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省高校朝鲜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其对策

2021-02-18

现代交际 2021年23期
关键词:朝鲜语学时学分

朱 蕾

(西安外国语大学 陕西 西安 710128)

长安(今西安)从唐朝开始就同新罗有着密切交往。而近年来西安作为新时期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城市,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与巨大的经济内驱力也更加凸显。高校的朝鲜语专业作为培养具备出众外语能力、了解朝鲜半岛文化、具备国际视野人才的专门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自从2004年陕西省的首个本科朝鲜语专业设立至今,专业发展情况偶有高潮但整体较为平稳,甚至近年来已有了遭遇瓶颈之势。了解陕西省高校朝鲜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为其把脉,找到问题,提出现实性解决方案,才能培养出更加优秀的朝鲜语、韩国学人才,最终使其能够为地方经济乃至全国经济服务。

该论文以陕西省现在开设有朝鲜语专业的五所4年制本科大学①朝鲜语专业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研究了西安外国语大学。通过采集相关高校的培养方案信息,从人才培养的目标、学分学时、课程设置等几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发现问题,并追根溯源,提出解决方案。

一、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

各校的人才培养均依托于各校制定的培养方案,而该方案是随着《普通高等学校非通用语种类专业教学指南》的变更而更新。通过对培养方案的整体分析,可以了解该专业对培养目标进行了哪些调整,发现专业在学分学时、课程设置方面的侧重点和变化,以及在实际教学中这种课程设置是否达到了培养目标人才的效果。故而在本节内容中,笔者将通过对各校培养方案的细致解读来实现以上目标。

1.培养目标设置

关于朝鲜语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在2020年4月最新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非通用语种类专业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有明确规定,即培养热爱祖国,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掌握外国语言、文学和文化等相关知识,具备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能力,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能够从事语言服务、外语教育及涉外工作,并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国际化、多元化外语人才。对照该要求和各高校的培养方案可知,各校首先均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语言表达能力等做出了要求,但只有西安外国语大学和西安外事学院对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值得注意的是,现阶段各校的培养方案中的表述均为“适应”外语相关工作的需求,而新版《指南》当中提出“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由此能看出新版《指南》对外语人才在国际事务中的能动性和参与程度要求更高,也更符合现阶段国家声望及对外发展战略。

各校的培养目标也能反映各校自身专业特色,比如西安翻译学院要求学生掌握翻译、商务、旅游等专业基本知识,毕业后能适应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需要,从事翻译、外贸、旅游等工作;西安外事学院旨在培养“朝鲜语+经贸”“朝鲜语+旅游”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西北政法大学体现朝鲜语与法律结合特色,实施“朝鲜语+法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均能很好地契合《指南》中对于外语人才的要求。

2.学分与学时

学分制度是我国高校的主要教学管理制度,虽然各校要求不尽相同,但学分所对应的学时量基本能够反应该专业学生毕业前应该完成的学习量。对学分和学时量设置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各大学在本科人才培养时需要的时间与强度,该制度的有效设计能对学生学习效果起到积极的帮助。经过统计,各校朝鲜语专业应修学分基本构成如表1所示:

表1 陕西省各校朝鲜语专业各课程模块学分(学时)要求②

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曾于2018年4月颁布《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于2020年4月颁布《指南》,作为指导非通用语种类专业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国标》和《指南》中均规定课程总量为学分要求150—180学分,2400—2900学时。对照这个标准能看出各校的总学分要求都集中在160—179区间,均符合规定。但学时则集中在2032—2981区间,存在较大的校际差异。但通过深入了解各校教师,整体存在共性特点。比如西安外国语大学,2018年根据《国标》改版的培养方案出现了一个明显变化,即,学分由165学分增加为176学分,学时却从2844学分减少为2648学分。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专业课(包括专业核心课程和方向课程)学分没变,学时出现了减少。二是实践类课程学分增加,学时却未增加。调整的目的有二:其一,减少专业课学时的本意并不是要降低对学生学习的要求,而是希望通过增加学分同时减少学时的方式给学生更多自由分配时间来强化课堂外学习。据研究结果显示,中国高校对比欧美高校普遍存在课堂学习较课外学习比例偏大的问题[1],新版培养方案做出了上述调整,也可看作在一定程度上对该问题的解决方案,从而达到注重课堂质量、给学生更多课外自由学习时间、以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的目的。其二,通过提高实践课程学分来侧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动力。

但就实际情况来看,效果并不明显,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样的,例如,学生自主性学习不足、传统的教育模式强调课堂教学形成的被动学习习惯等因素,导致即便有了制度上的变更和推动,也难以保证实际上有充分的课外学习量达到期待的学习效果;创新创业的出发点虽好,但是囿于相关配套制度的缺乏和各合作方的利益协调很难落实,最后只能又重回在课堂上进行语言练习的老路。

3.课程设置

就现阶段各校整体课程设置来看,虽然说法各异,但都划分了课程类型,一般分为以下四类:

第一类:专业核心课程类。该类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这类课程是培养朝鲜语专业能力和国际视野的主要课程,一般包括听、说、读、写、译各类课程。参考表1中各校的情况,专业核心类课程学分在61—105之间,从占各校总体学分比例来看,除西安翻译学院占比61%以外,其他各校大多集中在38%—55%区间。但专业课特别是核心课程不足依然是各校专业教师普遍认同的问题。

