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五育并举视野下的学校课程体系构建
2021-02-22芦一鸣
芦一鸣
摘要:随着我国义务教育普及率上升,教育水平逐渐升高,国家对人才的要求也从以学科知识水平为主要评判标准变为以综合素质水平作为主要评判标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国家提出了“五育并举”教育理论,而各级学校也应以此为指导思想,从课程内容,课程结构等方面推动课程体系改革,让孩子得到全面教育,得以全方位高素质发展。
关键词:五育并举;学校课程体系构建;课程体系构建和反思
我国从今年开始的“十四五”时期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人才。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中就提出了“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教育体系,可见,“五育并举”不仅是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是过国家新时代学校课程建设的一个平衡性要求。
从“五育并举”的角度出发,对于我们目前的学校课程体系构建,也可以得出一些思考和反思:
一、“五育”的内涵
“五育”并不是一个全新概念,早在几千年前,古人就对判定一个人才的标准提出过“礼乐射御书数”的所谓“君子六艺”标准,体现出了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中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期待和要求。延伸至当代,我们也只是对“五育”的内涵有了一个更标准和更准确的概括。
虽然历史悠久,但“五育”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内涵也需要界定,与培养封建社会所需要的“君子”要求不同的是,当今我们所需要的是能够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为建设新中国做出贡献的新时代人才。
二、“五育”的要求
“五育并举”的基本要求就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们更多地将现有的“五育并举”进行拆分理解,从五个层次五个角度的要求出发——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在这其中,德育是灵魂,也是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之一;智育是实现其他各育的前提和基础,有了知识才能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和课程目的;体育能够为教育提供身体保障,以确保人才能够健康成长;美育刺激人的审美需求,从而激发人追求前行和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劳育则是感悟道理的根本途径,实践出真知。
三、“五育并举”所需要的思维转变及课程体系构建反思
1、结合幼儿阶段,选择课程推动方式
不同幼儿的身心发展阶段不同,所需要的教育内容也不尽相同,有些阶段的幼儿需要“五育”齐头并进,有些阶段的幼儿则需要“五育”分类推进。上文也提到过,“智育”作为“五育”的基础,是幼儿能够接受其他教育的前提保障,只有知识素养和知识积累达到了能够理解其他领域教育内容的水准,推进其他领域教育才能够取得成效。假如幼儿的“智育”水平已经达到了其他领域教育课程的理解能力的需求,那么在课程体系搭建上就应该考虑齐头并进的方式,以确保幼儿的“五育”能够得到均衡发展。但假如幼儿的“智育”发展水平达不到标准,那么就需要优先推进“智育”教育,提高幼儿的知识文化素养,增强幼儿的理解思维能力,再按“五育”之间的关联性,搭建一个层次清晰,逻辑合理的分类推进课程体系。
2、根据学校本质不同,搭建不同课程体系
我国的学校存在不同类型,不同特色,在类型和特色的区分下,也应该分类别进行不同类型的“五育并举”课程体系的搭建。假如是以学术为主的学校,就应该更加重视“智育”的内容占比,搭建围绕“智育”展开的“五育并举”课程体系。但如果是以培养综合性人才为主,或以综合素质发展为特色的学校,就应该把“智育”课程内容控制在满足需求的定量范围内,加大力度投入以“美育”“劳育”为主的综合性“五育并举”课程体系。
3、削弱课程内容边界性
“五育”并不是割裂存在的,而是存在极强的关联性。“五育并举”强调五育的内在联系,这就对现在的学校课程体系中,割裂性极强的各种不同课程提出了挑战。当今课程体系中存在大量的边界性极强的课程内容,这样的课程体系对于培养幼儿全方面发展,深入理解事物本质,和学会迁移创造带来了不好的影响。
在“五育并举”视野下的新课程体系的搭建中,首先,我们可以弱化原本各学科之间的边界性,增加不同学科之间的关联。例如文史不分家,学习语文的时候也应当适当的联系到历史,从而了解与历史相关联的政治。再比如数理化生之间的关联性。尽管这些学科在先前的学习中,都是独立存在的,但是他们之间的联系是不容忽视的,新的课程体系中,就可以增加关联性较强的课程内容,引导幼儿全方面学习认知事物。其次,可以增加弱边界性课程,在原有的学科以外,增加一到两个新生课程内容,而新生课程内容要以综合性的课程内容为主,例如将“智育”“劳育”“美育”结合起来的课程——“装扮教室”“不同学科专题黑板报设计”等,或是将“体育”“劳育”“德育”融合在一起的课程——“清洁校园”等等,将“五育”恰如其分地融合在一起,从而让幼儿在一节课程中得到全方面的教育和发展,在实践中健康成长。
4、绝非推翻重建
搭建新的课程体系,并不代表要推翻学校原有的全部课程体系,将过去的学校成绩和课程内容全面否定。
在搭建过程中,第一要考虑的是本校已有的课程体系,在现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进行梳理和查漏补缺。有些学校原有的课程体系已经较为全面,只是需要进行适当调整,丰富课程内涵,就可以达到“五育并举”的课程体系要求;而有些学校着重偏向“智育”或课程体系混乱,就需要结合本校幼儿发展情况,明白现有课程体系的优缺点,增加或减少原有的学科课程,设计开发全新的融合课程内容,构建一个健全的“五育并举”课程体系。
第二要考虑的是幼儿分类情况,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勞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也就是说人为本,课程体系只是服务的工具,不同类型,不同学段的幼儿要适用什么样的课程体系,根据幼儿的整体发展和差异发展的不同需求,将课程体系可以区分出全面性课程体系和面向部分幼儿的课程体系,给予部分幼儿选择权利,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施教。
第三要考虑学段及学科情况,不同学段和特定学科的教材内容也会限制课程体系的搭建和课程内容的设计,在搭建过程中要明确学科教学目标,结合不同学段幼儿特性,再细化课程内容。
“五育并举”作为新时代人才培育的需求,是接下来全国教育工作改革的目标方向,构建、改进和优化学校课程体系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它需要普通高中在坚持五育并举理念的基础上,对学校课程体系进行持续的评价反馈、跟踪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