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跨界培养研究

2021-02-04孟海涅薛慧丽

教育与职业(下) 2021年1期
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

孟海涅 薛慧丽

[摘要]当前,民办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推行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文章基于“产教跨界发展、校企精准育人”视角,对标职业教育“复合型、创新型、发展型”人才培养目标,提出民办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跨界培养的“三双重”跨界对策与“六精准”跨界对接路径。“三双重”跨界对策包括“双主体”跨界办学、“双场所”跨界培养、“双身份”跨界学习。“六精准”跨界对接路径包括:招生招工精准对接,组建校企跨界育人的专班;教学生产精准对接,优化人才跨界培养的环境;课程岗位精准对接,体现人才跨界培养的标准;专业产业精准对接,把握人才跨界培养的方向;校企考核精准对接,确保人才跨界培养的成效;校企管理精准对接,打造校企跨界发展命运共同体。

[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产教跨界发展;校企命运共同体

[作者简介]孟海涅(1983- ),男,江苏宝应人,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讲师,硕士;薛慧丽(1976- ),女,河南漯河人,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讲师,硕士。(广东  广州  51092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新时代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跨界转型发展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8YJA880043)、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2019—2020年度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90156)的研究成果和2018年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第二批“创新强校工程”项目“动漫制作与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编号:NY-2018CQ2XT-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02-0035-06

职业教育是一种具有“跨界”特点的教育,因为职业教育不但跨越了职业与教育之界,而且跨越了企业与学校之界,还跨越了工作与学习之界,所以要办好职业教育就必须拥有“跨界”思维,深度推进知识融合,全面突破校企“围城”。

而在所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最能体现“跨界”思维的就是国家目前大力推进的现代学徒制。从学徒制到现代学徒制,其中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现代学徒制不但保留了传统学徒制的特点,还把学校教育制度与生产教育制度非常好地融合起来,工学结合的思想体现得更加明显。因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非常符合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特点与要求,所以现代学徒制备受国家关注,并且已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不少研究者已经开始探索现代学徒制在职业教育中的实践与运用,但是从已有的研究来看,研究的范围还不是很全面。虽然很多学者已经意识到现代学徒制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作用,但对于其具体实施方法与对策还需继续思考,特别是基于“产教跨界发展、校企精准育人”视角,对民办高职推行现代学徒制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对策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笔者认为,现代学徒制是广泛汲取了传统学徒制的特点与优点,以产教的“跨界培养”为特色,以深度的“校企合作”为基础,以稳固的“师徒关系”为中心,以经常性的“工学结合”为主要内容,与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紧密结合的一种独特的职业教育形式。

一、民办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跨界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因为传统学徒制已经衰落,现代学徒制是基于当前的社会发展实际,通过汲取传统学徒制的优点而创新性地提出的一个概念。现代学徒制主要是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基础上,遵循“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的原则,校企双方实现协调联动,构建“招生招工一体化”的机制。当前,民办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推行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企业跨界合作意愿不高

因为历史与现实的各种原因,目前企业跨界合作的意愿都不太高。一是学徒年龄偏低的问题。现在民办高职院校招收的学徒(学生)基本上是年龄偏低的高中毕业生,这是企业最不愿意与学校合作的原因。二是最终培养质量的问题。高校扩招之后,民办高职院校生源质量下降是有目共睹的事实,面对高考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校企双方在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场地、设备之后,培养出来的学徒(学生)却达不到理想的质量标准。三是特色不够与优势不显的问题。现代学徒制与当前的很多冠名班与订单班相比,其特色与优势都不够突出,学生对学徒制的兴趣与热度不高。

