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体医融合人才培养的探析

2018-09-18付颖瑶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18期
关键词:体医结合体医融合培养

付颖瑶

摘 要 目的:培养“体医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是目前我国的重中之重,这是使有需要人群迅速回归健康的最有效途径,因而需要一批专业的指导者帮助人们更好的进行体育活动,指导监督人们进行运动来增强体质和加快恢复。因此本研究旨在找出培养该复合型人才的更有效的途径。方法:通过文献资料法了解了有关体医融合人才培养的内涵、意义及途径。结论:培养的责任应由体育院校和医学院校承担,体育专业与医学院校的结合才能更好地促进这类人才的培养。建议:学校、社会应密切关注培养进程、效果及结果,探索更有效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 体医结合 体医融合 人才 培养

1体医融合的内涵及意义

医体融合从字面上理解为体育运动与医疗相结合,即用体育运动的方式、代替医疗,使身体回复健康。这是使康复人群、病症人群、病兆人群、亚健康人群迅速回归健康的最有效途径。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并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坚持健康优先、改革创新,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加强体医融合,全面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在此背景下,医学和体育学在我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我国目前还极度缺乏同时掌握体育知识与医学知识的人才。因此,我国需要一批专业的体育指导者去帮助人们更好的进行体育活动。那么如何推进体医结合人才的培养,如何培养出优秀的体医结合人才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2体医融合人才培养的途径

培养体医融合人才需要大量相关专家学者及学校的配合,目前主要还是从医学专业学生和体育专业学生中进行重点培养和选拔。

(1)对体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我们可以利用体育院系所特有的资源与优势去促进“体医结合”的发展。在对体育专业的学生,包括体育教育、运动康复等专业学生。在技能教学上,加强与相关医学原理的结合,加强学生对于动作的技术安排、顺序安排的能力,使其能够在将来科学地指导人们进行合理运动;应该开展运动处方、运动损伤防治的课程,适当增加一些五禽戏、、太极、健身操等养生健身课程。对体育专业学生来说还应该加强关于运动损伤急救、受伤部位包扎、心肺复苏、人工呼吸等基本医学急救能力的培养,提高动手实践能力,使学生从医疗的角度来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从而能更好地形成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健身意识。在教学内容上,通过在医学上有所关联的“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体育保健学”等与医学相关的课程指导体育专业的学生进行专业系统的学习和实践,增强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对于体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其本身就拥有较好的技能水平和身体素质,然后给予其足够的硬件条件,努力去学习相关的医学知识,使两者有效的结合起来,就有可以成为大家需要的“体医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2)对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其拥有更为专业的医学知识,但其体育经验不足,缺乏教育能力,所以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入体育教学,使学生充分了解各技能动作之间的原理,能使人们科学的健身。充分利用医学类高校的专业和学科优势,发挥康复医学、运动医学、中医养生、中医药和针灸推拿等知识,开展全民健身的理论指导和实践锻炼工作,实现医学和体育锻炼、全民健身的资源共享互补。在探索“体医结合”理念上,有效利用学校的体育资源,发挥教师的专业优势。在目前的有效利用体育资源的方面包括:与学校体育相关的运动项目、与医学院校专业学科紧密相关的中医养生、社区群众自发的健身类项目等等。

3结论及建议

社会现如今对体医融合的重视程度之大应因此重视,体育专业与医学专业的结合能更好地促进这类人才的培养当前培养。將来“体医融合”人才的希望主要还是要由体育专业学生和医学专业学生来承担,因此相关院校务必对此提起重视,对不同起点的学生给予不同重点的侧重点的培养,对于体育专业和医学专业的学生应有不同的培养方向和模式。体育与医学的结合学习可以引发对另外一些问题的思考和关注,即体育学医或医学学体两种模式哪一种效果更好,能培养出更高素质的体医融合人才,在将来的培养上应将侧重点放在哪个专业上等。将来我国健身、医疗的综合性人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卢秉旭.基于青少年“体医结合”的健康促进创新模式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7,25(11):25-27.

[2] 李庆学,张淑芳,马春莲,谭欢,徐晗,赵文德.体医融合背景下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专业创新创业个性化人才教学模式研究[J/OL].体育世界(学术版),2018(04):1-2.

[3] 向宇宏,李承伟.“体医融合”下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J].体育学刊,2017,24(05):76-79.

[4] 薛亚茹.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行“体医结合”教学模式可行性的浅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7,25(12):140-141.

[5] 张汝超,蔡晓娜.“体医结合”导向下对体育专业教学的影响[J].体育师友,2017,40(03):42-44.

[6] 刘大伟.医学院校“体医结合”处方式教学模式实践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5(29):155-156.

[7] 陈阳阳,陈湘,刘毅,李秋平,任建立.基于“体医结合”的医学院校体育资源有效利用实践研究[J].体育科技,2016,37(04):47-48+52.

猜你喜欢

体医结合体医融合培养
体医融合背景下高校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探究
体医融合背景下社区医疗与体育健康产业协同发展模式研究
体医融合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创新模式与路径选择
“体医结合”导向下对体育专业教学的影响
“体医结合”与大学生运动风险控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