见“孤独死”的主力部队是来自高龄者的,生前缺少与外界的联系,是将其推向“孤独死”的一大元凶。

认同不仅是个体与社会互动之间的作用机制,同时认同感也会影响个体的行为方式和选择,是在不同社会情境中被激活的自我归因和个人意义建构过程。因此,老年人能在自身功能价值和认同行为驱动的重要“自我心理”建构过程中,通过个人—角色—群体(社会)之间的作用关系感知“自我”,融入内群体,重新寻找价值定位。由于老年人社区体育参与行为的研究涉及个人、群体与社会之间的相关关系,所以采用社会学与心理学交叉概念,认同理论中的个人认同(Personal identity)、角色认同(role identity)和群体认同(group identity)三种自我归类的结构进行分析。其中,社会(群体)认同理论更重视通过自我归类激发个体的社会情感,角色认同更强调通过他人评判来建构自我的社会意义,而个人认同的形成则以个体社会意义的确认与社会情感生成的共同实现为基础,是个体自觉并自愿地建构认同感的结果。从这个视角出发对老年人社区体育参与行为进行分析,梳理认同感与持续参与行为的逻辑链和作用机制,通过积极自我暗示与外界干预,引导老年人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积极融入群体,向主动健康迈进,从而减少老年人的医疗成本投入和养老负担,延长社会参与的时间,积极推动健康老龄化发展。

3认同与参与——不同老年群体体育锻炼的内生逻辑

虽然影响老年人体育参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人际水平、社区水平和社会政策水平等方面的影响都以个人水平为基础,形成同心圆式的扩散作用,体育参与是自我意愿,没有外在强制性力量,行动逻辑更应该从微观角度分析。老年人的社会参与行为是一种完全的主观能动选择,个人参与意愿的强烈与否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参与效应。认同涉及自我与他人或群体区别的同一性认可,并关系到自我的行动取向,成为一个人社会意义感建构的核心推动力。老年认同问题不仅是老年人自我与他人的统一性知觉,也是老年群体与其他群体间的自我描述与内群偏好。老年人处于生命发展的后阶段,因为自身年龄、身份、社会关系、互动网络都相应进入老化状态,其身心健康也受到极大挑战,再加上社会转型与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以往“地缘和血缘”关系的差序格局和聚居形态,家庭、邻里不仅成为老年人的生活空间也是社会交往空间。由于现代城市社区的居住空间的封闭、领里关系淡漠、利益私人化等问题导致老年人与社会关系的疏离,也加剧了老年群体的自我认同危机。其表现为社会参与的分化与弱化。分化主要指老年人群内部特征的多样性,从而导致社会参与的源动力不尽相同;弱化主要是老年人自发的组织参与不足,而且一般都是熟人面孔的经常性参与,大部分老年人带有明显的随机性、动员性参与特征。因此,促进老年人体育参与行为首先要揭示老年人参与的内生动力和心理社会机制,从社会结构和个体特征层面挖掘基于认同的持续性参与逻辑,以下将从认同理论的社会(群体)、角色和个人维度并结合三个典型案例对不同特征老年人群的体育参与进行归因和逻辑分析。

3.1流动共同体的社会认同:随迁老人的群体融入与情感纽带

随迁老人是指那些因为城市发展变迁或子辈流动而改变原居住地,跟随子女到现居住地的老年人,大多数随迁老人是因为需要照顾孙辈或和子辈团聚才异地迁移。他们在原居住地建立的地缘、血缘、业缘关系网难以携入都市,在流入地仅有的熟人通常是子女,即便与生活在一起的子女,也存在工作时间、空间上的隔离,随迁老人大多无法进入晚辈的圈子,家务、带孩子等任务将他们的日常活动范围限制在小区及周边,每日被锁定在住宅、菜市场和校门口这三点一线,无法深入所在城市,邻居往往是近在咫尺的陌生人。随迁老人面对社交网络的断裂和活动空间被挤压的状态,要在现居住社区内找到归属感和融入感就需要重新建立新的熟人关系,走出家庭网络,在陌生社会中寻求新的情感纽带和精神载体。

