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型体育特色小镇的空间游客吸附机制研究

2021-03-17陈治,屈晨旭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陈治,屈晨旭

摘要:立足于文化场域视角,分析体育特色小镇的空间游客吸附机制。研究认为,市场逻辑迫使人们工具理性扩张,而生活规训却要求人的存在在空间维度上得到拓展,因此人们通过旅行的方式来寻求庇护空间,以求共享环境和自身身份;研究证实了游客的忠诚度影响因素符合“ABC”态度模型,在直接影响因素方面,精神文化感知、产业文化感知、环境文化感知、旅游涉入和满意度均对游客忠诚度产生正向影响;在间接因素方面,精神文化感知、产业文化感知、环境文化感知和旅游涉入均能够通过旅游满意间接影响忠诚度;在总效应中,旅游满意对忠诚度的影响最大(0.465),旅游涉入对忠诚度的影响最小(0.210);在游客吸附机制方面,作为推力因素的精神文化感知、产业文化感知、环境文化感知和作为拉力因素的旅游涉入两者之间相互作用,构成了游客忠诚度的推力机制和拉力机制,并通过情感成分中的旅游满意影响影响行为成分进而构成忠诚度传导机制。

关键词:文化感知;文化场域;吸附机制;旅游空间;体育特色小镇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21)06-0052-08

Adsorption mechanism of spatial tourists in tourism sports towns

CHEN Zhi,QU Chenxu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0, Henan,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fiel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patial tourist adsorption mechanism of sports characteristic towns. The study suggests that market logic forces people to expand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while life discipline requires people’s existence to be expanded in the spatial dimension. Therefore, people seek shelter space through travel in order to share the environment and their identity. The study confirms that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ourist loyalty are in line with the “ABC” attitude model. In terms of direct influencing factors, spiritual culture perception, industrial culture perception, environmental culture perception, tourism involvement and satisfaction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tourist loyalty. In terms of indirect factors, spiritual culture perception, industrial culture perception, environmental culture perception and tourism involvement can indirectly affect loyalty through tourism satisfaction. Among the total effects, tourism satisfaction has the greatest impact on loyalty (0.465), and tourism involvement has the smallest impact on loyalty (0.210). In terms of tourists’ adsorption mechanism,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piritual culture perception, industrial culture perception, environmental culture perception and tourism involvement as a pull factor constitutes the thrust mechanism and pull mechanism of tourists’ loyalty.

Key words: cultural perception; cultural field; adsorption mechanism; tourism space;sports characteristic towns

1研究背景

2018年,中央經济工作会议在部署相关工作时,提出要“引导特色小镇健康发展”,遵循“产城结合”的原则,通过产业发展提供支撑力量,同时兼顾城市的基本服务职能。2016年9月,江苏省体育局引发《关于开展体育健康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通知》,提出要根据当地特色资源建设体育健康特色小镇,直至2017年5月,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下发《关于推动运动休闲型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通知》,并启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工作,并颁布了第一批96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项目。体育特色小镇建设是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对于经济发展、文化培育、历史传承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体育特色小镇的类型主要分为4种,分别是产业型体育小镇、旅游型体育小镇、康体型体育小镇和赛事型体育小镇。休闲型体育小镇是指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多样化的、极具参与性与体验性的体育休闲运动(山地运动、水上运动、球类运动、冰雪运动、传统体育运动、特种运动等)聚集为特征,面向大众消费的体育小镇。其在促进旅游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中起到重要作用。例如海宁市2018年上半年接待游客人次750.32万人,实现旅游总收入85.73亿,很大一方面得益于海宁市马拉松体育特色小镇。关于旅游型体育色小镇的研究视角上,较多侧重于产业经济视角,更注重经济效益,而社会、文化因素的相关研究较少,所以本研究立足于文化场域视角,分析旅游型体育特色小镇的空间游客吸附机理,为其旅游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2文化场域与顾客感知

2.1场域中的“文化”

