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剧理论视阈下的应用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
2021-02-10秦朗胡宇
秦朗 胡宇
摘要:培养高质量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是当前高等学校相关专业的重要任务。但目前这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尤其是部分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社会期望存在一定差距,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一些高校重理论教学轻实践体验、重技能培养轻思想疏导。拟剧理论中关于舞台表演的思想可以给社会工作教学实践带来更多的启示意义:要进一步创新办学机制,让产业行业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进一步创新培养理念,让专业价值观和人文情怀同频共振;进一步创新育人模式,让个体建构与群体建构合作提升。如此,方能从多方面强化社会工作专业的实务性、实践性及应用性。
关键词:拟剧理论;社会工作;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12C-0055-04
从20世纪80年代起,社会工作这一新兴专业的出现,在一定时期内较好地解决了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各种困扰个人和社会的问题,诸如失业问题、老年问题、家庭问题、精神问题、贫困问题、犯罪问题等等。专业意义上的现代社会工作就是在社会的快速转型、现实的迫切需求和长期助人活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在我国关于社会工作的教育与研究已有30多年,无论是在专业知识教育还是在专业技能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较好地促进了社会健康稳定地发展。但是作为一门新兴的专业,我國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现实中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社会期望值存在一定差距,再如学习者自身对专业价值认识不足,对本专业缺乏社工精神以及学习钻研的人文情怀等等。这些有社会的原因,但主要还是由于一些高校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重技能培养轻思想疏导的教学方式导致的。
防疫工作考验了社会工作的应急能力,更给我国社会的治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思考,提出了新的要求。以社区工作者为代表的社会治理人才体系建设问题成为广受关注的新热点,亟需提高社会工作者实务操作水平以及对社会工作的认同感。
拟剧理论是一种解释人类行为的理论,它关注实践活动中的角色扮演。本文就我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基本经验和发展现状,从拟剧理论的视角来探索该理论对社会工作者培养的启示和意义。
一、社会工作实践教学的现状和使命
我国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的恢复重建,离不开政府和学者的大力推动。从1986年香港大学与中山大学开始合作探索,到1988年后一批高等院校正式建立专业系院,社会工作教育发展开始令人瞩目。至2019年,全国已有155个相关专业硕士招生单位,348所相关专业本科教育的高校,开设相关专业的专科班有82所,“社工人才教育培养发展机制已经基本建立”[1]。
目前,我国高校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有准确的定位,教学模式也在不断改革与完善。通过调研和总结,我们也发现有几个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一是过于偏重理论教学,虽然学校有社会工作实践教学基地,但学生基本上是每学期才去一次,而且每次时间一般不会超过一天。二是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操作性和实务性不强。三是有的学生对社会工作学习不感兴趣,刚进校园就想着换专业。这些叠加起来,使得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差,与社会需求、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目标相距甚远,严重制约了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社会工作可以成为社会转型时期的减压阀和安全阀,促进社会转型的顺利完成。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新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不断出现,亟需大量专业化的社会工作者来应对。当前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高质量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切实增强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多方面强化社会工作专业的实务性、实践性及应用性。
二、拟剧理论的发端与内涵
20世纪初,美国社会学家米德把“角色”一词引入社会学领域,形成角色扮演理论。他认为,个人正是通过扮演他人角色,并照这一角色的规定去行动,来获得运用和解释有意义的姿态的能力,最终实现自我的社会化。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对角色扮演理论做了进一步探索,他阐述了在别人眼里制造自我形象的过程,其关于社会互动的观点被称为拟剧理论[2]。戈夫曼认为,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大舞台,人们就是这个舞台上的演员,在特定场景下按照一定的角色进行表演。
戈夫曼将戏剧元素引入社会学分析,用“前台”“后台”“剧组”等等来说明不同的社会生活情境下的不同行为。前台是观众看到的地方,演员按固定的方式进行表演,是特定情景的舞台部分。前台的角色行为是经过设定的,人在舞台上要努力展示自己,以各种方式在他人的心目中塑造自己最好的形象,即拟剧理论的核心“印象管理”,目的是给观众留下好的印象。后台是不让观众看到的舞台部分,掩饰着在前台不能展现的东西,一切都是为前台的表演服务,在后台隐置的是他人和社会不能或难以接受的形象,真实的没有经过周密安排的个人形象都是在后台展现。剧组是为同一个剧情表演而合作的一些人,每个成员都有相互配合的义务,对于彼此的表演能相互给予评价和修正的意见。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课就如一个由前台、后台、剧组组成的大舞台,有受众对象的不同,有特定情境的不同,也就有了“前台行为”和“后台行为”的不同,这正是拟剧理论的核心观点,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可以从这一理论中获得一些思考。
三、拟剧理论对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课的启发