NJ市X社区的随迁老人王阿姨是土生土长的安徽人,因为儿子读完大学后就留在本地工作、结婚生子,去年又刚添了二胎,儿子媳妇平时工作也比较繁忙,再加上王阿姨老伴因病过世就不打算留在原居住地,所以儿子儿媳就把王阿姨接过来同住,顺便能帮他们搭把手带带孩子、做做家务。王阿姨刚到X社区的时候,因为对周围环境和邻居都不熟悉,所以平时除了带带孙子也没有什么社会交际。交谈中她说道:“刚来那会觉得这城里的生活还真不如我们农村,周围都是熟人,沒事就唠嗑解闷,自己在城里孤单单的有点难过呀!”后来因为带孙子在社区认识了一帮同样“带娃”的老太太,因为志同道合谈得来,就被拉着一起参加小区每晚七点的广场舞活动。“我现在每天最轻松的时刻就是跟我们这帮姐妹们吃过饭一起出来活动散心了”,王阿姨满脸喜悦的表情说着跳着。

3.1.1精神文化共同体召唤心灵的归属和群体的融入

美国社会学家帕克说:“心理距离是一种使我们自觉地意识到自身与我们所不能完全理解的群体之间的区别和隔离的一种心理状态。”而心理的融合是最高层次的社会融合,它促进个体更积极地融入群体当中,并在群体中产生归属感、亲切感和认同感。社区的广场舞运动为随迁老人提供了社会交往的平台和契机,再加上广场舞本身就属于自发性和灵活性的集体项目,老人们忙完一天家务,晚上来到小区广场,随机加入舞动的队伍和人群中,身体在伴随激情音乐的摇摆中释放了一天的疲惫和心灵的压抑。王阿姨因为照顾孙辈来到NJ,因为陌生感让她与其他人产生疏离,但通过广场舞这个桥梁拉近了她与同龄人心灵的距离,通过多次参与,在和其他成员交流动作和情感互动的基础上,慢慢建立起熟悉的关系,并进入了社区广场舞的熟人圈子。这个熟人圈子打破了地域的藩篱和身份的隔阂,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聚集到一起,并由此延伸出多种多样的集体活动,王阿姨在与其他老人交流舞蹈的同时也会向同伴倾诉心声,大家一起排忧解难,分享快乐,成为陌生城市中彼此守望的姐妹和伙伴。社区广场舞组织唤醒了老人们在乡土社会中的群体生活回忆,在陌生城市空间找到了精神文化的共同体,随迁老人在同质群体中找到了归属感和融入感。

3.1.2情感共鸣产生群体认同和一致性行动

对于农村随迁老人而言身份认同是超越原有的乡村生活记忆,进而对新的城市生活的重新认知,是一种伴随着情感体验和行为模式进行整合的心理过程。像王阿姨这样的随迁老人离开故土和熟悉的亲戚邻里来到陌生环境,因为生活方式和关系网络的不同,内心会产生无助不安而又无处诉说的孤独感,在与外界相处时总是小心翼翼。而子女因为平时工作繁忙,还有孙辈需要照顾,平时更是无暇顾及老人的内心感受。但是,在广场舞的熟人圈子中,她们能在这样一个陌生群体中产生了新的情感共鸣,并将自我归类到广场舞群体组织中,随迁老人的身份在群体中被广泛接纳和认同,并有了舞队成员的新身份认知。因此,随迁老人在产生群体认同后就保持了群体性的思维倾向和行为模式,将自我与群体联结得更为紧密。组织的凝聚力作为一种集体力量吸引着王阿姨和其他老人们的参与,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起活跃在微信朋友圈、商场、菜场,互相邀请串门,参与其他社交圈子等等,在同质群体中保持了一致性的行动,成为社区中最有活力和带动力的群体组织之一。