(二)校企跨界融合建设不够

现代学徒制与普通的校企合作,最本质的区别在于:现代学徒制必须充分体现“产教跨界发展、校企精准育人”的理念,通过校企深度融合实现“双主体”精准育人,是一种深层次融合、多层面跨界的校企合作。但是,当下的现代学徒制口号喊得很响、推进力度不够、实质建设更少,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专业开设不够合理,调查研究不够深入,存在片面追求效益的跟风现象。二是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大多还是根据学校自身条件与资源设置课程,因为缺少合作企业的深度参与,所以对于职业标准、岗位需求、技术需求方面的考虑远远不够。三是教學内容缺乏校企联合研讨,还停留在学校教师理论认识层面的内容,适合工作岗位实际需要的教学内容严重缺乏。四是教学环境无实质改变,即使教学场所从学校搬到企业,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融合得仍然不够紧密。五是缺乏校企共同考核的标准。学校考核与企业考核仍旧是“两张皮”,没有校企共同考核的标准与体系。总之,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现代学徒制还存在重形式轻内容、重跟风轻落实等方面的问题。

二、民办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跨界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

目前,民办高职院校产教跨界融合过程中,因为校企双方缺乏跨界融合的理念,职业形态供需矛盾突出,所以还存在着“两张皮”的难题。解决校企深度合作、产教跨界融合“两张皮”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全面构建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特点的现代学徒制,因为现代学徒制不但是一种产教跨界发展、校企深度融合的“双主体”精准育人管理模式,而且学校与企业的责任、权利关系非常清晰,学生学徒的“双重身份”也非常明确。这种“双主体”跨界办学、“双场所”跨界培养、“双身份”跨界学习等重要特征,不但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产教跨界发展、校企精准育人”的理念与特点,而且形成了宏观(产教跨界融合)、中观(校企跨界育人)和微观(工学跨界结合)三个层面精准匹配的制度体系。产教跨界融合的理念对于现代学徒制全面突破民办高职院校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度框架,破解产教融合“两张皮”这一棘手问题非常有利。

(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

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的理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是跨界思维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都非常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重要作用,他们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对人类发展的历程进行了全面审视,明确地指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当然,这种结合既可以是教育者与生产者劳动的结合,又可以是生产劳动与科技文化知识的结合,还可以表现为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结合。所以,现代学徒制人才跨界培养模式微观层面的“工学跨界结合”,其实就是一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当代职业教育领域中的典型表现。

(二)组织合作理论

从组织合作的概念看,现代学徒制是学校与企业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相互配合的联合行动。所以,现代学徒制人才跨界培养模式中观层面的“校企跨界育人”,其实就是组织合作理论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典型表现。高职院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重任;企业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还要承担股东、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等各种法律责任与社会责任。两个组织虽然在校企合作中承担的责任不同,但正是这种互补性凸显了“校企跨界育人”的巨大潜在价值。校企之间这种通过合作培养人才、合作开发科研成果来共同分享收益的行为,是一种“共创共享型”合作。

从现代学徒制人才跨界培养模式宏观层面的“产教跨界融合”来看,“产教”相关主体的合作要取得成功,必须满足以下四个条件:一是产教跨界融合的各方必须具有共同的目标。二是校企跨界育人的各方必须达成统一的认识,形成合作的规范。三是工学跨界结合的各方之间必须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四是产教跨界合作主体之间要具有合作赖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三)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来的著名理论。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知识,通过整合、迁移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是一种理解性学习,特别强调学习与工作过程中不同主体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所以,学习者在建构自己知识结构的过程中,就必须在自己已有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一个新知识与旧经验之间循环往复、双向互动的环形通道,在不断尝试与探索中实现新知识的构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现代学徒制的教学与学习活动带来了非常积极的影响和启示。我们的产教跨界融合、校企跨界育人、工学跨界结合的育人理念就是在该理论的启示下形成的。所以,现代学徒制人才跨界培养模式下的教学改革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从学校自身不断改革教学方式,持续改善自身教学环境。二是学校积极开拓教育场所的外部边界,精心选择与合适的企业进行合作,使學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能够融会贯通,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三、民办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跨界培养中的创新对策

