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育人 以美育心
2021-02-11本刊编辑部
本刊编辑部
美育即审美教育。《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可见,美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和重要作用。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还应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我在教学中尝试这样引领学生感受美:
◎在情境中感受美
在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已成为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一种美育方式。因此,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把握学生特点,精心营造美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活动,可以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感受美、欣赏美。
借助音乐入境,感受音韵美,走进人物内心 音乐是刺激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音乐最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给人以最大限度的想象和无限的美感。结合课文内容,运用音乐引导学生走进课文的情境,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借助视频入境,领略自然美,感受自然的力量 在教学中,教师如能巧用多媒体技术,将课文中的描写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让学生直面绚丽的画面、优美的音乐、有趣的情节,做到目观其形、耳闻其声、身感其趣。相信能有效地促使学生直接用感官感受心理上的愉悦,形成相应的审美心理,从而感知课文的整体美(艺术形象美),产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愿望。视频中播放的生动的画面能够给人最直观的感受与理解。利用视频资料,不仅能给学生提供认知感性材料,使之建立表象,而且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复杂的内容条理化,帮助学生对知识有新的认识和理解,诱出其丰富的想象,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
借助想象入境,体验意境美,品味语言的魅力 爱因斯坦曾断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语文教学中,启发想象是促使学生产生美感的重要方法。学生丰富的审美想象,能使静态的文字符号变得生动、丰富,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学生所受到的审美教育也不再是空洞和肤浅,而是更加具体和深刻。
◎在朗读中培养美
朗读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方法。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便是书声。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进入作者所描绘的世界,和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在琅琅书声中,学生不仅能感受到作品的情思美感,还能体会到朗读带来的快乐。
借助示范美读,体验情感美 大凡名篇佳作,无不寓托着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评价和浓烈真挚的思想感情。而美读正是通往作者情感的一座桥梁。“美读”就是“读进去读出来”—用自己的思想情感读进去,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要求学生沿着课文言语的阶梯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攀登的过程就是文章的思想情感内化为学生的思想情感的过程。教学中,教师成功的范读可谓是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作者丰富情感的良好催化剂。教学时,教师可先进行泛读,学生再朗读课文。朗读后,学生对作者情感的体会逐步深化,对语言内涵的理解不断加深,对书籍的热爱油然而生。
借助配乐诵读,感受意韵美 叶圣陶先生说:“吟诵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方法。”学生在经过感知—理解—想象训练后,教师如能适时增加配乐朗读的设计,可以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状态,在朗读中进一步受到美的熏陶。
借助推敲品读,品味语言美 语文教材中,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记叙文,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修辭、逻辑等方面的艺术美。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品读文本,认真推敲、欣赏,这样既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又可以丰富语言积累。
◎在实践中创造美
创造美是美育的最终目的。每个人的心田都是一块肥沃的土地,只有不断地耕耘,才会有收获。因此,只要我们教师有激励学生创造美的意识,鼓励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反复尝试创造美,就能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演绎课本剧,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时教师有意识地创设情境,让孩子们进入角色,亲身实践,不仅能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感受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更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品味文学形象,获得美感和教育。
