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
2021-02-11冯辉
冯辉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做好后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持续推进“五育并举”,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德育教育全过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特点,科学制定德育目标,合理设计内容,深化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协同育人途径,规范学校德育课程体系建设。
学校大力开展田园教育,田园教育是农村学校根据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需求,充分利用农村教育资源,对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等施以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学校秉持“以学生为本,成就每一个学生,让田园式校园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的办学宗旨,以“阳光、舒展、成长、淳朴、自然、快乐”为教育目标,倡导“学知识、去创造,学做人、会生存”的校训。德是做人之本,田园德育坚持德育为首,让学校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
践行核心价值观,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国学经典,培养学生学习知识、学会创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素养的田园少年;使教师实现专业成长与发展,工作愉快且有职业幸福感;使管理队伍素质逐渐提升,创新能力逐步增强;通过多种教育资源的整合开发,特色主题活动载体的运用等,逐步完善德育课程建设体系,努力创办务本求实、规范管理、突出特色、稳步提升的田园式学校。
德育课程设置原则 科学性原则:注重德育课程横纵向联系,德育课程实施的内容、过程、评价科学合理,按照德育课程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进行,使学生思想教育得以提升。
实践性原则:德育课程的建设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发展需求等相联系,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尊重个性差异,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
选择性原则:赋予师生一定的德育課程自主权。开展校内外综合实践活动时要立足实际、彰显特色,同时尊重学生对德育课程的自主选择权,以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个性化成长。
开放性原则:德育课程的设置、教育模式、评价方式等充分体现出开放、多元的特点;向学生提供各种获取知识的渠道,重视学生的参与过程和体验;强调课内外、校内外结合,学科德育间互相融合,强调思想情感的融入和成果的积累。
德育课程设置结构 德育课程由基础型课程(即国家基础课程)、拓展型课程(必修,即地方课程)、拓展型课程(选修,即校本课程)和系列活动组成。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重新构建了三个层级的德育课程体系,确定了国学类、实践类、艺术类、科技类、综合类的校本课程。重点突出课程的科学性、实践性、选择性和开放性,自下而上,全员参与,不断完善德育课程体系。实践中,遵循人生成长规律,以人为本,创新思想启迪人生,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创设人文发展环境,使学校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
德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依托学校文化,提升育人功能 学校校园文化以传统文化元素彰显田园特色。每排教室墙壁上分别是:文字文化、思想道德、农事农耕、科技发展、家乡特色等;教室窗户中间是经典古诗文;教室窗户下方是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励志故事、名人名言等内容,以此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学校还以少先队队室、红领巾广播站、农艺园、浑河砚、校园网站等为载体,发挥德育育人功能,营造良好的田园育人氛围。
建设良好的班级文化,各班选择农村常见、能够挖掘精神品质同时又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动植物作为班名。在师生们的共同创作下,一个个诗情画意、富有田园特色的班名就诞生了,各班还创建了班规、班训、班歌,以此来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促进良好品格的形成。
德育课题引领,弘扬传统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到社团课程中,形成具有特色的德育课程,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有趣的社团课程中对广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红领巾社团为载体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市级课题,是通过“红领巾社团”建设,达到培养学生传承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课题在原有基础上,引导学生开阔视野,掌握知识,使学生形成优良思想品格、科学素养、劳动技能,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从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时,通过“红领巾社团”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整合和创新,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开发校本课程,培养学生品质 学校开发了种植、养殖、葫芦彩绘、葫芦丝、快板、中国象棋、轮滑、小足球、小篮球、合唱、三字经、弟子规在内的四大类别,共15门校本课程,德育课程内容全面丰富。
