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单元整体教学之精读课教学探究

2021-02-18黄隆芳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单元整体教学转化整合

【摘要】本文论述单元整体教学下的精读课教学要注意落实语文要素,通过整合教学内容、钻研教材、解读要素,转化成教学中具体的路径,引导学生带着任务去探究学习,利用精读课帮助学生获得语文学习技能。

【关键词】精读课 单元整体教学 整合 转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41-0036-02

统编语文教材构建的是“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即将精读、略读、课外阅读三者相结合。统编语文教材中的每个单元都有精读课。精读课,要求精细化地阅读文本。习作单元中的精读课与其他单元的课文略有不同,它的主要功用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写作方法。现以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分享小学高年级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背景下精读课的教学策略。

一、承前启后,整合教学内容

单元整体教学贵在“整合”,承前启后地整合教学内容。“前”指之前已学的知识基础;“后”指后续已知目标的学习,而单元视角下的精读课是要充分发挥承前启后的功能,在已知学生的知识基础上备课,整合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达成精读课在单元整体教学中的目标,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单元整体教学不能脱离课标。教师在进行单元整体教学备课时,一要紧扣课标,进一步开发使用教材。“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教材为教师所用。二要研究教材,了解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以此为中心先整体设计,再单篇研究,优化教材、突出重点。三要关注单元,在整个单元的学习中,精读课前有预备课,后有略读课、实践课、总结课,这是完整的、统一的、和谐的单元学习体系。

以单元整体教学下的精读课整合教学内容,应重在学习方法,可以寻求课文的相同点:从内容上看,将两篇体裁不同但内容大致相同的课文,整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指导学生体会不同的文本通过不同形式表现出来的效果各不相同;从体裁上看,学生可以较好地发现体裁的价值;从目标上看,如果两篇课文的目标都一致,通过整合能有效扩大知识学习面。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有两篇精读课文,两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一致的,指向“文章怎样围绕中心意思写”,经过统整资源,把《夏日里的成长》《盼》两节精读课相融合,同时利用课本第76页的“交流平台”帮助学生梳理方法,使课的结束“落地有声”,也有效地融入了精读课。加上这两篇课文目标一致,但体裁不同,一篇是散文,另一篇是记叙文,如《夏天里的成长》有明显的总分构段方式,这为教师在教学时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流程提供依据。因此,除了前面的预备课所学,这节精读课还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整合内容,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设计符合学情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悟出方法。

二、落实要素,转化教学路径

所谓语文要素,就是语文训练的基本元素,包括基本方法、基本能力、基本学习内容和学习习惯。语文要素充分体现了编者意图,对整个单元学习起到重要的导航作用。教师要抓住语文要素,围绕主线展开教学。

首先要分析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聚焦语文要素整合教学内容,了解单元语文要素内涵。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不同,教师要明确其要素是习作方法还是阅读策略。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首页提出的“语文要素”,就是“围绕中心意思写”的习作方法。其次,语文要素只是一句概述、一个方向,教师要学会在教材中解读、细化语文要素,以便开展语文教学。语文要素的细化,主要体现在精读课的课后思考题、略读课前导读以及《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和词句段运用。习作单元还安排“初试身手”、习作例文的旁批。教师通过解读语文要素,找准教材中的显性要素,使其成为教学的抓手。最后要明确课型。《夏日里的成长》和《盼》是单元中的精读课,教师要根据其在整个单元的重要功能设计教学流程,单元语文要素是贯彻整个单元的学习体系,在每一课凸显语文要素,并标示具体的、操作性较强的教学路径。

(一)回顾旧知,前后勾连

单元精读课的教学,旨在引导学生进行单元新知的学习。精读课开课不能摒弃学生已有的知识,可以通过简洁明了的教学回顾,有效唤起学生的知识记忆,轻松进入下一步的学习。

教师谈话引入:如果把人生分为四季,你认为现在的你们属于哪一个季节?有的学生回答“夏季”,有的学生回答“冬季”。待学生回答“夏季”后,教师导入课文:夏天里的万物是怎样成长的?学生找出文章中心句。教师直接借用导学任务单中“围绕这个中心句,作者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来梳理课文。

这节精读课属于习作单元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利用任务单梳理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习作方法,快速地进入学法环节。

(二)读品融合,组织探究

阅读是语文课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无论预备课、精读课,还是其他课型,都是有效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零距离对话、理解文本内容的重要途径。读有很多种方式:默读,学生可以静心了解课文大意;浏览,学生可以快速找到所需信息的位置;朗读,学生可以触摸有温度的文字,从而体会文本思想感情;批注读,学生可以与文本碰撞,留下自己的思考等。教师通过解读单元语文要素,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流程,就要选用恰当的“读”法,引导学生围绕语文要素完成精读课的阅读任务。如以下是课文《盼》的教学片段。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汇报与心理、动作、语言、借景抒情方法相关的句子和段落。