仿写课文,感悟意境美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以课文为载体,引导学生模仿课文进行写作训练,这是让学生进行习作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更是培养学生表达美、创造美的有效手段之一。
创作手抄报,享受设计美 手抄报是学生精心设计、亲笔抄写的报刊,每一份手抄报都饱含着编者的辛勤劳动和聪颖的智慧。开展手抄报创作活动,让学生亲自查资料、设计、书写、绘画,开阔了学生视野,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学习总结的能力。
生活处处皆是美,生活处处需要美。幼小的心灵需要美的滋润,孩子的智慧需要美的激活,教学的高效需要美的推动。让语文教学承载着美育的甘泉,去绽开学生心灵美之花,结出全面和谐发展的创造美之果。
(文/逯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笔者在使用部编版语文一年级教材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语文教材各方面渗透出的美育教学点,在教学中除了抓学生打好语言学习基础之外,还要重视美育渗透,展现教材所选用课文的语言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思想之美以及童趣之美,着重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部编版小语教材编排特点
部编版教材历时四年打磨而成,吸纳语文课程改革的最新成果,遵循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相较于之前市面上的小语教材,突出以下特点:
一是体现核心价值观。部编版教材编写的立意高,整体编排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意识形态方面,突显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在编排教材时,课文内容包含弘扬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想内容的课文。二是增加古诗文编排。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篇目增加了。从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整个小学12册古诗文选文占课文总数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达80%。在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版块,有序地安排古诗、俗语、古代名文、传统常识等内容。这些内容学习,有利于学生丰厚语言、文化积淀,为他们的成长打下精神基础。三是突显文质兼美。部编版教材文质兼美,适宜教学,适当兼顾时代性与经典性。主编温儒敏曾说:部编版教材回到“守正”的立场,强调经典性、文质兼美和适宜教学。
◎部编语文一年级教材中的美育渗透
语言之美 部编版教材更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在课文选编时增加了古诗的占比。古诗的语言用字精妙,使诗歌语言精彩纷呈,妙趣横生,给人无限的遐想和美的享受。在教学中,教师能够引导学生适当地赏析,无论从语言积累还是提升审美能力方面都是一种好的学习途径。
意境之美 意境在词典里的解释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部编版教材中编排的课文,带领学生走进发人深省的意境。意境的创造可以通过制造情与景之间的联系,把握语言节奏的韵律来实现。
情感之美 语文课堂上的美育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感为动力。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体会课文中所表达出的情感,还要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通过丰富的情感体验过程使课堂成为一种富有人性关怀充满丰沛情感的自由场所。
思想之美 人类根本的美之所在就是他们具有思想美,有了思想,生活才能步入正轨,生命才能生生不息。尤其在小学低年级的记叙文和故事中,这种思想美的内容非常丰富,使得儿童在识字的同时不断完善自己,美化自己的心灵。
童趣之美 一年级语文教材课文内容丰富,营养与趣味并重。一年级的课文大多富有童趣和童真,貼近儿童生活,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在教学的朗读环境,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一边朗读一边联想喜闻乐见的各种游戏画面,读出诗歌的情趣。比如第一小节,围绕“静悄悄”这一词语,想象一个人在家游戏的画面,读出安静与自由,读其余几个小节时,联系与伙伴一起游戏时的场景,读出童趣之美。
◎一年级语文教材使用中的美育实施建议
联系生活,发现美 联系生活,指的是在语文课堂中向学生传递“生活中不缺少美”的观点。教材中许多篇目都是取材于人们真实的生活场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美好经历;团结一心,克服困难的勇敢意志;母慈子孝,兄友弟恭的浓浓亲情……教师启发学生,学生在读文的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强化美的体验。
品味语言,感受美 统编版教材中的课文,充分突显语言美这一特点,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加以适当引导,学生定能充分感受字里行间的美感源源不断涌来。比如:突显抒情性优美的语言、突显音乐性动听的语言、突显节奏感的语言……如果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能够经常引导学生去感知这种语言的美,这对理解课文、陶冶美好情操、学习语言大有裨益。
