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助幼儿用餐传承传统文化

2021-02-11尹嘉瑶

教育·校长参考 2021年12期
关键词:食器筷子美食

尹嘉瑶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让幼儿具有初步的归属感,知道国家的一些重大成就。传统饮食文化是几代人智慧的结晶,在人类发展历程中的贡献不言而喻。传统饮食背后的故事、寓意、情感是容易被幼儿所体验、吸收的,对幼儿的体格、认知、社会性发展具有发展性意义。将传统饮食文化资源融入幼儿一日生活,幼儿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传统饮食文化,对背后蕴含的制作工艺、故事、喻义更了解,还可以对民族的“根”和“魂”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萌发民族自豪感。

幼儿升大班后逐渐开始使用筷子。一天中午在吃面条的时候,大一班的小朋友们发现:用筷子比用勺子更容易吃到面条。对于这个惊喜的发现,小朋友们将过去已有的使用勺子的经验跟现在的经验进行比较、延伸,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疑惑。有的幼儿认为勺子太滑,有的幼儿认为筷子方便夹,勺子方便捞东西。这时幼儿A问:“筷子为什么叫筷子,勺子为什么叫勺子呢?”

这样的讨论给了成人一个教育契机:如何将儿童身边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日新月异中,人们吸收了大量的西方文化,孩子们懂得西餐礼仪,爱吃洋快餐,却对本民族经典传统饮食器具、礼仪知之甚少,甚至一些家长也认为影响世世代代优秀人物的经典传统文化古老无用,没有了强大的文化支撑,传统文化会出现断层现象,将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迫在眉睫。

筷子、勺子这些能体现和代表中国文明的饮食器具可以将幼儿的已有经验进行延伸,从而生成新的经验。这些经验不仅仅局限于饮食器具,还有饮食礼仪、饮食习俗、饮食喻意、饮食流派等等,这些恰恰组成了中国饮食文化。将传统饮食文化资源融入幼儿一日生活,幼儿能在潜移默化中亲身感知、体验和内化传统饮食文化,幼儿也可以对挑食、不专心吃饭等不良饮食习惯和行为作出判断和改进。

陶行知先生主张生活即教育,教育应当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离开生活的教育即死读书。故本主题活动立足于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教育契机,在南通J幼儿园开展了为期十八天的传统饮食文化活动。结合最常见的食器、食礼、食俗,将传统饮食文化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通过符合学科逻辑和大班幼儿认知逻辑的谈话活动、集体教学活动、生活活动、区域活动和家园共育,家园联合一体化,让幼儿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樣性,萌发民族自豪感。

活动前准备 根据活动前幼儿生发的问题—筷子为什么叫筷子,在餐前举办餐桌礼仪小调查和餐后进行餐具小采访,来引出本次活动的第一个食器:筷子。

阅读区投放《我会用筷子》绘本,用趣味性的图画将筷子的正确使用方法直观地让孩子了解,延伸餐具小采访中关于筷子的知识。

对一日生活进行延伸,家长的参与必不可少。请家长给幼儿讲述自己或幼儿学习使用筷子时的趣事和礼仪,既可以承接、加深幼儿的已有经验,又让这种经验延续。这样的调查可以为之后的活动作铺垫。

食器之美 本周活动主要从幼儿和家长一起制作的调查表和幼儿的发言中,选取了幼儿感兴趣的、具有华夏文明代表性的食器:筷子、碗、盘、勺、碟以及茶具,让幼儿自己来生发课程,成为课程的主人。

想要了解传统饮食文化,不仅仅只是了解筷子、碗、盘、勺等食器本身,更要了解这些食器的种类、由来、制作工艺、寓意和用途等方面。在幼儿询问是谁发明了筷子之后,教师将苏妲己、姜子牙和大禹这三个名字告知幼儿。幼儿E听到大禹的名字,激动地询问教师:“大禹,是治水的大禹吗?”教师惊讶于幼儿E知道大禹,并最终选取了大禹的传说。这个传说不仅可以体现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也可以体现筷子的用途,与小朋友们熟悉的大禹治水故事相串联。同理,本研究包含的《青花瓷》《神农尝茶》《杜康酿酒》《灶王爷》《董小宛与董糖》《张仲景与饺子》等故事,也是用同样的筛选原理。

为了让幼儿在五大领域共同发展,食器上的花纹欣赏必不可少。青花瓷元素是餐具博物馆中幼儿们最喜欢的花纹,幼儿F说:“青花瓷花纹的餐具颜色是蓝色的,是我最喜欢的颜色。”幼儿G说:“青花瓷的花纹里面有一朵一朵的花,还有美丽的波浪线,比银色的不锈钢餐具和白玉陶瓷餐具要好看很多。”故本研究生发了第四天的活动:美丽的青花瓷。将各种各样的青花瓷元素以及其他元素拿给幼儿欣赏、制作,从而加深幼儿对青花瓷元素的喜爱之情。

食礼之道 第二周的主题活动名称是“食礼之道”,教师选取了幼儿感兴趣的神秘礼器:茶具、酒器、鼎、铁锅、灶台。茶具和酒器是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墨客抒发情感的见证物,个别幼儿分享自己喝茶的经历,认为茶味道很淡,犹如白开水。其他幼儿总结茶有一股草臭味,苦到难以下咽。鉴于幼儿品尝过的茶种类不一,教师选取了白茶、黑茶、红茶、绿茶等不同种类的代表茶叶,用全套茶具让幼儿冲泡、观察和品尝。幼儿B说:“茶叶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和颜色,有的茶叶是卷卷的,有的茶叶是细细的,真神奇!”并提议用各种各样形状的茶叶制作一幅画。这样的想法都是幼儿在亲身体验中迸发出来的,成人应当重视这些想法。

