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S高校社区离退休教师的社会参与研究
2017-03-17李媛
摘 要:伴随着我国进入老龄社会脚步的加快,老龄人口越来越多,社会中暴露出来的老龄问题也越发明显。本文通过调查山西省S高校社区离退休教师的社会参与情况,了解到离退休教师群体社会参与的具体内容、优势等,说明高校离退休教师的参与意义,以促进更多的高校离退休教师进行有益的社会参与活动。
关键词:老龄社会;高校离退休教师;社会参与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2-0109-03
随着经济社会的大力发展,尽管存在地区差异,但是我国各地区从20世纪90年代至2000年左右先后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15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22亿,占我国人口总数的16.1%;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约1.44亿,超过我国人口总数的10%。①以上数据表明,现阶段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的常态。
本文以山西省S高校社区离退休教师继续参与相关工作方面的内容为例,突出高知老人所具备的参与社会活动的优势,同时也通过研究离退休教师参与方面遇到的具体问题提出一定的解决对策,真正使高校离退休教师发挥自己的优势,促进“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倡导的实现。
一、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法介绍
(一)概念界定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老年人社会参与概念尚无统一的界定。广义的理解是,老年人无论通过何种形式保持与社会的联系,都属于社会参与活动[1]。也有学者将老年人社会参与界定为“参与者在社会互动过程中通过社会劳动或社会活动的形式,实现自身价值的一种行为模式”[2]。还有研究者指出,“社会参与的指向是社会,所强调的是‘老年人能够按照自己的需要、愿望和能力参与社会”[3]。至于社会参与的内容,一般认为主要包括政治活动参与、经济活动参与、文化活动参与以及社区参与等。本文综合研究已知的观点及本研究的需要,将高校离退休教师社会参与界定为达到现行离退休政策中年龄规定的教师基于自身兴趣爱好、愿望,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参与活动的过程,根据现代社会高校的职能将参与内容细化为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活动。
(二)研究方法
以问卷调查研究为主,以个案访谈为辅,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进行研究。在研究准备阶段,笔者查阅了相关的中文文献,主要了解现阶段国内研究的基本结论,为研究框架的设计,尤其是问卷指标的设计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在调查过程中,和山西省S高校社区取得联系,获得了居住在S大学社区內的已退休教师名单,运用分层抽样方法从居住在S大学社区内的已退休教师不同年龄段中抽取20%作为样本,层间按不等比例原则抽样,层内利用随机数表依据简单随机抽样原则抽样,保证样本随机性;同时辅之以个案访谈,通过针对典型个案的研究,尽可能客观全面地了解山西省S大学离退休教师的社会参与情况,在处理数据过程中通过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结合,真实反映样本数据,以便更好地推广到总体。
二、山西省S高校社区离退休教师社会参与情况
(一)调查样本的情况介绍
据了解,截至2016年5月底,山西省S高校共有1 167名离退休职工,包括拥有专业技术的教师、行政管理人员、附属机构离退休人员及离退休工人等。受调查情况所限,本文所要调查的对象只包括离退休的专业技术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
本次共抽取140名S大学离退休教师作为样本,样本具体情况如图1、图2、表1。其中抽取男教师82人,女教师58人,分别占总人数的58.6%、41.4%。在退休教师中,不同年龄段教师抽样遵循分层抽样中层内不等比抽样原则进行抽样,60岁及以下、60-69岁、70-79岁、80岁及以上层内分别抽取10人、48人、58人、24人,分别占样本规模的7.1%、34.3%、41.4%、17.2%。在样本中,初中及以下所占比例为2.9%,高中占比为3.6%,大学专科占比为14.3%,大学本科占比为70.0%,硕士及以上占比为9.2%,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离退休教师达到近80%。样本的性别、年龄段、学历构成比例与山西省S大学离退休教师总体构成基本一致,因此具有从样本推广到总体的可行性。
[\&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有
效\&初中及以下\&4\&2.9\&2.9\&2.9\&高中\&5\&3.6\&3.6\&6.5\&大学专科\&20\&14.3\&14.3\&20.8\&大学本科\&98\&70.0\&70.0\&90.8\&硕士及以上\&13\&9.2\&9.2\&100.0\&合计\&140\&100.0\&100.0\&\&][表1 样本中不同学历人数比例]
(二)S高校离退休教师社会参与的具体情况
1.专业不同,参与方式有别。受到原专业的限制,不同的离退休教师存在不同的社会参与方式。文科类专业离退休教师的社会参与多集中在继续相关专业研究及课堂教学方面,而理科类离退休教师的社会参与内容更加丰富、形式也更多样。
2.岗位不同,参与内容差异明显。退休前工作性质的区别,对离退休教师离退休后的社会参与内容产生一定的影响。原进行课堂教学及专业研究的教师退休后更多地参与到学校教育中,延续离退休前的工作状态;而原有行政工作经历的教师离退休后更多地投入到社区建设、社团组织活动中,发挥自己的工作优势和长处。
