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整合互补 提高教育实效
2021-02-21尤春兰
摘 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强调课程整合的新理念,淡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与综合,以促进学生全面、富有个性地发展。《道德与法治》和少先队活动课是学校向学生实施思政教育的两大渠道,两个学科的有机整合,能有效地达到教学互补,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从而有效地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少先队活动;整合
一、 引言
《道德与法治》和少先队活动课是学校向学生实施思政教育的两大渠道,虽然都属于各自独立的个体,但两者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又存在较多的重复与交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侧重于“知”与“情”,然而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教材中有的教学内容并不是单单在课堂教学中就能达成目标的,而少先队活动强调的是“行动”,即体验活动,是将“知”与“情”升华为“行”,是向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具体化、实践化。因此,笔者尝试将两个学科进行整合,力求达到教学互补,提高实效。
二、 《道德与法治》与少先队活动课的联系与区别
(一)《道德与法治》与少先队活动课的联系
《道德与法治》是教育部审定的义务教育教科书,新教材的编写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普及法律常识,以立德树人为主旨。少先队活动课程是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少先队活动的通知》文件安排开设的,文件中明确指出“少先队活动课作为国家规定的必修的活动课,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二年级每周安排一课时”。少先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标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是少先队的根本任务。
《道德與法治》侧重于体现儿童与自我、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三条主线。少先队活动则侧重于组织教育、道德养成、政治启蒙、成长取向。不难看出,少先队活动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少先队活动侧重于儿童的思想以及组织意识的形成。这是少先队本质属性和根本任务所决定的。但是,《道德与法治》与少先队活动课程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最终都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这是这两门课程最突出的共同点。
(二)《道德与法治》与少先队活动课的区别
1. 两者的组织形式不一样
《道德与法治》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师处于主导者的地位,行使“指挥官”的角色,履行“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少先队活动则是注重少先队组织形式,一般以中队、小队为单位开展活动。而教师在少先队活动中的角色是辅导员,少先队辅导员是少先队员的亲密朋友和指导者,处于“朋友”的地位,在活动中为儿童提供帮助、指导。强调少年儿童的主体性。
2. 两者的评价方式不一样
品德与生活课程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是采取与学科课程类似的评价方式,即主要采取期末笔试、师生评议等方法,在学生学籍档案以及素质报告册上呈现的是等级。
少先队活动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则是以“争章活动”来体现,由学生本人、同伴、老师、家长等参与,对整个学习活动过程进行评价,评价更开放和多元化。
基于《道德与法治》和少先队活动课有着密切的联系,又存在着区别,各有各的优势,因此对两门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力求强化思政教育,又有利于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三、 小学《道德与法治》与少先队活动课整合的策略探究
(一)整合教师资源,使其相辅相成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应当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让《道德与法治》和少先队活动课由班主任担任,这三者合一,相辅相成,实现教师资源的优化整合。班主任原本就是开展班级工作,全面教育、管理学生,再充分发挥少先队“寓教育于活动”中的优势,从班主任工作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提取更多更为鲜活的实例用于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做到将课本内容的教学、少先队活动与学生生活的真实表现结合起来,做好课堂的教学,课后的督促和引导,渗透到班级日常具体工作中去,发挥其在班级工作中的正确导向作用。这样,进行教师资源的整合,能更好地提升教育成效,培养拥有健全人格、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整合教育资源,使其相互融合
《道德与法治》和少先队活动课存在较多的重复与交叉,把相关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提炼课程整合主题,可增强课程实施的综合性,避免活动的重复,在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的同时,提高教育实效。
例如: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都是《道德与法治》与少先队活动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道德与法治》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都可与少先队活动整合,可以整合为“道德文化”“家教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四个方面。例如:一年级《快乐过新年》,二年级《团团圆圆过中秋》,三年级《传统节日中的“家”》,四年级《我们当地的风俗》,五年级《中华民族一家亲》,这几个主题的学习就可以整合为“民俗文化”,很好地与少先队活动对接。对教学资源的整合,避免了活动的重复开展,并且从课内理论知识的学习,到课外实践的体验,有利于学生增长见识,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建立多元的文化意识和正确的价值观。