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在人类学领域提出“场域”概念,并说明:“我将一个场域定义为位置间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这些位置是经过客观界定的。”由此看出这里的场域不同于物理属性上的地域和领地,而是在其中有内涵力量的、生气的、潜力的存在,它是社会高度分化的结果,同时也促进了场域的自主化的发展过程,自主化的发展使每个子场域区别于其他系统并开始具有自身的特征,其内部所存在的力量和競争的逻辑基本等同于资本的逻辑,资本不仅是场域活动竞争的目标,同时也是竞争的手段。一般场域可以包含或分为美学、法律、宗教、政治教育等多个子场域,文化场域就是其中的一个分支,是指在多个文化持有者之间所形成的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的综合场域的文化形态。文化场域中不同行动者之间因其不同的文化持有量和属性,而被分配不同的文化权利和职责,并被赋予不同的社会期待,行动者履行相应的社会职责以维持场域内运行机制的稳定。

中国社会普遍进入后消费主义时代,对于商品的青睐往往不再取决于其使用价值,而是其背后文化符号的消费,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以良好的情绪体验和文化消费为主要营销手段,成为后消费主义时代的重要产业。在旅游地的建设理念中,主要是对其特色文化进行整合以强化该旅游地的自主化特征,区别于旅游者原居住地的固有文化系统,实现对差异文化的体验。在后消费主义时代中,人们逐渐开始希望通过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追求来互相认同,旅游地的文化场域带给旅游者的体验源于旅游地文化空间与其他社会空间之间的差别,马勇将其定义为“文化距离”,并认为“文化距离”越大,对旅游者求新求异的刺激需求就越强,但同时“文化距离”加剧了游客“风险规避”的主观意愿,总体来看文化距离与旅游动机之间呈现出倒U型曲线关系。对差异文化的体验是影响旅游涉入的重要因素,同时旅游经济的资本逻辑也暗含了人们对日常生活的超越,相关学者就市场逻辑与生活规训的生产生活逻辑提出游客的旅游行为是为了规避快节奏的生产生活秩序对生活空间的入侵,而去寻求的一种暂时的文化空间庇护,这种文化空间从生活美学的角度上为游客带来一种沉浸式文化体验的过程。其内在机理是市场规训迫使劳动力规范不断提高,工作空间不断向生活空间渗透,“工具理性”的张力迫使人们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逐渐“制度化”,作为个体的“人”会催生一种精神文化层面的超越,使人的存在在空间维度上得到拓展;而旅游地场域内的文化载体作为一种结构支撑该场域内的空间存在与空间逻辑,并以此在空间中完成自身的文化定位,游客根据外显出来的文化定位来判断旅游地的选择,期盼与该文化空间下某种秩序或属性产生认同。如果游客的社会期待与所处地方的社会期待大致相同时,那么该游客就与所处地方内其他个体共享了环境,同时也共享了自己的身份,这样旅游地文化场域就能够帮助游客持续的维持本地的“文化身份”,从而抵制社会生产秩序中的压力。

文化场域理论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旅游地的建设离不开它的文化根本,要充分挖掘当地的特色文化,同时也要注重文化区域外的文化客体与文化区域的相关性研究。

2.2旅游者文化价值感知

关于价值感知,一直都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社会交换理论认为是消费者基于对商品消费行为“得利”和“失利”的判断,但是目前学术界采用的较多的是在营销学上的定义。Morrison认为价值感知是消费者对于成本和收益之间的权衡; Stevens认为价值感知是消费者商品和服务的评估; Murphy认为价值是商品质量和价格的结合,消费者将这种组合综合评价后形成的感知。综合以上以及其他学者的操作性定义,不难看出学者对价值感知的内涵主要定义为“消费者所能感知到的利益以及在体验商品服务或服务时所交换的成本进行权衡之后对商品或服务的综合评价”,对于消费者价值感知定义的共识性较高,但是在结合具体情境的操作过程中,往往需要结合具体情境对价值感知的维度和分类进行商定。以旅游者价值感知为例,就有文化旅游地价值感知、旅行社价值感知和邮轮游客价值感知等,说明某种类型的产业除了具有一些共识性的价值维度之外,还会具有一些特色的价值维度。主要体现在文化价值的分类上,不同旅游地空间具有不同的文化倾向性,从其内容结构来看,旅游情境下旅游地的交通卫生、配套设施等功能性物质与记忆、历史、风俗、宗教、氛围等符号系统就构成了一个文化空间,在旅游平台系统的安排下,呈现给游客一个异质的社会空间,并随着游客感知的变化而进行功能的升级与文化的整合,通过被组织化的游客集体感知评价来建构文化场域,以求达到与游客文化价值的趋同。