3.2社区积极分子的角色认同:精英老人的动力驱使与意义建构

随着生活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部分老年人的身体和精神状态比预期年龄要更趋于年轻化,因此,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标准后,这些老年人仍旧活跃在主要的角色位置,并想继续保持以往的积极参与状态。于是,社区成为这些老年人寻找新的定位和实现自身价值的转换地,作为社区的积极分子总是响应各种闲暇活动参与。这些老人也因为积极参与,在社区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关系网络,成为掌握社区资本的精英老人。孟阿姨是NJ市QX区的柔力球爱好者之一,同时也是一名国企员工,在工作期间多次评为先进工作者和工会积极分子。因为对柔力球这种集刚、柔、美于一体的运动充满兴趣,再加上柔力球对肩颈部位的锻炼作用让孟阿姨深深地着迷,所以利用空闲时间她就认真练习,还自掏腰包购买器材设置一个义务教学指导点,充满热情地带动社区其他人一起练习。后来参与的人逐渐增多,很快得到了街道文体站的关注和支持,还专门举办了柔力球大赛。几年下来,孟阿姨带动两千多人练习柔力球,而且她还不断自己创编套路,带动大家练习的积极性,在服务全民健身、全民参与的过程中发光发热。她说:“大家对我的认同就是对我最大的鼓励,希望用我的热情奉献更好地服务大家。”

3.2.1身份定位脱离老年刻板印象

在愈演愈烈的代际冲突中,老年人的身份和地位经常处于比较尴尬的位置,原因就是社会总喜欢给予老年人“老不中用”“无价值”“拖油瓶”等标签,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对老年人认知的刻板印象。根据库利的“镜中我”认同概念,个体总是在与他人互动过程中,通过他人反馈的姿势或者符号来认知自我。如果社会中其他人认为老年人是无用、无价值的,那么老年人也会在他人的看法中认为自己是无用的;而如果改变对老年人的刻板印象,认为他们也是可以发挥余热,创造自身价值的,那么老年人也会在这种身份定位中积极表现,获得积极分子的角色认同。老年人在退出劳动力市场后,重新寻找新的角色定位,社区成为他们重拾信心,展现自我能力,发挥积极分子角色的重要舞台。像孟阿姨这样在工作单位表现较好,自身有能力又对体育健身充满兴趣的老年人,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和社会资源组织动员社区其他老年人的体育参与,也可以根据自身能力教授大家运动技能、开展体育比赛等活动。积极分子作为参与意识较强的群体,会在身份定位被认可的同时,凭借较强的能力、无私奉献的精神、丰富的社会资源和自身威望成为其他老年人社区体育参与的驱动力。

3.2.2自我价值被认可的鼓励和驱动

在孟阿姨这样的积极分子带动下,老年人社区体育参与行为由被动参与向主动参与发展,这些积极分子在群体中的能力和水平也被大家充分认可,进而被推到组织中的精英人物的位置。他们也成为整个团体中的明星人物,其他人有什么事情或者需要什么帮助都会找到这些精英人物,利用他们的资源和能力来帮助大家,积极分子的角色得到他人的肯定态度,又促使他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继续行动。在团队中赢得的认可与鼓励让这些精英老人利用自身丰富的人脉和资源为团队争取更多的福利和资源,通过拉赞助、举办联谊活动、老年人免费义诊、讲座等,增进团队成员之间的感情互动,提升团队的影响力进而获得基层政府部门的关怀和物质性支持,成为连接社区与社会、促进社区老年人社区参与不可缺少的关键性角色。这种角色的认可也会内化为积极分子老人的自我驱动力,从而充满干劲与热情地调动其他成员的参与热情。

3.3边缘群体的个人认同:弱势老人的自我认知与积极体验

社区弱势老人是指那些患有重病、失能、独居或残疾的老年人,他们因为自身先天性或后天所致的身体病变、缺陷,行为功能障碍,心理健康状况不佳,从而导致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中的“离群现象”,在这些弱势老人的潜意识中往往也会产生一种自卑、失落的消极情绪和生活态度。此外,社会既有的规则秩序和价值判断也容易让外界对弱势老人戴上有色眼镜进行审视和评判。想要消解被社会边缘化的弱势老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焦虑与失落,就要重塑他们的日常交往结构,通过个人认同来完成自我价值的修正与认知。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在JS省健身气功协会有一位神奇的俞老师,他在1988年的时候就诊断出恶性黑色素瘤,在经历6次手术、8次化疗和21次放疗后奇迹般地战胜了病魔。癌症病人所经历的生理痛苦和心理煎熬是一般人难以感同身受的,俞老师现在回想起来也觉得不可思议,有时候病痛的折磨会让人变得悲观、抑郁,甚至想放弃生活下去的勇气。但是俞老师在患病期间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健身气功,并一直坚持健身气功的学习和锻炼,将功理功法特点与自己的病症相结合,在习练中有自己新的体会和感知,心情也放松下来,树立起战胜病魔的信心,并在不懈努力中病情有了很大改善。这一练就是十年,他从一名健身气功的参与者不断带动身边的病友、朋友练习,从而成长为一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和服务广大癌症患者的志愿者。同时,在毗邻肿瘤医院的健身气功站点,因为相同的经历和实践体会,也成为他和癌症患者健身康复、情感交流的聚集地,在他的带领下,很多癌症患者通过健身气功练习走出了阴霾,变得更加乐观坚强,身体恢复明显。