基于“产教跨界发展、校企精准育人”视角,针对民办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跨界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对标当前职业教育“复合型、创新型、发展型”人才培养目标,笔者创新性地提出民办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跨界培养的“三双重”跨界对策与“六精准”跨界对接路径。

(一)“三双重”跨界对策

1.“双主体”跨界办学,从宏观上解决“产教跨界融合”难题。“双主体”跨界办学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双主体合一”型跨界办学,即民办高职院校主要由企业主导、跨界办学,作为办学主体的集团具有“企业”与“学校”的双重身份与双重责任。二是“双主体分置”型跨界办学,即民办高职院校主要由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同举办,学校与企业都是办学的主体,学校由学校主管,专业开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都由企业主导,校企“双主体”之间在教育、教学、育人、就业等方面共同推进、共同治理。无论是“双主体合一”型,还是“双主体分置”型的“双主体”都可以充分、有效地发挥不同主体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利用不同主体的教育资源。

在当前,只有体制机制相对灵活的民办高职院校才可以做到“双主体”地位平等、“双主体”共同参与、“双主体”深度融合、“双主体”共同培养人才,“双主体”共享办学收益。从“产教跨界发展、校企精准育人”视角看,民办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双主体”跨界办学是一种产教跨界融合、校企深度合作的新型办学模式,可以从宏观上解决“产教跨界融合”的“两张皮”难题。

2.“双场所”跨界培养,从中观上解开“校企跨界育人”症结。“双场所”跨界培养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双场所合一”型跨界培养,即学校把上课场所搬到企业,企业则把生产线搬进学校。学生无论是在学校上课,还是在企业实践,都可以实现“理论学习场所”与“生产实践场所”合一。虽然学校与企业在人、财、物等方面投入的成本很高,但这种做法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一种最适合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模式。二是“双场所分置”型跨界培养,即学校提供非常好的“理论学习场所”,并在AI、AR、VR、MR等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的支持下,学生完全可以在模拟场景下完成“生产实践”;企业则提供非常好的“生产实践场所”,让学生在模拟“生产实践”的基础上,由企业导师带领学生体验真正的“生产实践”,学校与企业在“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两个场所之间交替进行人才培养。这种做法学校与企业投入的成本相对低一些,但却可获得与“双场所合一”型跨界培养模式同样的效果。

从“产教跨界发展、校企精准育人”视角看,民办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双场所”跨界培养是一种产教跨界融合、校企深度合作的新型培养模式,可以从中观上解开“校企跨界育人”中学校跨界困难重重的症结。

3.“双身份”跨界学习,从微观上突破“工学跨界结合”难点。“双身份”跨界学习主要是指现代学徒制的学徒既是学校的学生,也是企业的员工,学校招收的学生要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企业招收的员工必须到学校参加理论学习。但是,现在国家政策只是做到了“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这个环节,还没有放开“招工即招生、入厂即入校”这个环节。所以,笔者认为只有真正打通这两个环节,实现“入学即入厂、入厂即入学” 之后,才能真正激活学校、企业、学生和企业员工的积极性,现代学徒制才会蓬勃发展起来。从“产教跨界发展、校企精准育人”视角看,民办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双身份”跨界学习是一种产教跨界融合、校企深度合作的新型学习模式,可以从微观上突破“工学跨界结合”的“终身学习”与“跨界学习”难点。

不过要真正实现“双身份”跨界学习,必须拥有由学校与企业结合起来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体制完善的管理团队。这个管理团队的核心成员主要由学校负责人、企业负责人、主管教学的领导、主管生产的领导、主管人事的领导组成,并成立“双主体”跨界管理委员会,在委员会下设置招新部、开发部、质监部等三个主要管理部门。招新部由学校招生部门和企业人事部门的成员组成,主要负责现代学徒的招生(工)策划、宣传、遴选等工作。开发部由学校教务部门和企业产品研發、市场开拓等部门的成员组成,主要负责专业开发与产品开发。质监部由学校教务部门和企业质量监控部门的成员组成,主要负责现代学徒制的教学质量监控、学生学习质量监控、学徒生产实践质量监控。三个管理部门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质监部把存在的问题反馈给招新部、开发部,招新部针对存在的问题完善招生与招工方面的工作,而开发部则针对存在的问题完善专业开发与产品开发的内容,从而形成扁平、高效,快速反应、针对性强的管理团队。