3.年龄段不同,参与目的多样。S高校离退休教师年龄跨度大,从55周岁到100周岁之间都有涉及。通过调查、访谈发现,中低龄教师中大部分都有意愿进行社会参与,高龄教师受到身体、家庭等方面的限制,参与意愿降低。70岁以下的离退休教师参与目的多是干自己感兴趣的事、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70岁—80岁之间的离退休教师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强烈,更多地把参与看作是一种责任、义务,积极参与其中;80岁以上的离退休教师参与意愿下降,但是进行社会参与的教师主要是为了实现余热,也期望得到重视和尊重,打破社会上“老人无用论”“老人是包袱”等思想。
(三)高校离退休教师社会参与的优势
根据调查及访谈,通过对定性及定量资料的分析,山西省S高校社区的离退休教师群体不同于普通老年人群体,社会参与内容有其独特性,并具有一定的优势。
1.参与内容独特。高校离退休教师群体,是老年人中较为特殊的一个群体。他们生活在高校社区内,普遍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更多地受到中青年时期的生活方式的影响和高校氛围的熏陶,他们主要围绕教育行业进行参与,包括教学育人的课堂教学活动、科研活动、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他们的社会参与内容与其他老年人群体有所不同。社会参与内容的不同一方面源于离退休教师自身在中青年时期的知识和经验积累,另一方面源于高校不同于其他企事业单位的独特职能。
2.参与优势明显。自身优势独特。S高校离退休教师积极投身到社会参与中,本身也是他们独特的内外部参与优势的体现。刘兆征总结了老年人所具备的五大优势:知识经验和职能优势、思想政治素质优势、人力成本优势、创造力优势及心理品质、人格威望优势[4]。
从离退休教师自身来说,93.5%接受调查的离退休教师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近80%的调查者接受过大学本科及以上教育。这些离退休教师不仅接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同时积累了多年的教学科研经验,知识、经验的积累相对丰富,拥有较强的学术技能,也拥有高校教育职业的技术技能[5];主要经济来源是离退休金,大部分在3 000-5 000元以内,享受离退休职工医疗保险等,生活有保障,无经济压力;S高校社区离退休教师中低龄教师所占比重大,约为77.5%,身体状况普遍良好,再加上课堂教学及科学研究是脑力劳动,消耗体力少,大部分离退休教师都愿意参与其中;此外公共课的外语教师因为专业优势,多在省内S高校附近的三本及民办高校兼课,社会参与的机会多。高校离退休教师学生多,学生遍及各行各业,有较好的社会资源优势。
外部优势明显。高校离退休教师除了自身优势,还具有良好的外部优势。一方面,S高校给予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根据中央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相关法律法规,S大学积极制定落实老干部生活待遇、政治待遇、尊老敬老“网络化”建设等的工作制度和实施意见,并于每年定期开展体检,从政策及实际工作入手,关注离退休教师的身体健康状况,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学校每年下拨两万五千元经费促进离退休教师相关活动和工作的开展,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S高校在山西省内具有一定的品牌优勢,学校的辐射能力强,社会对S高校的认可度高。另一方面,政府层面上对老龄事业给予高度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相结合,推动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着力发挥老年人积极作用,引导老年人保持老骥伏枥、老当益壮的健康心态”;在纪念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颁布实施20周年座谈会上,全国老龄委主任王勇强调“加大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落实力度,着力提高老年社会保障和服务水平,扩大老年人社会参与”,①由此形成了推动离退休教师社会参与的良好氛围。
基于S高校离退休教师社会参与的特殊内容及参与优势,调查过程中离退休教师表现出了较为强烈的参与意愿,整体参与度较高。
三、高校离退休教师社会参与的意义
(一)社会参与对于丰富高校离退休教师生活,提高生命质量,实现“老有所为”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有重要意义
有学者研究生病或有障碍的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情况,认为社会参与(参与正式组织与协会)是健康与生存的一个决定因素[6]。也有研究指出,人的情绪是和社会活动相关联的。一个人参加了有意义的社会活动或为社会、为他人做出了某些贡献,他就会获得满足感、荣誉感,感到生活充实,就会有积极的、振奋的精神[7]。在访谈过程中我们发现,积极进行社会参与的离退休教师自评身体状况普遍较好,从一个侧面表明身体健康状况不仅影响离退休教师的社会参与状况,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参与活动的推进;同时有强烈参与意愿并积极投身到社会活动中的离退休教师,对目前的退休生活感到充实、比较满意,因为种种原因较少进行社会参与的离退休教师则会在一定程度上觉得孤独无聊。
高校离退休教师进行社会参与,一方面是想为社会继续做贡献,发挥自己的余热,与此同时,对自己的身体及精神面貌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此外,积极参与社会各项活动,与他人保持较为密切的社会互动,有助于离退休教师获得社会的尊重和认可,实现其自我价值。
