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换系统:一种排球运动战术理论体系的新系统

2021-02-18赵西堂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排球运动转换战术

摘 要:排球运动传入我国一百多年来,在经历了百年发展历程后,其理论与实践体系日益成熟,然而结合排球运动训练实践和国内外相关理论来看,我国排球运动理论仍有待完善之处。研究认为:攻防转换系统对排球运动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我国的相关理论研究較为匮乏。从我国排球运动理论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排球运动理论与实践需要入手,研究攻防系统,形成了攻防转换系统的定义、分类及其结构的完整理论体系,并探讨了攻防转换系统对彰显排球运动规律、指导排球运动技战术实践方面的应用前瞻,以期为排球运动理论体系提供多维认识视角,引起学界对上述问题的深入思考,进一步丰富排球运动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排球运动;战术;转换;进攻与防守

中图分类号:G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21)05-0054-07

Transition: A new system of volleyball tactics

ZHAO Xitang

Nanjing Sport Institute, Nanjing 210014, Jiangsu, China

Abstract:Since volleyball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 more than one hundred years ago, the volleyball teaching and trai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in China have been gradually improved. According to the practice of volleyball training and relevant theories at home and abroad, the theory of volleyball in China still needs to be improved. Research showed that transition system was very important for volleyball practice, but related theoretical research in China needs to be enriched. This paper studied the transition system by starting from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Chinese volleyball theory, as well as the offense and defense system in the volleyball theory and practice, analyzed the definition, classification and the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ition system. It hopes to provide a multi-dimensional understanding of volleyball, introduce thorough thinking on transition system, and enrich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volleyball.

Key words:volleyball; tactic; transition; offense and defense

当前我国排球运动理论按组织形式将战术划分为进攻和防守两类,或者按战术运用分类将战术分为“四攻”系统(一攻、反攻、推攻、保攻)[1];但是对攻防两系统之间的衔接过程讨论不多,攻防(防攻)转换系统的研究较为鲜见。然而,以“攻防转换”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以核心期刊的发文来看:同属于集体项目的篮球、足球项目以及同属于隔网对抗类的羽毛球、乒乓球等项目对攻防转换的研究并不少见,唯独排球领域对攻防转换系统的研究相对较少。相关理论研究的不足直接导致了排球教学训练实践层面的转换过程对运动经验的依赖性强,此种局限最终影响了基层排球教学与训练的深入开展。

与转换系统类似,前人对排球运动中的串联或衔接技术进行了相关研究,莫泽蕃对串联与衔接技术进行了分析,详细论述了具体的训练方法[2];吴雪君将串连衔接技术分为集体串连和个人衔接技术两类 [3];张颂岐认为串连是由一名或数名队员将二个或数个排球基本技术合理地、有机地连贯起来的若干种攻、防转换的形式 [4-5]。然而由于上述研究成果的实践性较强,导致后人并未对该项研究进行后续探讨,亦未能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现如今排球比赛中的“攻防转换”变得更为频繁、复杂,构建完善的攻防转换理论体系用于指导运动实践,成为当前排球领域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研究通过系统分析攻防转换系统,为排球运动理论提供多维认识视角,以期引起学界对上述问题的深入思考,丰富排球运动理论体系。

1 转换系统的研究缘起

1.1 攻防转换,排球运动理论缺失

我国排球运动理论按组织形式将战术分为进攻和防守两大系统,相关文献并无异议;然而实践中则表现出串联过程明显不足,甚至到了国家队层面这一问题亦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有理由认为这与排球运动理论体系的不完整有关。春田学院(Springfield College)排球教练Joel Dearing在其著作中指出:学习排球的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转换,在明确了每名运动员所处的防守位置和防守系统,以及进攻位置和进攻系统之后,就应该使他们了解防攻位置和攻防转换系统[6]。

战术理论体系中转换内容的缺失,直接导致了很多从事排球运动训练与教学的教练员和教师对排球运动的转换过程了解不足、重视不够,致使实践教学、训练与运动竞赛实际脱离。排球运动理论体系中缺乏转换系统,一方面导致了排球运动教学过程缺少“转换”相关教学内容,教师或教练员对转换过程重视不够,使“转换”过程教的不多,练的不够;另一方面导致了排球运动训练过程中对“转换”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即便是自身有运动训练经历的基层教练员,如果没有翔实的执教实践经验积累,也无法完全理解转换的要旨;教练们在进行运动训练时无法参照相关理论依据,唯有套用传统训练方式,训练方法难有创新,加之不同位置的转换过程差异较大,很少有教练员能够完全掌握所有位置的转换方法,最终导致了即便到了国家队层面串联过程仍明显不足,转换过程不够流畅。