学校深挖“葫芦文化”课程的内涵,引领和带动以“葫芦文化”为核心的特色校本课程建设。葫芦文化课程是通过探索葫芦科植物的自然生命过程、植物的渊源、栽培技术等,了解葫芦的自然生长过程,并开展观察葫芦的形态特征、了解其食药用价值、寓意传说、文玩民俗工艺品种类、制作方法义卖等活动。
葫芦文化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创新学校德育育人载体,发挥特色课程在育人上的作用,进一步深化田园教育,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会尊重劳动成果,培养学生的公益爱心,并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为传承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力量。
课程活动结合,发挥育人功能 以德育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课程育人与活动育人相结合,课堂中各学科充分发挥德育育人功能。德育课程有少先队活动课、班会活动课、田园五爱三字歌、开学季、毕业季、实践活动课程等,各项课程做到专时专用,以此培养田园少年爱祖国、爱劳动、讲文明、守纪律等优良品质。
第一,开学、毕业季课程,放飞童年梦想。每学年,学校利用开学季课程,一年级新生在家长们的引领下踏入学习梦想之门,聆听校长的爱国主义教育第一课,接纳家长、教师、同学们的祝福与寄语,在课程中知礼明志,让美好的品德在心灵扎根。
毕业季课程,强化学生爱国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梦想、拥有远大的担当。既是让学生用自己虔诚的心,表达对祖国、母校、老师以及同窗的感恩,也是为他们六年的小学生活留下浓重的一笔,让他们在活动中懂得要勇于担当、报效祖国,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第二,实践活动课程,促进学生发展。学校做好顶层设计,推进实践活动课程。组织全体师生走进宜生源、野生动物园、少年宫、中华耕织园、绿得金农耕文化体验、凤孝五育文化园、大皮营、航天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天文馆等多个实践基地进行社会实践学习,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课程体验传统文化,培养学校爱国情怀、劳动品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将课程落到实处。
家校共育课程,实现协同育人 家校共育课程,就是利用课程组织家长,对家校教育知识、技能进行学习和交流,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功能以及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学校和家庭相互配合,解决家庭教育中的现实问题,促进家庭关系的优化和家长、学生的自我成长。
为增强家庭教育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特别引进“家校成长课堂”学习平台。平台上有各類丰富的直播、视频和音频课程资源,家长和孩子可以各取所需。如“家长同步必修课”,帮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规律、教育进程和孩子的身心成长发展规律,更有针对性地开展高质量的家庭教育;“青少年素养课”是对学校教学内容的有效补充和拓展,促进孩子发展兴趣特长,提升综合素质;“家长课堂系列课”重在解决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现实问题,促进家庭关系的优化和家长的自我成长,并以此逐渐树立起家长们正确的教育理念,提高科学育儿水平,构建科学的家校共育体系。
学校还利用有效空间,开展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长讲堂、六年级毕业生家长动员会、专题讲座等活动,构建家庭教育德育课程,引导家长严格履行家庭教育职责,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的育人作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学校以发展性评价为引导,建立完善的以教师、学生为主的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实现德育课程的目标。全面、合理地考核,评定学生,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学校特制定“五福葫芦娃”德育评价机制,主要从学习素养、品德素养、身心素养、个性素养、劳动品质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评价原则:基于学生兴趣和需求、基于学校育人目标需要、基于德育课程要求,重视过程表现、学生发展、过程反思评价、定量评价,通过多元评价、自评评价、学生互评、任课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形式进行综合评价。
评比以班级为单位,由班主任、任课教师进行全面综合,填写星级评价积分表,再颁发电子奖状。累计获得两颗××之星,可换取对应电子奖状1张。累计获得两颗同样××之星的奖状,可换取对应的五育“葫芦娃”电子奖状1张。获得五育“葫芦娃”奖状2套者,获得“五福葫芦娃”终极奖牌。以评价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增强学习自信,提升道德品质,在评价中享受快乐,体验成功。
凝心聚力潜心育人,五育并举德育先行。学校德育课程建设是学校工作的重点与基点,更重要的是实施,未来,我们将逐年完善与积淀,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校德育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快乐成长。
(作者单位:北京市大兴区庞各庄镇第二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