第二类:专业方向课程类。该类课程包括专业限选和专业任选,但这类课程相对核心课程而言,功能更加侧重于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或者培养学生对该专业的广泛兴趣爱好,可以说该类课程担负着现阶段国家提倡的培养区域国别人才的重要使命,综合各校培养方案来看,这类课程主要集中在语言文学方向、旅游经贸方向及区域国别方向。各校的该类课程学分为6—36学分,以西安外国语为例,该模块学分和学时都较前有所减少。

第三类:公共基础类。该类课程主要包括思政类课程、体育、二外、计算机及其他人文社科类课程。③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形成社会共识,辨别价值观,与他人交流,自身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这仅仅通过专业课程的教育难以实现,通识课正可以给学生提供通行的知识和进行价值观培养,通识课的重点应该着眼于培育学生的价值观和能力。从各校的学分来看,这部分学分大约为36—59学分,从总体学分占比来看,西安外国语大学和西北政法大学的该类课程占比最高达34%,而渭南师范学院最低,约为20%。同样以西安外国语大学为例,该部分课程在新的培养方案中占比有所增加。

第四类:实践类课程。该类课程主要包括国防教育、第二课堂、创新创业、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该类课程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主要是要为了加深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在实践的过程中巩固、深化课堂知识,锻炼、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社会活动,满足国家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根据各校的学分来,除了西安翻译学院在培养方案中未单独体现该模块课程外,其他学校主要集中在15—32学分,在各校总学分占比为9%—18%,其中西安外国语大学最低,渭南师范学院最高。这部分也是新旧培养方案中差异较大的部分。

经过上述分析可知,整体来看新版培养方案虽然实现了为学生减负,但是压缩的并不是公共基础类或实践类课程,而是主要压缩了专业课程学分。这样做的目的既是按照培养目标要求做出的政策性调整,也是为了适应将要到来的大类招生所做出的改变。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做法虽然看似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但就实际教学经验来看,无法充分保证学生语言习得所需的教育时间,导致学生语言基本功不扎实,对象国文化、文学、区域国别等各方面知识浅尝辄止,难以进行深入思考研究,难以满足培养方案中所要求的具备国际视野与文化自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要求。

二、对策

对于人才培养方面的改善意见如下:

首先,为了改善学分增加学时减少的问题,除了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时间以外,可以通过利用翻转课堂提高现有的课堂教学效率。通过建设慕课课程、教学资源库、积极利用各种教学平台等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课下自学选择,但也不能完全依赖学生自觉性,适当建立课堂外学习任务检查机制,督促学生自学。可以根据各校实际情况,在课程开设时,超过培养方案硬性要求自主增开课程,最终达到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目的;而实践的改善方案,只依靠学校的力量难以实现,需要校、政、企联动搭建平台,协调校内外的实践教学场所资源为学生在企业提供直接上岗实习的机会,或请有丰富实务经验的专业人士到校进行职业指导,或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观摩现场的运转流程。

其次,为了使培养方案各模块的功效最大化,应做出按实际需要进行课程设置的柔性改革[2],根据各自的专业定位灵活设置各模块学分。如果无法变通,则可以通过主动增开课程来解决专业课程占比被压缩的问题,还可以充分利用线上资源在课余时间增加学生自学工作量,并且可以在实践环节适当布置学习任务。在专业方向模块中,比起各个专业方向都同等对待一把抓,更应该在保证学分要求的前提下,结合地域经济发展需求和各校特点[3],建设专业特色[4],对能够区别于其他地区朝鲜语专业的课程内容做出学分要求和课时倾斜,而删减无差别化的宽泛性课程。构建以语言课程为核心、以文化课程为拓展、以专业方向为特色的课程体系[5],在专业发展中走出一条特色之路。

三、结语

陕西省五所大学的朝鲜语专业经过了过去几年乃至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人才培养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高校需要从目标设置、课程设置等方面找出问题,并提出改善方法。当然,影响人才培养的问题除了上文分析的内容外,还有教学设施、图书资料、教育模式、实习实践、建设经费等诸多因素[6],本文由于篇幅关系无法一一涵盖,还希望能以此文抛砖引玉,促进陕西省朝鲜语专业更好地发展。

注释:

①陕西省五所开设朝鲜语专业的4 年制大学按设立时间顺序分别为:西安外国语大学、渭南师范学院、西安翻译学院、西北政法大学及西安外事学院。其中西北政法大学朝鲜语专业已经从2018 年停招,但现在仍然有在校生,故本文中将其列入研究对象范围。需要说明的是,2014 年度培华大学也曾经招收朝鲜语专业一个班共计14 人,但因师资等多方面原因导致该校朝鲜语专业从2015 年起就停招现已停办,现亦无在校生,故本文中未对培华大学数据进行统计。

②数据来源于各校培养方案。

③例如政法大学培养方案中对于通识选修课进行了人文科学类、社会科学类、管理科学类、自然科学技术与健康教育类、文学艺术类等的详细区分。

猜你喜欢

朝鲜语学时学分
初级朝鲜语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学习不是“刷学时”
学分
汉语经历体标记“过2”与朝鲜语对应表现的对比分析
朝鲜语音韵论中的同化现象
试论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的学时问题
朝鲜语专业课外活动现状与对策初探
广东 开办终身教育“学分银行”
《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的四个关键问题——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
高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分/学时换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