(一)创新办学机制,产业行业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社会工作是一项助人的活动,需要科学知识,需要专业的方法,需要有较强的分析和处理社会问题的实务操作能力,面对社会形态的多元化发展,必须从各个方面增强实务性、实践性及应用性。而目前有部分院校培养社工时重理论轻实践,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脱节,缺乏对社会工作本质与实务处境的深刻洞察,使得一些社工走上社会难以施展和获得支持。我们要把每一次的专业实践课当成社会舞台,通过改进实践环节的教学来进行完善。一方面让社工通过具体的课堂实践教学和实习教学积累经验,另一方面创新办学机制,将产业行业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无论是课堂中的情景模拟,还是实习中的真实互动,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注重自身形象的塑造,尽可能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的“零距离”。
拟剧理论认为,人类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是演员,按照自己所承担的角色要求去表演。基于拟剧理论舞台表演的观点,在社会工作的实践教学中,师生在既定情境中的拟剧演出,参与演出的双方全力投入,每个人需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诉求,明确社会工作在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和实务特定环境下的表现形态,在产业行业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中进一步思考:如何获得相关方的理解,如何促进共识和协同?在反复的实践中解决实践场域中的重要问题,实现自我形象的建构。
(二)创新培养理念,专业价值观和人文情怀同频共振
社会工作是一种依靠科学方法和艺术手段化解各种社会问题的专门职业。由于我国社会工作起步较晚,许多人虽然已经认识到社会工作区别于城市居委会工作人员所做的传统的社会服务,但是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主要还是在传统的职业框架中展开,致使在学校实践教学中,许多学生存在抵触情绪,“伺候人”“待遇差”等观念在他们心中几乎根深蒂固,学习积极性不高,人文情怀也不浓。
戈夫曼的拟剧理论中谈到“自然表演”问题,他认为社会成员作为社会大舞台的表演者,都十分关心自己如何在众多的观众面前塑造出最好的形象。在特定场景中,个人会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运用各种技巧在别人心目中创造印象,在“前台”的互动中展示出最完美的形象,这就是戈夫曼所强调的“印象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工作的实践教学也存在“自然表演”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双方扮演着各自的角色,为了赢得对方的认可,有意无意地隐藏着自己的“后台形象”,尽力地扮演好自己“前台形象”。
教师在设计社会工作实践课主题时,可以将社会工作前沿理论、国际热点引进课堂。在教学形式上,为学生搭建与兄弟院校学习伙伴交流的平台,组织学生到社工机构、高校甚至境外进行实地交流。视野的开阔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视角和学习兴趣,可以进一步加深他们对社工人才“本土化”专业价值的思考,在本土实践中滋养出外显于形、内化于心的人文情怀,坚定其“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公正”的专业价值观。学生在这种拟剧“准社会环境”里,不仅掌握了社会技能,逐步适应了社会生活,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端正自我,增进对未来工作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肩上担负的历史使命。
(三)创新育人模式,个体建构与群体建构合作提升
拟剧理论认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以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场次进行多层次的表演,如果剧本(即预想的方式)明确,就按照剧本表演,当剧本不完整或者思路不明确(即情况更加复杂或发生变化)时就要随机应变,即兴创作。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的社会工作实践就需要树立“需求—回应—成效”的整体认知和论述逻辑,台前是现实生活,我们首先要弄清楚服务对象的需求是什么,然后才是幕后的专业运作给予回应,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参与者,基于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和认知理解,提出适合的个性化的回应方式,最后的效果又回到台前的现实。“需求—回应—成效”这一过程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方案,在符合社会工作本质和社会情境的前提下,要给学生更多更广的发展空间,与受众共同进行过程的建构。
戈夫曼把在“表演某种剧情时进行合作的一些人”称之为“剧组”,在社会工作实践课中,也离不开“剧组成员”的合作互动。课堂作为预设的特定情境,由教师设计一套实践教学方式,参与其间的每个人如同演员,按照自己分配的角色表演,在互动中进行知识的群体建构。教师作为这一舞台上的主要表演者,应按照剧本的要求,尽力完善自己的表演,将课堂的内容以生动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课堂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拟剧,需要师生、生生间协同合作,完整地诠释自己的角色。在这样一个精心策划的仿真工作环境中,教师努力维护好自己的前台形象,并提供给学生实务训练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认识社会工作的服务流程,掌握专业工作技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问题解决能力,为他们今后从事专业服务打下扎实的基础。
作为一门实践性、实务性很强的专业,学生应用能力培养是社会工作实践性的必然要求,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拟剧理论中舞台表演的思想给社会工作教学实践带来了多方面的启示,课堂中师生的拟剧表演,对社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參考文献:
[1]冯文娟.湖北地区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0.
[2]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26.
责任编辑:华轩
收稿日期:2021-10-12
作者简介:秦朗,盐城市文旅局剧目工作室(江苏盐城,224000)编辑,四级编剧,主要研究方向为戏剧理论;胡宇,盐城市第一小学教育集团新河校区(江苏盐城,224000)副校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学校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