3旅游型体育特色小镇空间的文化感知框架

随着后消费主义时代的到来,商品生产中的文化含量逐渐成为促进消费升级的驱动力,出于对社会系统的规避和精神文化的体验,游客对旅游地的空间布局、器物装饰和符号系统所构筑出来的文化空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游客的多维感知分异的角度出发,能够进一步明确游客的关注和需求,为旅游地的空间文化生产和旅游管理模式带来一定的启示。本文将游客的文化感知分为产业文化感知(主要包括旅游平台所提供的配套设施和服务制度)、环境文化感知(主要包括旅游地的地理风貌和场景建筑等)和精神文化感知(主要包括旅游地的符号系统和集体记忆)3个维度,基于这一分类建立如下逻辑分析结构(图1 所示)。

4研究假设

4.1理论基础

本文以Rosenberg和Hovland提出的“ABC态度模型”为理论基础(也称“三元态度模型”),即由“情感(Affect)”、“行为(Behavior)”和“认知(Cognition)”3个维度构成。该理论认为意向和行为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传导机制,其中认知个人的只是储备、信念和对对象的感知,也是情感产生与行为发生的基础;情感是个体的主观感受和态度产生的核心要素,也是“认知-行为”路径中的中介变量;行为是个体的行为动作,同时也是认知和情感的结果。在这一传导机制中,个体会根据先行者的实践经验或者媒体传播、图片展示等方式收集信息形成基础的认知,然后在环境与人的价值互动过程中产生情感,最后在情感体验上促成相应的社会行为,很明显认知、情感和行为三者之间存在着层级关系。本文将游客文化价值感知作为认知部分,将心理学上的旅游涉入与满意度作为情感部分,将忠诚度作为行为部分,并基于这一理论模型来建构结构关系模型。

4.2精神文化感知对旅游涉入、旅游满意和忠诚度的影响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和旅游一直都保持着相互融合的关系,旅游产业通过文化培育来吸引游客,文化借旅游的发展而促进传播,文化旅游是旅游产业的基本产业业态,也是旅游产业逻辑出发点。在李雪松的研究中就指出,游客对某地区主题文化的认可是影响游客旅游意愿和行为的重要因素; Bachleitner和Zins认为将文化要素融入到旅游产业中将能够提高旅游目的地对游客的吸引。故提出以下假设:

H1:游客精神文化感知对旅游满意存在正向影响;H2:游客精神文化感知对忠诚度存在正向影响;

H3:游客精神文化感知对旅游涉入存在正向影响。

4.3产业文化感知对旅游涉入、旅游满意和忠诚度的影响

旅游地的配套设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是影响旅游者旅游过程体验的重要因素,尤其是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要能满足顾客的需求。黄福才和唐德荣两位学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旅游地接待服务质量、旅游产品及性价比与游客忠诚度密切相关;此外在赵雪雁的研究中除了发现配套设备与服务质量对旅游意愿存在显著影响外,旅游地的特殊活动和娱乐项目对游客的旅游满意度也存在显著影响。故提出以下假设:

