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新型活页式教材”的内涵及建设路径
2021-02-04黄河杨明鄂旷庆祥
黄河 杨明鄂 旷庆祥
[摘要]当前,职业教育教材存在育才能力不足、育人功能不够、使用频率不高等问题。文章从“新型活页式教材”的“新”与“活”两个最重要的特征出发,阐述了内涵,并提出了职业教育“新型活页式教材”建设路径: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教材育人功能;坚持学生主体中心地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坚持校企双元合作开发,凸显教材职业能力;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突出教材灵活功能。
[关键词]职业教育;新型活页式教材;建设路径
[作者简介]黄河(1990- ),男,湖南株洲人,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讲师,硕士;杨明鄂(1985- ),男,湖南株洲人,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讲师,博士;旷庆祥(1980- ),男,湖南株洲人,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讲师。(湖南 株洲 412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青年资助课题“基于柯式评估模型的高职教师培训效果评估体系构建研究”(课题编号:XJK19QZY005)和2019年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整合教学法的高职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专业群实训教学应用研究”(课题编号:XJK19BZY03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02-0099-05
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明确提出实施“三教改革”,即教师、教材、教法改革。作为“三教改革”内容之一的教材改革,一直是教育研究者的研究热点。2019年12月,教育部印发《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提出要倡导开发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新形态教材。
职业教育教材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载体,全面深入地认识职业教育教材存在的问题,理解新型活页式教材的内涵,对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的建设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对高质量教材的编写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职业教育教材存在的问题
我国职业教育不断发展,改革不断深化,带来了职业教育教材建设规模、体系的扩大与健全。当前,职业教育教材的内容、形式、质量等能够保持逐步提升和与时俱进,满足了教育教学的需求,实现了人才培养的载体作用。但是职业教育教材建设中的问题是无法忽视和回避的。
1.教材内容陈旧,育才能力不足。隨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逐步推进,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要求。教材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改革的最直接体现。当前,大部分职业院校教材存在教材内容陈旧,脱离行业、企业及职业岗位需求,难以满足行业企业转型升级需求的问题。第一,学科体系浓厚,缺乏职业性。我国职业教育在发展之初,没有属于自身的职业教育体系与发展模式,专业设置、课程内容等方面来源于高等教育。多数职业院校教材沿用的是高等教育的学科知识体系,只注重教材内容理论知识的完整性、连贯性,不注重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等特征,未能体现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缺乏系统设计。第二,产业跟随度低,缺乏即时性。当前,大部分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行业企业联系得不够紧密,专业动态调整与行业企业的对接不够深入,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与行业脱节,最终导致职业院校教材难以吸收行业新技术、新动态、新知识,产业跟随度低。同时,职业院校教材的修订周期、更新换代周期较长,导致职业院校教材难以及时反映行业新技术、新知识、新动态,教材动态调整不及时。第三,内容脱离岗位,缺乏实践性。“职教20条”中明确提出职业教育是类型教育的新论断,确定了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作为类型教育,最重要的特征是学校与企业开展跨界合作,产业与教育进行融合。因此,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必须与产业、行业紧密结合,必定要融入职业岗位知识、技能与素养。然而,源于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与开发模式的教材内容难以融入职业性、实践性特征,未将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相融合。
2.素养目标缺失,育人功能不够。经济全球化极大地改变着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方式。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不仅要求学生掌握高水平的技术技能,也要求学生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教材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承载着学生知识获取、技能掌握、素养提升和道德养成的重要功能,对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当前,职业教育教材过于追求知识的详尽、技术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教材的育人功能,难以满足新时代的新要求。
3.服务对象错位,使用频率不高。长期以来,职业院校的学生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存在文化基础、自控能力、整体学习能力较差的问题。究其原因,首先是职业院校学生生源问题。大部分职业院校录取分数线不高,学生学习成绩较差,生源质量较低。其次是学生培养过程问题,其中教材问题不容忽视。当前,职业院校教材使用率不高,学生对于教材的依赖程度较低。同时,教材的内容难度较大、形式不灵活,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并且现在的教材是以教师的立场去思考问题,属于教师的“教材”,而非学生的“学材”,难以吸引学生自学。