1.2 攻防转换,排球竞赛制胜的关键

国外有研究指出转换过程往往是排球运动竞赛制胜的关键,高效率的转换对每局和每场的获胜至关重要,同时也与冠军榜上的排名密切相关[7-8]。排球运动中高效地从防守转为进攻是比赛胜负的关键,精于转换是一个好球队的典型特点,而运动员深刻地理解各自在球队的角色是精于转换的基本前提。

中国男、女排国家队教练也认识到了转换系统的重要性,常常提到串联技术欠缺的问题,2014年瑞士女排精英赛中国女排0∶3负于德国队后,“郎平评女排失利:过于注重一次攻,串联远落后德国。[9]”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一直困扰中国女排的诟病。前中国男排主教练谢国臣在接受中央5台采访时直言不讳:“国际男排现在发展的(趋势)就是注重发、拦、防,那么这几个主要得分手段有了以后,就要注重串联了。你防守起来,二传的组织分配,以及其他攻手传调整球的能力、垫调的能力,这都(是)需要我们加强的。(以前)只重视一些直接拦网、发球和扣球得分,但是我们在这方面忽略了,(因此)常年养成了那种不好的习惯,就是说导致重视好看的(发扣拦技术),不重视这种觉得看着不起眼的(串联技术),(而这)偏偏是决定胜负的一些东西。所以,从下面的训练当中,我会有意着重从这方面解决。[10]”兩位国家队主教练上任后都认为我国男女排球运动中均存在着严重薄弱环节——串联,然而他们只能利用有限的时间去弥补这方面的缺憾,并不了解基础教学与训练中攻防转换理论的缺失,才是串联不畅的真正原因。

我国男、女排存在的问题“与其说串联技术不好,不如说转换过程不畅”,因为从个人层面看是串联技术的问题,从战术层面看则是转换系统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排球运动理论战术系统的分类进行更新,在进攻和防守两大系统外强调转换系统,从根本上解决国家队层面串联不足的问题。

1.3 攻防转换,排球竞赛中大量存在

在竞技排球运动的赛场上,随着发球的攻击性加强,排球运动竞技的激烈程度逐步提高,接发球进攻(一攻)成功率也呈现出降低的趋势:中国男、女排平均一攻成功率保持在50以内。如葛春林教授等统计了2015年女排世界杯一攻得分率的情况,7个国家队女排一攻得分率基本稳定在40.4~52.4之间,中国队为45.2[11];另有研究统计了第29届奥运会中国男排与主要对手一攻扣球得分率情况,7个队伍的一攻得分率介于39.7~65.2之间,中国队介于39.7~53.5之间[12]。国外研究指出至少有一半得分由防守反击获得[13],这就说明有一半左右的球是必须经过完整的转换过程,比赛双方一方进行防攻转换,另一方则进行攻防转换。

而事实上,转换发生的概率远不止如此。即便是仅有接发球的进攻(一攻),也同样存在转换:第一,双方队员在发球后队员之间的换位属于攻防转换的过程;第二,进攻方一传后的保护进攻的过程也属于攻防转换的一部分;第三,防守方形成的拦防系统亦属于转换过程,即便是拦防没有成功,但不可否认转换过程依然存在。由此可见,排球运动的转换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持续过程,转换的流畅性是衡量一支队伍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