H4:产业文化感知对旅游满意存在正向影响;H5:产业文化感知对忠诚度存在正向影响。

4.4环境文化感知对旅游涉入、旅游满意和忠诚度的影响

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是吸引观光旅游的重要因素,我国疆域辽阔、风貌各异,北方的冰雪产业、南方的水系湖泊,每年都会吸引大量的游客观赏体验。在朱晓柯的研究中就發现影响游客旅游满意的6个因子中,冰雪旅游资源因子评价最高;同样董楠在调查森林公园游客满意度时,7项属性维度中满意水平最高的是“自然资源”,并且根据调查游客旅游体验之后的评价与口碑传播中的主要内容也是旅游地的环境文化。这说明旅游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与游客的旅游行为具有密切关系,也是旅游地建设中需要注重把控的客观变量。故提出以下假设:

H6:环境文化感知对旅游满意存在正向影响;H7:环境文化感知对忠诚度存在正向影响。

4.5旅游涉入和旅游满意、忠诚度的关系

早在上世纪80年代,Selin和Howard就将涉入理论引入到休闲旅游领域之中,相关学者也在研究中证实了游客旅游地涉入与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在Lee等的研究中也表示游客的活动涉入与忠诚度之间存在影响。故提出以下假设:

H8:旅游涉入对旅游满意存在正向影响;

H9:旅游涉入对忠诚度存在正向影响。

4.6旅游满意和忠诚度的关系

旅游满意是游客对旅游过程的总体评价,忠诚度是基于评价之上的又一系列行为。相关学者在研究中提出满意度是影响游客忠诚度的重要因子;Geng通过调查也实证了总体满意度和属性满意度对游客忠诚度有显著正向影响。故提出以下假设:

H10:旅游满意对忠诚度存在正向影响。

根据以上假设构建本文理论研究模型(见图2)。

5资料收集与研究工具

5.1数据收集与样本特征

本研究以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资料,为提高样本的代表性,最大程度上避免随机误差,调查时间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2020年3月、7月、10月,调查地区有嵩皇体育小镇(河南登封)、柯桥酷玩小镇(浙江绍兴)、“裸心”体育小镇(浙江湖州)、白鹭湖体育健康小镇(广东惠州)。调查对象为到旅游地参与旅游活动的游客,问卷发放之前询问游客是否能够保证每年至少一次的境内旅游,若回答“是”则发放问卷进行调查,3次调查得到的问卷分别为371份、416份、445份,共计问卷1 232份,去除多选、漏选和明显随意填写的无效问卷,最后得到有效问卷1 125份,有效率为91.3。人口学基本特征表现为男性占45.6,女性占54.4,年龄段主要集中在18~44岁,组织方式主要以情侣、家庭和旅游团为主,游客之间职业、收入差异较大,分布广泛。

5.2量表信效度分析

调查问卷由精神文化感知、产业文化感知、环境文化感知、旅游涉入、旅游满意、忠诚度6个分量表以及人口特征统计构成,所有分量表均采用李克特5分制量表方法,从“非常不赞同”到“非常赞同”分别对应1~5分(见表1)。

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对测量指标的信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总量表克隆巴赫系数为0.925,其余分量表的克隆巴赫系数都介于0.823~0.924之间,,删除“精神文化感知”量表内的“这里的文化氛围不同于其他地方”和“环境文化感知”量表内的“这里的地理位置很好”(因子载荷小于0.5),“精神文化感知”量表的克隆巴赫系数由0.857上升到0.885,“环境文化感知”量表的克隆巴赫系数由0.964上升到0.898,说明本研究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较好。

删除因子载荷小于0.5的两个问题,6个基本维度量表的KMO值介于0.745~0.921之间,均高于0.7,且总量表为0.921,巴特利特球形检验值介于1 231.501~19 547.985之间,且均在0.001水平下显著相关,表明量表的效度能够满足本研究的需要(见表2)。

5.3模型检验与修正

利用Amos软件对修正后的结构方程模型的合理性进行检验,发现各项拟合指数均能够满足本研究的需要(见表3)。为了更直观地反映出模型中前变量之间的影响关系,利用Amos软件制成结构方程模型的标准化路径系数(见图3),并且为了对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利用最大似自然法,根据P值和标准化参数估计值对原假设中各潜变量的影响关系进行判定,最终结果显示,原假设中的H1~H10全部成立(见表4)。

