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康运动学建构的现实需求和逻辑探索

2021-02-18孟晓平魏丕勇马玉华刘显张志勇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体医融合健康中国

孟晓平 魏丕勇 马玉华 刘显 张志勇

摘 要:健康运动学是阐述运动与健康关系的统摄性知识体系,作为始创性的覆盖全社会的基于运动干预促进健康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模式,它的建构是基于体医融合发展、全民科学健身以及我国高等教育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和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发展的需要。研究对健康运动以及健康运动学进行概念建构,指出健康运动学是以“健康”视角来审视运动现象和手段,把握、解释运动与健康共同内涵的知识体系。健康运动学知识体系的建构以积极健康观为基本理念,以哲学、体育学和医学为学科基础,从基本理论知识、基本原理与规律、实践内容三个维度由理论到实践进行探索建构,是对我国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事业在专业理论与方法体系上的系统构建。

关键词:健康中国;健康运动学;积极健康观;体医融合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21)05-0048-06

The realistic demand and logical explor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health kinematics

MENG Xiaoping1,WEI Piyong2,MA Yuhua1,LIU Xian1,ZHANG Zhiyong1

1.Shandong Sport University,Jinan 250102,Shandong,China;2.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250014,Shandong,China

Abstract:Health kinematics is a comprehensive knowledge system that elabor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ercise and health. As an original theoretical system and practice model that covers the whole society based on exercise intervention to promote health, its construction is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physical and medical development, national scientific fitness, and our country′s higher education related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and compulsory education sports and health curriculum development needs. The research carried out the conceptual construction of healthy sports and health kinematics, and pointed out that health kinematics is a knowledge system that examines sports phenomena and metho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ealth", and grasps and explains the common connotation of sports and healt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ealth kinematics knowledge system i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positive health, philosophy, physical education and medicine as the subject basis, and explores and constructs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from three dimensions: basic theoretical knowledge, basic principles and laws, and practical content. The systematic construc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theory and method system for the national fitness and national health undertakings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healthy China; health kinematics;active healthconcept; physical medicine integration

《“健康中國2030”规划纲要》《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方案(2017—2025年)》《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中都明确指出要建立“体医融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当前通过体育运动达至高质量的生命、获得健康人生已成为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强烈需要,正在逐步升级为人们主动积极的健康行为选择。由此,为积极响应健康中国战略、增强体医融合发展的理论自觉,为人们健康运动、我国高等教育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和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提供指导性框架,就需要推动以“健康”为追求的“运动学”研究,厘清健康与运动的内在关系,科学、规范地对健康运动的理论和实践进行逻辑架构,构建具有统摄性的、指导性的健康运动学知识体系。

1 健康运动学知识体系构建的现实需求

1.1 体医融合科学构建的需要

当前,就体医融合的价值、模式、实践路径等方面,学者们进行了积极的探讨与研究,提出要加强体医融合知识体系建设、开发运动与健康通识课程等[1-3] 。但却呈现出实践取向明显、理论指引不足的倾向,存在着体医融合的顶层设计整体规划不足,目标定位不清、人才质量培养不高等问题。为推动和促进体医融合的系统化、理论化,突破将体医融合囿于实践层面认识的局限,就需要对健康运动知识体系进行辨识和思考,强化体医融合理论体系的构建,从学理层面明确其理论定位、概念、范畴、规律及框架等,将卫生医学学科的思路与体育学科的手段技术方法进行融合,使之综合效益最大化,打破体育学、医学等学科之间在知识、思维上的“疆域”,实现学科间知识框架相互交叉、内容互相渗透,切实提高体医融合的深度与科学性。健康运动学知识体系要探索的是健康运动普遍的、一般的规律,它不是简单地描述运动现象、运动活动、健康状态,也不是简单地介绍健康知识、运动技能知识等,而是对健康运动基本规律、原理以及实践方式的科学探讨,是从医学、体育学等学科领域中寻找出那些重要的具有特定价值的观点、主张、内容,经过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况逐步形成其概念、范畴,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进行层级衔接建构的总体性理论体系。健康运动学知识体系具有独立的结构功能、方法路径,注意理论引导与原理应用,可以为健康运动提供科学指引,为推动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动力。

