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及其在护理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2021-03-07王梓寒
王梓寒,周 英
(广州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182)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理念、新模式[1-2]。“课程思政”,即在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课堂的育人功能。长期以来,我国护理专业课教师重知识传授而轻价值引领[3],长此以往,将不利于护理队伍的稳定。因此,为更好地培养德才兼备的护理人才,稳定护理队伍,急需在护理专业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
1 护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1 护理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实施“课程思政”至关重要
随着我国医学模式的转变和老龄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保健意识在提高,对护理的需求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护理服务领域从医疗机构护理扩展到社区和居家护理,服务对象包括急性期、慢性期和恢复期的患者、老年人、妇女儿童等全人群,护理内涵不断丰富,从医疗护理到安宁疗护等。护理工作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打针、输液等技术操作,更多的是与医疗密切配合,提供高质量护理服务,体现护理的人文性和专业性。此外,护理服务的对象是人,这就要求护士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同时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和人文情怀。近年来,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网络上的信息真假难辨、鱼龙混杂,在校护生思想尚不成熟,易受负面信息影响,容易怀疑所学专业的价值,职业认同感降低,不利于未来护理队伍的稳定。护理院校应当通过“课程思政”,以各门课程为载体,使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护理人才。
1.2 护理专业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实施“课程思政”的必然性
护理是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等多学科互相渗透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护理专业课程中都包含了一定的人文因素和德育因素,在知识的背后渗透着价值观的选择。与传统思政课的显性教育对比,在专业课中巧妙地融入“课程思政”,学生更容易接受,更有利于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4]。以护理学基础课程为例,护理学基础的教学目标是培养掌握护理基本专业知识以及操作技能,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情怀的护理人才。因此,教师在讲解护理学基础绪论时,可以在课堂中融入护理职业道德和人文关怀教育,在讲解“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病情观察”“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和护理”以及“给药”等章节时,可以融入职业道德教育和爱伤观念教育等。
2 目前“课程思政”在护理专业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师在意识上对“课程思政”不够重视
目前,护理院校对学生的思政教育更多地依赖传统思政教学,未全面实施“课程思政”[5]。在传统的思政教学中,思政教师由于缺乏相应的医学知识,很少会结合学生的医学专业背景,只是单一灌输思政理论,学生接受程度较低,教学效果不明显[6]。而专业课由于授课时间紧张,教师主要集中讲解专业知识,对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较少,“课程思政”融入有限。同时,医疗机构在招聘应届毕业生时,也缺乏相应的德育考核,因此,学生从校园走进职场,在这过程中思政教育有待加强。事实上,人民群众对医护人员的职业操守是有高期望和高要求的。因此,学校应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加强思政教育。
2.2 “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护理院校教学通常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医学基础课程、护理专业课程、护理人文社会学科课程及临床实践等,在教学设计上存在相互交叉与重叠现象。在已开展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主要集中在少数医学基础课程和部分护理专业课程,如人体解剖学、护理学基础等[7-9],缺乏与其他课程不同阶段、不同学科、不同内容的融合,不利于“课程思政”的一体化建设,也削弱了“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部分“课程思政”改革仍然是单一课程的初步探索和实施[10-12],尚未形成全面覆盖护理学科各门课程的体系。
3 在护理专业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3.1 提高授课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
当下,不少教师重知识传授、轻价值引领,重技能培养、轻人文关怀。因此,首先要进一步强化护理教师育人意识,确保“课程思政”在护理学科改革中落地落实。其次,通过各种措施提升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一是搭建各高校“课程思政”交流平台,在护理专业领域开展教师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教师教学培训等活动,促进教学资源在各校间共享共用;二是充分发挥教研室、授课团队的作用,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鼓励和支持思政课教师与护理专业课教师合作开展教学教研工作,鼓励护理教学名师带头开展“课程思政”建设。
3.2 完善护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3.2.1 加强“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 在制订护理专业的教学方案时,应充分考虑护理专业要求和学生需求,将教学设计和实施路径系统化,并在教学大纲加以体现。护理专业的“课程思政”要结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课堂的教学规律。低年级学生主要学习公共基础课,如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等,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其科学、求真精神。高年级学生主要进行护理专业课程学习,如内外妇儿等护理学知识,在这个阶段应培养其职业认同感、人文情怀等。学生毕业前要进入临床实践,此时,学生面对的将是真实的患者,不再是冷冰冰的假人模型,临床带教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
3.2.2 挖掘思政元素,打造“课程思政”资源库 好的思政教育应如“盐溶于水”。因此,要深入挖掘各门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建设“课程思政”资源库,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教学内容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现实是最好的教材,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广大护士在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授课教师应结合护理专业教学目标,讲述抗疫过程中发生的感人故事,其中不少医护人员也是“90后”,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抗疫中医护人员不畏艰险、奔赴一线,是培养学生责任感、使命感最好的教材,能在无形中增强学生爱党爱国的信念,有助于提高学生护理工作胜任力。
(2)教学内容与职业道德教育结合。护理学生不但要掌握基本技能和知识,同时更应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在操作练习和临床实践中,强调行为规范和各项操作规程,培养学生严以律己、慎独的护理精神。如在讲授给药、侵入性操作(如输液时),强调如果发生差错,后果非常严重,甚至会致命,让学生深刻领悟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3)教学内容与创新精神培养相结合。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护理学科也在不断发展,新的护理理论及技术,不仅为患者减轻了病痛,也减轻了护士的工作负担。因此,护理专业学生在掌握临床护理操作的同时,还应该具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教师应鼓励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介绍临床护士的“金点子”、小发明等,以培养护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4)教学内容与知法守法教育结合。当前,医患冲突和医疗事故频频发生,有一部分原因在于医护人员在治疗过程中侵犯了患者的权利,如患者的知情同意权、隐私权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学生的法治意识,严格遵循医嘱执行侵入性操作,如采集标本、输液、无菌导尿等,结合临床案例,开展法律知识教育,使学生对相关法律知识有所了解,在操作过程中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权,并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范和标准。
3.3 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式
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人们的学习生活和思想行为易受互联网的影响,尤其是对思想尚未成熟的学生来说,影响更为明显。传统的思政教育局限于课堂中,很难对学生产生深刻长久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寻找思政教育、专业课、互联网三者间的契合点,打造“‘互联网+’课程思政”教育课堂,在专业课教学中利用互联网和移动技术,如线上App、微课、慕课等[13],与学生进行及时的交流互动,引导其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成才。
3.4 完善“课程思政”评价指标体系
一是在教师评价制度的设计方面,不能只强调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性,也要对教师的师德师风等综合素质进行评价。二是完善学校教师考核方式和激励机制,增加“课程思政”考核专项,以形成长久的制度保障,如对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做出卓越贡献的教师,应给予奖励。在学校各类教学成果评选中,应增加“课程思政”教改方面的内容。
3.5 加强“课程思政”组织保障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改革并非一日之功,需要各部门从上到下形成组织保障。在高校,要建立“课程思政”工作组,由党委统一领导,加强各部门的联系,推动“课程思政”的实施[6]。党委要发挥政治领导和思想领导作用,在制度安排上为“课程思政”改革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护理专业“课程思政”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息息相关,它能够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职业观,正向引导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护理专业“课程思政”是“三全”育人大格局下实现立德树人的必然途径,是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护理院校应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建立起护理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强调所有教师的育人职责,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培养新时代下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情怀的护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