3.3.1“标签”属性的自我修正與重塑

弱势老人因为很难像正常老人那样自如地参与社会活动,有些甚至缺少生活自理能力,长期的康复治疗让他们失去信心,更让他们无时无刻不再内心深处自我暗示“弱势”“残疾”群体的存在。“弱势”“残疾”的负面标签让他们难以将自身划归到一般意义上的老年群体中,因此弱势老人的集体认同感普遍较低,也缺乏赖以信任的群体基础。俞老师就是通过健身气功站这个公共体育服务平台为这些癌症患者和弱势老人提供平等、融洽的生活空间,成为他们进行体育参与和人际交往的平台,也是重塑弱势老人个人认同的基础和前提。在这个体育参与的空间内通过组织这些弱势老人学习体育技能或是共同观看体育比赛,情感交流等帮助他们克服自身困难,让弱势老人在集体参与中获得人文关怀,增进群体间的沟通交流,让他们树立生活的信心,从边缘化融入到社会群体中,增强对社会生活的认同和集体归属感。从而让弱势老人消解对正常生活的身份认同困境,在社区集体活动参与中通过学习新技能、新知识,了解社会最新新闻动向,让他们对自身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和交往能力等进行新的认同和重塑自我生存价值,并将“弱势”“残疾”的标签从自我认知中淡化与修正,真正感受到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满足感。

3.3.2健康资源共享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在参与社区体育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弱势老人也有了相对稳定的组织基础,茶余饭后就会来到社区固定的地点等待他们的伙伴,并且在与伙伴们长期互动中内心生成稳固的心理感知模式,从信赖伙伴中获得所期待认可的内在信心。弱势老人在社区体育文化活动空间中也能建立起基于健康话题的同质群体,在参与过程中他们会遇到很多与自己经历相同或相似的“病友”老人,因此从一个话题衍生出另外一个共同话题,在这个经常参与活动的群体中找到熟悉的身影会让他们倍感亲切与信任。于是弱势老人在此基础上可以发展成健康互助的群体,成员之间彼此交流互动种种情感,并进行健康资源的共享,分担忧愁,缓解个人痛楚,成为相互守望、彼此鼓励的情感解压器。同时,弱势老人之间在友爱平等的前提下,形成由低龄老人帮助高龄老人,由无病老人帮助有病老人的群体互助形式,满足他们对美好生活、精神沟通等方面的心理诉求,让弱势老人感受活着的尊严和价值,提升幸福感和效能感,在这个情感共鸣的群体中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也实现了个人与彼此的认同。

4基于认同理论的老年体育持续性参与机制与健康老龄化促进

4.1多维认同是老年人体育持续性参与的动力机制

老年人作为一个庞大的高龄群体,其内部特征和群体划分却又不尽相同,社会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体育活动,通过体育锻炼的方式增强体质,加强同辈交流,增进健康的初衷是积极的,但是忽视了老年人的个体情况特征,尤其是老年人这一群体的特殊属性。往往越是自身情况特殊的老年人因为缺乏融入感,社会参与程度越低,健康状况越不容乐观,形成一种自我封闭的恶性循环状态。因此对老年人社区体育参与的内生逻辑分析要基于不同老年群体在不同身份、不同背景经历、健康状况等方面的心理建构基础上,进行不同维度的群体认同、角色认同和个人认同,建立符合不同老年群体特征的认同-参与逻辑。研究例举了三种典型的老人群体:随迁老人、精英老人和弱势老人,这些群体是容易被忽视却能发挥重要作用的老年人群,在体育参与过程中召唤心灵的归属和群体的融入,情感共鸣产生一致性行动,形成了流动共同体的社会认同;让身份定位脱离老年刻板印象,得到自我价值被认可的鼓励和驱动,形成社区积极分子(精英老人)的角色认同;通过“标签”属性的自我修正与重塑,在健康资源共享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形成边缘群体(弱势老人)的个人认同三种认同-参与的逻辑链。这三条逻辑链又成为老年人群自我认知、主动参与和积极实现自身价值的持续动力机制,在认同-参与的逻辑链中,老年人完成一次又一次的认同建构,并持续性地参与到其中。当融入集体进行锻炼的老人发现在团队中的归属感和信念感增强,身体比以往更加健康,幸福感指数提升,取得正面积极评价后,进行了一次自我行动的认同,而这种认同又会激励老人继续选择参与,为老年人的持续性参与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4.2持续性的体育参与模型构成老年人主动健康的干预机制

