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行动力:走向“新劳动教育”的“立新”实践①

2019-06-30刘中华隋桂凤

中小学管理 2019年5期
关键词:劳动素养五育并举劳动教育

刘中华 隋桂凤

摘要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立新实验小学60年来坚持实施劳动教育,近十年开始探索研究“新劳动教育”,在“劳动育人”方面成效显著。从以“下场劳动”“学工学农”为主要形式,到明确提出“四个体味”的劳动教育目标,实现了从以“劳动”为重点到以“教育”为目的的转变。“新劳动教育”是以行动力的培养为核心,通过对劳动教育实施课程化、体系化建设,实现弘扬新时代劳动精神、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综合实践育人活动,目前已形成以自治、逸美、焕新为支点的三类15门校本课程体系。

关键词劳动教育;新劳动教育;五育并举;劳动素养;劳动育人;行動力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19)05-0017-04

劳动教育到底可以发挥什么样的育人功能?开展劳动教育对中小学生具有怎样的重要意义?“劳动育人”如何在新时代彰显新的价值?如何让劳动教育更加契合“立德树人”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时代需求?建校于1921年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立新实验小学(以下简称“立新小学”)自1958年开始探索开展劳动教育,从校园里的种植养殖、校办工厂里的勤工俭学,到改革开放之后逐渐完善的实践体验育人,60年间,历代立新人始终在传承与发展的路上镌刻着劳动教育与时代的回响。我们初心不改,不仅是对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如一的坚定贯彻,也是对劳动教育巨大育人功能和劳动对人的一生的决定性影响的实践回应。2018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的获得,是对立新小学近十年“新劳动教育”的探索与研究的肯定和褒奖,更是给了我们坚持60年的劳动教育一个创新发展、与时俱进的新起点。

一、承前启后:从以“劳动”为重点到以“教育”为目的

依托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提出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工作方针,1958年秋,立新小学师生利用校园周边的田地,自力更生,靠手提肩扛建起了一个小农园、一个果树园和一个红领巾饲养场,形成了劳动基地的雏形。学生们在田地里精耕细作,在饲养场里养猪养鸡养兔,立新小学的劳动教育自此开始了漫长的跋涉。在今天的校园中,师生们当年种植的杏树仍郁郁葱葱,当年的红领巾饲养场仍有迹可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立新小学的劳动教育以“下场劳动”“学工学农”为主要形式,学生在种植养殖的劳动过程中接受热爱劳动和掌握劳动技能的教育,同时也创造了丰厚的经济价值。

在经历了十年动乱的护场坚持劳动和短暂的恢复期之后,立新小学的劳动教育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迅速做出调整,学校将劳动基地由“一场两园”扩大为“一场六园”(在原有果树园和小农园的基础上,又建成了百花园、蔬菜园、瓜园、葡萄园),并明确提出了劳动教育的目标—四个体味:体味不怕脏、不怕累的精神;体味劳动创造财富的艰辛;体味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体味在劳动中运用知识和创新的乐趣。由此开启了劳动教育从以“劳动”为重点到以“教育”为目的的转变,对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身心健康发展的促进效果显著。来自团中央和国家教委等各部委的荣誉纷至沓来,芬兰、日本、美国等国家的教育考察团纷纷到校参观,立新小学的劳动教育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典型。

总体来看,这一时期立新小学开展的劳动教育主要具有如下特征。

首先,在内容上,明确了“一懂”“十会”“三知道”的劳动教育任务。所谓“一懂”,即懂得劳动光荣,劳动创造一切,劳动对自己成长有重要意义。所谓“十会”,即会生活自理,会使用劳动工具,会将书本知识用于劳动实践,会观察饲养种植管理过程,会校内规定劳动项目的实践操作,会讲校内饲养动物和栽培植物的常识,会独立写劳动总结,会使用家用电器,会做简单的家务,会购买一种物品。所谓“三知道”,即知道学校劳动教育发展史,知道学校劳动教育基地的动植物常识,知道只有参加劳动实践才能学会劳动。

