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过程视角的共情与亚临床抑郁关系研究

2021-02-18侯小花

现代交际 2021年23期
关键词:共情程度维度

侯小花

(广州华商学院 广东 广州 511300 )

共情是指个体对他人情绪的感受和理解,以及对他人目的、意图等的理解和推测。[1]共情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能力,它有助于人际沟通、理解和亲社会行为的产生,也与青少年的健康问题密切相关。亚临床抑郁是有抑郁症状,但症状或病程还没有达到抑郁症诊断标准的一种情绪状态。亚临床抑郁作为青少年常见的健康问题,与共情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拟基于共情的双过程视角横向探讨大学生共情、亚临床抑郁的关系,为未来干预研究提供参考。

共情分为情绪共情和认知共情,情绪共情是对他人情绪感同身受的能力,认知共情是对他人目的、意图等的换位思考,以及对他人未来行为的推测。[2]有人认为,共情是不受意志控制的情绪体验过程,是镜像神经元系统对情绪线索的“镜面反射”。也有人认为,共情是可控制的,个体对情景的评估可以调节共情。[3]出现这两种完全相反的观点,原因可能在于他们没有将情绪共情和认知共情分开来考虑,没有认识到情绪共情和认知共情具有不同的发生机制。双过程视角的共情认为[4],情绪共情与生倶来,受镜像神经元系统存储的自我他人共享表征影响,呈现出U形发展轨迹,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认知共情发展较晚,受个体对自我他人表征的区分及自我中心抑制水平的影响,呈现出倒U形发展轨迹,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换言之,情绪共情受制于自我他人共享表征,共享表征越多,情绪共情能力越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积累,个体的自我他人共享表征的确越来越丰富,其情绪共情能力理应越来越强,事实上却不是这样的,个体的情绪共情能力从出生起,就开始下降,直到青少年期和成年期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后又慢慢上升。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认知共情调节的结果。据此,本研究推测,在同一年龄阶段的个体,认知共情能力低者,无法抑制情绪共情能力的发展,可能出现过度共情,导致个体出现内化问题,比如,亚临床抑郁问题。

亚临床抑郁是青少年中常见的一种指向自我的内化问题,与共情联系紧密。对于共情与亚临床抑郁之间的关系,当前有不同的见解。有的认为,共情中的共情性关注、观点采择能显著地负向预测亚临床抑郁,个人痛苦则能显著地正向预测亚临床抑郁[5];有的认为,共情整体上与亚临床抑郁负向相关,共情可负向预测亚临床抑郁的发生。[6]有的认为,共情与亚临床抑郁存在正向联系。[7]Farrow等(2007)从能量消耗的角度支持共情与亚临床抑郁有紧密的正向联系。从上述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共情是非常复杂的,共情的发展和结构也是复杂的,把共情作为一个整体去探讨其与亚临床抑郁的关系,不能清楚地展现共情不同成分对亚临床抑郁的影响。

综上所述,为了进一步澄清共情和亚临床抑郁的关系,给大学生亚临床抑郁干预提供有效参考,本研究将从共情的双过程视角探讨共情的不同维度与亚临床抑郁的关系。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面向广州某高校学生发布网上问卷,供学生自愿填写,删除用时异常的被试(如用时超过800秒,或用时少于100秒),最终有效被试4669名,有效率90.41%。其中,男生1461名,女生3208名;2020级1932名,2019级1176名,2018级1253名,2017级308名;自我感觉家庭经济中等以上者3785名,家庭经济中等以下者884名;与双亲生活的4164名,未与双亲生活的505名。本研究在取样时,考察被试家庭经济情况和是否与双亲生活情况,原因在于较多研究发现这两个因素对于大学生亚临床抑郁有明显的影响。[8]

(二)工具

1.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

该问卷用来测量被试的共情能力,得分越高,表示共情能力越强。它有22个项目(其中有5个反向计分项目),观点采择、想象力、个人痛苦、共情性关注4个维度。采用5点计分法,1—5代表恰当程度从“不恰当”过渡到“很恰当”。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777。

2.贝克抑郁量表第2版[9]