未来随着老龄化程度的持续加深,沉重的养老和医疗负担让人们不得不扭转“治疗为主”的老年健康应对方式,向“主动健康”为导向的预防和干预模式转变,“主动健康”成为促进健康老龄化的重要前置关口,功能发挥成为老年人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着力点。因此,“主动健康”最关键的内容就是需要老年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健康促进中来,老年个体成为应对健康危机的主体,老年人个体也成为维持身体健康、延长自身寿命质量的重要力量。同时,在主动健康的过程中,老年人可以找到合适的机会发挥自身价值,努力保持社会生活的行动能力和社会功能的继续发挥。老年人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社区体育,养成持续性和经常性健身锻炼的习惯,在群体互动中获取健康的知识和信息、同辈群体的帮助,建立健康的支持网络和人际关系,从个人层面主动维护和改善健康状况。在功能发挥方面,有能力有激情的年轻老人或积极分子可以通过有偿或无偿地提供服务吸纳和引导更多的同辈群体加入健身组织中,充分彰显老年人的活力,提高自尊水平,也争取为社会贡献更多资源,释放养老负担。社区体育主动持续性参与模型构成了老年群体积极进行健康干预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社区体育主动持续性参与帮助老年群体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健康行为,树立健康的意识,未来还应该帮助老人培养更多的参与能力,提供给老年人更多的参与机会,满足老年人主动健康的参与需求。

4.3认同-参与的循环作用机制与对健康老龄化的持续促进

健康老龄化战略在实施中越来越关注老年人的主体地位,也是一种老年人群“主动健康”的导向。基于认同-参与的循环作用机制,是以主动或被动的参与为起点,并在参与过程中完成老年“自我”认同建构,并继续在认同—参与—再认同—再参与的循环作用下发挥效力的,认同与参与是互为因果的建构关系,它帮助老年人走出家庭,走进社区,走入群体,将参与行为转变成完全的主动健康行为。不同老年人群体通过在社区体育参与行为中完成多维认同,进而又促进老年人的参与行为,同时完成自我认同的老年人群也凭借自身的影响力又带动其他老年人的参与和认同过程,最终在认同-参与的循环作用机制下构建了老年人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消除了社会对老年人的刻板印象和歧视标签,成为健康老龄化的持续推动力。老年人也在这种认同-参与的循环作用中重新进行了自我认知,认为自己的身份认同应该更年轻化,自己有能力为社会生活创造更多价值,也能减少因慢性疾病带来的医疗和养老负担。在认同-参与循环机制下的老年人参与动机更强烈,更稳固,也成为老年健康社会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动力源,为政府和社会提供了更具针对性的老年健康服务思路和保障方向。在此情形下,政府和全社会应该重新思考老年人的身份定位,客观认知老年人的社会价值,合理构建评判老年人的标准体系,制定相应的退休制度,为即将进入老年期的社会个体提供更多选择。