其次,在实施方式上,开始探索课堂学习指导与劳动实践相结合的综合式教育方式。课堂学习指导即每周开设一节“乡土劳动”课,编入课表;劳动实践即一、二年级学生以基地观察为主,三、四年级学生每学期到百花园和饲养场劳动一周,五、六年级学生每学期到“一场六园”中劳动两周。这种集中实践课程要求做到“三结合”,即生产劳动和思想教育结合,课堂所学知识和劳动实践结合,教师和工人师傅双向指导结合。此外,学校每学期持续开展建校公益劳动、自我服务性劳动、家务劳动,都在劳动教育计划中做具体安排;“一日夏令营”“红领巾实践周”等极具时代特点的主题实践活动则引领劳动教育以崭新的面貌进入大发展阶段。

“劳动可以帮助孩子识别真善美,追求真善美……大自然为他们打开了一本活生生的《十万个为什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不仅在课堂上更加专心,更加刻苦,而且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兴趣。学生们的个性和创造性在劳动中显得更加飞扬、更加活跃。”1990年12月27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以“打好人生第一底色”为题报道了立新小学的劳动教育办学经验。从此,“打好人生底色”就成了立新小学的办学目标,并早已凝结成为立新人共同的教育理想。

二、“新劳动教育”的提出:面向学生的全部生活

“新劳动教育”是立新小学在百年历史孕育的文化精髓与60年劳动教育实践经验基础上的传承与创新,是以大课程观为统领,以构建城市小学“新劳动教育”育人理念与课程实践为目标的应用性研究。

1. 重新认识“新劳动教育”的内涵:重在培养劳动素养

2008年,立新小学的劳动教育进入课程化、体系化研究阶段。劳动教育的目标从劳动创造价值、训练技能、培养品德,转向对人的生命成长和未来生活需要的关注,将培养人的劳动素养放在了首位,并将其实质定位于对人的精神层面的丰富与发展上。2010年,立新小学的“劳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被教育部评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成果奖三等奖,这是对学校“新劳动教育”前期研究的肯定,也为接下来的理论研究与体系架构奠定了基础。

我们将“新劳动教育”的概念内涵界定为:以行动力的培养为核心,通过对劳动教育实施课程化、体系化建设,实现弘扬新时代劳动精神、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综合实践育人活动。其中既包括劳动教育的德育功能,也包括劳动教育对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还包括劳动教育在“五育”中的重要作用,即以劳辅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益美。同时,“新劳动教育”还是学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劳动精神、培育劳动文化的有效载体。

2. 重新界定“新劳动教育”的目标:实践育人、全面育人

“新劳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其研究的关键点落在了“实践”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和如何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去,所以“新劳动教育”的育人空间包含了学生的全部生活。从“劳动教育”到“新劳动教育”,最大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其一,直面教育问题,化解教育矛盾。我们希望通过开展“新劳动教育”,从本质上化解当前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三个“矛盾”。一是中国传统认知与教育目标之间的矛盾,即“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思想和家庭对于儿童未来发展的预设“虚高”,与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之间的矛盾。二是儿童成长现状与时代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即二代独生子女的过度呵护与时代发展对人才核心竞争力的要求之间的矛盾。三是学校办学特色的再发展与城市小学发展现状之间的矛盾,即学校本身的持续发展与城市小学空间小、制约条件多等现实情况之间的矛盾。

其二,直击教育本质,关注全面育人。“新劳动教育”是通过有目的、有组织的劳动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协调运动,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全面提升的育人活动。它以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为核心,以劳动实践活动为载体,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和各种感官的协调运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新劳动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运用学术性学习中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走进社会生活,走进真实的世界,为学生的知识延伸与迁移提供情境,为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感官完成实践任务提供平台,最终实现“深度学习”。

其三,直指核心素养,专注理论落地。“新劳动教育”的提出与实践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形成开辟了路径。“新劳动教育”的教育内容指向“行动力”的培养,因为具有行动力的人,一般都具备乐于尝试、坚忍不拔、勇于探索、积极向上、充满自信的个性,和善于解决问题、擅长动手操作、能够将思想转化为现实的能力,这正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六大素养相一致。“行动力”培养包括劳动自治、劳动逸美、劳动焕新三个方面,三者有机结合,实现对核心素养的基础性培养。

三、“新劳动教育”的实施:坚持课程化、体系化建设

近十年来,我们潜心于“新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不断进行课程化、体系化建设的调整与完善,目前已形成以培养行动力为目标,以自治、逸美、焕新为支点的三类15门校本课程体系,以及与之相互融合的大型主题学习,极大地丰富了学习的内容、形式与空间。

