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教育的核心、条件和方法
2021-03-03孙云晓
孙云晓
家校社共育至少包含两大内容。第一,帮助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学习;第二,引导和促进家庭生活教育,这也是教孩子学会做人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忽视生活教育是目前我国家庭教育指导中一个比较大的缺陷,但生活教育又是一个充满活力、潜能无限的领域。
从理论上讲,我们可以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中找到很多根据。陶行知先生的观点是“生活即教育”,他认为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坏的生活就是坏的教育。今天我们为什么在教育上出了那么多问题?孩子们为什么出了那么多坎坷,那么多悲剧?都仅仅是教育的原因吗?不,是坏的生活、扭曲的生活、崩溃的生活导致了孩子们扭曲的成长。
家庭生活教育是父母们最擅长、最有经验的,也是孩子们最需要、最受益的一种教育。家庭生活教育包括家庭关系、家庭生活及价值观的引领。从习惯养成的角度,我对家庭生活教育提出三句话:第一,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第二,关系好坏决定教育成败;第三,好习惯成就幸福人生。简而言之,三句话之间的内在关系就是核心、条件和方法之间的关系。
一、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
习惯培养的核心目标是养成健康人格,这也是家庭生活教育的方向。有很多孩子出现悲剧是因为家庭教育在培养的方向和方法上出了问题。比如,药家鑫①作为学习音乐的高才生,为什么会持刀杀人?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他是一个不敢犯错误的孩子。他父亲在接受中央电视台的采访时说自己对药家鑫的教育过于严厉。很多父母都追求一种教育效果,就是孩子最好永远不要犯错。实际上,孩子就是在犯错误中长大的,关键是在犯错误的时候,他敢于承认错误,吸取教训,并勇于改正。否则孩子就可能用一个更大的错误去掩盖本来并不严重的错误。
北京师范大学著名心理学家陈会昌教授对200多个孩子进行了24年的跟踪研究,重要发现之一是那些发展优秀的孩子身上有两颗种子很发达,一个是主动性,一个是自制力。主动性以内在兴趣为核心,以探究(好奇心)为主,人在主动性的作用下做事情是高兴的、愉快的、舒适的;自制力表现在有规则、有底线、遵纪守法、有职业道德。陈会昌认为:“青少年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两颗种子都发达的人,这是健康人格的核心。”
大致有四种类型的孩子:理想型、小绵羊型、破坏型和游手好闲型。理想型的孩子是主动性和自制力这两颗种子都很发达;小绵羊型的孩子自制力很强,但主动性比较弱;破坏型的孩子主动性非常强,自制力很弱,很多出问题的孩子都属于这一类型;游手好闲型的孩子在这两个方面都比较弱。我曾经连续10年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专门进行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研究证明,通过培养良好习惯可以促进孩子健康人格的发展,可以说,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
二、关系好坏决定教育成败
家庭的本质是家庭关系,学会妥善处理家庭关系是家庭生活教育的核心內容,也是习惯养成的重要条件。很多父母都有这种困惑:我跟孩子讲了很多话,他就是不听;我都是为他好,他就是不理解。不起作用的原因可能不是讲得不对,而可能是亲子关系出了问题。教育之所以伟大,因为它是一种理性的爱。家校合作要引导父母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其中要特别注重父母的解释风格。父母的解释风格可以分为积极的解释和消极的解释两类。积极的解释引发孩子的自信和乐观,消极的解释导致孩子的悲观和绝望。比如,孩子数学没考好,有一些简单粗暴的父母就会说:“你笨死了,将来就是扫大街、喝西北风的料。”有的父母表现得很包容,会说:“孩子,你为什么学不好数学?因为爸爸妈妈都没有数学细胞,所以咱家人学不好数学是正常的,别难过。”后者听起来很温柔、很理解孩子,但它是一种消极的解释。积极心理学创始人马丁·塞利格曼认为,孩子是否能够形成积极乐观的思想,关键在于父母的解释风格。当孩子成功时,父母可以说只要方向正确,努力就可能成功,成功是努力的结果。对失败事件,可以将其解释为失败是暂时的,是特殊情况,并不是因为孩子不够好。
