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体育学科中德育渗透的路径研究

2021-02-11闵凡会

教育·校长参考 2021年12期
关键词:体育教师学科德育

闵凡会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学校德育在国家教育战略中的地位日益凸显。透过核心素养发展的视角,纵观国家体育课程改革的进程不难看出,国家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性教育问题上对德育教育日趋重视。体育学科作为培植学生德育素养的重要载体,国家在体、德融合,促进学校体育向纵深发展方面也在不断进行深入的改革。201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的重要工作,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实现以体育智、以体育心具有独特功能。”近年来,学校体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已得到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的普遍认同。

从学科属性和课程功能来看,体育课程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和德育素养的综合提升有着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在寓德于体的教育渗透中培养体育品格、体育精神、体育道德等关键品格和能力,体现了核心素养背景下多学科整合中体育对学生德育教育的独特贡献。体育与德育的深度融合发展为解决“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任务提供了可能,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路径。

传统教育观念是阻碍小学体育学科德育渗透的思想壁垒随着教育改革政策的不断出台,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为新时代学校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同时也给部分教师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一些从教多年的教师一时难以打破长期固化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依然保持着传统的育人观念,这俨然成了阻碍体育课改进程的思想桎梏。首先,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知识本位、重智轻体、重智轻德”的教育思想占主导地位,很多家长和部分教师在看待体育学科时往往略带思想偏见,片面地认为体育的育人价值仅局限于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层面,而忽略了体育学科育人功能的多重性,从思想意识层面限制了学生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其次,传统育人观念下,体育教师往往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意识观念淡薄,德育教育渗透大多停留在较为浅显的知识层面,课堂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而淡化了教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核心育人目标的重要性。这种“重知识,重技能、轻过程、轻情感”的教育模式,致使学生无法结合生活实际完成德育知识的有效迁移、转化和灵活运用,容易造成“知行不一”的结果。传统的体育教育已难以满足当代小学生全面发展的迫切需求,它不仅束缚了体育学科固有德育价值的发挥,也限制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家庭德育对小学体育课堂德育渗透有着特殊的影响 家庭德育教育作为学校德育教育和社会德育教育的基础,对学生个性发展,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形成及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奠基性作用。家庭环境、父母的言行举止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对未知世界的认知和理解,影响他们正确三观的形成。例如,部分在独生子女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从小得到的都是长辈的溺爱和娇生惯养,本应由孩子承担的责任、挫折甚至痛苦,全权由父母包揽,父母对孩子的过度保护,会使孩子丧失培养责任感、上进心、意志力等良好德育品质的机会,最终导致他们在长辈面前发号施令、飞扬跋扈,在同学面前趾高气扬、盛气凌人。家庭环境造就的德育根源问题对学校体育课堂德育渗透有着特殊影响。

体育教师德育素养和德育执教能力,是限制小学体育课堂德育渗透的关键因素 学校德育教育作为家庭德育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对学生德育意识的强化、道德品质的提高和德育能力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指明灯,教师综合德育素养对于学生灵魂的塑造和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尤其是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和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但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敏锐的感受力,他们会被教师喜怒哀乐的情绪变化所感染并形成自身獨特的情感体验,他们会有意无意地模仿教师的言行,形成自己特有的人格特征、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具体到体育学科中,体育教师的德育教育素养和自身德育执教能力是决定小学体育教学德育渗透效果的关键因素。德育理念、德育意识、德育知识决定着体育教师能否联系生活实际将德育元素有效融入体育教学设计,决定着教师备课时能否对“渗透什么、如何渗透、渗透到什么程度”进行深入思考;德育执教能力则决定着体育教师能否抓住德育教育的时效性,不失时机地借助关键性事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德育教育效果。因此,不论是有意识的德育教学设计能力,还是无意识的课堂突发性德育教育事件的处理能力,都是教师实施体、德深度融合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能力。