1. 构建三类15门“新劳动教育”校本课程体系

围绕学生的全部生活,我们创设了两种环境,即生态环境与常态环境。生态环境,即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营造多元劳动教育基地建设环境,运用植物园、禽畜园,以及对学生进行基本生活技能训练的各种操作空间,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常态环境,即营造涵盖教师、学生、教学活动、校园环境等要素的课程环境,并与党、政、工、青、团、队建设相结合,形成长效工作机制,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整体运行之中,让劳动教育进课堂、进家庭、进社会。

“新劳动教育”的三类15门校本课程就是在这两种环境中展开。自治类课程以观察、认知、实践为主要行动方式,课程内容以培养学生的生长、生活、生存需要与技能为主,主要开设有自我服务课、技能训练课、校园实践课、家庭体验课、社会实践课;逸美类课程以实践感知、体验、欣赏为主要行动方式,课程内容以培养学生人文底蕴、艺术特长、审美能力与生活情趣为主,主要开设有国学礼仪课、民俗文化课、趣味游戏课、艺术品味课、健体训练课;焕新类课程以合作、探究、实践为主要行动方式,课程内容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分析质疑、发现探索能力为主,主要开设有学科渗透课、基地观察课、科技普及课、班级创意课、科学研究课。

2. 坚持因地制宜与科学开发相结合实施课程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坚持“本土化”原则,课程设置、课时安排、学习方式以及师资队伍、软硬件配备等都从学情和校情出发,逐渐摸索出了一整套适应自身特点的劳动教育实施模式。

在管理上,我们采取分工合作、扁平管理的方式,由德育副校长主抓劳动教育的全面工作,下设专职劳动主任,实行主任问责制、首席教师负责制;制定《一日常规》,对各类校本课程的授课教师实行月考核制,确保校本课程的教学质量。

在基地建设上,我们坚持多元、立体、开放原则,建成了集“六园”、“九室”(插花室、果艺室、研培室、标本室、木艺室、创客室、陶艺室、布艺室、烹饪室)、“两院”(科学院、商学院)为一体的校内实践基地,再配合市图书馆、省农经学院、蚁聚创客集团、乐高机器人集团、造纸厂、居民社区、驻军部队、果蔬基地等校外实践基地,形成了一个能够“覆盖学生全部生活”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在师资方面,我们采取招贤与培训双管齐下的方法,既在原有教师中培养有一技之长的教师,使之能尽快适应校本课程的需要,又面向社会招聘专业人才,充实到校本课程教学一线,同时还充分利用社会、家长资源,聘请校外辅导员进班授课,基本能够满足“新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对师资队伍的要求。

在课时安排上,我们细化学生校内校外时间,制定“课表群”(即15门校本课程的上课时间表),让每门校本课程都有的放矢,如基地观察课、技能训练课、班级创意课排入课程表,自我服务课和家庭体验课安排在家庭中完成,国学礼仪课和民俗文化课在每天早晨、中午各10分钟的晨读午说时间进行,科技普及课、科学研究课在社团中进行,社会实践课集中活动。

在学生评价体系建设中,我们制定了《“立学焕新·百花竞春”学生评价体系》,因地制宜地在“百花园”中选定了“火鹤、刺梅、三角梅、丁香、杏花”五种花瓣(花萼)数量不同的花来表彰在不同领域表现优秀的学生,在“自治、逸美、焕新”三大类课程中抽取出自我管理、志愿服务、社会实践、藝体训练、科学创新五个评价领域,学生们每做好一项内容便获得一种花朵,最终以“杏花少年”为全面发展的标志,营造了一个学生成长的“百花园”。

参考文献:

[1] 魏永生,刘中华.立学焕新 杏林芳菲—牡丹江市立新实验小学“劳动育人”纪实[J].黑龙江教育(小学),2013,(9).

[2] 隋桂凤. 给“劳动育人”一个新转身[N].中国教育报,2018-10-24.

注释:

①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教育部课题“‘新劳动教育与小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关系研究”(课题编号:FHB160534)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劳动素养五育并举劳动教育
建设教育强国的鸿篇巨制
“五育并举”育新人:开启首都教育新时代
走向“五育并举”的现代学校管理
“阳光菜园”:提升留守儿童劳动素养的策略研究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农村初中生劳动素养缺失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