合理延伸,创造美 一年级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学习到的和审美相关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想要对美有进一步的认知和探索,就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整合课上所学,有的放矢地进行合理想象,从而延伸课文中所学到的知识。这就需要教师找准读写结合点,对学生进行相关训练。
在使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关注教材中的美育训练点,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去发现课文中蕴藏的美,从而学习欣赏课文中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进而创造美。
(文/侯孝莹??李华)
2011年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程中“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程目标有观察、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肌理等基本造型元素,运用对称、均衡、重复、节奏、对比、变化、统一等形式原理进行造型活动,增进想象力和创新意识等。形式美是构成元素在组织编排过程中形成美的内在规律,是人类在创造美的形式、美的过程中对美的形式规律的经验总结和抽象概括。在美术课堂中运用联系生活、合作学习、多感官体验、讨论分析佳作等学习方法,让学生深刻体会形式美,借助丰富的媒材,把色彩、线条等造型元素运用形式美法则进行艺术加工,创作出具有形式美的艺术作品,充分理解形式美,感受生活中的形式美,达到以美育人、以美培元的效果。在此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趣味、气质,温润学生的心灵。
◎方法策略
一是联系生活实际体验形式美。美术与生活息息相关,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美术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要注重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美术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还要让学生掌握发现美、欣赏美、创作美的方法。在生活化视野下的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美术表现能力和创意实践能力,实实在在实现以美育人。
二是多感官感受形式美。心理学有关研究表明,只使用视觉通道仅能记住材料的25%,只使用听觉通道能记住材料的15%,而试听结合,使用多通道参与的学习活动,则能记住材料的65%。如在美术课堂中,学生触摸不同物体,用触觉感受物体所具有的线条,学生用有规律的柔软短线表现毛绒、软绵的质感,用长线表现质地坚硬、边界锋利的物品,还可以用跳跃、活泼的短线表现轻松愉悦的感受。线条以柔软与坚硬的不同形式表现出不同的张力,学生在触摸肌理与表现线条中感受形式美的表现方法,在艺术实践中提升美术表现能力。
三是合作学习感悟形式美。孔子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合作学习强调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组成小组,小组成员互相依赖。在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通过交流思想,能够促进批判性思维、高级推理能力的发展,以及元认知的提高。
四是分解赏析佳作理解形式美。以问题为中心,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讨论,利于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辨能力等。例如:《我与村庄》是俄国画家马克·夏加尔的代表作品,该作品画面如童话中五彩缤纷的幻境,荷锄的农夫,倒立的农妇,遍地的鲜花以及挤奶的乡村姑娘被点缀在“我”与牝牛的凝视中。学生经过讨论和分解赏析画作发现,画面中“我”与牝牛如此亲切地面对着,使画面得到几近对称的效果,感受作品对称而均衡的形式美。画面中强烈对比的色彩和丰富多样的造型元素,使画面同时具有对比与和谐、多样与统一的形式美。
◎主要收获
通过以上教学方式,学生的作品在形式美感方面有了很大进步,具体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学生作品呈现出规律重复的形式美感。重复是相同的事物又一次出现,图形、色彩、线条有规律的重复出现给人以强烈的秩序感。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体验形式,创作出具有规律重复这一形式美的艺术作品。二是学生作品呈现出对节奏与韵律的形式美感。节奏是抒情性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段。节奏变化为事物发展本原,艺术美之灵魂。学生在艺术创作中通过重复地使用相同的元素,改变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大小关系,并适当地对个别元素进行强化,从而制造出节奏与韵律。三是学生作品呈现出对比与和谐的形式美感。对比使一些成分的对立特征更加明显,更加强烈,和谐就是使各个部分或因素之间相互协调。运用对比与和谐的形式将形状、色彩、线条、空间等造型元素进行艺术加工,创作出具有形式美感的艺术作品。四是学生作品呈现出多样与统一的形式美感。“多样与统一”用在画面构图中,指画面既要多样有变化,又要统一有规律,不能杂乱。学生运用这一原则在艺术创作时,创作了具有多种元素、多样色彩的艺术作品,使画面达到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五是学生作品呈现出对称与均衡的形式美感。“对称”常代表着某种平衡、比例和谐之意,这又与优美、庄重联系在一起。均衡的形态让人产生视觉与心理上的完美、宁静、和谐之感。把握对称剪纸的方法,学生学会制作对称的彩蝶、虎头装饰、脸谱、团花、风筝等。学生运用均衡的形式美法则创作出构图恰当的艺术作品。
◎相关探讨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在美育实施上也是如此,回到自然,我们会发现天边的晚霞柔美静雅、花儿的叶片郁郁葱葱、远方的梯田鳞次栉比,这些让我们感受到美的事物都有其内在的形式美。美术课堂毕竟局限在狭小的范围之内,所涉及的形式美也大多“纸上得来终觉浅”。拥抱大自然,发现自然中未经雕琢的形式美,更能体会“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精神内涵。