4.4创新社会体育服务思路和保障机制为健康老龄化保驾护航

社会体育服务和相关保障机制要在认同—参与的逻辑基础上进行重点关注并积极下沉到老年群体中,协同家庭、街道社区和社会为老年人群打造友好的社会人文环境,形成尊老爱老、关注老年弱势群体的融洽氛围,提升老年人的自我价值定位,努力为老年人提供更多发挥其能力的岗位或领域,提升老年群体的社会认同感与归属感。具体来说,一是基层社区体育文化的宣传和引导要紧紧围绕能引起老年人群情感共鸣的方面,有故事也要有温度,注重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最大程度激发老年人的体育参与动机;二是充分重视体育积极分子的作用,给予老年积极分子更多鼓励和支持,在他们有场地、设备等方面的需求时要尽力协调和满足,帮助其发挥体育特长,实现在老年群体中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三是对那些身患疾病、失能、独居或残疾的老年人要给予更多关爱和参与话语,通过举办专门的弱势老年人体育文化类交流活动或者赛事活動,让他们在体育参与过程中可以找到心灵的栖息地,重塑负面标签,实现自我价值的回归的认同;四是政府部门要给予基层老年体育更完善的公共服务保障体系,投放更多针对老年群体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到社区,在运动健身和身体保健等方面给予老年人全方位的指导,让每个社区成立相应的老年体育协会,鼓励老年人参与体育赛事或担任协会职责,让社区老年体育参与形式规范化、内容科学化、时间持久化。

5结语

在以往老年人体育参与的研究中,大部分关注社会生态环境对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影响水平,却忽略了老年人异于其他群体的自身弱势性心理和群体内部差异性特征,因此,对于相同背景下的高参与型老人和低参与型老人无法做出合理的解释。而从心理-社会的微观机制梳理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动态模式,关注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如何受到社会网络和社会支持的影响,并通过主动调整状态来适应这种变化的社会网络结构,以获取相应的心理社会支持,体现出一种由整体水平研究到关注老年个体心理行为的思维转向,从而帮助老年人群树立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积极提高其自身的健康素养,实现健康老龄化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情况.(2021-05-11). http://www.stats.gov.cn/tjsj/pcsj/rkpc/d7c/202111/P020211126523667366751.pdf.

[2]彭定萍.“空间差序”与小城市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空间逻辑——基于浙江省临安区的调查.社会建设,2019,6(4):41-50.

[3]陆杰华,阮韵晨,张 莉.健康老龄化的中国方案探讨:内涵、主要障碍及其方略.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7(5):40-47.

[4]世界卫生组织.关于老龄化与健康的全球报告.2015:42-60.

[5]Shimada, K., Yamazaki, S., Nakano, K., et al. Prevalence of Social Isolation in Community-Dwelling Elderly by Differences in Household Composition and Related Factors:From a Social Network Perspective in Urban Japan. Journal of Aging & Health,2014,26(5):807-823.

[6]Menec, V. H. The Relation between Everyday Activities and Successful Aging:A 6-Year Longitudinal Study. 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B- Psychological Sciences and Social Sciences,2003,58(2):74-82.

[7]Aday R H,Kehoe G C,Farney L A. Impact of senior center friendships on aging women who live alone. Journal of Women and Aging,2006,18(1):56-84.

[8]KIim M J,Lee C W. Health benefits of dancing activity amongKorean middle-aged women. Int J Qual Stud Heal,2016(11):12-15.

[9]SASIDHARAN V,PAYNE L,ORSEGA S E,et al. Older adultsphysical activity participation and perceptions of well-being:Examining the role of social support for leisure. ManagingLeisure,2006,11(3):164-185.

[10]周曉虹.认同理论: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分析路径.社会科学,2008(4):46-54.

[11]权彤,董艳.日本社会血缘、地缘和业缘关系的解体与重构——基于社会整合理论的分析.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5):85-91.

[12]颜玉凡,叶南客.认同与参与——城市居民的社区公共文化生活逻辑研究.社会学研究,2009(2):147-170.

[13]杨瑞玲.随迁老人广场舞趣缘共同体建构与城市社区融入.人口与社会,2018,34(6):97-105.

[14]罗遐.流动与定居——定居农民工城市适应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61.

[15]高振峰,魏婉怡,朱邱晗.体育参与与农村随迁老人的城市融入——一项基于B市L社区的探索性研究.体育与科学,2019,11(40):64-70.

[16]袁亚运.健康状况、社会性因素与老年人身份认同.人口与社会,2016,32(3):106-116.

猜你喜欢

社会参与
山西省S高校社区离退休教师的社会参与研究
近年来民生政策制定社会参与问题研究综述
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实现路径探析
随迁老人心理健康、社会资本现状及其作用研究
随迁老人心理健康、社会资本现状及其作用研究
引导社会参与丰富老年教育形式研究
英国的高校自治与政府调控及启示
网络民粹主义近十年(2007—2016)的研究梳理
赋权增能:成人教育发展新视角
烟台市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