1.2 全民科学健身需要实践指南

世界卫生组织2018年9月5日发布的调研报告指出,2016年全球至少14亿的成年人体育活动不足,使得罹患慢性病等的风险增加,鼓励在全球范围内普及身体活动 [4] 。面对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要和精神需求,体育运动已经成为人们理性的健康行为选择。但人们在进行体育活动时还有一定的盲目性,例如不能合理地选择运动健身项目、制定运动方案,不能科学地对自身健康状况与运动水平进行评估,不能合理地进行运动营养的搭配等,导致对身体的运动性伤害。把运动当作良药,但用药不当、剂量不足或过大不仅达不到健身效果甚至带来负面影响,只有科学的运动才能合理地规避运动风险,促进健康。如此,就需要有科学健康运动的指导性教程引导人们科学地从事体育健身活动,对科学健身、追求美好健康生活提供指导,提升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健康运动学知识体系须注重理念的前瞻性,可将积极、主动健康的理念传递给国民;要关注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之间的耦合,追求内容经典、科学,涵盖科学健身的知识、方法与技能等,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健康运动学知识体系要能满足人们对科学健身知识、技能的需求,便于人们运用科学运动、合理营养等科学方式方法达到增进健康的目的。

1.3 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需求

很多学者指出,应该论证医学、体育学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大力培养既懂“医学”、又懂“体育学”的复合型人才[5] 。当前,我国医学专业中的预防医学、康复治疗等专业,体育学中的体育教育、社会体育等专业,管理学中的健康服务与管理等专业,承载着培养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使命。所培养的健康服务人才作为社会健康运动、健康文化的践行者与传播者,需要具备系统的、科学的健康和运动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需要具有從事健康管理、运动与健康指导的能力。但是从各个专业的知识体系来看,主要是系统的医学知识或(和)体育学知识,缺乏对系统、规范的健康与运动理论的融合与实践的认知。健康运动学知识体系就是要把体育学、医学融合,使学生系统地、科学地掌握健康和运动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用整体的、科学的眼光来分析和解决健康问题,以利于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结构的均衡与和谐,掌握从事健康管理、运动与健康指导的能力。以此为这些专业学生的专业发展注入更多的动力,使他们能从文化、科学的视角领悟健康运动的真谛,有效地实现从知识学习到实践智慧的转向,提升专业素养,成为运动型教育者、运动文化传播者。

1.4 体育与健康课程发展的时代要求

《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我国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基础课程之一,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肩负着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重大责任。然而体育与健康课程及其相关教育活动,还没有独立的知识体系作为其母学科进行支撑,体育、健康分别隶属于体育学、医学,它们分别独立指导作为整体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两个知识领域还没有统领性地将体育与健康融会贯通,没有出现将健康促进与体育教育间彼此的内在关联性做出整体科学阐述的知识与方法体系。“健康第一”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指导思想在理论上被“高高挂起”,但是在课程教学实践层面因没有系统体系指导而呈现被“轻轻放下”的尴尬局面,未能体现出“健康第一”应有的课程意义。健康运动学知识体系就是要为体育与健康课程发展提供系统的原理指引与实践指导,明确学生应掌握的运动与健康的相关知识与运动技能,帮助学生建立健康情感与意识,通过倡导和传播健康运动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培养学生理性的体育观、健康观和生命观。

2 健康运动学的概念建构与阐释

2.1 健康运动学的概念内涵

学科构建需要以概念系统为载体,能够支撑该学科的概念系统生成于其原初范畴[6]。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不仅为疾病或羸弱之消除,而系体格、精神与社会完全之健康状态”。《渥太华宪章》指出,健康是一种积极的概念,强调社会和个人的资源,以及个人躯体的能力。2021国民运动健康洞察报告指出,人们对健康的评判维度不再仅限于“不生病”,而是追求更高层次的健康状态 [7] 。健康作为一种状态或者能力所具有的内涵不断地丰富与发展。“运动”是指身体的运动,是运动者为达到身心发展的目的,按照人体运动的客观规律和体育的法则、要求而进行的有意识的主动的各种运动动作的总称。运动是健康促进的基本手段之一。

