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寻人物言行背后的丰富意蕴

2021-02-18杨育华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思维过程文本解读小学语文

【摘要】本文以《跳水》一文的教学为例,尝试引导学生通过人物言行还原人物背后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意蕴,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

【关键词】小学语文 人物言行 思维过程 文本解读 《跳水》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41-0108-02

统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跳水》一文是俄国著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主要描写的是:一艘航船行驶在风平浪静的海面上,因为水手们拿猴子寻开心,猴子就报复孩子,逼得孩子爬上了桅杆最高的横木,置身于险境之中。船长急中生智,逼迫孩子跳水,最终得救了。本单元的学习提示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由此不难看出,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应该是第五自然段,教師需要紧扣船长面对儿子置于险境时一连串的言行,引导学生积极探寻船长言行背后的思维过程,从而通过人物外显的状态,洞察人物的思维过程,更好地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

一、“拿枪逼孩子跳水”是一种无奈之举

无奈,简言之就是别无选择,是迫于形势所逼,无可奈何的抉择。当船长拿着枪,走出船舱时,被眼前的一幕吓坏了:自己的儿子站在桅杆的最高端,正摇摇晃晃地发抖,随时都可能失足摔下来。借助生活常识,成人都知道假如从最高横木直接摔到甲板上,绝对是一命呼呜,但对五年级学生而言,他们似乎并不能明白这样的场景意味着什么,很多学生还不自觉地沉浸在猴子与孩子之间戏耍的场景。

此时,作者描写孩子与猴子之间戏耍时,所涉及的轮船构造就成为学生感知孩子危险处境的重要支撑。教师可以从课文中所涉及的船体组成部件入手,从甲板到船舱,从桅杆到横木进行解读。同时,编者还为课文配置了插图,文本的内容与形象的插图相得益彰。当学生了解到最高横木距离甲板20多米时,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以此感受当时孩子所处环境的危险。比如,让孩子联想自己站在六七层高的楼房向下看是一种什么体验,更何况船长的儿子只是站立在一根悬空的横木上,稍有不慎就会失足而下,等待他的必然是粉身碎骨。

面对这样的险境,等待船长儿子的似乎只有两条道路:其一,直接重重摔在甲板上,最终是死路一条;其二,往海里跳水,尚有一丝丝幸存的希望。面对这样的情况,作为船长、作为孩子的父亲,只能在这两种情况下选择尚有一丝丝希望的那一种。于是,船长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拿枪逼着孩子跳水,之所以要用枪,是防止孩子因为惧怕而不敢跳水造成危险,而选择用枪,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威慑孩子,尽可能地将危险降到最低。

从故事发展的综合性情境来看,船长之所以选择这样的方式,实属被逼无奈,因为这是救孩子唯一的选择。

二、“拿枪逼孩子跳水”是一种明智之举

要引导学生置身于故事情境中,甚至是站在船长的角度去感知船长的思维是如何运转的,就不能让学生局限在某一个层面或者维度上,而需要从其他视角进行立体化、多维度的感知。在引导学生洞察船长“拿枪逼孩子跳水”这一行为时,不仅要让学生从所处环境的不利局面入手,同时也需要从文本内容入手,尝试从正面视角深入感知船长“拿枪逼孩子跳水”,也有着其积极应对、正面化解的经验和智慧。

首先,这篇课文开头就已经交代,由于当天“风平浪静”,水手们都在甲板上戏弄猴子。看似漫不经心地顺势带出“风平浪静”这个天气环境的细节,却为船长做出“拿枪逼孩子跳水”这一举动提供了绝妙的铺垫。也正是由于“风平浪静”,才为孩子跳水创造了便利条件,否则波涛汹涌,孩子即便跳水,也是在劫难逃。其次,是孩子所处的地理位置。此时,孩子处于危险的绝境之中,只要稍加不慎,什么样的后果都可能发生,但不幸中的万幸是孩子所在的横木位置,已经突出了甲板的边沿,孩子只要纵身一跃,完全可以离开船身,直接跳入海水中,这就为孩子跳水创造了可能,否则无论孩子怎么鱼跃,最终也只能受重力影响,直接摔死在甲板上。再次,这是一艘出海航行的轮船,从构造来看,足够专业化,相信具备充足的救生器具,况且众多水手齐聚甲板。只要孩子跳入水中,凭借水手专业的救生技能,孩子一定可以转危为安。