体育学科得天独厚的场地优势,为德育渗透创造了更加开放自由的德育环境体育课堂教学有着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场地空间优势。如开展篮球、足球、田径等运动所需的场地空间大,视野开阔,为小学生提供了更加开放自由的课堂环境,学生可以在运动场地上尽情挥洒汗水,释放天性,感受运动带来的无限快乐。室内课堂教学则必须考虑且拘泥于有限的空间范围内,而室外运动场地能够为体育教师设置不同的德育教学情境提供充足的实践空间。

体育课程的实践性,有助学生德育行为的现实转变体育学科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学生在积极参与运动的过程中发展体能,提高技能,学会自信、自立,形成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学生在体育学科中获得德育知识是在脱离文本教学前提下,从不同体育运动项目的亲身实践中习得的。而体育课程的实践性则决定了学生的德育教育更贴近生活实际,有助于学生德育知识的迁移、转化和实际运用,有利于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德育教育效果。

体育运动项目的多样性,为小学体育课堂提供了更加全面的德育渗透途径。小学体育学科的教学内容丰富,开展形式多样,且极具娱乐性和趣味性,是小学生十分喜爱的课程之一。体育教师可以充分借助体育运动项目多样性的课程优势实施德育渗透,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德育素养。例如,篮球赛、足球赛等集体运动项目有助于提高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耐力跑、障碍跑等比赛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体育游戏有助于学生树立规则意识;体育队列队形练习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纪律观念等等。可见,不同的运动项目有着不同的德育优势,也为小学体育实施德育渗透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互联网+体育”的教学模式,促使小学体育实施德育渗透的教学优势日益扩大化 信息化时代,教师借助多媒体网络带领学生观看运动会、世锦赛等重大国际赛事,可以达到身临其境的视觉效果,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领会体育品格、体育道德、体育精神。例如,运动赛事中伴随着嘹亮的国歌和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运动员站上领奖台时,学生们会肃然起敬,这对于培植他们的爱国心、报国情、强国志等爱国主义情怀具有极大的激励作用;中国女排“五连冠”、刘翔110米栏等比赛视频有助于培养学生顽强不屈的意志品格和为国争光的理想信念。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小学体育学科实施德育渗透的优势更加明显。

小学体育实施德育渗透有着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男性教师优势 当下,小学教师男女比例还十分不均衡,男教师匮乏的现状有目共睹。但就体育学科而言,男教师有着明显的数量优势,也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性格塑造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虽然男女教师在语言、认知、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方面各有优势,但是,小学体育男教师在培养男生阳刚之气、坚决果断以及意志力等方面有着更加明显的德育教育优势。

健全学校保障机制,为小学体育实施德育渗透提供多样化、全方位的措施保障

一是建立健全体育学科领导机制,从制度建设上为学校德育课程一体化的全面实施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是多学科综合整合的结果,不能孤立任一学科而片面地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必须统筹多学科间的德育融合渗透,才能实现学生的德育素养的全面提升。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完善有效的领导机制,以推进学校德育课程一体化的全面实施。对此,建立以校长为组长负责引领、分管副校长和德育教研组长负责协同推进、体育组长负责细化分工、体育教师负责落实实施的四级领导体系,不但能够保障各学科德育渗透的协同推进,还能够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知识本位”的传统育人观念和对体育学科的认知偏差。

二是将德育知识纳入体育校本教材,从课程设置上保障教师教有所依、学生学有所得。以国家体育课程标准为根本,以省市级课程纲要为依据,结合学校体育教学实际,构建适合本校体育课堂活动开展的德育课程体系,打通德育寓于体育教学的绿色通道,实现运动项目、体育游戏、体育竞赛等活动与学生德育素养发展的有机融合,真正实现德育在体育学科的全面渗透和学生德育素养的全面提升。完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将德育素养纳入对学生的综合考核评价,实现体育学科的多元化评价,让体育校本课程成为学生德育素养提升的根本保障。