基于对健康、运动及其关系与意义的认识,健康运动是指以积极主动的运动为媒介,以促进健康和提升生命质量为目的的活动与行为方式。首先,健康运动具有主体性,是个体通过一定的运动行为促进自身健康的积极、主动的行为,运动者是运动产生的行为主体也是最终被作用的对象,具有主动性和能动性。其次,健康运动具有专门性,运动是人的本能行为,它与人的生理发展、心理发展一样有其动作发展的规定性。同时,作为促进健康手段的专门的“健康运动”更要按照人体运动的客观规律和健康的法则、要求来进行,这样才能达到促进健康的运动目的。最后,健康运动具有发展性,人体是一个整体的生命运动系统,健康是人的生命意义与价值展现的基础,健康运动的意义在于不断提高个体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

通过对健康运动的认识与解读,研究认为,健康运动学是以哲学、体育学和医学为学科基础,探讨运动与健康的关系以及运动促进健康的规律知识与方法体系 [8] 。健康运动学通过研究体育运动活动和现象,建立具体而系统的健康运动的范畴和理论体系,说明和解决健康与体育运动活动的关系和课题,揭示体育运动与健康的客观规律,并运用到健康运动实践中去。

2.2 健康运动学知识体系的意涵阐释

对于逻辑建构的思考,黑格尔逻辑建构思想破除和超越现实生活世界,注重自由、科学、理性,在体现出理性逻辑的强势的同时,也体现出它的夸张。胡塞尔现象学逻辑直指“回到事物本身”,也就是摆脱理性扭曲和心灵的困顿,回到纯粹的主体。海德格尔认为,必须跳出具体现象,从事物本体出发,建构解释学意义的逻辑知识体系。马克思在知识建构时认可胡塞尔、海德格尔必须要返回实践本身、回到真实的实践基础上的观点,提出不要被各种现实实践所捆绑和束缚,创造条件促成知识精华的现实生成。对健康运动学知识体系的逻辑建构,就是对运动进行重新思考,探索其特征、功能指向的基础工作和提炼工作。对健康运动学知识体系的建构已经跳出传统医学健康的价值维度,从体育学视角探讨运动对于健康促进的功能与价值,由体育运动的方法、手段促进个体的自我健康。体育运动可以激发人类最本初的生命意志和情感愉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没有时空限制,可以跨越各种制度、规范甚至国界的制约。当前运动已经不是作为“要我做”的一种“我”之外的力量施加后而存在,而是“为我所把握”的方式,直接渗透到我的认知中成为自我健康探寻的方式,已经不再是可有可无的社会形态,而是正以前所未来的速度成为人们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常态内容,成为不可遏制的强势社会形态。随着科学研究的高度学科化和专业化,运动和健康的交叉研究日益普遍化,如运动处方、运动营养、运动康复、运动损伤与预防等专业的出现。体育运动与健康促进的交融和一体化趋势日趋显现,对这些研究和现象进行逻辑架构,建构能指导我国运动与健康促进实践发展的学科体系就成为必须,也成为可能。健康运动学的建构直指立足于运动现实但又超越运动,不是纯粹的运动世界,是以“健康”视角来审视运动现象和手段,理性选择与整理,使体育学、医学原有理念、内容等的固化得到最大限度的消解,试图构建一种把握、解释运动与健康共同内涵的知识体系。

3 健康运动学知识体系的逻辑建构

3.1 健康运动学知识体系建构的基本理念

经历疫情大考后,传统的健康观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健康第一”“积极健康”得到广泛、深刻的社会认同与积极追求。所谓“积极健康”是指个人与社会通过主动的健康行为,以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融合健康环境,达成对完美人格和更高生命力提升的、具有内在能动性和动力性的追求状态(见图1) [9]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更凸显了积极健康的意义,加速了人们从医养卫生角度关注疾病与问题的“被动-消极”的健康理念转变为以预防促进、提高生命力为目的的关照人性内在潜力激发的“主动-积极”的健康理念。积极健康是基于“健康中国2030”战略创新提出的个性化、创造性的健康认知理念,它注重人自身的积极因素和潜能的开发,人的潜能能否得到完美发挥将与人的健康与否直接联系起来,这样健康就成为一个不断追求的、充满活力的动态过程。树立积极健康观,意味着肯定人是自我发展的主体,健康与否主要取决于主体自我发展的能动性。因而,积极健康观不仅是一种价值选择,更是一种行动选择,有利于实现健康从“结果治理”到“积极预防”的转变,促进健康问题的全面解决。

