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家校共育的重点与难点分析

2021-03-03边玉芳

中国教师 2021年2期
关键词:共育家校心理健康

边玉芳

疫情期间,中小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凸显,如情绪不稳定、焦虑等负面情绪增强,难以适应规律的家庭和校园生活,封闭自己,拒绝与人交往,产生自我否定、自我怀疑、学习动力不强甚至厌学等情绪。家校共育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家校合作共育更具有必要性、紧迫性。

一、后疫情时代家校合作的重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目前,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厌学状况严重、缺乏自信、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抗挫折能力差、网络成瘾问题普遍、不善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等方面。

学生表现出来的这些心理问题与什么有关?一部分是与疫情本身有关的,长期居家,就可能出现拖延、偷懶、懈怠、厌学、焦躁不安等不良心理现象,心理学称之为“假期综合征”。当然,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完全是由疫情造成的,除了疫情之外,还与季节、学生本身的心理品质、家庭原有矛盾等因素有关,其中,家庭特别是亲子冲突是很重要的因素。

比如,亲子冲突是导致疫情期间很多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一个根源,但是这些问题并不是到了疫情期间才完全显现的。疫情导致亲子关系的两极化,有些父母在疫情期间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亲子关系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但也有一些家庭亲子关系原来就不太好,家长又不会陪伴孩子,疫情期间的亲子冲突产生了进一步的激化。

中小学生在疫情期间或者复学前后,心理问题的频发是各种因素叠加造成的。如果我们不能做到家校共育,就不能从根本上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一个人在海里游泳,救生员可以在其溺水时进行救助,看护员可以尽量避免其落水或溺水,教练员可以教其学会游泳避免危险。从救生员到看护员再到教练员,就是心理健康教育所走过的历程,就是从治病到预防再到发展的过程。

因此,家校共育的重点是促进人的心理健康,让每个人拥有更加积极、阳光的心理。比如,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品质?人的大脑具有可塑性,自信经历或者成功体验的积累,让我们的大脑变成了一个自信的大脑,而失败经历或者消极体验的积累,让我们的大脑变成一个不自信的大脑。因此,自信来自学生的每一节课、每一天的校园生活、每一天家庭生活中“成功”的体验和积累。在家校共育过程中,学校和家长应该达成共识,密切关注学生每天成功和失败的经历,例如,如何被评价、表扬的方式、是否被惩罚、有没有无条件地被接纳、是否允许挑战自我等关键要素,这样才能在日常体验和积累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品质。

二、家校共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难点分析

1.难点一:学校和家长要统一认识,把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作为育人重点任务,并从学生心理发展需求出发安排学生的生活与学习

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和手机是学校和家长都应该关注的问题,也是疫情后更要面对的一个心理健康问题。要破解这个问题,首先要分析学生为什么会沉迷于网络游戏和手机,心理学有大量的研究总结了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与手机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学生的生活太过单调。学生会说:“不玩手机我干什么?”如果很多家长只是一味地没收手机,而没有给学生安排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的话,学生真的只能玩手机。2018年,中国科学院院士陆林在卫生健康委员会新闻发布会上指出,据统计,全世界范围内青少年过度依赖网络的发病率是6%,而我国的发病率接近10%,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在我国实际生活中有相当多的学生可能还没有上瘾,但是已经有了沉迷于网络游戏的行为。出现这种结果的重要原因是,很多学生不是把网络和手机当成工具,而是当成玩具。为什么是玩具?因为生活太过单调。所以如何安排好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不玩手机的时候也会有精彩的、值得干的事情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个原因是学生觉得在生活中没有得到积极的肯定、成功的体验,而在网络中有积极的体验。学生在玩游戏的时候,经常得到的是快反馈,而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给学生的是慢反馈,吝啬于表扬学生,那学生得到的肯定就比较少。怎样让学生得到肯定,也是学校和家长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第三个原因是没有话跟别人说。因为很多伙伴在玩游戏,自己不玩的话无法和别人交流,因此,对于学校来说,如何营造积极的环境氛围和心理氛围,让学生在积极的校园环境和班级环境中有很多共同的话题。

第四个原因是学生遇到困难,缺少可以排解的地方。因此,良好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的建构就变得尤其重要。