三是将德育元素融入校园体育文化,从宣传层面上塑造德育寓于体育的浓厚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所在,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运动认知和锻炼意识的转变,运动习惯和健康行为的养成,体育精神和体育品格的塑造,道德品质和德育素养的提升至关重要。通过校园融媒体加大校园体育文化内涵的宣传力度,提高校园体育文化对学生的感染力、影响力;在班级中开展运动队标、队徽、运动口号征集活动,励志运动故事演讲活动,体育征文活动时,充分体现体育所蕴含的德育元素,使学生成为校园体育文化与德育文化融合发展的参与者、宣传者、践行者,实现从校园体育文化向体、德文化融合发展的转变。

四是将德育教育纳入对体育教学的考核评价,从激励政策上,发挥体育教师实施体、德融合教育的主观能动性。师德师风是学校落实“以德治教、以德育人”理念的具体表现。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所在,落实到体育学科教学上,对学生的体育道德、体育品格、体育行为有着直接的影响。尤其是小学生还处于懵懂阶段,体育教师的言行举止、言传身教对学生三观的形成可谓举足轻重。小学体育课堂德育教育对学生有着巨大影响力和感染力,学生的课堂德育行为也侧面反映着体育教师的德育涵养。将德育教育纳入体育教学考核,不但能够警醒体育教师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激励体育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德育素养,还能调动和发挥体育教师实施体、德融合发展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将小学体育实施德育渗透的影响力辐射到每位学生。

形成家校合力,共促共育,探索体育课堂德育教育新模式 如何充分发挥家校合力,形成家校共育的新模式,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是每位家长和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请家长进校园是实现家校共育,促进学生德、体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比如:邀请家长旁听体育课或聘请有体育特长的家长参与体育课堂教学,共同探讨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路径,改善和提高学生德育行为。比如:举办亲子趣味运动会,让家长和孩子在体育活动参与中,共同感受规则的约束力,砥砺坚韧不拔、迎难而上的意志品格,体会信任、合作后的成就感和荣誉感,促使家长充分地认识和肯定小学体育对孩子德育品质塑造的重要性,达到家校共促共育的目的。再比如:借助“双减”政策下体育发展的新契机,以体育家庭作业的形式引导学生与家长共同完成体育作业,达到学生带动家长和家长指导学生的双赢成效,反促体育课堂学生德育行为的转变。

拓展体育教师德育渗透能力的发展路径,全面提升体育教师的德育执教水平 “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殷殷嘱托。教师作为人类知识的传播者,精神文明的引领者,德育素质是教师培养国家未来发展所需人才的必备素质。提高教师的综合德育素质和德育教学实践能力,是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首先,作为新时代的体育教师,除了掌握必备的德育知识外,还要做到主动学习、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自身的德育知识体系,提高自身的德育理念和德育涵养。积极参与德、体深度融合发展的研讨,参与体育与德育校本课程的汇编,参与体育德育课题的研究以及德育案例撰写,为体育學科德育渗透打下坚实的理论和科研基础。其次,加强体育教师德育知识在体育课堂中的实践运用,提高体育课堂德育教学设计能力,通过体育德育优质课程的晒课、赛课、观课、评课,以及体育德育课程同课异构等方式提高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实践能力,不断提高体育课堂的德育教学质量。

深挖体育学科的德育资源,发挥体育学科的德育优势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一书中对体育与德育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有言:“我们力求使学生深信,由于经常的体育锻炼,不仅能发展身体的美和动作的和谐,而且能形成人的性格,锻炼意志力。”可见,体育不但能够育体,而且能够育心、育情,对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德育水平提高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挖掘体育固有的多重育人价值,发挥体育学科的综合育人功能,是新时代学校体育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求。发挥体育学科课程在人才培养中具有的德育价值,是实现小学体育德育渗透的有效路径。

综上所述,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德育教育的支撑,而德育的渗透离不开以学科教学为依托。体育学科作为培植学生德育素养的重要载体,对于渗透德育教育有着独特的学科优势。全面发挥体育学科在学生德育素养培育中的重要作用,有助于五育并举的全面推进,有助于学生德育素养的全面提升,对未来培育德才兼备的强国人才提供了有效的发展路径。

(作者单位:山东省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小学)

猜你喜欢

体育教师学科德育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质量缺口与配强提升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超学科”来啦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