体育运动作为增进人类健康、非医疗干预最积极的手段,具有“正向、积极、绿色”等关键特征,可以不同程度地避免或延迟被动消极地效率较差、高成本的“医疗健康干预”,实现健康关口前移,是健康目标达成的有效便利的手段,具有主动健康、积极健康的意义。当前把运动健身的相关指标全面纳入健康国家建设是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地区)的通行做法 [10] 。可见,运动是积极健康的一个核心构成,是被动健康变为主动健康的关键要素和操作变量,强调运动健身方式代替或部分代替医疗手段,倡导积极的、主动的健康模式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但是理念要通过行动、通过实践才能发挥它的力量,丰富它的内涵和内容,以积极健康理念为指导,进行健康运动学的构建,可以更好地体现、实现积极健康对个体和社会健康的价值。

3.2 健康运动学知识体系的建构基础

在凸显时代精神与需求导向下形成的健康运动学,要有既与传统学科密切相关又相对独立的学科定位。体育学、医学等学科为健康运动学知识体系的创建提供了科学依据,奠定了方法论基础,健康运动学知识体系必须借鉴这些学科进行原理性、功能性和方法论上的阐述和构建。它们不是医学、体育學的简单相加,而是建立生命科学引领下深度融合建立起来的独立体系。如果仅仅以体育学、医学等具体学科作为考察健康运动的主体方式,必然会遮蔽甚至阻碍人们对健康运动学的认识。在此,从哲学、体育学、医学等整体逻辑建构的角度,规避学科分离造成的知识、能力、文化等的破损逻辑,才能实现体育运动对于现实和未来的价值和影响。

用哲学的思维方式来认识运动的主体、运动与健康的关系和健康运动学的发展,可以形成对健康运动学知识体系意义的深度思考和发展期待,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人性卓越的超越性品质凸显了健康运动学知识体系的研究意义。人是可能性与必然性的统一、是适应性与超越性的统一,人可以通过运动这一积极方式达至自我健康与追求的实现。其次,辩证唯物论为健康运动学知识体系的建构提供了逻辑基础。在现实存在下,主体的需要和状态决定着健康追求的动力、目标和方式,在通过运动去实现目标的同时主体的运动能力也得到提升,而新的健康状态又会产生更高的需要,并通过更高水平的运动能力去追求更高层次的生命健康,这个矛盾的对立统一的循环往复就是运动促进的积极健康的内在动力。最后,人类认识的无限发展要求在健康运动学知识体系建构上要遵循实践与认识逻辑,在实践过程中认识和实践主体的人进行概括与完善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当主体的人再实践时可能又会产生新的认识,这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健康运动学知识体系的建构更要基于这一逻辑。

基于对体育学的历史考察看,体育运动所具有的改善体质、增进健康的独特功能是体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态确立时就加以明确的,体育运动促进健康的独特功能与人类对健康的永恒诉求相契合成为体育学发展的核心驱动力[11]。体育学作为健康运动学的主体,是在对体育学的学科框架进行深入探究、核心概念认识的基础上,以富有前瞻性又具有辩证视角的眼光来正确把握健康中国时代背景下体育学的学科内涵和核心概念重构,从操作化进行考察,通过将体育学学科体系下的概念单元予以抽取、联结、统整,使之形成体系化、关联化的框架。体育学对健康运动构建的指导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健康运动学知识体系是关于健康运动的科学,体育学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特别是运动规律与本质的科学认识、运动人体科学的相关研究、体育运动的手段与方法等均对健康运动学内容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另一方面,体育学的跨学科性为健康运动学知识体系提供学科支撑,体育学具备跨学科性质,诸如心理学、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力学、社会学、统计学等学科,学科跨度较大,体育学将众多学科知识经消化吸收并融会贯通,为健康运动学知识体系提供了基础。

