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2021-03-07何秋玲
何秋玲
摘要: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正面临关键发展时期,正在由应试教育逐渐向素质教育发生历史性转变,而对于最为基础的语文学科来说,语文教师更应该要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在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生个人素质等各项教育工作中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本篇文章围绕着如何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着重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展开探讨,提出自我见解,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士提供参考。
关键词:语文教学;自学能力;培养
在语文学科方面所表现出的自学能力,指的就是学习者利用已有的语文知识技能,并不依赖于他人,采取一定的学习方法,独立自主的获取语文知识及语文技能,并将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的一种学习能力。其實在我国相当长的一段教育时期中,语文教学课堂普遍表现出教学效率低下的现状,深入分析来看,导致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语文教师普遍存在忽视对于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问题。尽管叶圣陶已经早早的意识到了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这一弊病,并主张“教是为了不教”,要把学生的自学能力放在重要的培养地位,但是教学实践成果却于这一教育理念希望达成的目标相距甚远。为了提高学生们的自学能力,语文教师应该要思考如何让语文自学能力培养落到实处,让学生自主激发出对语文学科的学习热情。
一、正确处理教与学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
虽然教学工作我们总会将教放在前面、学放在后面,但是教师应该要充分意识到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我们教学的目的也是为了学生学习知识,所以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课堂的主体者应该是学生,而不应该是在讲台上慷慨激昂宣讲知识的教师。很多教师认为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取决于教师的讲授能力,其实教师个人能力也仅仅是决定语文教学水平的因素之一,如果我们能够将学生摆在课堂主体地位,就会在教学的过程中观察到学生对于知识的接收情况和反馈情况,以便于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节奏和教学内容。如此,语文课堂的教学有效性就能够提升,教学效率自然也会随之提升。
比如在教学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回忆鲁迅先生》这一课时,主要讲解的是如何通过这篇文章来侧面刻画鲁迅先生的人物形象。不少教师在讲解到这一篇文章时都有一个固定的教学思路,那就是通过找寻文章当中的特定描述性语句,将是人们眼中鲁迅先生的形象告知给学生,这样学生从文章当中感受到的鲁迅先生的形象就是符合大众认知的。但这样的教学难免存在一定的灌输性,忽视了学生的主观感受,其实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们阅读文章,让学生尝试分析文章当中的字眼,让他们先主观的表达自己对于鲁迅先生的看法,譬如有些学生就会从某些鲁迅先生的动作当中感受出这是一个很风趣的人。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时间,能够让他们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提高阅读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其自学习惯。
二、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语文其实说到底是一门语言上的文化,在日常生活当中的应用度极高,但也正因如此,学生们从小接触也就自然对语文的学习不感到新鲜和好奇。语文的学习其实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如果想要让学生从语文学习当中获得乐趣,就需要语文教师多下功夫。语文教师可以积极在课堂教学中尝试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努力创设出新鲜活泼的教学模式和动人陶醉的教学意境,在平等互助的教学基础上,促进学生去观察感受语文课文当中的内容,让他们能够做到身临其境的体验放松,发现语文当中的新奇。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是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热情的前提,只有他们主动参与进来,才能够让他们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满足探索欲望[1]。
比如在教学到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安塞腰鼓》这一课文时,教师就可以用身临其境式的体验教学法,让学生们产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热情。安塞腰鼓这边散文主要介绍的是黄土高原上的一种绝活,相信有不少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甚至都没听闻过安塞腰鼓,正是因为如此,教师们才可以以此为兴趣激发点,挖掘学生们对于语文课堂学习的兴趣。仅仅对照着文本上的语言文字介绍安塞腰鼓,是缺乏灵动性的,教师们可以提前准备好安塞腰鼓的相关图片、文字介绍,最好还有一段可以直接展现安塞腰鼓魅力的视频,在课堂上将这些图片视频播放,学生们即会更加直观的感受到安塞腰鼓。也能够让他们发现语文学习能够让他们摸索到很多此前不太了解的事物,拉近了他们与世界的距离,激发了他们的自学欲望。
三、设置引导性的教学环节,驱动学生自主学习
在语文科目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其实可以不需要仅仅局限于书本,只讲解书本上所包含的内容,语文的教学应该要是开阔并兼容万物的,教师应该要立足于教材本身进行思维上的开拓和内容上的引申,可以借助于抛问题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加强思考,养成他们的自主学习习惯。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是引导和启发要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并及时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惑。有效的引导能够使学生自学方向不出现差错,而及时消除学生的疑惑,也能够树立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避免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因为受到阻碍而轻易放弃。在抛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们会顺着教师的问题去思考,去在课文当中寻找答案,这也就让其养成了分析和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逐渐培养自身的自学能力[2]。
比如在学习到部编版九年级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一课文时,就可以灵活运用这种抛问题的引导式教学方法。这篇课文本身就是以问句作为标题,这就说明了这篇文章的中心主旨其实是很具有探讨价值的,作者一定是围绕着这一内容进行了正反两方面的探讨和思索,这也就为引导式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教学的开篇,教师就可以先复述一遍课文题目,问大家,《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然后在未阅读文章之前对于这一话题进行短暂的探讨。在引导学生阅读完全篇之后,不对于文章当中作者的观点进行着重强调或自我观点的阐述,让学生们自行分析、自行判断,进行中国人是否失掉自信力的探讨。在激烈的探讨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会将文章中的内容作为自己观点表达的支撑来源,这样的学习方式其实是大大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自学能力的培养在语文科目教学当中至关重要,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拥有良好自学能力的学生在其今后的学习道路上都会收获颇丰。
参考文献:
[1]杨利荣.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J].东西南北:教育,2021(6):1.
[2]赵耘云.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策略[J].女人坊,202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