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批判性思维与信息分析能力在高等教育中的培养
2016-12-05林雪
林雪
摘 要:文章讨论了现代高等教育中批判性思维能力和信息分析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并对《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进行评论和推介。通过比较分析“海绵式”和“淘金式”两种思维,为高等教育中大学生真正掌握并运用批判性思维提供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 信息分析能力 高等教育 有效途径
21世纪是瞬息万变的“信息爆炸”时代,随着现代先进科技的发展,在全球化信息化浪潮中,信息泛滥让人们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而网络科技的便利快捷不断剥夺着人们作为具有独特思考能力的高级动物的特权,经不住网络诱惑的人们逐渐习惯于不假思索地直接获取各种信息与答案,思想慢慢懈怠而懒于思考。在当今高等教育中,心智还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同样面临诸如此类的困境,“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缺失已是当今教育界无须争辩的事实”[1],培养大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进行自我判断和选择——培养并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各大高校“不可推卸的责任”[2],也是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一大趋势”[2]。
作为知识环境中的社会个体存在,深受各种网络媒介包围的人们习惯听信“专家们说……”、“网络上说……”、“报纸上说……”、“电视上说……”甚至“亲友们说……”,没有形成一套自我的信息加工处理衡量标准,只是被动接受别人灌输传达的信息。对此,笔者认为: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对国人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更具包容性的西方文明相比,看重做事方式的中国文化顺从于和谐,倾向于儒家文化倡导的顺从,顺从长者以示尊重,避免挑战他人的观点以保权威存面子;其次,我国长期以来推行的应试教育的禁锢与束缚扼杀了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普适性,“遇到问题只知道从教师或书本那里寻求所谓的标准答案,而不会自己主动思考获得答案”;[2]最后,新时代信息与知识的日新月异让人们应接不暇,来不及对各种信息进行深加工,无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只能“生活在信息的海洋中,但却忍受着知识的饥渴”[3]。
近年来,我国虽已进行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但迫于升学竞争压力,大部分学生依旧被动接受来自老师和教科书的信息传递与灌输,特别是在当今高等教育中,大学生等授课老师划重点成为高等教育平台的“时尚之风”,“给什么吃什么”抹杀了大学生对信息进行鉴别、分析与加工处理之后有效运用、学习和消化吸收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
面对蜂拥而至的信息,我们关注的焦点不在于是否有信息,而在于是否能够“加工”信息、“能够‘加工多少信息,我们的知识能使我们分析什么样的信息,并从中抽取出有意义部分”[4],而纯粹针对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为目标、由西南大学心理学院赵玉芳和向晋辉等翻译的著作《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是一本关于批判性思维能力且适用于各个领域的教材,作为“心理学导读”系列丛书中的一本,该书围绕应如何进行批判性思维提供了进行批判性思维的方法,以一套完整的思维结构教会我们怎样进行批判性思维。
书中提及的“海绵式”思维,偏向于全盘接受,有时也会选择性获得知识,是读者被动接受作者的观点和推理论证,没有及时做出理智的评价和思考;“淘金式”思维则偏向于主动思考并与信息提供者进行互动,是读者进行的主动性思考与选择,质疑作者的观点和推理论证,及时发现最有意义的观点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就两者关系而言,“海绵式”是“淘金式”的基础和前提,“淘金式”则为“海绵式”的发展与创新,两者互不分离,相互补充。笔者倾向于运用“海绵式”思维获取扎实的基础,系统且快速地掌握整体知识内容,运用“淘金式”思维延伸信息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引导学生对接受的信息进行质疑、辨析并作出价值评价与信息取舍,最终融合“海绵式”和“淘金式”两种思维方式反复练习,培养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与习惯。
在高等教育中,新世纪信息时代的当代大学生批判性思维意识缺乏的现象更为严重,大学生已然习惯了对课本、教材及老师的依赖,对课本和老师教授的信息知识,从不质疑或反驳,根本将其作为永恒的真理;对网络报刊上鱼龙混杂的信息,分不清真假优劣;对那些似是而非、充斥着错误的海量信息,欣然被动接受,不加批判……只看到了公园里花朵的缤纷,却对花朵的种植、除草、施肥和修剪的整个过程从来不闻不问或者说没有正确“处理好‘鱼和‘渔的关系”[2],最终成为信息时代各种信息的“奴隶”。
如今,关于批判性思维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包括我国学者在内的各国学者和教育家的重视,越来越多类似《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的系列书目给我们进行批判性思维提供了指导。在生活学习工作中,不应仅局限于标准答案的追求、尽信一切,应用审视的眼光看待,以强烈的自信心对世界充满好奇,尊重但不迷信权威,不依个人身份来判断信息的可信度,以开放的心态杜绝僵化主义和教条主义,以自我矫正的态度不怕犯错误,敢于犯错误,遇到各种信息要冷静分析鉴别、“加工”处理后再做取舍,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或“扬弃”,以自身对信息的认知能力、敏感程度及开发利用能力对信息进行准确的合乎目的的选择,严禁对社会文化完全翻版、被动接受、千人一面、似是而非、“消化不良”、做专家学者的“应声虫”[5]。
在信息泛滥的21世纪,应敢于说出“我认为真相是……”,以理性的“你这么说是什么意思”取代传统思维模式中的“我知道你是什么意思”,不轻信“报纸上说、专家们说、网络上说、电视上说、亲友们说、调查研究显示……”,敢于以发布博客、发表社论、公开演讲、出版书籍、投入辩论等方式主动形成自己的观点,而不是被动接受别人的观点,明确世界到底在说什么,谁在说真话,谁在说假话,为什么会说真话,又为什么会说假话;分清楚谁的话可以听,谁的话需要认真听,谁的话要怎么听,既不能全盘接受也不能全盘否定。
所以,身处现代信息困境的人们,尤其是大学生,应当静下心读一读《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这本被归入“心理学导读系列”的书,终会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程兆梅.融合“海绵式”和“淘金式”思维风格 发展批判性思维[J].教育教学论坛,(3),2014.
[2]刘锐.浅议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第23卷第4期,2010.
[3]钟志贤,杨蕾.21世纪的教育技术:走进教育信息化——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访谈.中国电化教育,(3),2002.
[4][美]M. Neil Browne, Stuart M. Keeley. 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M].赵玉芳,向晋辉等,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5]朱新称.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J].高新探索,(2),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