健康这一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医学问题。健康运动学这一知识体系的建构,是一种对于运动与健康共同知识的向往和追求,因此就必须有医学作为健康运动学知识体系的学科基础。首先,医学为健康运动学知识体系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借鉴与实践参照,主要表现在医学关于人体成分、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研究为其提供科学基础,而且医学中关于疾病预防、人体保健与康复等方面的研究中运动干预的重要意义已逐渐凸显,不仅有丰富、深入的理论探索,而且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与操作性,这为健康运动学知识体系的科学构建提供了指导。其次,医学也限定了健康运动学知识体系的研究范围,从医学的角度出发,按照“积极健康”目标积极探寻那些具有“积极性”“实用性”的运动方法、手段和内容,为庞大的体育学、医学内容限定了框架,形成体育学、医学相互交往和对话的平台。

3.3 健康运动学知识体系的逻辑视域与基本结构

体医融合知识体系的基础性比较强、涉及面比较广,这就要求我们审慎地选择关键性内容。健康运动学知识体系所要探索的是健康运动普遍的、一般性的规律,它不是简单地描述运动现象、运动活动、健康状态,而是要基于其相关学科以及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经过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逐步形成其概念、范畴,建立理论体系。健康运动学知识体系的构建遵循学科构建的基本逻辑。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其出发点主要遵循“学科”构建的逻辑,即首先要确定一门学科的逻辑起点,然后从逻辑起点出发,借助逻辑手段,按照学科的内在规律,层层推导,逐步展开,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构成严密的逻辑系统 [12] 。

作为一门科学或学科结构的基本范畴,逻辑起点是指理论体系的始自对象,是整个逻辑体系由以展开和得以完成的一个最初的规定[13] 。健康运动学的知识与方法体系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展开,“健康运动是什么”和“怎样才能健康运动”,如集中到一个核心问题,那就是“为健康如何运动”。因而,健康运动学的逻辑起点是健康运动,在形式上它是为“健康”而进行运动的抽象的、逻辑的范畴,在内容上它是大家直接感知的客观实在的活动。因而,健康运动是健康运动学科体系展开的胚芽,把它作为健康运动学的逻辑起点,可以很好地确立健康运动学的研究范畴和逻辑结构,体现为健康而运动的行为的本质和规律。由此,健康运动学知识体系的第一部分主要是理论知识,内容包括健康运动与健康运动学的概念与特点、健康运动学的建构理念与理论基础、研究对象与方法等。这一部分既是健康运动学知识体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本体论即健康运动学到底研究什么问题,也是健康运动学知识体系目的论的范畴即健康运动学到底为什么而研究的问题。

从健康运动这一抽象的逻辑起点到具体运动实践,还需要有中介和过渡的原理和规律来承前启后,它们是从健康运动逻辑起点到健康运动实践之间的“中转站”。通过这些原理和规律以纯客观的方式对事实进行表述,对健康运动学实践体系建构中的预期问题进行定位与解决,可以保证实践体系建构有理可据,避免理论缺失的问题,打通顶层设计与落地实践环节,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突破人们将健康运动仅仅囿于运动实践层面的藩篱。这一部分主要包括:首先阐述运动与健康的关系。它们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联系,健康运动学知识体系就是要解析其内在联系,探讨他们背后潜在的原理,提高学习者的健康意识,提升对运动价值的认识。其次明确健康运动的人体科学基础。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协调一致是保障健康运动的重要条件,通过人体的解剖基础、生理基础、生物生化基础等基本原理的学习,丰富学习者的健康运动认知,更深刻地理解健康运动的内在机理。