6研究结果与分析

6.1精神文化感知的吸附机制分析

通过结构模型验证结果可知,精神文化感知对游客旅游满意(0.392)和忠诚度(0.165)均有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在原假设中的H1、H2成立,这与吴玉琴的研究保持一致。旅游涉入、旅游满意在精神文化感知和忠诚度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即精神文化感知→旅游满意→忠诚度与精神文化感知→旅游涉入→忠诚度两条路径得到验证,结合间接效应分析结果中旅游涉入→旅游满意→忠诚度,结合精神文化感知的直接影响及整合模型结果,精神文化感知→旅游涉入→旅游满意→忠诚度的路径得以验证。表5显示,精神文化感知对忠诚度的直接效应为0.165,仅次于满意度,间接效应为0.178,位于各变量之首,对忠诚度的总效应也仅次于满意度为0.343。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参数估计可知,在精神文化感知的维度中,文化吸引力、文化贮存、文化认同均对游客的忠诚度产生不同的影响,其中文化认同的影响最为显著(SP4,0.741;SP5,0.801),这也佐证了前文中的论述,旅游空间是一种城镇化发展与自然环境在内部抗争与妥协的过程中沉淀下来的特殊空间,在与不断更新着的空间功能形态交互的过程中,个体通过先行者的经验或媒介传播判断哪些空间与自我精神世界契合,由此形成空间追寻意愿。所以说,个体在社会文化空间中的倾向与行进路线是旅游空间访客吸附需要着重把握的心理变量。

6.2产业文化感知的吸附机制分析

通过结构模型验证结果可知,产业文化感知对游客旅游满意(0.224)和忠诚度(0.107)均有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在原假设中的H4、H5成立。表5显示,产业文化感知对游客忠诚度的直接效应最小(0.107),间接效应(0.105)也仅大于旅游涉入(0.065),其中服务质量中的IN1(0.834)与游客关注中的IN4(0.855)对游客忠诚度的影响较大,这点与赵雪雁的研究结果相符。随着旅游人口的增长与人们对良好体验的追求,网络、交通、停车等可达性因素在人们旅游意愿的逐渐发挥作用,并且在后消费主义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消费目的更倾向于享受文化和服务的体验,所以旅游平台对游客的关注会提高游客的参与感和主体感,从而提高游客的旅游满意和忠诚度。

6.3环境文化感知的吸附机制分析

通过结构模型验证结果可知,环境文化感知对游客旅游满意(0.057)和忠诚度(0.120)均有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在原假设中的H6、H7成立。表5显示,环境文化感知对游客忠诚度的直接效应为0.120,间接效应为0.135,其中各维度与观测题项对忠诚度的影响相对一致,其中EN2和EN4对忠诚的影响略大一些,说明在旅游产业的竞争过程中,打造出自身与众不同辨识度高的环境文化则能够在旅游行业中占据优势。

6.4旅游涉入的吸附机制分析

通过结构模型验证结果可知,旅游涉入对游客旅游满意(0.075)和忠诚度(0.145)均有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在原假设中的H8、H9成立。表5显示,旅游涉入对游客忠诚度的直接效应为0.145,间接效应为0.065。旅游涉入体现着游客的旅游兴趣与参与程度,能够增强游客与旅游地之间的情感联系,增强地方依恋,提升旅游者的体验质量,进而提高旅游者的满意度与忠诚度。

6.5旅游满意的吸附机制分析

通过结构模型验证结果可知,旅游满意能够对忠诚度(0.465)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说明原假设中的H10成立。表5显示旅游满意度对忠诚度的直接效应和总效应为0.465。多数学者已经实证游客的旅游满意是忠诚度最直接、重要的影响因素,并且对游客的口碑传播和重游意愿都有显著的影响。

