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网络意识形态下高校“微思政”教育研究

2021-03-06于洪宇

卫生职业教育 2021年17期
关键词:思政大学生教育

石 杨,于洪宇

(锦州医科大学护理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西方资本主义敌对势力妄图通过网络等手段,打着合作交流的旗帜,以经济全球化为借口,向我国大学生渗透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普世价值观,推崇西方的自由民主体制,企图矮化社会主义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并巩固其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全球的霸权地位。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1]现阶段大数据时代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仅对高校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造成重大冲击,更对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机遇和挑战。因此,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除强化传统思政课教育外,更应结合融媒体时代网络信息传播机制,创建一种符合融媒体时代的教育方法以破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局限性是强化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首要任务。

1 融媒体时代高校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问题

意识形态是指在阶级社会中,适应一定的经济基础以及建立在其基础之上的法律和政治的上层建筑而形成的,代表着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情感、表象和观念的总和[2]。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新的舆论传播场域,集纳了多元文化、多元主体和多元思潮,使得网络意识形态的发展趋于复杂化和多样化。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具有引领力、凝聚力、感召力等新特点,我们能否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打得赢、挺得住,直接关乎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拔节孕穗期,多元化的意识形态的碰撞对青年学子思想观念的影响日趋严重。有效防范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对维护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意义。

1.1 融媒体时代的海量网络信息使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发生异化

以最前沿的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融媒体,在内容、人力和宣传等方面实现“资源融通、内容兼容、宣传互融、利益共融”,以其强大的沟通性、海量的信息资源和极快的更新速度,吸引了众多大学生,不仅实现了“全员发声、媒体互融”的信息传播新常态,为大学生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源提供便利条件,也为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生活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同时,网络应用低门槛化、网络传播便捷性、网络表达匿名化,导致人人都有大喇叭的现象随处可见,逐步形成话语权去中心化,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一些错误的言论在融媒体的环境中发酵升温后形成冲击波,使得高校宣传教育部门的话语权受到威胁。西方思潮借机发力攻击我国的机制体制,使部分学生不能全局、客观地看待问题,对我国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消融。

1.2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异化对高校教育工作提出新挑战

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是教育者采用多媒体或者课本对受教育者进行灌输式、教导式、单向的传授,这种方式不能使学生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精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甚至消解了思政教育的效能。融媒体打破了宣讲和教化的教育模式,大学生具有更强的自我意识、更具个性的思维方式和更多获取信息的渠道,课本内容不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近年来社会上出现的新思潮总是最先在高校内引起融媒体舆情风波,就是最好的例证。作为学习者,大学生辨别是非能力有限,容易陷入误区,甚至淡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因此,网络的开放性、碎片化等特点使得执政党很难继续使用传统的管理方法来把握当今社会的有效信息,而这些特点无疑对传统的意识形态教育模式带来巨大挑战。

2 “微思政”教育路径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革新

“微思政”是指具有融媒体时代特点的新的思政教育模式,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以“微平台”等多种方式潜移默化地引导受教育者,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微言大义”和“无微不至”的教学效果。

“微思政”使基于相同热点、相同价值观、相同利益目标的“微矩阵”通过多样且便携的“微媒介”传播个性化、视觉化、吸引力强的“微产品”,短时间内就可以实现知识灌输和情感交融。相对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微思政”还融合了新媒体的技术优势和传统教育的内容优势,用文字、图形、视频等直观生动的方式代替冗长、单向的说教,拓展了思政教育的内容、手段和空间,将阵地延伸到各大移动网络并回归思政教育初心。

2.1 “微媒介”的多样性有利于增强思政教育的广泛性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成熟,各种设备智能化并具备传播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搭上了网络发展的“快车”,达到突破时空限制的全方位传播。“微媒介”的流动性解决了信息移动接收的难题,用户可以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接收所需的信息,实现“无人不网、无处不网、无事不网和无时不网”的新局面[3]。“微媒介”的交互性使思政工作的主客体实现平等和双向交流,促使大学生从被动灌输到主动接受,激发青年学子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了思政工作的效率。“微媒介”的多样化改变了传统以文字为主的教学方式,通过口语化的网络语言和符号,提供了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实现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内容呈几何式的扩散。

2.2 “微产品”的精炼性有利于提高思政教育的创新性

“微产品”的精炼性主要体现在“微内容”的精炼化,简短精炼的内容缩短了大学生搜集信息的时间,不但使信息更具影响力,而且还满足了“快餐式”的文化知识需求。迷你型的网络信息将电子化的图片、视频、文字与传统思政理论相结合,把课本上大篇幅的内容分解成若干的小知识点,教学方式灵活多变,使大学生对碎片化的思政知识产生深刻记忆。例如,各级高校党组织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决策部署,通过举办一系列有深远影响力的专题战“疫”示范微党课,构建红色防火墙,打造教育题材库,丰富“微思政”产品的内涵,注重思想性、把握规律性、引领价值观,创新“微产品”的呈现形式,促进融媒体建设,提高“微思政”产品的供给能力。