健康运动学知识体系要为解决健康运动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提供一般性、规律性的知识和理论指导,帮助学习者形成正确的运动实践技能。健康运动的实践活动和方法不是人们主观想象的产物,他们只能产生于对健康运动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之后,它的内容也必须由健康运动的本质和规律所决定。健康运动学知识体系的实践内容主要包括:首先,要明晰健康运动的主要手段与方法,明确不同类体育运动项目的主要特点、锻炼形式与注意事项,明晰随着活动开展方式与方法的变化运动项目的形态与属性会产生改变,结合个人特点与需求制定科学的、动态的、精準的运动处方。其次,明确健康运动的条件和保障,主要是个体健康运动的有效支持,对运动的风险以及自身健康状况等进行科学评估,懂得平衡营养饮食的健康生活行为以及在减肥、增肌等过程中如何进行营养搭配,了解运动项目的常见运动损伤与防治,能在体育运动中能做到安全防范等。这些作为健康运动的基本前提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们是健康运动可持续、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健康运动学知识体系必须将其置于研究的重要位置。当前健康运动学知识体系的部分分支内容已经较为成熟,例如健康体适能、运动处方、运动营养等,各个分支内容的完善和发展,为健康运动学知识体系成为独立的学科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4 结 语

《健康运动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具有紧切的现实必要性,作为始创性的覆盖全社会的基于运动干预促进健康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模式,它是对体育学、医学等研究领域的融合与突破,为体医融合科学、持续发展求得新动力,对于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以及积极健康理念和健康运动基本知识普及等大有裨益。但是健康运动学知识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工程,本文抛砖引玉,希冀引发学界对这一知识体系建设的关注,促进这一知识体系的不断完善,让健康运动、体医融合的理论研究契合新时代国家发展与人民生活的需求,为实现十四五规划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杨继星,陈家起.体医融合的制约因素分析及路径构建[J].体育文化导刊,2019(4):18-23.

[2]朱晓东,刘炎斌,赵慎.健康中国建设背景下的“体医结合”实践路径研究——基于现代医学模式视角[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9,35(4):33-38.

[3]王国祥,邱服冰,杨剑.中国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20,26(10):1133-1141.

[4]REGINA GUTHOLD, GRETCHEN A STEVENS, LEANNE M RILEY,et al.Worldwide trends in insufficient physical activity from 2001 to 2016: A pooled analysis of 358 populat ion-based surveys with 1.9 million participants[J].The Lancet,2018(4):30357.

[5]刘海平,汪洪波.“体医融合”促进全民健康的分析与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9,31(5):454-458.

[6]唐代兴.体育伦理:从基本概念到学科视域[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9,43(3):33-38.

[7]艾瑞咨询.越年轻越焦虑?2021国民运动健康洞察报告出炉[EB/OL].[2021-02-22].https://www.360kuai.com/pc/91c296c6abb75cf54?cota=3&kuai_so=1&tj_url=so_vip&sign=360_e39369d1&refer_scene=so_54.

[8]张志勇,刘忠民.健康运动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

[9]张志勇,孟晓平,刘显,等.体育促进积极健康社会生态系统构建的理论与实践路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44(3):57-71.

[10]刘国永.实施全民健身战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J].体育科学,2016,36(12):3-10.

[11]王雷.论体育学的学科特征[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7.

[12]白逸仙.多学科研究:高等教育理论体系构建之方法[J].高等教育研究,2010(5):49-51.

[13]方千华,王润斌,徐建华,等.体育学基本理论与学科体系建构:逻辑进路、研究进展与视域前瞻[J].体育科学,2017,37(6):3-23.

收稿日期:2021-02-2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8ATY002),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15CTYJ11,17CYYJ04,17CTYJ13)阶段性成果,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人才”引育计划基金(72)。

作者简介:孟晓平(1986- ),女,博士,讲师,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体育)。

通讯作者:张志勇(1962- ),男,教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作者单位:1.山东体育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2;2.山东师范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

猜你喜欢

体医融合健康中国
2型糖尿病中医体医融合技术纲要
体医融合背景下高校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探究
关于体医融合人才培养的探析
“体医融合”下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
体医融合背景下社区医疗与体育健康产业协同发展模式研究
体医融合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创新模式与路径选择
“健康中国”是对人民福祉的庄严承诺
卫计委再推“健康中国”战略型 健康产业或迎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