什么是好的关系?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底线是当孩子遇到麻烦和危险的事情时,是否敢于告诉父母;高线是当孩子发生严重错误的时候,父母是否敢于惩戒孩子和孩子能否主动承担责任。儿童是研究成人的“专家”,江苏有一个六年级的小学生写了一首诗,题为“别人家的小孩”:
妈妈,在您的口中住着一个别人家的小孩,
她练琴不倦,拿奖拿到手发软;
她奥数天才,没有难题解不开;
她乖巧可爱,从不给您添麻烦。
哈哈,妈妈,告诉您一个秘密,
在我的心里也住着一个别人家的妈妈,
她酷爱锻炼,总保持完美身材;
她厨艺精湛,常烧出精美小菜;
她善解人意,从不絮叨和唠烦。
其实我俩都很平凡,但我们依然是彼此的最爱,
让我们多一些忍耐,用浓浓的爱将小小的缺点冲淡。
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生命线,父母跟孩子的关系是好的,教育就可能是成功的;父母跟孩子的关系是糟糕的,教育一定会失败。家庭关系越好,越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三、好习惯成就幸福人生
家风实际上是一个家庭的生活习惯,也是价值观的体现。我曾经提出一个问题:德育为什么像一壶烧不开的水?因为我们的德育往往在前50℃下功夫,比如,学雷锋见行动,迎奥运,等等,也就是从认知走到行为便停下了。但是养成习惯更需要在后50℃下功夫,即需要把偶然的行为变成持久的行为,成为一种习惯。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是在后50℃上非常不足。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将好习惯比喻为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一个人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任何一种习惯都是反射行为,行为的习惯性有多深,它的反射性就有多大。
习惯是一种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经过10年的课题研究,我们发现习惯培养的过程是一个从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的过程。被动阶段一般会持续半个月到一个月,这个阶段的心理特点是遵从;进入主动阶段后,这时的心理特点是认同;自动阶段的心理特点是内化,不需要任何人提醒,自己连想都不用想就会去做。
1.习惯培养的规律和机制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发现,习惯中有一个简单的神经逻辑回路,即暗示、惯常行为和奖赏。只要保留暗示和奖赏,就容易改变惯常行为。
我们家世代为农,却出了我这么一个做研究、做文化的人,这就跟暗示有很大关系。我11岁时,家里没有书看。我哥哥当时在青岛一个技校读书,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特殊原因,学校图书馆处理一批文学名著。我哥哥挑了几本装在书包里带回了家。他回家之后就没白没黑、如醉如痴地看。我和哥哥住在同一个小小的房间,他总是看书就对我产生了强烈的暗示,于是,我也开始读起来。一读起来就好像干柴烈火,我感觉文学太迷人了,作家太伟大了,我就立下了志向,要读更多的书,也要成为作家。就这样,读书渐渐地成为我惯常的行为。我读了很多书,如《三国演义》《水浒传》《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红岩》《苦菜花》《烈火金刚》等。并且,我15岁时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到现在已经写了50多年。15岁之后,我还开始写诗歌或文章,得到了老师的表扬,也得到了父母的欣赏,这让我产生了内心的满足和成功的体验。对于我这么一个在文化沙漠中长大的贫困家庭的孩子来说,读书带给我巨大的喜悦与满足,写作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
我小时候有严重的口吃,越急越不能说话,事越重要越不能说话,这是一个很大的折磨和痛苦。后来,我们几个小伙伴在一块玩时,有人提出轮流讲故事,谁不讲故事就不和谁玩。这把我难住了,我连说话都说不出来,怎么讲故事?但是我太舍不得离开我这些好伙伴,于是我就把我看过的那些书结结巴巴地讲给大家听,没想到故事很好听,即使结结巴巴讲故事也很吸引人。大概讲了一个多月,我就不再害怕讲话了。我没有花一分钱治疗口吃,来自小伙伴的肯定是对我最大的奖赏,让我更加坚定,更加自信,更愿意去寻求新的发展。
从我的切身体验来看,从暗示到惯常行为到受到奖励是一个循环状态。有了暗示,开始了一些惯常行为,得到了奖赏之后,人就容易自觉自愿地坚持,也会得到更多的暗示,然后又获得新的习惯。显然,这是习惯养成的重要规律。