(二)“六精准”跨界对接路径

1.招生招工精准对接,组建校企跨界育人的专班。招生招工精准对接是民办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保障。招生招工精准对接是指学校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平台的作用,通过校企联合招生,让企业参与学校选拔学生的工作,实现招生招工一体化,组建校企跨界育人、精准育人的班级。在实际操作中,还可以为这个“专班”配备一名项目经理,该项目经理不但是企业的导师,而且赋予其组建核心教师团队的权利。项目经理不但要与学校的教师一起,针对学徒制的特点设置体现“以学徒为中心”、突出学生动手能力的课程体系,开发适应企业岗位需要的课程内容,而且要积极配合学校与企业的辅导员,做好“专班”的学生管理工作,包括晨练、早会、日常行为、岗位管理、宿舍管理等工作,充分体现校企“双主体”跨界育人、“双场所”跨界培养,学生(学徒)“双身份”跨界学习的新模式。

这种“三双重”跨界策略要求学校、企业与学生(学徒)签订三方协议。这一方面是确保学生(学徒)可以拥有“双身份”,在校企之间进行跨界学习;另一方面是确保学生通过校企“双主体”跨界育人、“双场所”跨界培养之后,以“准职业人”的身份轻松进入企业相应岗位实习与就业。虽然“专班”学生的入学选拔考试比较苛刻,但都是校企“双主体”通过企业宣讲、学生报名、学校笔试、企业面试等程序选拔出来的,招生招工精准对接的选拔机制,确保学生进专班即是进企业,为学生铺就 “阳光”的就业之路。

2.教学生产精准对接,优化人才跨界培养的环境。教学生产精准对接不仅是推行现代学徒制“工学跨界结合”改革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中心环节,更是实现“产教跨界发展、校企精准育人”的关键所在。教学生产精准对接是指学校的教学环境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的精准对接,主要包括理论学习与岗位实践精准对接、专业课程与生产实践精准对接、实验实训与顶岗实习精准对接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3.课程岗位精准对接,体现人才跨界培养的标准。课程岗位精准对接是保证民办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精准育人”的核心与关键。课程岗位精准对接是指课程设置必须与岗位需求精准对接,课程内容必须与职业标准精准对接,学历证书必须与职业资格证书精准对接,把岗位需求与职业标准全面落实到课程中去。这就需要跨界办学的“双主体”根据地方产业发展的方向与需求进行课程设置。由学校教师、企业导师、行业专家等人员,根据学生(学徒)的职业要求、岗位要求、工作要求等,对课程设置问题进行集中研究、商讨,对课程内容进行不断修订、完善。在课程内容中全面融入职业道德、职业品质、职业意识、职业行为等方面的重要内容,保证课程设置符合岗位需求、课程内容融入职业标准,真正体现现代学徒制重技能、重实践、重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才培养特点。

4.专业产业精准对接,把握人才跨界培养的方向。专业产业精准对接是保障民办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精准育人”的重要航向。要实现人才跨界培养的稳健发展,就必须保证现代学徒制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精准匹配,根据产业目录、产业布局进行专业建设。专业产业精准对接是指学校的专业设置必须精准把握产业发展的方向,确保专业设置的方向与产业发展的方向精准对接、专业建设的内容与产业发展的需求精准对接。具体来说,最为关键的就是学校要主动与企业对接人才培养、对接专业设置、对接地方产业、对接项目开发、对接社会服务、对接实习基地,确保学校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协调跨界办学的校企“双主体”在现代学徒制方面的沟通与合作,并密切关注地方产业对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服务人才等方面的需求。