该量表用来测量被试过去一周内的抑郁症状。由贝克编制、修订,王振和苑成梅等翻译和引进。它包含21组项目,每一组项目由四个代表不同程度的短句组成,采用0—3级4点计分法,总分等于21个项目评分的总和。本研究中,总分在14-28分(包括14分和28分)的被试视为亚临床抑郁被试。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902。

(三)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9.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及非参数检验。

二、研究结果

(一)各变量的描述统计及相关分析

对各变量进行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抑郁(包括亚临床抑郁)与共情、想象力、个人痛苦显著正向相关,与观点采择和共情性关注显著负向相关。具体见如表1。

表1 各变量的描述统计和Pearson 相关(n=4669)

(二)不同抑郁程度大学生共情各维度的非参数检验

本研究中,在对共情各维度进行方差齐性检验时,发现p<0.05,违反了变异数分析的同质性假设,不适合进行方差分析,故进行了非参数检验。把抑郁分为三个不同程度:0—13分为无抑郁(占80.94%),14—28分为抑郁(占17.11%),29分以上为重度抑郁(占1.95%)。然后对不同抑郁程度大学生的共情各维度进行非参数检验,结果表明,不管哪个抑郁程度的大学生,其观点采择和想象力的差异不显著,而共情性关注、个体痛苦和共情的差异显著。且随着抑郁程度的增加,共情性关注的得分降低,个人痛苦和共情的得分增加。具体见表2。

表2 不同抑郁程度大学生共情各维度的非参数检验

三、讨论

(一)大学生亚临床抑郁和共情皆处于较高水平

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亚临床抑郁的发生率是19.06%,这个比率没有超出国内已有研究发现的最高和最低比率。这说明大学生亚临床抑郁的发生率仍旧保持较高的比率,但也没有出现快速增长。从共情的平均分来看,大学生的共情能力处于较高的水平,这和以往研究结论是一致的。共情的双过程视角也能解释该结果,约成人早期阶段,个体的认知共情水平几乎达到倒U形的顶点,而情绪共情逐渐停止下降,向横向发展。

(二)共情有风险[10]——共情的自下而上过程

本研究中,共情的想象力维度和个人痛苦维度都与抑郁显著的正向相关,后者与于哲,金铃等(2016)的以志愿者为被试的研究结果一致,前者是一个新的发现。想象力维度测量的是个体对创造性作品中人物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想象情况,以及个体自我的卷入情况。个人痛苦维度测量的是,在关注被共情对象的情景后,引发的个体自我的消极情绪。二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他们都测量个体的自我卷入、自我被引发的情绪。这种由他人处境引发的自我关注(主要指消极关注),自动化地触发了个体的自我他人共享表征,也即共情的自下而上过程,使个体偏向自我中心化,难于分离自我痛苦和他人痛苦。想象力维度与个人痛苦维度一样,给个体带来“内卷”的风险。

(三)共情可控——共情的自上而下过程

本研究中,共情的观点采择维度和共情性关注维度与抑郁显著的负向相关,与于哲,金铃等(2016)的以志愿者为被试的研究结果一致。观点采择维度和共情性关注维度二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指向他人的反应,测量的是个体对他人的理解和关注。这种在共情时有意识地将自我和他人区分开来,清醒的认识刺激是作用在他人而非自己的过程,正是共情可控的自上而下过程。共情可控的自上而下过程帮助共情成为一种积极心理品质,使个体做出亲社会行为。[11]

(四)抑郁可干预——强化共情性关注、弱化个人痛苦

从非参数检验来看,不同抑郁程度的个体,共情、共情性关注维度、个人痛苦维度的差异显著,观点采择维度和想象力维度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结合相关分析,该结果与已有其他研究结果有相互印证之处,也有新的发现。相互印证之处在于:共情与抑郁是显著正向相关的,共情能力越强者其抑郁程度越高。令人惊喜的新发现是:认知共情(观点采择和想象力维度)不受抑郁程度的影响;情绪共情的两个维度受抑郁程度的影响,即共情性关注维度,随抑郁程度的增加而减少,个人痛苦维度则反之;对于非抑郁个体而言,共情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他们的共情性关注水平高,个人痛苦程度低,继而可其引发亲社会行为,并使其从中获益。

猜你喜欢

共情程度维度
共情疲劳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男女身高受欢迎程度表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日语程度的类型与程度副词的对应关系
人们为什么不想感同身受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摩擦力的利用与防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