2.习惯培养六步法
习惯培养有六个步骤。第一,激发动机,目的是引导孩子对养成某个习惯产生兴趣与积极性;第二,明确规范,目的是让孩子对养成某个良好习惯的具体标准清清楚楚;第三,榜样教育,儿童少年时代是榜样和偶像的时代,其学习特点是观察和模仿;第四,持久训练,目的是让孩子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养成良好习惯;第五,及时评估,目的是让孩子在对成功的体验中养成良好习惯;第六,形成环境,目的是让家庭生活和学校环境乃至社会风气成为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支持力量。下面重点谈一下明确规范、榜样教育和及时评估。
北京史家胡同小学有一位全国优秀班主任、特级教师孙蒲远老师。她有一个教育细节令我非常难忘。有一个四年级的男孩子上科任老师的课故意捣乱,一下课,同学们把这个男孩子围住,说他给班级丢了脸,应该向老师道歉。这个男孩子就找到班主任孙蒲远老师说:“孙老师,我错了,我要向老师道歉。”孙老师说道:“你知错就改,是好孩子,你想怎么道歉?”男孩子說:“我给他鞠躬。”于是,孙老师请男孩子演示一下。男孩子微微点头说道:“老师,我上课捣乱,我错了,我来道歉。”孙老师说:“你这是点头,不是鞠躬。点头道歉没有诚意,你得鞠躬啊!”男孩子傻了,因为他长到10岁,没有人跟他说过怎样鞠躬。于是,孙老师为他演示了一遍鞠躬:挺胸抬头,目视前方,两臂自然垂下,中指贴近裤缝,然后腰向前弯到90度,上身与地面平行。这时,孙老师对男孩子说:“当你向别人表示真诚的歉意或者隆重的谢意的时候,要做90度鞠躬。明白了吗?”然后,孙老师找个角落,让男孩子在那里反复地练了好一阵子。练习后,男孩子向科任老师做了一个90度的鞠躬,科任老师马上就受到感动,接受了道歉。儿童教育离不开细节的指导,行为习惯的培养需要明确规范,这非常重要。
《弟子规》中有一些很好的规范,比如,“出必告,反必面”,离开家的时候一定要告诉父母自己要去什么地方,回家之后要告诉爸爸妈妈“我回来了”。有一种做法叫作“门限”,规定每天晚上几点之前必须回家,如果不能回家要提前打电话说明情况,征求父母意见。所以说“门限”实际上是“安全线”。这也是习惯养成当中的规则与标准。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研究发现,小学五年级是榜样影响力的高峰,初中二年级是偶像影响力的高峰。父母要给孩子做榜样,并且要理解和尊重孩子的偶像。北京师范大学边玉芳教授团队在组织家庭教育大型调研时有一个发现,四年级和八年级的孩子更多地把父母当作自己的榜样和偶像,但如果父母出现了“说话不算话”等七八种不良行为的时候,有些八年级的孩子就放弃将父母作为榜样。家庭教育专家关颖是一位男孩的妈妈,她曾经发现儿子特别喜欢乔丹,满屋子都是乔丹的海报。但经常在妈妈跟他说话时表现得漫不经心,妈妈感到很沮丧。妈妈有一天突然觉悟到自己应该尊重孩子,于是,她就开始研究乔丹,和儿子一起看乔丹的球赛,并引导孩子学习乔丹的优秀品质,孩子开始认同妈妈的意见。这说明父母和教师要善于从孩子的偶像身上发现榜样的因素,让偶像变成可以学习、效仿的榜样。
在及时评估这一点上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也有很多成功的经验。例如,深圳一个小学培养一、二年级的孩子养成自己整理书包的习惯,家庭负责培养,学校负责评估。评估手段很好操作:上课铃一响,学生们把手伸进书包,摸出第一层的书本放在桌子上,这就是第一节课用的书。摸不出来的孩子就慌张,摸得出来的孩子就很从容,很自信。这就是一种评估的方法。
3.九个好习惯成就幸福人生
少年儿童需要养成九个好习惯,分别是喜欢阅读、勤于写作、善于表达、勇于质疑、自我管理、认真负责、用好媒介、坚持运动、积极乐观。同时,习惯培养中有三个层次和重点,学校在制订培养孩子习惯方案的时候可以参考。
第一,培养个人性习惯的同时,侧重培养社会性习惯。什么叫社会性习惯?如排队遵守规则、不妨碍别人、不给别人添麻烦等有利于社会合作的行为习惯。第二,在培养动作性习惯的同时,侧重培养智慧性习惯。如随手关灯、关水龙头是动作性习惯;创新思维、与时俱进、灵活应变是智慧性习惯。第三,在培养传统性习惯的同时,侧重培养时代性习惯。如尊老爱幼、节约等是传统性习惯;双赢合作、多赢合作等是时代性习惯。
在注重习惯养成的同时,需要避免一个误区——把一个人所有的行为都规定为某种习惯要求,否则对习惯的培养也可能变成对“奴隶”的训练。习惯培养的原则是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目标是解放孩子的大脑,让孩子从低级的不良行为中解放出来。因此,培养好习惯是对人的解放而不是枷锁。
(作者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责任编辑:孙昕
heartedu_s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