在品尝茶时,幼儿G激动地分享自己的发现:“茶杯特别像家里的酒杯,爸爸喝酒的酒杯就是这样子的。”教师抓住这一教育契机,查阅了关于酒器的相关资料,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取了杜康酿酒的故事,引出了“酒文化”专题。酒文化活动中,仅仅让幼儿观察、闻酒,并提醒幼儿不可以饮酒。当看见各种各样的酒杯时,幼儿A提出模仿酒杯形状的游戏,教师欣然加入。

酒文化活动结束后,幼儿和家长一起完成了家中炊具的调查表,调查表表明幼儿最喜欢的是家中的锅。教师立即提出问题:周围什么事物是锅的形状?幼儿C认为圆圆的井是锅的形状,幼儿F认为狼山(学校附近的山)上面有一口大锅。针对这个观察,教师捕捉了教育契机,狼山上面的大锅实则为“鼎”,而鼎即最早煮熟食物的器皿。本研究选取了鼎、铁锅、灶台来作为锅文化系列的主要活动。把千百年来青铜—陶器—铁器的演变展现给幼儿,让幼儿结合已有的现在锅灶体验,延伸到古代锅灶的体验,从而体会到炊具的精巧和用途。

欣赏完灶台画后,幼儿C提出在建构区搭建灶台并给灶台设计灶台画。贴完灶台画后,她双手合十。这一举动令人忍俊不禁,可爱的孩子将自己对美好希冀的理解运用自如。

食俗之逸 第三周的主题活动名称是“食俗之逸”,选取了幼儿感兴趣的人生礼仪饮食风俗和岁时节日饮食风俗:婚礼、出生礼、生日礼和春节习俗。用南通如皋地区的特产—董糖来引入结婚食俗礼仪,用董糖的故事来让幼儿共情。幼儿喜爱董糖的口味,尝试用超轻黏土还原制作董糖的技艺,并为董糖设计了精美的包装。恰逢班上的主班教师新婚,幼儿认识完花生、红枣、石榴等被赋予了“早生贵子、多子多福”等美好含义的食物,纷纷给主班教师送上新婚祝福语。

当教师询问幼儿最喜欢的节日时,幼儿A回答:“我最喜欢过生日,可以吃到好吃的生日蛋糕,收到爸爸妈妈送的礼物。”幼儿H认为:“我最喜欢的是春节,春节可以吃到好吃的饺子,还可以吃年糕。”根据逻辑的严谨性,本研究选取了“三礼”:出生礼、生辰礼和节日礼。让幼儿联系已有的过生日、过节日的经验,生成新的经验。

在幼儿最喜欢的节日中,春节排名第一。本研究选取了春节最具有象征意义的年夜饭,让幼儿了解故事和寓意,在制作和品尝中明白团圆、贺岁迎新的文化图式。其他节日也固然重要,考慮到这一点,本研究将其他节日饮食习俗调查表发放给幼儿和家长,让幼儿和家长一起了解每个节日相应的特殊饮食文化。

游园之会 当教师和幼儿畅想自己最想参加的美食活动方式时,幼儿B回答:“我最想参加美食街,街上会有很多好吃的。”幼儿G说:“美食博物馆是我喜欢的美食活动,我可以当小讲解员来讲解美食和大家制作过的美食器具。”本研究综合幼儿的意见,用三天的时间计划并开展了幼儿最喜欢的活动—美食游园会。计划开启,幼儿立刻开始寻找适合搭建游园会的材料。教师和幼儿一起贴窗花、贴门神、搭建年夜饭桌。布置完游园会的场景,如火如荼的新年美食游园会顺利开展。

综上所述,大班幼儿正值抽象逻辑思维萌芽的阶段,传统饮食文化本身的适宜性、包容性、趣味性、教育性让幼儿对饮食观念有了新的认识和见解。

幼儿积极自主参与每个活动,活动结束后经常询问教师还有没有更多的美食故事,许多幼儿会在排队时分享他最喜欢的故事。幼儿从一开始不知道筷子为何叫筷子,到后来知道筷子的起源、故事、礼仪、寓意等,举一反三。基本的食器、食礼和食俗,幼儿都能一一罗列,完整地讲述给家长。他们不仅亲身感知和体验了新的事物,还能将新的事物与旧的经验进行比对,感受到中国古代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从而萌发民族自豪感。

本次活动结束后,班级教师和家长积极反馈自己的感受。班级教师认为自己对传统饮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有了新的看法。他们过去认为饮食活动仅仅包含了美食的制作和品尝,没有深入去挖掘美食背后的故事和寓意,低估了幼儿的接受能力。家长通过幼儿讲述的故事以及和幼儿一起完成调查表的过程,更加深入了解中国饮食文化。他们表示,在“双减”政策背景下以后会更加积极带幼儿去接触、了解中国饮食文化。

本文系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新时代青少年生活研究”(20JYB003)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猜你喜欢

食器筷子美食
Chopp ed!
以设计力打造空间美学
美食美器:吃饭是一件很认真的事
美食
筷子礼仪
载味
美食都被玩坏了
精致典雅陶苑奇葩——战国中山国磨光压划纹黑陶的审美风范
美食的诱惑
筷子的神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