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资源融入高职院校爱国主义教育研究

2021-02-10徐忠杰顾广辉

江苏教育研究 2021年36期
关键词:革命精神大思政红色资源

徐忠杰 顾广辉

摘要:爱国主义教育是高职院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高职院校把红色资源融入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大现实性意义。红色资源具有历史性、文化性和实践性等适合高职院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在特质。高职院校学生是大国工匠的主要来源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性力量。红色资源所蕴含的革命精神与爱国主义基因,有助于学生把历史责任和使命变成学习和实践动力,形成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实现红色资源和高职院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机融合,对于促进大思政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可行性价值。

关键词:红色资源;革命精神;爱国主义;工匠精神;大思政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12C-0003-0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1]。红色资源作为提高个人觉悟,增强爱国主义信念的生动教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当代大学生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法律观培养的关键环节,在大学生把握历史大势、坚定理想信念、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增强文化本领和激发爱国主义热情等诸多方面具有现实作用。坚信正确的中国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注重融合和挖掘红色资源的历史性和现实性价值。

一、红色资源的内涵及主要特征

从内涵上看,红色资源主要包括具象化资源和精神资源两个方面。具象化资源主要包括革命遗址、革命纪念馆以及革命文物等具有历史价值的感性的物质载体。红色资源的精神形态包括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谋求解放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时代精神。具体言之,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分析。第一,具象化形态的红色资源是在革命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革命精神以物质形态使后来人得以铭记,通过感性的具象化的物质载体,能够以相对生动的现实感出现在当代人面前。比如,满天星丛一般的纪念馆和革命遗址,能够生动地揭示革命先辈的历史事迹。第二,精神形态的红色资源是无数革命前辈的革命精神和智慧的精神实体的结晶,是在革命实践基础上形成的革命文化精神。它是在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第三,具象化的红色资源与理性的精神形态的红色资源实际上是融为一体,互为补充的。比如有纪念解放战争的淮海战役纪念馆,同时还有反映淮海战役的相关理论文献和历史影视作品。

红色资源的主要特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是历史性。红色资源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创新的源泉,是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的记忆和纪念,一种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有益的启迪,一种思想上珍贵的营养。红色资源蕴含着党的优良作风和光荣革命传统,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红色历史资源蕴含着深刻灿烂的革命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精神。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体现了无产阶级政党开诚布公、立场坚定、勇于牺牲、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其二是文化性。文化是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具体体现方式之一,意识形态是文化的核心价值。红色资源大多以具象性或抽象性的文化形式存在,既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扎根现实的体现,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体转化的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性文化土壤。比如,红色歌谣在传承革命精神、树立理想信念以及价值引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革命斗争时期, 红色歌谣的广泛传唱, 传播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和革命纲领,发挥了组织动员的重大现实作用。其三是实践性。马克思认为社会的本质要通过实践来理解[2]。一方面,红色资源来自于革命先辈的历史性实践,无论是具象化或者抽象性的红色资源,都与革命的实践内在关联。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课也与当代中国的现实实践内在关联。

二、高职院校的工匠精神塑造与课程思政的融合

红色资源具有推动培养大学生工匠精神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红色资源中所内蕴的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理想信念、革命传统,原本就是构建家国情怀的重要基石,能引领时代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史国史是必修课。”[3]通过红色资源与当代大学生的融合,有效提升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可以赋予红色资源更强劲的生命力。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实践智慧的体现,红色资源与课程思政的价值目标同向而行。红色资源是连接昨天、今天和明天的脉络,承载了厚重的党史国史的精神意蕴。

其一,红色资源最根本的属性就在于革命性,是激发工匠精神的先进文化因素。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见证,是现代大学生理解中国共產党革命性的主要渠道之一。革命性离不开革命者的实践智慧,是革命的艺术性和实践性的统一。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根本动力。科学技术史表明,近代欧洲早期的无产阶级实际上是由各种工匠出身的劳动者构成,包括卢梭、康德等人的出身都可以看到工匠家庭的影子。工匠们的实践是近代欧洲前进的根本动力,引导了文艺复兴、奠定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实践基础。因此,融合红色资源的革命精神和工匠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二,红色资源蕴含的人民性与工匠精神的本质是相通的。红色资源是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诞生并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先天就具备人民性。如“淮海战役精神”作为红色资源,天然地具备了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人民性属性。淮海战役是人民战争,在人民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小推车等运输工具解决了解放军的后勤保障问题。据有关资料,当时淮海地区的广大人民出工出力,体现了解放战争的人民性,是人民创造历史的实证。工匠精神实际上是人民性的体现。现代意义上的工匠来自于大工业和无产阶级,而工匠精神的内涵是通过无产阶级的实践展现出来的。