(三)整合教学形式,使其更具实效
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注重“知”而忽略于“行”,不言而喻,纯理论的教育不利于学生后期的发展,而《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更多的是知识的传授,如果积极地与少先队活动整合,通过形式多样、学生喜闻乐见的有趣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地去感知、实践,力求做到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体验中提高认知,得到真实深刻的情感体验与感悟,从而落实到行动中,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更加丰盈,突出实效。
例如,在教学《我们当地的风俗》这课时,由于有些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没有做好调查活动的话,课堂上的学习将会受阻。于是,课前让学生针对他们各自感兴趣的风俗自由组建几个小队进行调查,可通过查阅图书、上网查阅或采访长辈的方式进行,再在小队长的组织下整理汇总表格、图片资料或视频资料。课堂学习中,结合《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活动园”“交流园”等栏目的内容,通过小小辩论赛、“翻翻乐”游戏、现场模拟表演、故事会等多种形式进行交流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再结合少先队活动课,开展风俗诗词诵读会,让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深入学生心中。课后继续做好少先队实践拓展延伸活动,比如结合重阳节,带领学生走进社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尊老爱老的美好品德。
例如,教学二年级上册《我们在公共场所》这一单元中的《还是排队好》这一课,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认识到公共场所排队、守秩序的好处,结合情境表演、游戏等形式体验感悟生活中规则秩序对生活的影响,从而自觉养成排队、文明排队、爱心排队的行为习惯,在学生心中播下真善美的种子。
可见,《道德与法治》与少先队活动课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获得了体验,从而落实了行为,这种课堂呈现的教育效果是有效,且是长效的。
(四)整合评价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新课程背景下的“以学生为本”的发展评价观要求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正确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教师不仅要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综合性的思政课程,将培养具有爱心、责任心和法治观念,具有良好品德,文明行为习惯的儿童作为课程目标,因此《道德与法治》不能也无法只凭借一场考试给学生打分定性。评价不能仅在学习结束后进行,必须伴随于教学全过程,既要有总结性评价,更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因此,与少先队的争章活动进行融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家长评等多种方式,甚至是让社区人员来评,这样,充分重视过程性评价和多主体评价,用评价来促进孩子更好地学习,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和谐统一与个性化发展。
每个学期少先队“红领巾奖章”争章活动可与《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评价相结合,根据《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目标制定相应的奖章的获章标准,例如,二年級上册《我们在公共场所》这单元就结合“文明章”争章活动来展开教学,引导教育学生爱护公共财物,不乱扔垃圾,保持公共卫生,遵守公共规则,懂礼让,伴随着课上的学习活动和课后的延伸活动,完成争章记录表,周一至周五老师评价,同学们自评、互评,周末请家长评价。一个月后,教师根据争章记录进行总评,确定获章人选,再进行颁章。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与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一目标的达成在一节课中是难以实现的。因此有意识地与争章活动结合,注重学生的课后延伸与拓展,发挥同伴、家长的作用,让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逐步养成。
因此,把少先队的争章活动与《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既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又立足课堂走向社会,教育教学过程中将道德规范化作为指导学生自己行为的准则,促进学生道德认识水平的提高,又促进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使教育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 结语
总之,通过教师资源、教育资源、教学形式、评价方式这四方面将小学《道德与法治》与少先队活动课进行有机整合,实现课内学习与课外延伸的有效链接,课本知识与学生实践体验有效结合,既注重理论知识的教育,又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活动,将各种规范内化为一种主动的认知和践行,让学生在活动中实践、感悟,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启迪和熏陶,最终实现“知、情、行”的统一,既能使少先队的活动落到实处,又能使《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效果更凸显,两个学科的整合,有效地达到教学互补,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为学生创建更多丰富的学习视角,有益于促使小学生真正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升思政教育实效,从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高丽娟.新形势下小学德育教育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7(9).
[2]李艳.浅谈《道德与法治》课如何与班主任工作相融合[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7(1):127.
作者简介:
尤春兰,福建省晋江市,福建省晋江市内坑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