通过对网络成瘾的解析,笔者是想提醒教育者一定要从多方面、从学生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去思考,不能只看到学生的行为,更要看到学生行为背后的原因。很多家长、教师往往只看到孩子的行为,其实每个孩子的行为背后都是有原因的,是由其对生活的感受,对自己、对他人的期待所决定的。例如,孩子有被爱、被关注、被认同、有归属感、有价值感、有安全感和独立的需要,这些渴望如果没有得到满足的话,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所以,笔者给出的第一个家校合作的建议是,一定要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要让学生生活在“结实的土壤”里,获得对生活的热情,这是我们要破解的第一个难题。

2.难点二:学校和教师要把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作为家校共育的重要职责,提高家长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能力

2015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新时期,笔者给出如下建议,是学校和家长需要做到的,或者说是学校需要帮助家长做到的。

第一个建议是安排好学生的学习生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比如,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制作全家的作息时间表,让全家有规律地生活。这张时间表不是针对某个人的,而是针对全家每个人的,贴上全家人的名字,放在醒目位置,这样就有仪式感了。这张表也像一张课表,包含每日生活的娱乐、休息、锻炼、学习等各种安排。

第二个建议是让学生与世界有更多链接,充分感受日常生活中的美好。当生命中出现很多困难的时候,人可以通过另外的途径,比如,生活中的美味、大自然的美景来抚平伤口,这个美味和大自然的链接就能唤醒学生对生活的美好感受,体会生命的乐趣,从而激发其对生命的热情。

第三个建议是学会亲子沟通。学校和教师要指导家长進行高质量的陪伴,提升亲子关系的质量。

第四个建议是让学生爱上阅读,在阅读中寻找情绪出口。我们一定要重视阅读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阅读可以改变学生对自我的认识,有助于形成学生健康的人生观,可以调节自己的情绪和想法。比如,笔者在《读懂孩子·心理安抚桥梁书》一书中讲了一个关于死亡教育的故事,当主人公面对外公去世时,他问爸爸妈妈:“什么叫死亡?”妈妈说:“不知道。”爸爸说:“死亡,就是你再也摸不到爱人的手,确认在春天的风、夏天的雨、秋天的落叶和冬天的飘雪里见到它。”但学生当时不理解,后来当他再次来到已故爷爷生活过的地方,回想跟爷爷相处的点点滴滴的时候,他终于理解了死亡是什么,所以,阅读是能够抚慰心灵的。

3.难点三:提高教师家校合作能力,尤其是与家长沟通的能力、特殊儿童教育的能力

目前,教师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价值观等家校合作重要方面胜任力不足。比如,当家长在向教师询问孩子近况时,得到的回答常常只是“挺好的”或者“还不错”,到底是“哪方面不错”“哪方面好哪方面不好”缺乏专业表述。在此,笔者给教师的主要建议是要读懂学生,科学育人。如在应对校园欺凌事件时,要读懂学生什么?

第一,我们要读懂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征。青春期阶段,由于学生大脑发育不平衡,欺凌事件发生更频繁,影响更大,所以如何给学生营造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如何给学生正能量,是学校和家长需要共同去做的。

第二,要读懂学生的自身特点。校园欺凌中有欺负者和受欺负者两类主要角色。欺负者往往更敏感地寻找发泄的出口,处于青春期阶段的学生对于一些事情会更敏感,倾向于敌意归因,更容易想到攻击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受欺负者自我评价较低,往往没有很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常以哭等退缩的方式做出反应,所以要培养其自信心,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

第三,要读懂学生的环境因素。教师要了解欺负者和受欺负者各自的家庭环境、同伴关系等特点。

第四,要读懂学生成长经历的重大生活事件。比如,身边的重要他人是不是经历过暴力事件,了解学生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事件,更好地读懂学生。

第五,要读懂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在网络时代,当下社会处于快节奏,在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发生改变的时代,要认识我们的孩子,因为我们的孩子确实与我们不一样。

让我们学会讲孩子的故事,知道孩子为什么有这样的行为,行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针对这些原因我们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我们做了之后会有什么样的结果,然后再来进一步改进。在这样的过程中,通过家校社共育,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阳光雨露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jszz.cn

猜你喜欢

共育家校心理健康
谈如何有效的开展幼儿园家校共育工作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校携手,共促发展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