2 转换系统的内在逻辑

2.1 转换系统的理论逻辑

转换系统的提出符合排球战术分类的逻辑需要。分类实际上是根据对象的本质属性和显著特征,是关于某类对象知识的系统化,“分类是划分的特殊形式”。因此,科学地进行分类必须遵循形式逻辑的划分规则:(1)划分必须按同一标准进行;(2)划分必须按层次逐级进行;(3)划分的各子项,其外延应互相排斥;(4)划分所得各子项的外延之和应等于母项的外延[14]。排球运动战术系统的划分应依据划分的规则和排球运动的基本规律进行。一方面,进攻和防守并不能表示排球运动的整个过程,划分没有严格遵循逻辑学的划分规则:子项外延之和等于母项外延;另一方面,根据排球运动规律,有攻必有防,防守最终要形成进攻,单纯地讲进攻和防守,无疑忽视了攻防转换的过程,这既不符合分类的原则,也不符合排球运动的实践规律。据此,排球运动战术系统应分为防守、进攻和转换三个系统。可见,将转换系统划分出来,并不是对防守和进攻两大系统的否定,而是对已有战术理论的补充与发展。转换搭建了进攻和防守之间的桥梁,指出了进攻和防守两大体系中多种阵型之间的联系与转换过程,强调了“攻防转换”的动态过程,克服了传统排球战术分类呈现的静态性特点,体现了排球运动的本质特征。因此,转换系统的提出,是对原有排球运动理论体系的传承与发展,既丰富了原有的排球运动战术分类体系,也反映了排球运动的基本规律,同时也更好地契合了排球运动的训练与竞赛实践。

转换系统的提出是对我国排球运动技战术理论的丰富与发展。对排球比赛由发球开始,直至球落地、出界或某一队不能合法将球击回为止,转换贯穿于整个比赛过程。因此,转换是以发球作为逻辑起点,发球方从发球一刻起便开始准备防守,防守的首要目的是为了限制对方得分,最终目的则是将防守转化为有利的进攻形成主动得分,在这整个过程中发球方的每名运动员都在不断地进行转换,以达到多得少失的效果。接发球方在对方发球前便开始布局,发球一刻起便开始转换,以便形成更为有利的进攻;进攻的同时便已形成防守的态势,直至整个比赛过程结束为止(如图1、2)。转换的整个过程与运动员良好的场上意识、明确的站位取位、正确的准备姿势、灵活的移动步法、熟练的技战术动作等均有密切联系。与现有排球理论不同,转换系统主要强调的不是单个技术,而是技术之间的串联;不仅强调个人技术,还强调团队的配合;不仅指出防守和进攻的基本阵型,还着重强调这些阵型之间如何转换。转换系统培养的是场上意识,讲述的是步法运用,主要强调排球运动进攻与防守的动态过程,这反映了排球运动的本质规律,建立在现有排球运动的技战术理论之上,是对现有理论进一步的丰富与发展。

2.2 转换系统的实践逻辑

排球运动的理论来源于排球运动实践,又反过来指导排球运动实践。歌德认为:“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这说明理论的根基是实践,理论要想保持生命力和创新力,就必须紧跟实践发展,而理论的价值体现在于理论对实践的反作用——指导实践。

转换系统理论是对排球运动实践规律的经验总结。在运动训练学中排球运动被分到技能主导隔网对抗类集体项目,而当前排球运动的分工越来越细、对抗也越来越剧烈,排球运动对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排球比赛的每一个比赛过程均需要各项技术的综合运用,这就需要考虑不同位置、不同角色的场上运动员,如何将这些技术有效地衔接起来,形成一个具有战斗力的团体与对手进行攻防对抗?由于排球运动空中击球的瞬时性,导致了攻和防都是瞬间的过程,为了回答攻与防之间如何实现有效的衔接,提出了排球运动转换理论,是对进攻转换为防守和从防守转换为进攻的实践经验的概况总结。

转换系统理论是解决我国排球运动实践中存在问题的必然选择。正如前文所述,即便是到了国家队层面,我国排球运动员的转换问题依然突出。主要原因在于排球运动中不同位置运动员的技战术打法不同,加上轮转换位的要求,转换过程变得十分复杂;同时,现有排球运动理论对排球运动转换过程的理论总结不够,导致了基层教练员对转换训练严重不足。转换理论就是为解决排球运动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提出与建构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实践性。

3 转换系统的体系建构

3.1 转换系统的定义与分类

在排球运动过程中将由防守转为进攻或者由进攻转为防守的动态过程,统称为转换,转换系统的起点為发球触球瞬间。个人技术层面可将其界定为排球运动过程中不同技术间的串联转换,也可以根据运动员位置,将转换划分为主攻、副攻、接应、二传和自由人的转换;集体战术层面可界定为全体场上队员发球方的防攻转换和接发球方的攻防转换(图1、2)。

