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歌曲“两地曲”的音乐分析及演唱处理
2021-03-03王容张越
王容 张越
艺术歌曲《两地曲》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被声乐爱好者广泛传唱。其作者朱良镇创作了大量优美的艺术歌曲,许多歌曲都已经被广泛地传唱并被编入全国各专业音乐院校的声乐教材。本文主要通过对曲谱及对歌曲背景的研究,阐述《两地曲》的音乐内涵和演唱处理,以供参考。
一、艺术歌曲《两地曲》的背景介绍
(一)作曲家介绍
《两地曲》的作曲家朱良镇是国家一级作曲家,他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艺术作品,主要作品有交响合唱《钟声》、合唱《千岛湖》、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运动会会歌《生命的放飞》。2003年与刘志康、狄其安合作创作大型交响合唱《生命的誓言》,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朱良镇创作了大量优美的艺术歌曲,许多歌曲都已经被广泛地传唱并被编入全国各专业音乐院校的声乐教材。
(二)艺术歌曲《两地曲》的背景介绍
艺术歌曲《两地曲》是由作曲家朱良镇作曲,由朱良镇和王森共同作词,于2013年发布的一首艺术歌曲。《两地曲》是一首柔情浪漫的爱情歌曲,描绘的是一位边防战士和恋人的两地情思。诗情画意的歌词通过含蓄奔放的音乐,并融合钢琴伴奏的补充映衬,展现出“南北两地景不同,天各一方情相思”的画面。其中出现大量含有思恋意义的意象,烘托出浪漫的艺术氛围。
二、艺术歌曲《两地曲》的音乐内涵分析
艺术歌曲《两地曲》为单二部曲式。
1—4小节为歌曲的前奏部分,前四小节虽然篇幅非常短但是简明扼要地给出了整首乐曲的感情基调。前奏的调性为f小调,整体音响效果有一种阴郁、忧愁的感情色彩,呈现出上升的旋律走向,配合小调忧愁的情绪,以及由强转弱的伴奏处理,营造出一种非常强烈的思念之情。分析谱例可知,前四小节由f转为mf,这一细小的变化使得整个前奏过渡更加圆滑、饱满,整体展现出来的音乐效果更加丰富。先是以强烈的重双音和大跨度的伴奏拉开一幅画面,在听觉上产生震撼的效果,同时用大跨度的音程隐喻了《两地曲》的主题。紧接着由强转弱,使得音响效果减弱,让思念伤感的情绪释放出来,将听众彻底带入歌曲的意境中,从而引出正文,娓娓道来。
5—23小节为歌曲的A段,也是乐曲最重要的部分,强化了乐曲的主题。5—12小节为A段的a部分,承接了前奏部分的旋律音,乐句高亢嘹亮。a段同样为f小调,作为主体乐段直接阐明了乐曲的感情基调,简单的旋律构成并且加以反复,以此加深主题,使得本乐段既直接又深情。在钢琴伴奏方面,音区跨度和前奏相似跨度很大,以此来隐喻相爱之人相隔之远。伴奏音的旋律走向为上升,使得整个乐段情绪饱满。在节奏方面,主旋律出现大量三连音,让整个乐段节奏变化更丰富,同样给人一种节奏错位、不稳定的感觉,运用到歌曲当中,感觉更加口语化,使得整个乐句更加生动,思念的情感也更加浓烈。伴奏中出现的大量六连音也起到了一样的作用,使得整个乐段传递出来的感情更加生活化,往往最深刻的感情也正是这种平凡生动的情绪。从13小节开始为b部分,情绪趋于平缓,节奏也变得稳定。比起前面部分,更像是在对爱人倾诉自己的思念之情,伴奏音运用了大量的三连音连接,使得语句衔接非常紧密,所表达出来的情绪也更加浓烈。