在课程改革中,学生成为实践活动的实施者,在各科课堂中尽显风采。因此,小学各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审美教育,让学生多学科、全方位感受形式美,帮助学生发现形式美,引领学生领悟形式美,引导学生创造形式美,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生动、活泼、健康地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文/张玉红)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20年)明确指出:美是純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在小学英语课堂上,教师应始终把陶冶学生的情操、尊重每一位学生的特点放在第一位,从而达到温润孩子的心灵,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同时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目的。
◎案例描述
那天的英语课,我讲授的是三年级的“My Food”一课,前面20分钟顺利地过去了,此时只剩下最后一个单词——mantou(馒头)。我本想一带而过,说一说它是音译词,就进行下面的重难点部分。正当我要介绍这个单词时,一只小手“唰”地一下高高地举起来。说实话,我当时非常犹豫,小手的主人平时是一个中等生,这个单词,我觉得他很难说出值得大家关注的信息。更何况这是我到这个新学校以来,校长、主任、教研员第一次听我的课,不能被这个不起眼的小孩子给毁了。于是,我假装没看见,想要接着往下讲。这个叫朱熹来的孩子一看我没有搭理他,反而把手举得更高了,仿佛在向我示威一样。一时间我整个人就像一堆熊熊大火烧着的油锅一样,真是焦灼!突然,我看到了朱熹来同学渴望的眼神里流露出一丝忧伤,一下子触动了我的心。难道我就为了课堂不出任何漏洞、任何麻烦,就无视学生表达的需求吗?无视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吗?造成孩子内心的表达无处宣泄的痛苦吗?我真的很惭愧,不再犹豫,用鼓励的眼神温柔地看着朱熹来,亲切地说:“朱熹来,你说说你有什么想法?”这时我看到了他眼底的光彩,那是激动和信赖同时闪现的光芒。小朱同学站起来,并鼓足了勇气高声说:“我知道mantou是音译词,就是从汉语拼音直接翻译成英语的单词,是我们国家独有的,而且还有很多这样的词比如说,jiaozi(饺子),toufu(豆腐)等等。”听了这番话,我内心说不出的激动,为孩子的知识面如此之宽感到开心,为孩子主动参与课堂而欢呼雀跃,为孩子的精彩回答我们全体鼓掌表示肯定和鼓励。之后的课堂并没有因为小朱的发言受到影响,反而变得更加活跃和热烈,我甚至渐渐地忘记了还有听课领导的存在……
从那天开始,小朱同学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本学期开家长会的时候,家长主动找到了我,说起了朱熹来这一学期的惊人变化、喜人的进步。我也会心地笑了!期末,小朱同学以100分的好成绩给本学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我真替他高兴,也为自己能抓住促进学生成长的珍贵瞬间而感到庆幸。
◎反思与分析
这节课中的这个“小插曲”让我的内心受到了极大地震动。我深刻地反思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态度和认识。多年的教学经验,我深知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充满活力和生机的学习者,教师要在课堂中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引导、帮助学生,促进其发展。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中,却还是始终放不下自己多年的作为强势位置的教师的架子。我现在想来,那可能还是在我把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时间严格控制到分钟的情况之下的。尤其是在有领导听课的时候,我怎能容忍一丝一毫可能打乱我教学进程的情况出现?哪怕那仅仅是一个孩子的短暂的发言,哪怕那仅仅是一种可能性。
课堂上学生是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服务的吗?这无疑是否定的。好的教学设计都是以为学生的需求服务为前提的。那么,我们怎么能够在确定的、良好的目标的基础上,为学生搭建向明确的教学目标前进的光明大道?我们必须抓住课堂这个主阵地,找准支点,想方设法解决学生不会提问、不知道该提什么问题、不知道该怎么挖掘自己的问题。通过不断地探索,学生慢慢地学会提问,学会思考,在课堂上找到感觉,收获快乐,同时获得尊重,迸发学习的热情。我相信,课堂一定会成为学生乐不思蜀的天地,我们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自然会快乐地享受课堂!
同时我深深地意识到我的教育观只是停留在自己心里浅浅的位置的问题还未解决好,没有扎扎实实地落实到课程中。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美育也同样强调心灵教育、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我们教师应该主动地、自觉地建立并落实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我想:要做到这一点不仅要把学生当作具有强大的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我们还应该把学生当朋友,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以朋友的心态与学生交流、对话,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自觉自愿地、乐此不疲地加入教学过程,进而使教学活动成为愉快的双边互动行为,以此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真真正正地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文/陈梅)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