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医融合背景下高校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探究
2018-10-23刘宇飞
刘宇飞
摘要:体医融合背景下,对运动康复专业人才需求急剧增加,如何建立科学的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促进运动康复专业发展的关键。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对运动康复专业发展的现状、当前社会对运动康复人才需求进行研究,并对运动康复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析,在此基础上对运动康复专业的发展给与意见与建议,为建立科学的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可参考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体医融合;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8)04—0042—05
近年来,我国逐渐形成了门类齐全、中西并举、特色鲜明的康复医学学科体系,运动康复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亦得到了飞速发展。但目前我国康复医学较其他医学学科而言,仍是一门新兴学科,需要发展完善的方面仍有许多。以运动疗法为核心技术的运动康复专业已成为康复医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卫生部将康复治疗人员列为急需紧缺人才;2013年8月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加快培养康复治疗从业人员。
1“体医融合”为“运动康复”专业带来新的机遇
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描绘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文中提出健康优先原则,以全民健康为根本目的,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科学健身促进慢性疾病预防和康复。此健康战略的提出为运动康复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运动康复专业作为新兴专业,将体育、健康、医学、康复有机结合,相对于传统康复医学而言,运动康复更强调以运动为手段,最大限度发挥运动在疾病治疗、机体功能恢复中的重要作用,这也是体医融合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的主要体现。但我国康复医学教育发展延迟,康复医学专业技术人才储备不足、人才培养滞后,缺乏成型的运动康复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是限制其发展的瓶颈之一。
2运动康复专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运动康复专业起步较晚,2005年开始招生,之后发展迅速,截至2017年,共有44所高校开设了本专业,其中既有体育院校,也有师范院校,还有医学院校和独立学院,所授学位也包括理学学位和教育学学位。
2018年初,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標准》(简称《质量标准》),全国各高校的运动康复专业都在根据《质量标准》修订培养方案。《质量标准》中对运动康复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必须掌握现代康复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运动康复诊疗和运动防护技能,能胜任运动康复和运动防护方面的工作”。这与许多院校现行的培养目标是有所不同的,更加强调专业知识体系的建立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质量标准》要求通过调整课程设置,增加实习实训等实践内容,以模块化的形式拓宽学生的知识体系,增加了学校设置课程的自由度,各高校可以根据社会对运动康复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学生升学深造及就业创业的需要,自主开设专业课程,形成自己的特色课程体系。
3当前社会对运动康复人才的需求
3.1慢性疾病人群大幅度增加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要“促进康体结合。加强体育运动指导,推广运动处方,发挥体育锻炼在疾病防治以及健康促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大力发展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积极研发运动康复技术,鼓励社会资本开办康体、体质测定和运动康复等各类机构”。在体医融合的大背景下,如何增强体育运动对慢性疾病的有效干预作用,也是运动康复研究的重要领域。我国慢性病患者就有2亿多人,有生活能力障碍需要康复服务的老年人约有7000多万人。据中国死因监测数据显示,慢性病占中国老年人群死因的91.2%,以肥胖症、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逐渐成为危害公众健康的最主要疾病。如此庞大的慢性疾病群体存在着康复需求,亟需大批的专业康复人才。与传统医疗康复不同的是,运动康复强调利用器械、徒手或患者自身力量,通过主动或被动运动方式,使患者获得全身或局部运动功能、感觉功能恢复,这更加符合当今社会对于慢性病治疗的认知,也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
3.2人口老龄化
据民政部统计,截止2016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人达2.3亿,占总人口数的16.7%,预计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总数将达2.43亿,到2050年将超4亿人,老龄化水平达30%以上。老龄化导致康复治疗需求急剧增加,而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只有5000余名康复治疗师,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的康复治疗师年计划招生总数合计也仅为6000余人,短期内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导致康复人才供需矛盾增加。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国民对维持身体机能更加重视,运动康复在减缓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趋势这一领域居于得天独厚的优势。
3.3提高全民身体素质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消费水平逐渐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充分意识到了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人们对健康的消费需求愈加强烈。健身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全民健身运动需要在科学指导之下推进,要把运动安全放在首位。但由于缺乏科学的健康知识和正确的引导,导致大量的运动损伤出现,不当运动导致的运动损伤甚至死亡事件屡见不鲜,如何引导大众形成正确的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全民健康素养,以及运动损伤之后如何进行运动康复都需要进行科学指导。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同样是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要保障。