小组合作:默读课文第2~18自然段。

1.第1小组找出心理描写的段落或句子。

2.第2小组找出语言描写的段落或句子。

3.第3小组找出动作描写的段落或句子。

4.第4小组找出环境描写的段落或句子。

这节精读课,学生通過默读课文走进课文《盼》,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学习、思考的空间,还对作者采用多种描写方法来写“盼”有了大致的了解。

“品”是“读”的升华,要想真正走进文本领会其内涵,还要引导学生学方法、培养能力。品味方法主要有抓关键词句、比较品读、创设情境品读、想象品读等,学生可以品“形象生动处、细节细腻处、语言优美处、情感动情处、表达准确处”,理解词句深刻含义,体会表达方法;感悟作者思想,感受文章主旨、升华情感。

1.学习第5~15自然段,填上恰当的表示心情的词语。

①我那么兴奋跑回来,就是想出去,妈妈不明白我的心思却让我听讲座,这让我感到(失落)。

②妈妈已经买回酱油,我还找借口说炖肉要用,还说谎把爸爸也搬出来,这么好的机会怎么能就这样放过了?这时我的心里觉得(不甘心)。

2.从文段可以看出“我”的心理变化:

(兴奋)——(失落)——(央求)——(不甘心)——(绝望)

在体会人物“盼”的心理活动,教师抓关键句子补充表示心情的词语,引导学生品味作者“表达准确处”,描写心理活动的真实、准确,充分体现精读课学方法的重要功能。

(三)归纳总结,感悟升华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精读课的结课不能缺少归纳总结,而归纳总结与前面两个环节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提炼本课的阅读方法或习作方法,呈现精读课的教学成果,细化单元语文要素,有助于提高阅读的实用性。在精读课文《夏天里的成长》《盼》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归纳总结,提炼习作方法,借助“交流平台”梳理习作方法,使学生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为后续学习做准备。

三、学文悟法,任务驱动学习

精读课最鲜明的特点是在整个单元中具有“例子”功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这给精读课教学指明了方向。精读课教学要带领学生深入走进文本,与文本平等对话,围绕语文要素扎实指导学生开展阅读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形成阅读能力,学会一定的阅读方法,领悟其中的表达方法,也为以后的写作打好基础。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阅读教学有三重任务,一方面训练理解的能力,一方面传播固有的和现代的文化,另一方面提供写作的范本。”由此可以看出,在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和写作方法指导方面,精读课教学在整个单元,甚至整册书中,是其他课所不可替代的。单元整体视角下的精读课教学,对促进学生的学与思、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等发挥重要的作用。教学中可以采用任务驱动学习。教师设计学习任务,要以语文要素为归宿点。一是创设情境。精读课主要是结合单元人文主题和课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发生”学习,开展探究获取新知。在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精读课中,教师创设“读中学写”的情境,指导学生明确这节课不单安排阅读,还带有体会写法的目的。二是确定任务(问题)。教师要有计划、有目标地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探究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獲取新知。布置任务的方式,可以是设置多个层次的问题群,也可以下发任务单等。三是评价收获。学习方式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否完成任务,效果如何也采用教师主导下的学生自主评价。学生在评价中总结收获。如以下是《夏天里的成长》教学片段。

1.教师出示问题,指导学生思考:

(1)学习这篇课文,你认为作者选择的事例有什么特点?(典型事物)

(2)能否删除其中一个事例?为什么?(全面)

(3)能否调换三个事例的顺序?为什么?

(层层递进:有生命的、无生命的、人、立意提升)

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理答:如果我们能选择全面、典型的材料,按一定的顺序来围绕中心意思写,就能达到“突出事物的特点并提升文章立意”的效果。这也是好文章的一个特点。

这节经整合的精读课,教师以任务驱动学生学习,采用浅显、操作性强、有效的教学方式,完成习作单元下精读课的教学目标。通过三个问题探究《夏天里的成长》,直指“围绕中心意思写”的习作方法,引领学生跳出文本理性审视与思考,体会文章写法。

精读课围绕语文要素,采用布置任务的方式驱动学生进行学习,能减少无效学习,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方法和习作方法,有效提高教学实用性,将语文要素落实在教学过程中。

注:本文系2021年度广西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统编教材语文要素视阈下小学高年级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1C62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黄隆芳(1978— ),女,汉族,广西宾阳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现就职于南宁市宾阳县教育局教研室,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

(责编 杨 春)

猜你喜欢

单元整体教学转化整合
单元整体教学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有效性的研究
浅谈学困生的转化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
“1+1”微群阅读
英语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