其三,实践智慧的相通性。红色资源形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实践的历史过程,建立在真实性的基础之上,因而红色资源的有形存在与精神形态都是革命历史的真实留痕。红色资源所体现的求真精神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所需要的工匠精神可谓并行不悖。工匠精神需要以诚实认真的态度对待劳动,现代生产力毫无疑问是精细化和规范化的真实实践劳动。工匠精神的核心要义是一种实践智慧,需要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与实践中的创造性。亚里士多德把人的实践活动分为理论、实践和技艺。技艺是匠人的本质性特征,而匠人因为有了深入思考,匠技活动被赋予了精神层面的追求,整个劳动不再是重复机械性活动,劳动过程也变得富有乐趣。工匠精神使得劳动者孜孜不倦地实践,对设计富有创意、对操作细致入微、对技术好学深思、对品质精益求精,实现心与身的和谐境界,精神与行为的自由愉悦[4]。因此,从人性的角度来解读工匠精神,其本质应是一种从内审,关照内心精神追求,然后外显为完美的劳动产品。当代职业教育需要工匠精神的价值引领,融入工匠精神的人性关怀,体现对人内心的关照,实现物质与精神平衡发展。一切追求精益求精的极致境界源于匠人内心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这是对匠心的关照,是物质与精神、身与心和谐统一的自由愉悦状态,也是职业发展的本质存在。

三、红色资源融入高职院校“大思政”体系

大思政体系全方位地培育和引导新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观。高职教育负有承担相应历史责任的使命,这种使命要求高职教育要建立一个适合自身发展的有特色的“大思政”体系。探索和依托红色文化的功能,充分发挥红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体系整合的现实路径。红色资源是思政课创新的巨大矿藏,是打造爱国主义教育的文化财富。红色资源是由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所创造的革命文化。在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实现中国站起来为目标,带领全国人民浴血奋战,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厚植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需要精研党史,发挥红色资源的历史魅力。

其一,有利于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首先,发挥红色资源的革命精神教育与培养大学生民族精神之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精神动力资源。红色资源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谋解放的革命精神,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具有独特的时代价值。其次,利用红色资源加强当代大学生对唯物史观的认知和认同,增进大学生理解中国的革命历史和社会主义建设历史以及改革开放史的内在逻辑。因此,利用红色资源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纯粹的理论而是有血有肉的。最后,紅色资源有助于大学生深刻认识领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逻辑。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道路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的关键所在。

其二,红色资源为拓展思政课的生动性与科学性提供了坚实的历史资源。毛泽东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隔断历史。”[5]换言之,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理应高举马克思主义的大旗,不能隔断历史,以免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困境。高校的思政课如果流于空洞的理论,就会陷入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而红色资源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生动的史料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充分利用各地红色资源优势,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活着的过去,红色资源是最具有说服力的史料富矿,使思想政治的解释力更具现实性,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深化学生对革命精神的感受。

其三,有利于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有学者指出,红色资源作为真实可靠的历史痕迹,具有强大的借鉴和警示作用[6]。仅仅以记忆为主的教育方式必然会造成学生对思政课本身的误读。以往的思政课忽视了以实践性的教育方式促进学生对教育内容和教育本质的理解。改进即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本身要贴近大学生,让大学生从心灵深处产生最内在的认同。而红色资源具有感性的生动的具象性特征。通过实践性的红色资源教育,可以让红色资源的历史性的现实感触动学生心灵,使学生在思想深处真正认同思政课的初心。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大国工匠的重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除了传统的第一课堂,更要注重相关课堂建设。红色资源和革命精神能够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努力传承工匠精神,发挥努力奋斗、爱岗敬业、爱国乐群的主观能动性,以更为深厚的爱国热情为中国的未来和人类的进步展现新时代大学生的风采与素质。因此,构建高职“大思政”教育体系,就要结合红色资源所蕴含的革命奋斗精神,促进工匠精神在当代大学生身心上的实践塑造。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  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J].求是,2021(10).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9.

[3]习近平.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来 交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答卷[N].人民日报,2013-06-27.

[4]尹慧.工匠精神的哲学意蕴与现代表达[J].教育学术月刊,2018(1).

[5]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6]张建华,白世林.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铸魂育人功能[J].中国高等教育,2021(Z3).

责任编辑:陈向阳

*本文系2017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题研究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17SJBFDY757)阶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1-10-15

作者简介:徐忠杰,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徐州,221140)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学生教育管理;顾广辉,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徐州,221140)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党的建设。

猜你喜欢

革命精神大思政红色资源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革命纪念馆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
有效发挥红色教育基地作用开展兵团组工干部党性教育
赣南中央苏区美术文化内涵研究
论赣南苏区美术文化在苏区革命精神的呈现
近代上海的“红色资源”为何丰富
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