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先说

2021-02-23张莉

学习与科普 2021年35期
关键词:公因数小格分母

张莉

2011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课程基本理念”中对于“数学教学活动”指出:“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积极寻求转变观念与教学行为的教师意识到学生虽然年纪小,但他们有自己独特的经验背景、认知起点、认知视角和思维方式……。他们从老师那儿听到问题到通过观察、思考、操作、计算、推理、驗证等一系列活动最终获得答案的过程是曲折的。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他们随时会产生有个性的观点和感受,如果在课堂中不为他们提供时间让他们先说,你怎么知道他们是否真正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呢?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为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之一——让学生先说。

一、让学生先说——激发学习兴趣

作为小学教师,都了解儿童的一大天性——爱说。因此,在每堂课的导入环节呈现精心创设的问题情境后,我就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独自思考,尝试解决问题的时间。之后在全班反馈环节,请已迫不及待地想发言的同学发表其解题思路,无论他是说说停停,还是流畅地叙述,我一向都是目不转睛地盯着他,从不打断、耐心认真地听他讲完最后一个字,同时我也非常注重引导其余同学先搁置下头脑中自己的思路,鸦雀无声地倾听、思索发言同学的想法。发言同学叙述完毕后,其余的同学再反驳、辨析、补充、肯定……。有的同学的思路独特,是我从教以来闻所未闻的!

每接手一个新班级,我在课堂上实施“让学生先说” 这一教学方法时,刚开始一至两个月,踊跃发言的都是思维敏捷的学优生。渐渐的,在学优生潜移默化地影响下,又有一部分学生敢于发言了。待到班级里三分之二的同学都争相发言时,该轮到剩下的学困生粉墨登场了,即使他们说出的答案不着边际或合理的成分很少,我也给机会让他们先说。慢慢的,不同层次的所有的同学都发觉和感受到了,在课堂上他们拥有说话的时间,拥有发表见解的权利。

二、让学生先说——引发学生思考

“让学生先说”即教师不讲授新知,只精心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或创设问题(或生活等)情境,学生自主经过观察、猜测、实验、分析、综合、比较、推理、交流、抽象等活动,通过口头或书面的数学语言将自己对于数学的认识和理解表达出来。

让学生先说的前提之一——头脑必须经过思考。教师在备课时,要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认真研究教材,分析教材中含有哪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因素,突破教材的编排局限,变传递知识为引导学生发现知识,为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只有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才能运用他们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自己的嘴巴去交流、表达,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只有思得深才能说得出。

《约分》教学片断:

师:在大屏幕上只呈现第一幅图和问题。用分数表示下列阴影部分面积(   )

生1:长是8个小格,宽是3个小格,所以面积就用8乘以3等于24,阴影部分是8个小格,所以阴影部分面积是。

师:这个图形还可以怎么表示?

生2:还可以表示成。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2接着讲:我把这个图形平均分成3部分,阴影部分占1份,所以是。

(师用小黑板上呈现对应的图形。)

师:你能不能把你刚才所说的话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呢?

此生走到黑板前讲解:你看这1/3,是把8个小格看成一份,边说边用手势在阴影的边框上比划一周,也就是8÷8=1,总面积就用24÷8=3。

在生2思路的启发下,又相继有学生想到用4/12和2/6来表示,教师也相应地呈现对应的两幅图。

师:同样一幅图,可以用4个不同的分数表示。仔细观察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你发现了什么?

生:图中阴影部分面积相等。

师:那么面积相等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这些分数一样大。

师:所以得到什么结论?

生齐:===

师:再看老师黑板上这几个用黄粉笔写的2、4、8,是分子和分母的什么?

生: 8、4、2是分子分母的公因数。

师:其中8又是什么?

生:  8是24和8的最大公因数。

师:综合看这三个式子,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它们的公因数或最大公因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这位教师为了真正让学生经历概括抽象的“约分的意义”这一概念的过程,只呈现一张图片,只通过“还可以怎么表示?”一个问题,为学生提供充分地观察、思考和发表自己真实想法的时间,自主感知“把8个小格看成一份就可以用1/3表示”、“把2个小格看成一份就可以用2/12表示”、“把4个小格看成一份就可以用2/6表示”,从而过渡到“分子、分母同时除以8(除以2、除以4)就得到1/3(2/12或2/6)”,最后获得“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这一约分的实质。“约分的意义”的表述是学生多角度地观察这幅图自然而然地思考的结果。

三、让学生先说——鼓励创造思维

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教师就不能把学生在课堂中没有探究出的答案而自己在备课时已预设到的灌输给学生。教师应遵循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先行后知的规律,采用启发式,一定让他们先做先说,深度挖掘他们的思维潜能,获得真实的新异的想法。

我在执教五年级下册《分数除法(一)》一课时,曾这样提升学生思维层次。

例1:把一张纸的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每位学生先利用长方形纸片操作,全班反馈时,教师分别指两名不同折法的同学拿着他们手中的小纸片到前面利用投影仪边折边讲计算方法和过程。

例2:将上题中的“2份”改成“3份”。

师生活动同例1,只是当一名学生讲完一种折法后,学生中没有人提出还有第二种折法。

为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教师不先说而是启发到:“例1把平均分成2份,第一种折法是怎样分的?第二种呢?”学生总结出:“第一种折法是横向平均分的,第二种是纵向平均分的。”教师再引导:“把平均分成3份,存不存在第二种折法呢?”学生又动手尝试折,之后又进行同桌交流,探讨出第二种折法。

只要教师为学生提供思考的“土壤”,先说的时间,学生新异的想法就会从他们的嘴巴里源源不断地讲出,不仅其余学生受益,而且作为教师的我们,也不至于总停留在常规解决问题的层面上。

猜你喜欢

公因数小格分母
巧求最大公因数
“去括号与去分母”检测题
找回“丢弃”的分母
《最大公因数》教案
《约分——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
林小格,下一站春暖花开
林小格,下一站春暖花开
快速求最小公倍数
“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及最小公倍数”的一点做法
多种方法比较分数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