转换的前提条件:运动员分工明确,以便于前排多点进攻和充分发挥每名运动员的特长。

转换的关键点:节奏与敏捷的脚步移动。各个位置须熟悉各自的脚步移动方式,同时练习过程中节奏和脚步移动必须考虑实战和个人特点,结合自身特点尽量模仿比赛从实战出发,练习越接近比赛,练习效果越容易转化到比赛中去。切记排球运动的转换过程是一个持续的动态过程。

转换的时间节点:发球击球瞬间,直至成死球的全过程。规则要求发球击球后运动员才可交换位置。

转换的注意事项:从实战出发、简单便捷、先后有序、注意节奏。

3.2 转换系统的结构与内容

根据定义与图1、2不难发现,转换系统实质上是攻防转换和防攻转换两个系统的转换。落实到每名场上队员时,可将每一类再分为前排队员的转换、后排队员的转换和前后排队员(二传的转换)之间的转换。由于发球技术的攻防双重性十分明显,因此将其单独列出。

3.2.1 发球后的转换

当前排球运动的迅速发展使得排球运动专位化趋势明显,为了充分发挥运动员的攻防优势,必须充分考虑和利用规则将每位运动员安排在其最擅长的位置,有利于后续转换的顺利进行,使整体的功能得以涌现。发球击球瞬间的换位是所有高水平运动队常用的方法。转换的时间节点是发球击球瞬间,一般来讲,发球方前排主攻手换位至左侧(4号区),副攻队员换位至中间(3号区),二传或接应换位至右侧(2号区);后排队员常用的换位方法是主攻手防守后排中区(6号区),接应或二传在后排右区(1号区),副攻或自由人在后排左区(5号区)。教练员也可以根据队伍需要进行换位,布置防守阵型(图1虚线部分的转换)。

接发球方的位置转换比较复杂(图2虚线部分的转换),时间节点一般在发球击球后,也存在在进攻过程中或在进攻完成后换位的现象。常见的换位方法如下,发球击球后:二传队员转移至右侧前区,前排副攻移动至中间区域,迅速形成进攻阵型(中二三、边二三或插三二阵型);前排接应队员在四号区一般选择不转换位置,在三号区移动至右侧,前排主攻队员尽量保持不转换位置。接发球后:后排队员迅速移动至各自优势位置进行进攻或保护进攻;前排队员也可以通过跑动进攻交换位置。进攻后:如果前排队员(主要指主攻和接应队员)尚未在优势位置可迅速进行转换位置准备拦网,高水平男排多数情况下前排队员不再进行转换位置。

3.2.2 防守到进攻的转换

对于由防守到进攻的转换,国内学者已有比较深入的研究,有学者根据排球比赛中来球的方式不同将进攻分为4种:一是针对发过来的球组织进攻称为一攻系统;二是针对对方扣过来的球组织进攻称为反攻系统;三是针对拦回来的球组织进攻称为保攻系统;四是针对对方无法组织有效进攻而处理过来的球组织进攻称为推攻系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排球比赛“四攻”战术系统,该系统详细地给出了防攻转换的理论体系,但对于攻防转换过程和如何进行转换相关内容提及较少。要理解防守是为了进攻,只要球在本方,所有人都应考虑进攻,一传后时间紧迫,快速高效地进行攻防转换是提升球队进攻能力的关键。

由防守到进攻的转换,如果对方无法形成有威胁的进攻,所有队员应迅速还原为进攻阵型(中二三、边二三或插三二阵型);如果对方扣球过网,防守方在拦防的同时便转入了进攻(因为拦网具有防攻双重性)。后排队员的转换:如果球被本方防起,后排防守队员应随球向前,准备进攻或保护进攻,形成保护阵型;前排队员的转换:前排参加拦网的队员,在完成拦网动作之后,必须立即侧身看球准备接应或迅速后撤3~5米准备反攻扣球,前排未参加拦网的队员应撤位防守,之后迅速转入接应或反攻扣球,或与后排队员形成保护阵型(五人、四人、三人、二人、一人接拦回球阵型)。

防守阵型转换为进攻阵型的过程如下:

前排队员的转换:四号位攻手拦网后的转换,落地后侧身面向场地盯球,侧身跑5步移至距网3~5米的位置,转身盯球面向来球准备进攻;如果四号位攻手参与右侧的拦网,要求防守起球要高,以便于攻手的撤位,此时攻手应转身跑6~7步进入左翼进攻区域,准备进攻;不参与拦网的四号位攻手,应内撤防守,防守成功后向进攻转换,侧身跑移动3~4步或后退步移至距网3~5米的位置,转身盯球面向来球准备进攻。二号位攻手与四号位攻手基本相同,移动步法(4步)和方向上稍有差异。三号位攻手的移动应更迅速,拦网后落地侧身看球,一般情况下应迅速移动2~3步后完成转身(如果移动距离较远应适当调整步伐);左侧拦网落地时右脚后撤侧身看球,随后采用右交叉步2步完成转身准备进攻;右侧拦网落地后左脚后撤侧身看球,左交叉加右并步3步完成转身准备进攻。三号位步法要求更加灵活,副攻手应注意步法练习,紧接上步扣球。由于副攻以快球进攻为主,所以转换的时间紧迫,如果有必要副攻还可以通过减少摆臂幅度加快起跳速度。

后排队员的转换:后排队员除了准备进攻外,另一重要任务是对进攻的保护。由于参与进攻的球员较多,因此保护的环节最易遗漏,同时由于拦网的攻防双重性,导致保攻转换异常迅速,在训练过程中应予以重视。后排队员防攻转换的过程为:防守起球后,进攻方后排队员应适当向网前移动准备进攻,或跟进至攻手身后形成保护阵型。

3.2.3 进攻到防守的转换

由进攻到防守的转换,当球扣入对方区后,进攻方应立即转入防守状态。前排队员的转换:前排队员完成进攻或者佯攻后,积极参与保护,球进入对方场区后应迅速靠近网前密集站位,参与拦网或与后排队员形成防守阵型(不拦网、单人拦网、双人拦网、三人拦网的防守阵型);后排队员的转换:后排防守队员由一传阵型转化为跟进保护扣球阵型(五人、四人、三人、二人、一人接拦回球阵型),之后迅速退守原位,形成基本防守阵形。

进攻阵型转换为防守阵型的过程如下:

前排队员的转换:四号位攻手进攻后的转换,本方完成进攻后面向对方场区盯球,侧移至靠近3号位拦网队员左侧1米左右距离,盯球、二传和对方攻手情况准备拦网,根据对方进攻情况选择是拦网还是内撤防守,如果选择左侧区域拦网,采用一个交叉步(2步)或采用左跨步与交叉步(3步)结合使用,如果参与右侧区域拦网,应采用滑步和交叉步混合使用(一般采用5步)或跑步移动的方式;四号位攻手如果选择不参与2号区的拦网,应采用交叉步内撤防守,防守成功后应向进攻转换,侧身跑步移动3~4步移至距网3~5米的位置,转身盯球面向来球准备进攻。二号位攻手与四号位攻手基本相同,移动步法和方向上稍有差异。本方进攻完成后三号位攻手应迅速从进攻或保护状态转入拦防状态,迅速回到中间位置,整个过程保持眼睛盯球、二传、对方攻手,当对方起球距离球网较近时手举的高些,较远时可以适当放低,两侧拦网的脚步移动一般采用并步加交叉步(3步)完成。

后排队员的转换:进攻时跟进保护(五人、四人、三人、二人、一人接拦回球阵型),防守时逐步后撤防守的过程。攻防转换过程为:由跟进保护状态逐步转化为防守状态,首先,防守对方二传吊球;随后,应适当后撤取位防守快攻;若没有快攻应继续后撤取位防守两翼进攻。整个过程盯球、面向球,所取位置要以能看到球为准,如不能看到球应适当跟防吊球。