2.3 “微矩阵”的交互性有利于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加强“微思政”平台建设是推进高校思政教育的基础性环节,高校应建设校园“微矩阵”,在各大媒体平台设置官方账号,如学习强国、微博、微信、B站、抖音、知乎、易班网、中国大学慕课、中国大学生在线等平台,发布学校实时动态、视频课程,扩大思想政治工作的范围和效果。同时,朋友圈、QQ群、钉钉群、微信群也可以作为工作载体,思政教育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班级干部等可以通过聊天记录掌握大学生最新的思想动态,针对性地给予思政教育和干预,也可以推送思政内容,达到“入心入脑”的教育目的。着力开发“微思政”资源平台,建成庞大互动的新媒体“微矩阵”,唱响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旋律,进而推进“微思政”工作的顺利开展,实现“微思政”效益最大化。

3 基于融媒体网络意识形态下“微思政”教育的路径

在融媒体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趋向复杂化,舆论引导的难度不断增加,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将网络信息传播机制与高校思政教育相结合,提高“微思政”的传播效率。一方面能够提升大学生抵制错误思潮的能力,避开中国不如西方的思维陷阱,稳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能够创新“微思政”教育模式,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进而适应时代发展新要求。

3.1 建立“微思政”工作团队,开展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专项研究

高校是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传播场域,高校“微思政”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具有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熟练掌握新媒体的网络技术。高校要想贯彻落实“微思政”教育工作,必须培养高素质的工作团队,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合理分工,确保思政教育效果。首先,高校要建立良好的机制体制和科学的选拔模式,培养学术业务骨干,按照“高进、严管、精育、优出”的原则,外引内培组建“育人共同体”。为高校思政教师、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等相关人员提供定期培训和外派交流的机会,将校园文化建设融入意识形态教育之中,把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机结合。其次,高校应拓展思政工作者的发展空间,加强师德师风教育,畅通人才流动渠道,制定考核绩效制度,激发教职工的创造性,设立专项研究小组,保障科研经费支持,确保“微思政”团队工作的可持续性。高校思政工作者要把握这个机会,意识到融媒体时代“微思政”工作的必要性,多维度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阵地管理。

3.2 构建“微思政”教育路径,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的话语权

基于融媒体网络意识形态下高校“微思政”教育模式,通过完善“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占领网络意识形态的主阵地。高校“微思政”的线上课堂应利用钉钉、慕课和智慧树等课程软件整合教育资源,将各大高校的思政课程资源分类汇总,为大学生提供方便的学习渠道。同时,高校要充分发挥各大平台的媒介优势,使用弹幕、点名、签到、提问、课后作业等方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出勤情况,这种方式不但能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还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线上课堂实现了对优质课程的录制和直播,让大学生有更多渠道接触金课和反复观看。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线上教学发挥了其特有的优势,“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老师变主播”,改变了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学校“管”的教育形态,促使教育模式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在防控疫情常态化背景下,“线上+线下”教学并行发展,相互融合,推动高校思政工作的纵深发展。

高校只有健全“微思政”教育路径,才能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不断提升大学生自觉抵制各类非主流意识形态信息的能力。

3.3 升级“微思政”治理机制,净化意识形态网络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理直气壮维护我国网络空间主权,明确宣示我们的主张”。高校推广“微思政”教育形态的基础是维护“微思政”的治理机制,首先,应从建章立制、完善管理体制,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等层面,促进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体制的构建。其次,若各大媒体平台出现负面信息时,应使用技术手段及时删除错误信息,净化网络环境,掌握舆论阵地的主导权。同时,高校要加强网络系统的开发、治理、筛查、防御和检测,维护网络环境安全,惩戒非法入侵的不法分子,提高抵御外界攻击的能力。最后,要严格管理高校的官方平台,把控信息内容,提高高校教职工自我管控的能力,以身作则,为思政教育平台提供绿色环境,抢占网络舆论新高地,让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转变为传递正能量的“最大增量”。

4 结语

在融媒体背景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正处在建设的黄金阶段,“微思政”融合“线上+线下”思政教育,可使高校思政教育与时代背景无缝对接。创新思政教育工作新常态,强化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有助于培养青年学子的爱国情怀,主动关注时事热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政治站位。与大数据不断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也必将焕发无限的生命力,而高校也必将打赢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这场全民战。

猜你喜欢

思政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