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实践研究

2017-09-17廖俊峰

大陆桥视野·下 2017年9期
关键词:大思政社团思想政治教育

廖俊峰

【摘 要】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作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战略部署,高校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创新性实践,本文以大思政模式、微思政实践、社团作为分析对象,在总结河北经贸大学“学习李保国志愿服务小分队”精准关爱 “启明星·知识点亮人生”活动开展及功能实现上,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认识与实践的本质及发展规律,讨论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的隐性和显性功能,提出“感受性”大学生思政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思政;微思政;社团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作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战略部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各高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不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主动性、针对性、时效性。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习近平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引发高校一线思政工作者共鸣。

高校传统的思政理念属于“灌输式教育”,为学生灌输党和政府的一系列政策,理论色彩鲜明,内容过于程式化,适当性不强,大学生感受性不强甚至有抵触情绪。经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不断摸索实践,思政理念和思政教育形式均有创新性发展与实践。

一、大思政模式

是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与传统思政教育融合,实现了实践与教学相结合,创新教育与传统灌输教育互通。大思政模式是通过研究学生自身发展和思政教育目的,创设育人环境,将课堂学习、校内文化氛围、校外实践充分融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更好地认知、发展,实现价值。大思政模式的目的主要是:(1)教育大学生回归到生活中。大学生教育的最终指向是生活,引导大学生明确自身情况回到校园生活、体验就业生活、适应社会生活。(2)教育大学生回归到理性价值观。大数据时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有意识地在互联网上渗透着“文化殖民”和“文化霸权”,攻击社会主义文化,同时,充斥暴力、色情、封建迷信等低俗的网站泛滥,如何在信息良莠不齐的“网络争取战”中,将大学生引导到社会主义主导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思政工作的一项主要目的。(3)教育大学生回归到社会现实中。即引导大学生将理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论证自我感受发展程度,了解社会发展现状。

二、思政工作的创新及实践路径

(一)社团载体

社团的作用,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对于青年学生感受性的深化,“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认识、研究、实践了自己认为的事,才能获得知识,意念才能真诚。社团,是青年学生组织的实践性组织,带领学生认知校园、社会、生活,认知方向与思政工作目的统一;另外,学生自己的团体,更了解学生,更擅长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能有力促进学生主体内心精神、内在需要的激发,让他们主动、自觉接受教育,而这样的教育,是建立在实践、思考、反省的基础上,从而达到“理实相融、知行合一”的育人目标。新型社团建设,应该在原有“有趣”的基础上,挖掘“有益、树信仰、学做人”的深层次目标,融社团文化与校园文化、主流价值观、职业文化等于一身,实现德育在时间上的有序承接。

高校的党团组织是学生社团的主管部门,对学生会、社团活动起着组织、引导和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思政教育的作用,促进社团活动全面展开,大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鼓励各种类型社团的建立,除传统“活动型”,可鼓励“技能型”、“科技型”、“学术型”等多元社团发展,引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能吸引更多的青年学生发挥特长,拓展技能,健康向上地度过大学生涯。各高校在注重占领网络思政教育阵地的过程中,也要注意“线下社团”的培养发展,如“红色社团”,可以专门研究校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红色观影团、重走建国路、重走复兴路等等系列活动持续计划开展,助推网络思政取得时效。

(二)载体创新---微思政

2015年,“互联网+”作为新概念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迅速引发社会舆论关注。这意味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形式和新机遇。“两微一Q”,即微信、微博、QQ公众号的运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型阵地。另外,高校也注意了将报纸、杂志、广播等传统媒体与上述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统一整合。“两微一Q”等新媒体的发展之迅速是充分建立在大学生对手机、电脑的使用率高基础上的。分析《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总结2010 -2016年中国网民规模发展情况可以看出:我国手机网民逐年增长且增长率迅速,手机网民在整个网民中的占有率在本身高基数的基础上攀升,如此高的手机网民中,青年学生群体占比最多。他们运用着五花八门的自媒体、网络社交、游戏等平台,也创造着层出不穷的网络用语和技术,所以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争取了青年”,高校思政工作重要性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高校思政工作者應通过教育理念的转变与教育路径的拓展,切实发挥“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作用,探索“微思政”模式,构建“大思政”格局。endprint

“微思政”模式是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必然选择,既然网络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已密不可分,高校思政教育就要改变传统“高高在上”的说教,改为落小落细落实,陪伴学生,接地气、温润渗透。“微思政”是全方位、流动性的思政教育空间,一方面,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时间不再限于8小时之内,工作场地不再是课堂、宿舍,哪里有网络,哪里就是我们弘扬主旋律的阵地,就是意识形态的战场。另一方面,人人都可以是思政教育的工作者,小事的有感而发、正能量理念的转发、榜样的宣传等,都是对价值观的引领和良好网络舆论的塑造。