在旅游型体育特色小镇的空间访客吸附机制中,游客的精神文化感知、产业文化感知和环境文化感知是促进体育小镇空间有可吸附能力提高的推动因子,同时游客精神文化感知与旅游涉入也存在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说明旅游涉入也在一定程度上拉动着游客忠诚度的提高,所以游客的三重文化感知與旅游涉入共同构成游客忠诚度的推力机制与拉力机制,而旅游满意是游客三重文化感知、旅游涉入与忠诚度之间的中介变量,也参与到游客忠诚度的传导机制中去(见图4)。

7结论与启示

7.1结论

(1)基于“ABC”态度模型的视角来看,体育小镇的游客吸附机制符合该模型,是一个以认知为驱动、情感为中介、行为为结果的连续过程。

(2)从游客忠诚的影响因素来看,主要包括4个层面,在直接影响因素上,分别是精神文化感知(0.165)、产业文化感知(0.107)、环境文化感知(0.120)和旅游涉入(0.145),情感部分的旅游满意同时也对忠诚度存在明显的正向影响;在间接因素方面,认知部分中的精神文化感知(0.178)、产业文化感知(0.105)、环境文化感知(0.135)和旅游涉入(0.065)以旅游满意为中介变量间接影响忠诚度,同时旅游涉入、满意度在精神文化感知→忠诚度之间的中介作用也得到证明。在总效应方面,精神文化感知、产业文化感知、环境文化感知、旅游涉入和满意度的总效应分别为0.343、0.212、0,225、0.210、0.415。

(3)在作用机制方面,认知部分中的精神文化感知、产业文化感知和环境文化感知能够对游客忠诚产生显著的推力作用,旅游涉入是拉力因素,而旅游满意是推力因素、拉力因素与忠诚度之间的重要中介变量。

7.2启示

(1)完善旅游景区内以及附近的基础设备,提高游客交通、停车、住宿和饮食的便利性,注重接待服务、活动开展、空间设计等服务水平的提高,保证游客能够获得良好的旅游体验。结合数字信息技术,加强旅游平台与政府部门、旅游社团、研究机构的合作交流,做好信息传播与广告设计等工作,加快旅游地转型升级,增强旅游地的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除满足游客的功能性需求之外,还要关注旅游景区内的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历史记忆、民俗风情做好在文化空间上的定位,打造出具有特色的主题文化,并将这一主题文化贯穿于整个旅游空间之中,从而满足游客的精神文化需求并带来良好的旅游体验。

參考文献:

[1]王松,张凤彪,毛瑞秋,等.体育特色小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传承与弘扬.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9,38(6):130-138.

[2]李全生.布迪厄场域理论解析.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3]张纲.多元文化场域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研究.郑州:郑州大学,2016.

[4]莫里斯·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84.

[5]马勇,童昀.从区域到场域:文化和旅游关系的再认识.旅游学刊,2019,34(4):7-9.

[6]恩斯特·卡西尔.人伦:人类文化哲学引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70.

[7]陈波,穆晨.城市实体书店的文化空间访客吸附机理——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分析.东岳论丛,2021,42(4):123-130.

[8]Robert B. Woodruff. Marketing in the 21st century customer value:The next source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1997,25(3):413-438.

[9]Morrison A M. Hospitality and Travel Marketing.Albany NY:Delmar,1989.

[10]Blair F. Stevens. Price Value Perceptions of Travelers.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2,31(2):44-48.

[11]Peter Murphy,Mark P Pritchard,Brock Smith. The destination product and its impact on traveller perceptions. Tourism Management,2000,21(1):43-52.

[12]隋丽娜,李颖科,程圩.中西方文化遗产旅游者顾客价值差异研究——以旅西游客为例.旅游学刊,2010,25(2):35-41.

[13]Javier Sánchez,Luís Callarisa,Rosa M. Rodríguez,Miguel A. Moliner. Perceived value of the purchase of a tourism product. Tourism Management,2006,27(3):394-409.

[14]James Petrick Petrick. Development of a Multi-Dimensional Scale for Measuring the Perceived Value of a Servic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2002,34(2):119-134.