通过分析a、b两段可知,a段为f小调的调式调性,b段则转为f小调的关系大调降A大调上去,两部分在调式调性上呈现出明显的对比。a部分承接前奏,柔和细腻;b部分色彩明亮,形成了听觉冲突,同样与所想表达的情感一致。从a段的思念忧愁转到b段的激情热烈,这使得音乐进行更加完满,情感更加丰富。
24—30小节为乐曲间奏部分,此部分在本首乐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间奏承接了两个相同的乐段,就算歌词所表达的情感有些许不同,也会使得重复相同乐段时让听众感受到疲惫,显得整首乐曲很单调。而这段间奏中巧妙地加入了管弦乐,使得整首乐曲听起来层次更加丰富,同时给听众休息总结的时间,使得第二段歌词出来时有一种升华的感觉,观众能听到不同层次的声音,使得两部分之间形成了对比,更好地过渡到第二段的音乐。这段在旋律进行上变化非常大,有多组反复的上行音阶和下行音阶,避免了与前奏的相似,让乐段更加饱满。
最后12小节为乐曲的结尾部分,这个部分同样呼应了乐曲的主体部分。前四小节还是以f小调为主,音高较高,有一种思念、呼喊的感觉。后面部分向b乐段的调试相似为降A大调,旋律发生改变,向上八度跳进,使得全曲迎来了最终的高潮。
三、艺术歌曲《两地曲》的演唱处理
《两地曲》是现代创作的中文艺术歌曲,相较于早期创作的艺术作品,其歌词部分更加通俗,用词也更加日常。需要注意的是,该乐曲歌词基本上都为开口音,这就意味着要处理好字头和归韵的问题。作为一名声乐学习者,我们经常太过注重咬中文字的字头部分,造成虎头蛇尾的现象,不仅使得所唱歌词的字达不到字正腔圆的状态,同样会丢失掉很大一部分共鸣腔体,出现口咽腔打开得不充分等问题。
在演唱这类文字的时候,类似“在”“北”“国”“南”“疆”“白”,演唱者可以在唱字头之前就在脑海里想这个字的归韵。比如“北”字,可以在唱“b”之前先在脑海里想这个字的归韵,也就是“ei”,这个方法会给大脑一个提前量,从而使得字头和原音的占比更加平衡。以此类推,“国”字的归韵就在“o”,“南”字的归韵在“an”,“疆”字的归韵在“ang”。这个方法很多著名的合唱老师的教学中都曾出现过,值得声乐学习者多多研究。
本首歌还有大量的“i”構成的字,比如“你”“蜜”等字,唱这类字时非常容易出现的就是咬字的时候使得这个字脱离了腔体,也就是声乐老师经常说的把这个字“唱扁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可能是“i”给人一种横着的感觉,而声乐学习中要求演唱者的唱歌位置不能发生变化,研读一些声乐老师的著作后,笔者总结出了一个方法。同样是提前量的问题,唱“i”字时,可以提前把发音位置从嘴角水平反方向调整,这样容易让咽壁积极起来。也就是唱“i”的时候刻意把声音向后拢。还有一个难点在结尾处的“飞”字,这个音最为全曲最高音,音高到了降b,这就要求演唱者要有扎实基础功的同时,更加注重归韵。“飞”字归韵在“ei”上,“ei”相比于“a”位置更靠后,相比于“i”位置更靠前。
从一名声乐初学者到一名声乐研究生,这首歌曲一直伴随着笔者的学习。奇怪的是,在未对这首歌做任何处理时,周围的老师和同学一致认为笔者的演唱有了进步,但当唱别的声乐作品时,又会收到一些与之前不同的评价。起初,笔者认为《两地曲》这首作品旋律优美,让所有人都可以接受、欣赏。但是在前一段时间再次演唱这首歌曲时,笔者突然有了新的感悟。
这首乐曲第一句的歌词是“你在北国”,其中“你”字归韵在“i”而且位于开头重音部分,遇到这类乐句时,有助于男高音演唱者稳住“支点”。歌唱家张喜秋先生曾在他的网络课程中谈到,男高音要做的第一步,先把声音支点稳定在胸口。网络上很有名的声乐老师赵鹏也多次强调从胸口的这个支点发声。