3.4运动伤病
随着现代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竞技体育竞争的日趋激烈,运动伤病成为专业运动员运动训练的大敌,优秀运动员因为伤病康复周期长,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训练水平,限制了运动成绩的提高,不得不提前结束运动生涯。因此运动伤病的预防和治疗康复日益受到重视。
运动康复专业人才的优势是既具有扎实的医学知识,又掌握系统的体育知识,且能将二者有机结合,开出实操性较强的运动处方并指导患者执行。无论是慢性疾病人群、老龄化人群、运动伤病人群等亚健康人群,还是广大的健身人群都需要以运动处方为依据,系统地、科学地进行运动康复。
目前,已进入2022北京冬奥会周期,如何有效帮助冬奥运动员、冬残奥运动员提高康复效果,最大程度上预防和治疗运动伤病对冬奥、冬残奥运动员造成的影响,是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因此,基于此方面原因,对康复人员的需求就显得更为迫切、突出。
4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4.1培养目标不明确
虽然运动康复专业极具发展前途,但毕竟需要一个过程。现阶段,我国的运动康复专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培养目标不甚明确。医学院校和体育院校是培养运动康复专业人才的主力,每个院校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侧重。医学院校开设的运动康复专业更侧重其医学属性;体育类院校开设的运动康复专业则更加注重其运动属性。如何根据《质量标准》中对运动康复专业培养要求,设定新的的培养目标是全国各院校都应认真面对的问题。
4.2招生生源受限制
由于大部分体育院校所设运动康复专业招生面向非体育特长生,导致学生对体育知识的掌握有所欠缺,而且很多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专业的生源量中很多是没被第一志愿录取且服从调剂的学生,对本专业不是很感兴趣,所以在学习方面信心不足,热情不高,对于运动康复人才质量的培养有一定的影响。
4.3实践教学薄弱
首先是实践教学质量不高。因为本专业是新兴专业,各院校师资力量和实验条件差距很大,课程设置过程中具有一定随意性。其次是对于实践课的管理不够规范,教学效果一般。部分实践课的内容、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流于形式,不能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执行。再次是毕业实习时间不足。虽然许多院校将课程压缩至6个学期,留下2个学期实习,但部分院校仅满足国家规定的实习期限的下限,时间不足。而且实习基地和学校之间的责权利划分不甚清晰,对于学生的监管和带教医生的监控不到位,也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有学者认为当前,各高校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环节仅仅文字强调要强化技能训练,并未详细阐述具体的组织形式和实施方案,多数高校把临床见习和毕业实习作为实践教学的全部环节,在课程设置和专业技能讲授上并未体现实践教学部分。
4.4师资力量不足
目前我国运动康复专业高层次人才及其缺乏,教师的教学能力与科研水平还有待提高。究其根本,是因为我国运动康复专业起步较晚,导致人才储备不足、师资力量薄弱。本专业自2005年仅有三所高校招收本科生,到目前的招生人数和层次的发展,虽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按照人才成长规律,目前我国运动康复专业高层次人才是相当缺乏的,大部分高层次人才最早是从运动人体科学和医学跨专业而来,目前的师资现状是康复专业的医师缺乏运动实际经验,而体育专业从业者医疗知识储备不足。加上运动康复专业的学科特点,教师既要懂“体”又要懂“医”,而目前处于师资力量储备不足的状况。
4.5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从运动康复专业建立之日起,学生就业问题就一直是本专业所面临的一大难题。有学者对运动康复专业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认为运动康复专业适合自己的只占了20%,学生对专业的整体满意度不高。学生对未来的就业状况、就业前景认识度不高。
虽然运动康复专业的适用性很广,如队医、教师、康复治疗师、康复训练师等都可以是运动康复专业毕业生的选择,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确实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因为有着非常多的潜在可变因素,有些职业需要强大的医学理论基础,有些则需要相应的执业资格证书,而且国家资格认证体系和制度不够完善。例如,运动康复专业毕业生要想进入医院则要和医学院校的康复专业学生进行竞争,大多数医院更倾向于招收医学院校毕业生。所以,运动康复专业学生就业机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4.6缺乏创新意识
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需要形成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党的十八大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出重要部署,国务院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出明确要求。近年来,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有了一定加强,但仍存在落实不到位,创新创业教育流于形式,没有和实际专业相结合等问题。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实践平台短缺,指导帮扶不到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亟待健全。
5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建议
5.1明确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决定了整个专业的发展走向,必须在进一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予以明确。《质量标准》给与运动康复专业以明确的指导,各院校运动康复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应明确以下内容,从社会需求的角度来看,本专业人才既不能“姓医”,也不能“姓体”,而应是“体医融合”。运动康复技术的实施是要建立在全面的科学的医学评价基础之上,这就要求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必须是既会“治疗”也會“预防”,既懂“医”又懂“体”,既能开运动处方,又能亲自执导实践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此外,也要注意区分“运动康复”与传统“康复治疗”的差异点,突出“运动”手段在康复治疗中的作用。通过选用合适的体育锻炼方法和手段,制定专门的运动量来治疗疾病和创伤。