二、职业教育“新型活页式教材”的内涵
想要探索“新型活页式教材”建设路径,就必须厘清“新型活页式教材”的内涵。通过对中国知网进行文献检索,以“活页式”为主题,搜索到24篇相关文献;以“活页式教材”为主题,只搜索到1篇文献;而以“新型活页式教材”为主题,暂未发现有学者发表过相关研究文献。因此,本文从学术和政策两个角度对“新型活页式教材”内涵进行界定。
1.“新型活页式教材”学术解读。将“新型活页式教材”拆分为三个中心词,分别是“新型”“活页”和“教材”。通过《辞海在线查询——辞海之家》进行查询。“新型”的释义是“新的款式或类型”,出自丁玲《韦护》,其反义词为“旧式”。“活页”的释义是“未装订成册而可以随意分合的书籍、簿本、纸张”。“教材”的释义是“教学上所使用的材料”。综上,“新型活页式教材”词语的学术解读为:内含教学上所需要使用的内容与材料,可以随意分合、未装订成册的书籍、簿本、纸张,且以一种新的款式或者类型呈现。
2.“新型活页式教材”政策内涵。“新型活页式教材”不仅是学术性词语,同时也是政策性词语,具有政策的目标、任务与导向。因此,从政策上解读更有利于把握其特征与内涵。
“新型活页式教材”有两个最核心的特征:一是“新”。“职教20条”中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德树人、育人导向”是职业教育之根本,也是职业教育教材之根本,“立德树人”为“第一新”。培养高素质复合型、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是“职教20条”中的要求,而高素质、复合型、高端型中均有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的内涵,“创新意识与精神的培养”为“第二新”。现代职业教育最基本的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作为人才培养载体的“教材”同样需要贯彻这一理念。因此,将教师教学的“教材”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学材”,此为“第三新”。二是“活”——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及时纳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这是对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提出的新要求,此为“第一活”。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教材随信息技术发展及时动态更新,“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入”为“第二活”。“活页式”是教材(学材)的装订形式,可用于学生进行学习记录、补充与拓展等,并且教师也可以增加、减少、修改教学知识与教学内容,活页的装订形式为“第三活”。
從政策角度来看,“新型活页式教材”的内涵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育人导向,及时纳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新内容,依托信息技术开发信息化资源并动态更新,融入创新教育,以灵活的模块组合与装订形式呈现出适合学生学习的“学材”。
3.“新型活页式教材”建设框架。从“新型活页式教材”内涵出发,构建了图1所示的建设框架。在“新型活页式教材”建设过程中,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理念必须贯彻建设全过程;活页式结构与形式是呈现的载体,是所有建设内容的建设基础;校企双元,纳入行业企业新内容是建设内容的关键元素;与教学内容相配套的信息化资源、信息化技术与手段是教材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支撑;创新教育是教材建设的重要内容。“新型活页式教材”建设框架既是对内涵特征的总结,也是建设路径的依托。
三、职业教育“新型活页式教材”建设路径
1.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教材育人功能。第一,对于专业课教师而言,必须摒弃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无关的观点,牢固树立“全员育人”观念,与思政课教师携手开展全员育人。第二,在制定教材框架过程中不仅需要体现专业知识与技能,而且要主动梳理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形成教材思政教育的主线,将思政教育主线融入教材内容及其他资料编写的全过程,形成教材知识、技能、思政融为一体的内容体系,实现教材的全过程育人。第三,教材必须融入职业观念、职业素养与专业素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最终面向是行业、企业,行企业的岗位要求、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也要融入教材建设中。
2.坚持学生主体中心地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职业教育生源质量整体上低于高等教育,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管理、学习能力等方面均有一些不足。因此在教材开发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编写学习难度适中、语言适宜、适应未来发展的教材。
第一,突出学生主体中心地位。教材内容编排一方面要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学生的认知和能力发展具有循序渐进的发展规律,在教材编排过程中,应该设置清晰、明确的目标与方向,突出学习重点与难点。另一方面要遵从“螺旋上升”规律。“螺旋上升”是周期性重复、高质量上升发展,对教材内容编写应该满足学生知识与技能反复学习与应用的需求。教材编写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建构主义提倡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教材内容编排过程中,通过任务、项目、情境等将知识与技能进行结合,为学生奠定良好的理论与实践基础。通过基础性练习与拓展性活动,让学生在知识习得与技能训练“反复推演”的过程中获得建构式的成长。
第二,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一是遵循学生发展原则。职业教育教材内容选择不仅要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培养,适应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与专业能力;同时,还要关注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所需的方法与社会能力。二是适应学生个性化需求。教材内容选择不仅要满足学生共性要求,同时也要适应个性化需求。个性化内容不是标新立异,而是在共性内容的基础上,将内容以模块进行呈现。模块化内容可以进行自由组合,经过组合的内容实现教材内容的个性化。