通过具体的学习后,笔者发现他们都在说一个抽象的概念,而具体的概念是在不提喉的前提下,健康搭上声带的一种感觉,有助于演唱者在演唱歌曲时提前搭上声带,并且把声音“坐”在气息上。而《两地曲》这首乐曲有大量“i”母音开头的乐句,这类乐句有助于演唱者找到唱歌的支点。在唱这首歌时,要把握好“i”母音开头的句子,让唱歌的支点不再发生变化。
这首歌最难的点在于结尾乐段“啊!姑娘,我的姑娘。当你看见那飘来的流云,那是我炙热的爱在向你飞翔”,这个结尾部分旋律走向全部是由低到高,而且音高呈递增趋势。特别是最高音“飞”到小字二组的降b音,这就使得稳住支点非常困难。笔者翻阅了大量资料,发现大部分教师主张利用“咳嗽”的感觉来找歌唱支点,但是作为声乐初学者,想在歌唱中利用咳嗽持续找支点非常困难,有时尝试很久依旧没有效果。通过一段时间的反思和学习,笔者发现人往往在嗓子疲惫的时候更能轻松有力地打出气泡音。演唱者可以想象自己的嗓子正处于一种疲惫的状态,来找持续的低支点的感觉,这样不同于咳嗽的不稳定的支点,而是更加清楚地能找到一种“持续”的低支点的感觉,尤其是唱到上行音阶,用咳嗽的方法可能适得其反,而用嗓子疲惫的感觉来稳定住支点比较容易做到。
四、艺术歌曲《两地曲》的演唱分析
第一乐段与前奏呼应,整体为小调,分析歌詞中“北国”“南疆”“白桦”“绿棕”等词可以得出结论,歌曲第一乐段整体情绪沉重,突出思念、伤感。演唱第一乐段的时候,要从前奏开始酝酿情绪,出口第一句不能破坏掉作曲家用钢琴伴奏营造的气氛,因此,演唱者应选用适当的强度mf来演唱歌曲的第一句。歌曲的钢琴伴奏跨度很大,可以营造出两地之隔的意境,演唱者要与伴奏之间相互配合。在演唱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一系列技巧使得声音更加空旷、遥远。比如,在演唱到第一句最后一个字“国”时,不要着急加泛音提前结束,可以在这一个字上继续向前延展,把这个音向前送的动作保持住,然后再加泛音。这一个细微的改动,将会给听众展开一幅更加宽广的画面。唱到“我的知音,我的姑娘”时适度减小力度,让听众感受到这两句是演唱者内心的声音。
第二乐段速度加快,转为大调,主旋律也更加规整。演唱时应注意,这段更像是在爱人身边倾诉的一种感觉,比第一乐段速度加快,语气也更平常。这一段虽然力度有所减弱,但不代表情绪也随之减弱。这一乐段作出大小调对比的目的是让听众感受到演唱者情绪的起伏,所以这一段思念的情绪有所加深。在演唱时,演唱者可以加入叹气、哭声等技巧,让情绪更加突出。这一段结尾处“那是映山红盛开在我那甜蜜的梦乡”是全曲最柔软的一句歌词,“甜蜜的梦乡”总是不容打扰,所以演唱这一句时语气要温柔、含蓄、深情。
五、结语
《两地曲》这首歌曲整体旋律婉转悠扬,十分动人,所表达的情感真挚、朴实。其中心点在于“思念”这一主题,而表达出歌曲中的思念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首先需要熟悉作品的背景、词曲家的意图,然后与自己对作品的理解相结合,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将自己的情感和对作品的理解充分表达出来。许多著名的歌唱家都对这首作品有过诠释,各具特色,充分表达了他们对这首歌曲的诠释,在演唱这首歌曲时,可以借鉴歌唱家的处理,但同时不能失去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湖南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