三、志愿者服务案例分析—“启明星.知识点亮人生”精准关爱计划

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商务系,在充分论证短期支教的利弊,响应国家精准扶贫号召,经过精心准备筹划,成立“学习李保国志愿服务小分队”,牵手红色老区平山县秘家会小学,开展“一对一”精准关爱、长期支教活动。活动从2016年3月至今一年多,已与40余名家庭困难的小学生形成一对一帮扶对子,通过“一对一帮扶”、“筑梦起航”、“有福同享”三个子计划,,给山区带去外界先进的思想观念,对小学生进行书法、体育、美术、音乐上的培养,发挥大学生优势,对山区孩子进行“智力扶贫”,带他们常读书,一起追求“知识点亮人生”。

一年中,为此项志愿者服务宣传、筹划的大学生涉及200余人,参与一对一帮扶的40余人,每一名学生在奉献爱心的同时切身感受爱与社会责任感,提升了自我管理约束力,以其正能量影响同班甚至更多学生,主动报名愿意加入此项志愿服务的大学生越来越多。活动成效显著,受到河北日报、石家庄日报、燕赵晚报、燕赵都市报4家纸媒,光明网、共产党员网等10余家网站报道,达到了学生影响和社会关注双丰收。

(一)从实践活动本身来看

首先,思想上重视,价值观认同。通过感受性的活动,从正面强化学生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认同感。团队带头人和设计者在论证活动时充分论证只有带领学生充分融入实践,回归到社会现实中,从总结社会引发的正的价值观才是高校思政工作的最终指向。实践、格物、致知、价值观调整、价值观养成这一路经是符合人基本认知的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过程,离开实践的认知是不可能存在的,空洞的传统说教思政教育是没有落地的。实践也把品德养成知、情、意、行四个环节紧密联系起来,实现实践者品德建设。

其次,活动的持续性符合思政教育持续性要求。支教,作为志愿者的自发活动,是带有美好的愿景和积极目标的。短期支教的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地区学校师资不足的问题,但团队设计者认为,短期支教,服务时间短,教学缺乏系统性,志愿者水平参差不齐,有“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特点,效果并不好。秘家会支教团队采用长期帮扶形式,对小学生来说符合教育需循序渐进的要求,对大学生来说符合思政教育需持续性的要求。团队成员在充分考察论证了秘家会小学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学生需求,做适合学校的教学方案,通过竞争上岗,教案评比、说课比赛、大学综合表现等筛选最合适的优秀志愿者,专业的思政和心理学教师指导团队成员活动,使活动能持续、能传承,是支教目的、大学生思政教育符合教育学规律。

第三,活动实现了大学生“三自教育”---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秘家会团队由大学生志愿者发起,发起人是具有两年以上学生工作的优秀学生代表,支教队伍非常强调制度建设,选人、前期培训、后期团队管理等,实现了组织化专业化管理和服务。 考察秘家会小学实际情况后,针对书法、绘画、体育、音乐教师缺失的情况,持续性设计相关教育课程,针对不同年级开展创新性活动,带领小学生开阔了视野,提升了课外阅读,促进了全面发展。生于互联网飞速发展时代的“90后”、“95后”、“00后”大学生,知识面宽泛,个人兴趣爱好突出,个性鲜明敢于表现,有迫切“自我证明”的紧张感,思政教育的与时俱进和因材施教应充分结合被教育对象的鲜明特征。秘家会小学的长期支教,给志愿者一个充分展示自我、论证自我、成就自我的良好平台,融个人成长和感恩教育、社会价值于一身,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磨练中完成自我教育和管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无形中进行,体现隐性思政教育的独特品性,志愿者自动将高层次精神追求和自觉行为纳入个人发展范畴,通过实践完成道德认知、道德认同、道德实践的“知行合一”过程。

第四、活动设计民主化,志愿者招募面向全体大学生,但民主化不代表自由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由教师面向学生,强调对学生的思想管控、行为管理和改造功能,而秘家会小学志愿服务队,充分看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和参与权,招募面向全体大学生,是学生自主、自动的选择。进入团队后,团队有严格的志愿者管理纪律和对大学生本人思想政治、学业等榜样性的要求,不让一个大学生在团队自由化。这个团队,没有“家长制”,不搞“一言堂”,每次支教设计都在充分论证学校需求的情况下号召志愿者集体设计,志愿者本人可以提出充分的活动设计论证,经验证后可以实施,全队予以支持配合,并合力设计活动延伸,达到尊重人才的目的。

(二)从实践本身的意义来看

首先,社会实践具有导向功能,志愿者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和其他学生榜样教育双丰收。

团队成员在支教活动中得到的启发、教育、引导乃至批评,都为他的思想和行为指出正确方向,帮助学生自动梳理正确的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体现了“自教”的意义。活动中,学生参与设计、管理、组织,学校给予保障使活动能持续进行的同时,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性,学生在支教活动过程中修正自身,其道德意识自觉加强,道德素养和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得以提升。

在此过程中,通过学生自媒体、社会媒体通力宣传,在校园营造学习氛围,社会爱心人士关注提升学生继续参与活动的成就感和使命感,引领了社会风气,既是对参与学生的有利引導和肯定,更是对未参与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和正能量引导,还是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群体在引领时代主旋律中应有的贡献。endprint