5.2增加体育类生源
运动康复专业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来给患者制订运动处方并指导其进行训练。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在运动康复专业招生中,可以适度增加体育类生源的招生,弥补现有非体育类生源运动技能的“先天不足”。同时,对于体育类专业的本科生课程设置可以适当增加运动康复相关内容,利用体育教育专业、管理专业等开设相应康复专业培养课程,从医学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社会康复等层面去培养专门的康复人才。
5.3把实践教学置于更为重要位置
5.3.1增加实践课教学比例和实习实训机会 在制定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时,学生在掌握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基础上,应着重培养其运动伤害防护、运动健康指导等方面的技术与能力;增加实践教学学时比例、实习实训机会。学校要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实习机会,加大和校外相关康复专业的实习、实训基地的建立,为学生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提供更广阔的的平台。实习时间不要局限于第七、第八学期,完全可以利用假期,或第六学期的一段时间去实习,然后回到学校进行“查缺补漏”,弥补知识结构中的空白。经过这种方式的实习,学生能够更好的明确自己想要掌握的知识,也使实习变得更有意义。
5.3.2加强实验室建设 加大对运动康复实验室资金投入,实验相关仪器和设备购置和完善工作。科学完善的实验室基础设备和设施的建立,是推动专业理论知识教学以及专业学科的建设的重要基础。在此基础上,要紧跟社会需求变化,不断丰富实验实践内容,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从而促进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更有效结合。
5.3.3建立运动康复专业实验(实训)教学平台与区域共享机制 加强运动康复专业学生動手能力的培养,将体育院校与医学院校各自优势有机结合,将双方实习(实训)平台互相开放,供康复专业或运动康复专业师生共同进行实习(实训),此平台应区别于传统医学院校的实习实训基地,如能将此平台真正建立并有效运用,将打破医学院校和体育院校之间壁垒,真正将运动与康复有机结合,为国内康复医学和运动康复专业找到新的结合点,有效提升康复专业学生实践实训能力。
5.4知识体系设定与就业挂钩,拓宽就业渠道
在日常教学课程设定时,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将运动康复实践教学课程的四个教学环节:实验、实训、见习和实习,在课程中融会贯通的体现出来。针对就业需求岗位特点,在设置基本技能要求的基础上,完善培养体系,形成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实验教学体系,以提高实践技能为重点。鼓励学生考取相关从业资格,转变就业观念,自主创业与多元化就业相结合。
运动康复专业毕业生就业除了面向各级康复医疗机构,可以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可以到运动训练基地、疗养院、健身会所和体育科研机构等行业领域从事相关工作。
5.5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5.5.1教学方法创新 教师应不断更新自身知识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在此方面一些学者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成都中医药大学在已办有康复治疗专业的情况下,专门针对运动康复专业开设了以“运动与项目”相结合的方式运动康复课程群,即将原本普通的术科课程,通过康复原则加以改造,融合康复内容,创建出诸如水中康复、康复篮球、康复网球等课程,学生对各门课程的上课效果反映良好。有学者采用改良PBL教学方法对康复治疗系学生进行授课,研究结果表明在康复治疗学生产实习教学中,问题引导式改良PBL教学法对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高校必须超越传统的教学理念,加强与毕业生接收单位的合作,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其中“3+1”教学模式正成为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模式,即大学前3年完成专业所需的基本能力训练,后1年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实践培养模式,融会贯通所学知识、进行创新实践,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5.5.2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教育问题实质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运动康复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使学生能利用自己积累的专业知识,转换新的方法和成果的能力。在“体医融合”背景下,可以发挥运动康复专业学生可以开具运动处方的优势,在实践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不同运动方式、运动强度等的康复效果,一方面促进康复处方标准化研究,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自身专业领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提升创新能力。
5.6加大力度师资培训
具有高素质的、高能力的专业师资,是运动康复专业得以顺利建设的重要保障。师资队伍建设应当采用对内培养、对外引进的策略。首先,加大现有师资培养,定期对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科研能力培训,增加专业领域国内外学术交流,使更多青年教师有国际交流培训机会,选派教师去康复医院进修学习,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其次,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欧美发达国家运动康复专业起步早,高层次人才储备多,加大从国外引进人才是加强师资的有效途径之一。
6结语
在体医融合大背景下,为运动康复专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进入2022年北京冬奥会周期,如何为我国冬奥和冬残奥运动员进行有效的运动康复支持,帮助运动员促进伤病康复方面的需求急剧增加,使得对运动康复人才的培养显得更为迫切。认真探索分析,发现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方式积极解决。通过明确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拓宽就业渠道,加强师资培养,提升创新能力等手段,积极探索适合运动康复专业学生培养的有效模式,以促进运动康复专业更好的、可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