3.坚持校企双元合作开发,凸显教材职业能力。“职教20条”明确了职业教育是类型教育,为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职业教育教材应是“类型教材”,是有别于普通教育的教材。这种“有别”不仅体现在编写的方式与体例上,更为重要的是教材内容的职业性和实用性。
第一,整合学科与职业新体系。由概念、原理等基础理论知识组成的学科知识具备系统性和理论性,单一的学科知识难以发挥职业教育教材的职业性与实用性。而单一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职教教材过度强调技能、技术,忽略基本的理论知识,不符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对于职业教育教材而言,如何处理学科知识与职业能力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首先,确定教材基本单元。以职业能力为主、基础理论知识为辅的基本单元能够将基础理论知识与技术实践知识有机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职教教材的优势。其次,变化教材的组织体例。学科知识体系教材是“章—节”式组织体例,学科知识与职业能力整合后的职教教材应该转变为“项目—任务—能力”式组织体例,这样才符合职教特点。最后,教材的组织逻辑。现代职业教育课堂已经发生了变革,越来越注重德技兼修,因此,职业教育教材的组织逻辑应该与现代职业教育课堂相匹配,确保教材在课堂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重构单元与模块新体例。活页式教材不仅仅是装订形式的“活”,同时必须保证教材内容的“活”,教材内容的“活”体现在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的不断纳入。如何保证教材内容更新时不破坏内容的整体性是新型活页式教材需要达成的重要目标。为达成这一目标,可以将教材内容化“整”为“零”,也就是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最小单元化,这一思想与模块化思想刚好不谋而合。所谓模块化,来源于信息技术领域,由于其产品开发周期缩短、成本降低、使用灵活便利等优点,被广泛使用于教育学在内的诸多领域。同时,模块是系统最小单元,具有不可分割性;模块本身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整体之间又相互独立,组合灵活且遵循特定逻辑。模块化的这些特性刚好适用于活页式教材的开发,只需保证活页式教材内容基本单元的独立性,即可保证教材的整体性。
第三,融入行业与企业新动态。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面向职业岗位,培养职业能力。因此,职业教育教材必须反映产业、行业、企业的最新技术、工艺和规范。如何保证教材内容能够反映最新动态是职教教材的核心问题。首先,教材编写团队由学校教师、企业专家共同组成,企业专家对于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规范了解深入,掌握程度高,能够保证教材内容的职业性与实用性。但是,企业的技术、案例不能直接转化为教材内容,而需经过学校教师的精心设计与处理,将其转变为具有可操作性、可适用性的技能和典型案例;同时,教师的教学能力与专业性能够保证教材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发展。其次,教材内容融入X证书考核内容。X证书内容由行业产业最具代表性、最具权威性的企业、行业组织以及学校共同开发,代表着该专业最新的发展动态、最全面的岗位知识与技能,能够适应产业转型升级,保证学生未来就业岗位与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最后,学生的职业技能、岗位适应能力最终需要得到行业、企业的认可。因此,在教材中应该适当引入企业评价,既能保证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层次性和完整性,也能提前获取学生职业能力的情况,有利于学校、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教材内容,提升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
4.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突出教材灵活功能。教材的开发需要经历框架设计、内容选取、编写审核、出版应用等一系列过程,这也是教材内容相较于产业、行业、企业的发展有滞后的重要因素。而职业教育与产业、行业发展具有天然的联系,职业教育教材必须快速更新技术、工艺与规范。因此,职业教育教材存在着产业、行业的快速发展与教材开发过程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第一,数字化实现教材的即时性。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崛起与发展,“互联网+教育”成为热门的话题。“互联网+教材”实现了教材的数字化,数字化最大的特征是即时性,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内容的更新,恰好解决了职业教育教材更新滞后的问题。同时,数字化教材结构多变、呈现方式多样,教材内容可以转变为在线视频、在线动画,解决了纸质教材单一、枯燥的问题。另外,数字化教材还能实现“时时可学、处处能学”,最大限度地扩展学生的学习时间与空间,保证学生学习的即时性与便利性。
第二,信息化实现教材的功能性。职业教育教材需体现岗位技能与职业能力,在教材内容选取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教师难以讲解、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入,实现了教材的多样化功能。用短小、精练的微课、动画等讲述比较抽象的理论知识和工作流程;用VR/AR技术将体积庞大、结构复杂、危险性高的零部件、技能、工作流程立体化呈现;用虚拟仿真软件解决学生实践实训的时间、空间问题;运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手段,挖掘、采集、分析学生学习数据,实现评价智能化。信息技术在教材中的广泛使用,有助于教材发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载体作用。
[参考文献]
[1]高鸿,赵昕.基于类型教育特征的职业院校教材建设思路探析[J].中國职业技术教育,2020(8):15-19.
[2]王启龙,马树超.我国职业院校教材建设的成效、挑战与对策[J].职教论坛,2018(12):24-29.
[3]余国江.课程模块化:地方本科院校课程转型的路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14(11):99-102.
[4]付强,徐继存.模块化教学及其对我国高中课程改革的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11(12):9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