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批判性阅读在传统文化学习中的运用

2021-03-03张中法

中国教师 2021年2期
关键词:批判性阅读思辨批判性思维

张中法

【摘 要】传统文化因其包罗万象、泥沙俱下,理解与传承任重而道远。中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主要是学习古代文化典籍中的精品。文章提出以批判性阅读为抓手,探索在文言文、古诗词、古典名著阅读中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教学实践,以期兼顾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理解与传承两大核心素养。

【关键词】思辨 批判性阅读 传统文化 批判性思维

《吕氏春秋》“孟夏纪第四·用众”中写道:“故学士曰:辩议不可为。”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一众学子在求学方面始终遵循这一原则。学生不能分辩、评议,必须无条件接受圣贤书及代言人先生的说教。这样怎么产生创新精神呢?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疑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多了一个“优秀”,意味着我们对于传统文化首先需要“辩议”,其次才是“继承弘扬”。

现代教育旨在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而具备批判性思维这一关键能力是首要因素。对于中学生而言,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方式就是学习海量古代文化典籍中流传下来的精华部分,其中以文言文、古诗词、古典名著为主。今天,学习古代文化典籍,传统的以理解性、沉浸式为主的阅读方式理应上升到以包含发现、质疑、对比、判断、评估、构建等步骤为主的批判性阅读。初中语文教材中涉及相当数量的优秀传统文化典籍,如果在日常教学中能引导学生在思辨中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落实了“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核心素养,同时又兼顾了“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课程目标。

一、在批判性阅读文言文中学习传统文化

文言文学习的课程目标是什么?如果仅仅是“识记和积累常用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古人言语智慧”等为学而学的目标,必然导致学生厌学文言文。事实上,教材注释已详尽到不需要教师讲解即能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地步了。如此一来,教师似乎只剩下一件事可做,逼学生把课文(注释)全都背下来。这恐怕就是长期以来文言文课改难以见效的缘故吧。

《唐雎不辱使命》是《战国策》中的名篇,教授此文,教师不妨从战国的“士文化”切入。针对预习中少数同学提出的“课文情节给人以不真实感”的疑问,引导学生从以下角度探究:本文作者是谁?(发现)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质疑)查资料,对比评析唐雎和荆轲面对秦王的异同表现。(对比)你怎么看待课文末段中秦王的言行?(评估)

通过查阅资料,学生知悉了《战国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的纵横家(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策略,以及他们游说各国的活动、说辞与权谋智变的斗争故事。纵横家为了得到君主的重用,往往片面夸大自己(或同类人)的本领。本文作者已无从考证。

教师展示资料:

材料一 二十二年,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地易安陵。”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臣受地于魏之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王义而许之。

——《资治通鉴·秦纪二》

材料二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

——《史记·卷八十六·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资治通鉴》是严谨的史学著作,可见安陵国得以暂存应该跟唐雎没什么关系。(判断)

学生大都知道荆轲以献燕国督亢地图为掩饰,把见血封喉的匕首藏在卷轴中,最后“图穷匕首见”企图刺杀秦王的故事。唐雎却能公然携带长剑见秦王,未免令人感觉匪夷所思。结合教师讲解的《战国策》虚实难料的历史散文笔法,学生便容易得出本文故事当属虚构的推断。联想到古代不少文学作品中都有民众寄希望于英雄人物惩奸除恶、扶危济困的情节,学生不难想到文末秦王的言行显然也是作者为进一步凸显唐雎的智勇形象而作的艺术加工。(结论)

发现、质疑、对比、判断、评估、构建,这就是批判性阅读文言文的一般流程。在问题导引、任务驱动下,学生的学习姿态是积极主动的,不再满足于知其然,更着眼于知其所以然。

同样的,《河中石首》中老河兵的话是否也是据理臆断呢?《桃花源记》中武陵人明明是去捕鱼的,进这么小的山洞干什么,不怕野兽吗?出来时明明暗中做了标记,后来怎么会找不到了呢?《陈涉世家》中陈胜、吴广起义前那对话是谁告诉司马迁的呢?秦国法律对待因大雨误期的民夫非杀不可吗?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或者适时搭建支架触动学生探究的欲望,日积月累,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自然得以发展与提升。

二、在批判性阅读古诗词中学习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包罗万象,儒释道、诸子百家、戏曲杂剧、唐诗宋词、茶酒饮食、丧葬祭祀、金石文物等不一而足。学生从小接触的一首首古诗词便是最常見的诗词文化。传统学习诗词的基本功就是背诵。不管什么诗词,如果唯有依赖背诵一法,未免枯燥。如果说古代历史散文、议论性文言文、文学性史传需要批判性阅读,那么以写景抒情(间或也有叙事议论)为主的诗词也可以思辨吗?答案是肯定的。