(二)离退休教师的社会参与有助于高校教育的发展及品牌优势的建立
高校离退休教师进行社会参与活动不仅对教师自身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学校的发展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高校离退休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继续科学研究,一方面能充分利用自身丰厚的知识、能力积累继续为学校教育贡献力量,培养优秀学子。另一方面时间和精力的充裕推动离退休教师在自己感兴趣或深入钻研的领域做出更多的成绩,推动高校研究的深入和不断完善;高校离退休教师积极参与到学校教育指导委员会、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等学校组织机构中,发挥传帮带作用,在为学校培养青年教师人才、提升学生理想信念方面贡献力量。此外,离退休教师积极的社会参与可以通过借助高校平台得以实现,通过参与也体现并提升了学校的品牌优势,使学校具有更加强大的辐射力。
现已80多岁的历史学系老教授靳生禾,从20世纪90年代初离而不休,一方面出版了一些以山西省史地问题为中心的专著和论文集,为山西省委产业转型、建设历史文化强省的战略助力;另一方面从1992年起奔赴古战场,22年实地考察苦心钻研,共完成了9部学术专著、65篇学术论文、32篇杂文;先后发现了东周古雁门关遗址、高平战国长平之战遗址、黎城台壁之战遗址、稷山玉璧之战遗址等,一再填补着中国古代历史地理学科的空白,被誉为“中国历史军事地理研究第一人”。靳老师对我们说:“前年我专门跑到陕北高山上去考察,今年我参与学界活动撰写了《昭君出塞路线考辨》、杂文《要敬畏历史敬畏使命》。我喜欢这个专业,喜欢做这样的研究,我会一直研究下去。”
(三)高校离退休教师社会参与满足社会的需求,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老年人参与社会既是老年人的共同愿望,又是社会对老年人的需要[8]。现阶段,我国社会已经进入老龄社会,全社会都在全面开发老年人口资源,努力创造条件和平台让老年人回归社会,发挥其技能、经验和智慧,以“所为”来改善“所养”。作为高校离退休教师,不仅拥有丰富的知识、经验积累,而且经济状况较于其他老年群体有保障,再加上高校提供的参与平台,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以“所为”支撑“所养”,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及文化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调查中遇到一位计算机方面的教授,他给我们介绍道“我虽然是学计算机出身的,但是本身比较喜欢哲学,尤其是佛教方面的内容和知识。我退休后受省里的委托,就承担了部分五台山申请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那会儿每天就是查找五台山的相关资料,和各方面进行联系确认,对各种资料进行汇总整理、资料后期的排版,最后五台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成功,我还是挺高兴的,感觉不仅为咱们学校,也为咱们省里面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出了自己的一份力。”
四、结语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并且随着时间推移,老年人口越来越多,所占比重也随之增大。高校离退休教师作为高知老人,无论是在生活阅历、工作经验上都比年轻人更加丰富。作为高校离退休教师群体,他们都有较高的学历,生活、医疗方面都有所保障,然而,社区、学校在社会参与方面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现有的社会性活动明显无法满足离退休教师的需求,因此这一群体自然期望获得社会参与方面的内在满足感。他们比其他群体更期望获得认可,更期望参与社会活动,发挥自己丰富的知识、生活阅历所长,实现晚年人生的更高价值。如何满足高校离退休教师的社会参与需求,使其真正发挥知识性老人的积极作用,需要政府、社区以及家庭共同努力,形成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社会机制,一起构筑“人人参与”的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胡文琦,裴晓梅.生产性老龄化背景下“老年精英”社会参与的实证研究——以北京市离退休老干部为例[J].老龄科学研究,2014,2(2).
[2]张恺悌,姚远,郭平,王莉莉.中国城乡老年人社会活动和精神心理状况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3]刘颂.积极老龄化框架下老年社会参与的难点及對策[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2(4).
[4]刘兆征.充分认识和发挥老年人的优势[J].工作研究,2010(9).
[5]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民生问题:衡量社会幸福的11个指标[M].洪漫,刘美辰,何卫宁,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2.
[6]位秀平,吴瑞君.中国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对死亡风险的影响[J].南方人口,2015,2(30).
[7]施祖美.老龄事业与创新社会管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8]李韧.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意义[J].学术探索,19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