由上述分析来看,孩子处于绝境不假,随时都有坠落的安全隐患,也绝非空穴来风,但这并不意味着船长做出“拿枪逼孩子跳水”这一举动,是完全处于被逼无奈的,同时也有着自己作为船长这一职业素养的综合性考量。此时,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站立在船长的视角,综合性把握文本所呈现出来的信息。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学会提取、整合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为“我”所用,更好地推动学生对文本人物言行背后思维过程进行感知与思考。

三、“拿枪逼孩子跳水”是一种冒险之举

很多学生解读到上述板块的层面,极其容易产生一种认知上的误解,即认为此时此景,只要孩子选择跳水,就会万无一失。这样的理解不仅不符合生活常识,同时对船长内在思维过程和人物形象的体悟也就走向片面化。事实上,船长选择“拿枪逼孩子跳水”不仅仅是一种无奈之举、明智之举,还是一次冒险之举,而真正理解了这种矛盾,才能更好地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人物全面而立体化的形象特点。

事实上,孩子跳入水中并不意味着就完全脱离危险,作者在最后一个自然段,在语言表达中也渗透了这样的意思。我们只要细读这个语段就不难发现,其中一些关键性词语,蕴藏着丰富的价值:“像炮弹”,说明下降的速度很快,自身所带的力量很足,“四十多秒”才从水底浮出来,足见其危险系数之高。从物理学层面来看,当一个孩子带着自身重量从二十多米的高空坠入水中,受到重力影响,在即将接触水面的一瞬间,所产生的压力是巨大的,如果入水姿势不当,不但容易呛水窒息,单就产生的巨大碰撞力,就能直接对孩子的身体造成致命打击。

鉴于上述情况来看,孩子选择跳水,其实并不如我们所想象的一样安全可靠。阅读到这里,学生自然就会产生新困惑:那为什么船长还要“拿枪逼孩子跳水”呢?这就关系到船长这一行为另一层背后的根源。

四、“拿枪逼孩子跳水”是一种矛盾之举

要探究人物的思维过程,我们不能仅仅从故事情节的角度展开,还需要尝试从人物不同的角度入手。比如对船长的言行的探寻,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从人物的双重身份来审视。在上面的三点陈述中,我们都是将船长作为一份职业来考量,但教师不该也不能忽略的是,他既是船长还是孩子的父亲,只有将船长和父亲这两个角色综合起来审视和考量,才能更好地把握人物背后的决策心理。此时,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将思维的触角从船长的身份转向父亲的角色,让学生认识到“拿枪逼孩子跳水”不仅仅是无奈之举、明智之举、冒险之举,更是船长在职业和父亲双重角色交叉之下的矛盾之举。

从船长“拿枪逼孩子跳水”的具体细节来看,教师至少可以将这一过程划分成为“看到”“举起”“喊道”“又喊道”这几个部分,从动作的果断和语气的坚定来看,船长在近乎一两秒钟的时间内,就如此果敢而迅速地做出了这样的决定,表面上看是职业综合素养的体现,这就容易导致学生忽视船长同时也是孩子父亲的角色,进而忽略一个重要的思辨性问题:船长在做出这个无奈之举、智慧之举以及冒险之举时,难道就没有一丝丝担心?显然不是,从列夫·托尔斯泰的原文来看,当孩子被水手救上来时,他难以掩饰自己的泪水奔涌,为了不让人看见他的眼泪,他悄悄地躲进了船舱。由此可以看出,其实船长在做出“拿枪逼孩子跳水”这个决定时,他的内心是多么的矛盾与纠结。或许他已经想到了孩子摔在甲板上血肉模糊的样子,而不得不选择逼孩子跳水;或许他已经想到了孩子扎入水中就永远不会上来了,而让自己悔恨终生;也许他也想到了水手们打捞上来的孩子已经窒息身亡,自己痛心疾首的样子……但尽管如此,他还是勇敢、决绝地做出了这个决定。因此,当我们从语言文字中读到船长的坚定刚毅时,不妨揣摩一下其背后的痛苦、纠结、不舍与矛盾。这样的解读才能更好地走进人物的内心,完整地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课文之前,如果能够联系单元学习提示进行备课,那么就能很好地达成单元重点教学目标,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言行背后的丰富意蕴。

【作者简介】杨育华(1979— ),女,汉族,广西兴业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育教学。

猜你喜欢

思维过程文本解读小学语文
素描写生的思维解析过程
例谈教学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课堂评价,让自己慢些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