[15]王莉,张宏梅,陆林,等.湿地公园游客感知价值研究——以西溪/溱湖为例.旅游学刊,2014,29(6):87-96.

[16]陶德清.学习态度的理论与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58-63.

[17]仇德辉.数理情感学.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91.

[18]粟路军.服务认知要素、消费情感和旅游者忠诚的关系——以厦门城市旅游者为例的研究.经济管理,2012,34(7):112-122.

[19]Seyhmus Baloglu.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Attitude Theory for Tourist Destinations:a Comparison of Visitors and Nonvisitors. Journal of Hospitality & Tourism Research,1998,22(3):211-224.

[20]把多勋.改革开放40年:中国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价值与趋势.甘肃社会科学,2018(5):10-20.

[21]傅才武.论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内在逻辑.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73(2):89-100.

[22]把多勋,彭睿娟,程容.文脉视角下的区域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19-125.

[23]李雪松,唐德荣.主题公园旅游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重庆市645位游客的调查数据.旅游论坛,2009,2(3):335-339.

[24]BACHLEITNER R,ZINS A H. Cultural tourism in rural communities:The residents'perpective.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1999,44(3):199-209.

[25]黄福才,黄颖华.旅游者目的地忠诚驱动因素研究——以内地居民“香港游”为例.旅游科学,2007(3):72-78.

[26]唐德荣,杨锦秀,刘艺梅.乡村旅游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重庆市497位城市游客的调查数据.农业经济问题,2008(12):47-52.

[27]赵雪雁,尹爱华,陈翠峰.城市居民对周边旅游地的旅游意愿研究——以兰州市为例.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7(1):110-118.

[28]朱晓柯,杨学磊,薛亚硕,等.冰雪旅游游客满意度感知及提升策略研究——以哈尔滨市冰雪旅游为例.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8,32(4):189-195.

[29]董楠,张春晖.全域旅游背景下免费型森林公园游客满意度研究——以陕西王顺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旅游学刊,2019,34(6):109-123.

[30]杨锦玉,严娟,周伟,等.游客满意度分析与湿地生态旅游管理评价——以滇西北三个高原湿地为例.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17(S1):30-35.

[31]Selin S W,Howard D. Ego-involvement and leisure behavior a conceptual specification.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988,20(3):237-244.

[32]Girish Prayag,Chris Ryan. Antecedents of Tourists’ Loyalty to Mauritius.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12,51(3):342-356.

[33]Tsung Hung Lee,Yun Shin Chang. The influence of experiential marketing and activity involvement on the loyalty intentions of wine tourists in Taiwan. Leisure Studies,2012,31(1):103-121.

[34]乔光辉.生态旅游目的地形象、游客满意度与忠诚度结构模型研究——以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为例.经济经纬,2015,32(6):6-10.

[35]Christina Geng-Qing Chi,Hailin Qu. Examining the structural relationships of destination image, tourist satisfaction and destination loyalty: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urism Management,2008,29(4):624-636.

[36]陆相林,孙中伟.旅游涉入、满意度、地方依恋作用机制研究——以西柏坡红色游客为例.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7,31(7):183-188.

[37]Zeithaml Valarie A..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Price, Quality, and Value:A Means-End Model and Synthesis of Evidence. Journal of Marketing,1988,52(3):2-22.

[38]陈志军,徐飞雄.乡村民宿旅游地游客忠诚度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基于ABC态度模型视角的实证分析.经济地理,2021,41(5):232-240.

[39]吳玉琴,陈志钢,陈会娜.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乾陵游客满意度研究以文化价值感知和文化体验为中介变量.资源开发与市场,2016,32(6):754-758.

[40]龙江智,段浩然,何洋.古镇情境下旅游涉入、地方依恋对游客满意度的影响研究——以体验质量为中介.旅游导刊,2020,4(4):56-73.

[41]曲颖,李天元.国外近十年旅游目的地游客忠诚研究综述.旅游学刊,2010,25(1):86-94.

3471501908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