只有对跨界办学的“双主体”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之后,才能做出前瞻性的专业设置决策。学校可以基于自己的优势专业,通过对区域经济产业链中实力强、影响大的企业进行调研,准确把握产业发展大势,再通过校企跨界办学“双主体”的洽谈沟通,根据当前企业最紧缺的人才,合理布局,深度合作,组建专班,按照现代学徒制的模式去培养紧缺人才、急需人才。当然,还要把地方政府未来的发展规划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考虑进来,确保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在跨界调研的基础上,实现专业方向和建设内容与产业的未来发展精准对接,沿着正确的方向稳健前行。

5.校企考核精准对接,确保人才跨界培养的成效。校企考核精准对接是检验现代学徒制“产教跨界融合”“校企精准育人”“工学跨界结合”等方面成效的重要环节。校企考核精准对接是指学校考核与企业考核精准对接。这种精准对接下的考核主要由跨界办学的“双主体”领导下的质监部负责实施,学校教师、企业导师共同完成。学生(学徒)最终的考核成绩主要由校内学习成绩、企业实践成绩、职业技能证书三个部分组成。考核内容分为校内和企业两部分。其中,校内考核包括理论成绩和实验实训成绩,企业考核包括生产线技术考核和生产管理考核。同时,对学生(学徒)进行多元化评价。评价也分为校内和企业两部分。其中,校内是“课堂评价+期中评价+期末评价+学年评价”,企业是“小组成员评价+企业导师评价+管理部门评价”。

6.校企管理精准对接,打造校企跨界发展命运共同体。校企管理精准对接是保证民办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顺利推行的前提和基础。校企管理精准对接主要包括“双主体”跨界办学的管理者、管理模式、管理过程、管理内容等方面的精准对接。在这些精准对接中,最为关键的是“双主体”跨界办学管理者的精准对接,即学校的管理者必须深入了解企业的管理理念、管理过程,以及在岗职工的管理方法、管理方案等具体内容;企业的管理者也必须深入了解学校的管理理念、教学管理,以及在校学生的学习情况、管理措施等具体内容。

校企管理精准对接还要求校企双方按照信息共享、资源共用、目标同向、主体同行,围绕人才培养,凸显跨界理念的“双主体”跨界办学管理模式,保证招生/招工、协议签订、上课上班、教育教学、生产实践、考核标准、毕业/就业等管理过程的精准对接,保证理论教学、模拟实验、企业实训、顶岗实习、生产实践、职业素养、校企文化、工学交替等管理内容的精准对接。实践证明,只有校企双方从管理人员、管理模式、管理过程、管理内容等方面实现精准对接,才能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实现校企合作双赢。

[参考文献]

[1]李国年,谭晓春,肖昊.高等职业教育跨界发展决策支持系统的知识融合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0(10):84-91.

[2]胡英芹.现代学徒制推进高职“双主体”校企协同育人[J].中国高校科技,2019(S1):76-78.

[3]张康之.走向合作制组织:组织模式的重构[J].中国社会科学,2020(1):47-63+205.

[4]冯仰生.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的现实困境与保障机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6):84-87.

[5]杨玉辉,董榕,张宇燕,等.基于虚拟现实的远程教学空间的创建与应用——以哈佛大学与浙江大学的跨国VR远程教学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9(11):87-93.

[6]张献奇,王彦平,钱志伟,等.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双身份、双交替”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9(3):124-127.

猜你喜欢

民办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
略谈RBAC在民办高职院校人事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生源危机形势下民办高职院校转型发展思考
民办高职院校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实践研究
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对职后培训激励制度分析
“互联网+”时代民办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教育的探析
建立健全民办高职院校师德师风长效机制
现代学徒制在创新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
现代学徒制在经管专业的实践应用与探索
利益相关者视域下有色金属行业现代学徒制长效推广机制的构建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