其次,实践作为感受性教育类型之一充分体现其隐性思政教育优势。

隐性教育,指的是教育者把带有政治要求的教育内容隐藏在受教育者接触的环境、参加的活动、感受的文化氛围中,通过受教育者愉悦的感知、体验,潜移默化的接受教育者想要传达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特定设计和方法将思政内涵不知不觉传授给大学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充分把握思政教育内涵,充分了解大学生认知、情感特点,运用深厚的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理念开展工作。秘家会小学支教活动将环境育人、情感育人、实践育人考虑其中,志愿者通过持续的感性认识产生好的观念认同,进而转化为内心信念,再通过实践认知,思想得以检验和升华,最后稳定。

秘家会小学精准支教活动,在活动设计上有感召力,支教是青年学生喜闻乐见并带有崇敬色彩的活动形式。活动中,志愿者是彼此的教师,小学生是志愿者的教师,朴实的山区一景一物是志愿者的教师,诱发青年学生进一步思考生活,追求先进。在这里,学生本人的看、听、说、思,比课堂显性教学的意义要来的更立体。

第三,支教充分体现实践的激励功能,提升志愿者积极性,激发志愿者自我实现的强烈需要。

高校德育工作的功能主要是青年学生道德需要的激发和引导,不能单纯靠说教、说理甚至强制的方法去实现。在德育工作中,我们应当重视学生个体自身结构、条件的变化,入让缺乏社会实践的“象牙塔”中的他们去参与实践,激发他们的道德需要。

秘家会支教活动中,通过形式多样的关爱活动,通过在支教团队中扮演的不同角色历练,调动学生自身主动性,激发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在团队中,个人兴趣爱好被尊重,个人创意被尊重,个人性格独特性被尊重等是帮助他们“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对团队而言,通过活动中各事件因素的作用可激发团队积极进取的精神,从而促进团队发展和进步。为活动少数服从多数,为活动从一线走到幕后,为活动甘愿服务奉献等均在一定程度上磨砺着团队整体的高尚精神。

第四,社会实践作为思政教育新载体的有利论证。

实践引发认知,进而引发情感态度,然后到行为意向,最后到思维辩证,是每一个个体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过程。从物到感觉到思想,是唯物主义路线。高校思政教育,做的是青年学生的工作,是人的工作,要符合人对世界的认知规律和正确世界观的形成途径。学生的专业知识、兴趣爱好同了解社会、认知国情联系起来,树立社会服务和责任意识,在实践中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也是学生社会化的途径,大学里,我们通过党组织、共青团、辅导员、思想政治课、马列哲学课等开展层层教育工作,更多还是耳提面命的“灌输方式”,对学生来说缺少现实性、针对性、吸引力和感染力,95、00后时代的青年学生成长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期,空洞的说教因为抽象而缺乏说服力,他们对思政课有一定程度的厌学抵触情绪,甚至对思政教师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厌教情绪。而社会实践恰恰克服了这些缺点,并给思政教育增添了丰富的表达形式和内容含量,给学生深入探索和主动学习提供了机会,活生生的社会事件和百态,立体、多维度、开放的摆在师生面前,学生去实践,教师务必引导,科学设计,用合理的激励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实现价值观的正确取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伴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体现出了与时俱进的特点,在高校校园中,传统校园广播、校园报纸等传统媒体,新媒体的创新性运用与成熟,是每个思政工作者迫切引领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与时俱进地实践。落实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把党的思想理论成果转化成大学生爱听的“话语体系”,努力使思政教育从高高在上到落地开花,渗透入学生心里,是每个思政工作者的使命。“分工不分家,全員做思政”,高校各部门必须形成强有力的教育体系,时时把“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作为思政工作关键点,创新方式,形成合力,倡导主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观,把思政做进学生心里、贴近学生心灵,为学生点亮理想信念的灯,激励学生自我成长,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事业中去。河北经贸大学学习李保国志愿服务小分队的平山秘家会小学长期支教,精准关爱项目成为思政工作者工作思路的新发展,是与时俱进的创新,体现了高校思政教育需“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特点。

参考文献:

[1]卢范一妮. 大思政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教育育人模式研究[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01:183-184.

[2]甘晓涌. 大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研究[J]. 党史博采,2016,04:58-59.

[3]毕昌喜.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6,35(5):135-138.

[4]黄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 [J].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15,30(1):34-46.

[5]冯培. 感受性与教育性:移动互联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构的两个问题[J].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2013,08:11-12.

[6]许金柜.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兼谈大学生社会实践[J]. 长春大学学报,2015,25(6):80-82.

[7]王荣才,万峰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探索[J]. 赤峰学院学报,2016,37(6):257-258.

[8]郭娟娟. 基于微信公众号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路径研究—以广东工业大学的实践为例[J]. 法制与社会,2016,07:235-236.

[9]赵会利. “0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1:37-38.

[10]王鑫. 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研究[J]. 新教师教学,2016,05:2-3.

课题项目:

河北省政研会2017年立项课题endprint

猜你喜欢

大思政社团思想政治教育
缤纷社团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K-BOT拼插社团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