唐诗宋词形式短小精悍、小巧玲珑,内涵往往哲思隽永、耐人回味。教学中比较有效的是采用群文阅读的方法。比如,学习杜甫的《望岳》一诗,可以用他的另一首诗作《江汉》加以对比阅读:

引导学生进行如下思辨探究:

1.根据你的理解,判断杜甫创作这两首诗分别是什么年龄阶段,依据是什么。2.判断两首诗的感情基调是否相同,试找出依据。

《望岳》一诗明显流露出诗人由仰慕泰山的神奇秀丽而产生的无惧艰险、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字里行间洋溢着年轻人独具的蓬勃朝气,由此推断此诗当为青年杜甫所作。《江汉》一诗从“思归”“腐儒”“落日”“老马”等意象不难推断诗人已上了年纪,可是“心犹壮”“病欲苏”仿佛让人看到了那个自强不息、老当益壮的老者形象。两首诗创作时间虽然相距较长,一首写于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一首写于“落日老马”的老病岁月,但感情基调上都带给人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豪情万丈的初生牛犊固然未来可期,壮心不已的伏枥老骥同样令人心生敬佩。

复习时,思辨学习古诗的最好方式是引导学生分类梳理、积累名句。例如,古语有言“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表现在诗词中,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凄美,也有“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的凄苦;有“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悲壮,也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绚丽;有“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的萧条,也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以此类推,还可以收集积累关于乡愁、送别、春天、月亮、爱国、山水等名句。

三、在批判性阅读古典名著中学习传统文化

四大名著是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每一部都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百科全书。但毋庸讳言,开卷并非都有益。

《水浒传》是九年级语文的必读名著,这部明清两代被禁三百年的白话小说也许是最适宜开展批判性阅读的试验田。书中可供思辨的话题不胜枚举,大到小说的主旨争议、儒释道融汇的创作手法、神教干世的谋篇布局,小到人物的性格命运、打斗场面的描写、好汉的饮食习惯等。针对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参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第四学段实施建议,笔者认为把人物形象分析列为《水浒传》批判性阅读的重点是合宜的。下面以宋江为例,重现师生共读思辨过程,话题设定为“宋江是忠义之人吗?”。

赞成方主要理由如下:

1.宋江在梁山好汉排定座次后,即着手招安事业,此为忠;2.宋江率领梁山大军为国出征,先后征辽、消灭方腊起义军;3.宋江私放晁盖、怒杀阎婆惜、仗义疏财、义释降将,此为义。

反对方主要理由如下:

1.宋江身为衙门押司,公然为江洋大盗晁盖一伙通风报信;2.宋江为维持梁山日常开销,多次率军劫掠地方,攻打官军;3.宋江为达成招安目的把林冲的血海仇人高俅给放回去了;4.宋江临死前明知御赐酒有毒还给李逵喝,是愚忠而不义。

两方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如果让双方就此议题争论下去,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毫无意义,于是笔者引导学生首先辨析“忠义”。

“忠义”一度被封建统治者用以维护稳定江山而鼓吹。如元朝中期,民族矛盾日益加剧,统治者为稳固江山,命人编《宋史》,里面专门用九卷篇幅为277人设“忠义传”,其中居然有不少抵抗元人入侵的汉人。统治者号召人民要成为忠义之人,事实上在古代社会,“忠”和“义”是矛盾的。

宋江便是這样一个矛盾的典型。宋江招徕好汉的口头禅是“到边廷一刀一枪,博个封妻荫子,身后留名”。一众好汉正是在这个美好理想的感召下,纷纷加入梁山团队。宋江把梁山上的“聚义厅”改为“忠义堂”,铁了心要带领这支队伍走招安之路。招安成功,率军报国平叛,一切按既定目标发展。然而在消灭了同是聚义起家的方腊义军后,好汉仅存27人。作者是不是在暗示读者,当时社会,朝廷以忠义之名鼓惑人民,人民受忠义之毒身死名灭?

加达默尔的诠释学理论认为:任何现象都是历史的、有限的,因而对它的诠释也只是相对合理的。相应地,对蕴藏丰厚传统文化的古典名著如何解读,在不同时期、不同阶层出现不同声音实属正常。今天我们倡导中学生以思辨的方式批判性阅读古典名著,起点是发展与提升高阶思维,终点是理解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谷振诣.如何进行批判[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2] 刘向.战国策[M].上海:中华书局,2012.

[3] 施耐庵.水浒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4] 宋铮.《水浒传》忠义伦理的悲剧精神[J].东南大学学报,2013(1):128.

(作者单位:浙江省平湖市东湖中学)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

猜你喜欢

批判性阅读思辨批判性思维
培养批判思维 彰显核心素养
对比阅读在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论批判性思维与信息分析能力在高等教育中的培养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批判性阅读在高中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论批判性思维提升英语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