综上所述,从全队整体来看,攻防转换的过程隶属于战术层面的内容,全队实现了“防守阵型、进攻阵型和保护阵型”的转换,所有队员分工合作而进行的转换表现为全队配合的合理性、流畅性;从操作层面来看,无论多么复杂的战术,最终还是要场上队员来实现,因此“攻防转换”的过程必须落实到每一名场上队员;从单个运动员来看,攻防转换的过程实质上是技术之间的转换,通过脚步衔接,表现为运动员的灵敏性,可通过每个运动员的单独训练得到提高。在运动员基本掌握转换技术后,训练过程要考虑排球运动的集体性,多进行集体综合练习,如进行全队无球和有球集体攻防转换练习。当然,上述转换过程中的换位均为常见方法,每支队伍也可以根据自身优势与对手特点等具体情况进行换位,但必须强调转换的流畅性。

4 转换系统的应用前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对实践有反作用,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因而,转换理论的价值在于通过理论进一步揭示排球运动规律和指导排球运动实践。

4.1 转换系统:排球运动训练规律的新体现

转换系统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彰显了排球运动的基本规律。排球运动技术动作攻防的双重性、空中击球的瞬时性和“三次击球”规则的限制性,使得排球运动转换过程特殊而复杂。“三次击球”规则揭示了排球运动的基本规律,是排球运动区别于其他隔网对抗类项目的本质特征,也表明了在进攻和防守首次击球后相继过程的存在。这一相对较长的后续过程体现了排球运动的本质,也为“转换”提供了必要的时间保障,相关研究显示:男排比赛的这个过程持续时间在3秒左右[15]。这一持续过程同时是排球运动区分不同级别、不同技战术打法的关键所在,也正是本文探讨的转换过程。

转换过程的特殊性表现在:排球技术攻防的双重性和空中击球的规律决定了排球运动转换过程的特殊性。在排球比赛中,排球技术本身具有攻与防的双重含义,这决定了攻防转换可能在每一个环节随时发生,因此,正在进攻的一方,必须同时注意防守,处于防守的一方,必须随时准备反攻。正如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的一样:“退却阶段时必须计算到反攻阶段,反攻阶段时必须计算到进攻阶段,进攻阶段时又须计算到退却阶段,没有这种计算,束缚于眼前的利害,就是失败之道。”在排球比赛的攻防转换中,任何准备不充分、动作不连贯都可能贻误战机导致失败。

转换过程的复杂性表现在:完成进攻后每名运动员必须移动迅速由保护阵型转化为防守阵型,运动员各司其职,配合默契,转换流畅。三次击球规则决定了转换过程的多变性(每次击球都可能形成进攻);空中击球特点,决定了转换时间紧迫。以上运动特征要求在转换过程中必须分工明确、顺序得当、动作迅速,才能保证在短暂的时间内实现全队队员迅速而流畅的转换,因此,阵容部署上必须采用相应的措施和方法来保证高效的转换。

强队均精于转换,流畅的转换在于不断地练习,以提高准确性和迅速性。每名運动员都必须明确应该去哪儿、如何去,在各种移动路线上流畅高效地移动,最终表现为全队如一,所有运动员同时移动,迅速到达有利位置。任一队员在移动中失去位置或移动不够迅速,将会影响全队的转换效率,因此教练员有必要花费时间去教授运动员何时转换与如何转换。

4.2 转换训练:排球技战术练习的新任务

排球运动转换系统的提出,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排球运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串联技术问题和转换不畅的现实问题;有利于教师或教练员能够根据理论选取或创新训练方法,合理分配单项技术、技术转换(串联)和整体转换的时间比例;有利于排球运动方面的同行、学生以及排球运动参与者更好地理解、把握排球运动规律;有利于指导排球运动教学与训练实践,清晰而系统地分析串联过程,发现转换过程中哪些环节不足(个人串联技术还是整体转换分工不明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有效地提高训练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转换系统的提出,明确了基本技术形成后运动队训练的新任务。基本技术形成后教什么?攻防转换是重要内容,它包含了意识、移动和技术间的串联。如何练?首先,根据队伍特点与比赛需要明确转换路线,反复练习;其次,广泛深入宣讲攻防转换理论,使理论内化为排球运动实践中的自觉行动;再次,合理选择进攻与防守阵型,如后排二传手的转换,优秀的二传手总能游刃有余,而水平较低的二传手总是手忙脚乱,因此,在接发球和防守的阵容安排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特点,尽量减少二传的跑动距离,为二传手的转换提供便利条件;最后,转换的各项技术练习,完全可以在无球或没有同伴的情况下进行练习。

4.3 灵敏素质:排球运动体能训练的新指向

排球的攻防转换是一项常常给运动员造成困扰的重要技能,转换要求运动员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移动并完成各种排球技术动作,这些内容表现为排球运动的专项灵敏性。因此,攻防转换主要指将排球的传、垫、扣、拦、发各项技术通过灵活的脚步动作衔接起来的完整过程,这些动作组合为排球运动员的脚步灵敏性训练指明了方向。主要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一是节奏的把握,运动员在进行转换时如果视线离开了球,就一定要感知球的运行轨迹,如主攻由防到攻时,最后一步的时间节点,一般应在二传手触球前完成;二是步伐的移动,转换过程中的移动多以并步滑步、交叉步、跑步、后退步的混合运用,加之转换过程的时间紧,这对每个运动员的脚步敏捷性提出更高要求;三是先后有序,转换过程中场上队员分工明确,移动的先后与线路必须有章法,在转换的过程中失配或与其他队员撞在一起将直接影响全队技战术的发挥。

5 结束语

将排球运动战术系统分为进攻、防守和转换三大系统,转换系统又分为攻防转换与防攻转换,此种分类既体现了排球运动的本质规律,也符合逻辑学的分类原则;既体现了分类的严谨性,又彰显了逻辑的合理性;既加深了对排球运动战术体系的认知,又能为排球运动教学与训练实践提供理论上充分、实践中有用的完整体系。然而攻防转换理论的缺失决定了对其进行完善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更多学者的共同努力,通过“转换过程”将“防守、进攻、保护”三大阵型有机地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我国排球运动的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黄汉升. 球类运动: 排球[M]. 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

[2]莫泽蕃. 排球串连和衔接技术分析及训练[J]. 体育科技资料, 1979(5):46-54.

[3]吴雪君. 谈谈排球攻防串连衔接技术——兼谈上海女排攻防串连的若干问题[J]. 体育科研, 1981(8):6-12.

[4]张颂岐. 论串连和衔接[J]. 中国体育科技, 1982(7):42-45.

[5]张颂岐. 女排前排队员拦网起球后组织“快速反击”时的衔接技术和技术串连的研究[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1981(4):45-47.

[6]Dearing, Joel. Volleyball fundamentals[M].2nd. Human Kinetics, 2019.

[7]Eom, Han Joo, and Robert W. Schutz. Transition play in team performance of volleyball: a log-linear analysis[J].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1992,63(3):261-269.

[8]Ugrinowitsch, Herbert, et al. Transition I efficiency and victory in volleyball matches[J]. Motriz: Revista de Educao Física,2014,20(1):42-46.

[9]郎平评女排失利:过于注重一次攻 串联远落后德国[OL].(2014-06-01).http://sports.sina.com.cn/o/2014-06-01/17147190505.shtml.

[10]胡延宇.谢国臣打造新男排:霸气首当其冲 串联不可忽视[OL].(2013-05-08).http://sports.sohu.com/20130508/n375147936.shtml.

[11]葛春林, 郝霖霖, 张波,等. 2015年女排世界杯中国女排接发球进攻及防守反击特点分析[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5(11):112-119.

[12]张欣. 北京奥运会中外男排得分手段的对比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9(2):125-126.

[13]Palao J.M., Santos J.A. Urea A. Effect of team level on skill performance in volleyball[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rformance Analysis in Sport,2004,4(2):50-60.

[14]王蒲,麻雪田.運动竞赛项目的竞赛方法学分类研究[J].体育科学,1995,28(2):46-51.

[15]赵西堂.中国男子排球队与世界强队进攻时间特征的比较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11,47(2):32-36.

收稿日期:2020-10-18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厅教育科研项目(2017GXJK190)。

作者简介:赵西堂(1980- ),男,河南开封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排球运动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

作者单位:南京体育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4

猜你喜欢

排球运动转换战术
战术引导模式在乒乓球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2016年里约奥运会跆拳道比赛女运动员主要战术应用特征分析
大数据时代档案管理模式的转换与创新
排球运动的耗能特点及训练方式探析
云南省临沧市云县排球运动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
浅谈平面图与立体图的思维培养
高中化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应用探究
如何对抗毛球!全方位战术考察
美国战术供应公司AR10执法战术步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