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的成效、问题及对策
2021-02-04梁海兰赵聪李焱
梁海兰 赵聪 李焱
[摘要]省域职业教育学分银行是我国学分银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上海、广东、重庆、山东等地的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践运行中依然面临需求调研不充分、制度不健全、定位不清晰、公信力不强、业务活跃度不高等问题。为此,文章提出加强对学习主体的需求调研,有的放矢地开展省域学分银行建设;强化顶层规划设计,构建系统性的支持制度;运用区块链技术构建省域职业教育学分银行,注重不同省域之间学分银行的协同联系;构建学分互认机制,制定统一的标准体系,扩大成果认证范围;完善学分银行的服务机制,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学分银行的服务能力,以有效推动我国学分银行建设。
[关键词]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学习成果认证;建设成效;资历框架
[作者简介]梁海兰(1986- ),女,内蒙古包头人,重庆商务职业学院,讲师,硕士;赵聪(1985- ),男,山东滕州人,重庆商务职业学院,讲师,硕士;李焱(1974- ),男,重庆人,重庆商务职业学院,教授,硕士。(重庆 40133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重庆市教委科技项目“高职院校深化校企三方联动服务重庆科学城建设路径研究”(项目编号:KJQN201904405)和2019年重庆市教研教改课题“基于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施研究——打造《餐饮服务与管理》金课”(项目编号:19349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02-0019-08
省域职业教育学分银行作为我国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的关键一步,对于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普职衔接、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学教育互通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省域职业教育学分银行的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尤其是上海市、广东省、重庆市以及山东省等地在学分银行建设上走在前列,但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难题。鉴于此,本文总结了我国省域职业教育学分银行的建设成效,深入分析了内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的有序运行。
一、我国省域职业教育学分银行的建设成效
(一)上海市构建了全国首家区域性学分银行
2012年7月,上海市教委发布了《关于成立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的通知》,随之建立了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成为全国首家区域性的学分银行。上海市学分银行是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办的,具体运行工作由上海开放大学承担,并且成立了专门的学分银行管理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为学分银行的构建和运行提供指导和咨询服务。学分银行建设、运行和业务拓展所需经费都由上海市政府承担。上海市学分银行以“创建人才培养‘立交桥,满足学习者终身学习的需求”为宗旨,其主要服务对象是上海市的学习者,主要提供学分认定、积累和转换以及学习成果认证等相关服务,包含了学历教育、职业与培训和文化休闲教育这三大板块。
上海市学分银行作为全国首家区域性学分银行,自建设运行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没有同类学分银行实践经验可借鉴的前提下,上海市学分银行按照顶层设计、分阶段实施的原则,不断进行区域性学分银行的探索和实践。
首先,建立了覆盖全市范围、十分高效的服务体系,为不同类型学习成果之间的相互转换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上海市学分银行建立了涵盖全市所有高校的68个网点,专门面向校内学生开展业务,并下设覆盖全市各个区的19个学分银行分部,向社会上的学习者提供服务,搭建了比较全面的服务体系。其次,建立了各类学习成果之间互相转换的标准体系,为各高校之间的学分转换提供咨询和指导,并为学分转换提供质量保证服务。上海市学分银行组织相关专家根据不同专业组建专家小组,按照不同高校的课程结构、教学目标和教学具体内容,制定课程学分的认证标准,形成了16套学历教育学分转换的标准手册。对于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之间学分的转换,专家小组按照相关要求,对非学历教育的内容和学历教育的课程内容进行比较和认定,制定了涵盖50个本专科专业和425个非学历证书的学分认证标准,打破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学分认证存在的壁垒。再次,完善了各类学习成果之间的转换制度。上海市学分银行组织各高校和教育培训考试机构按照学分标准制定相关课程,并发布在学分银行网站上,形成全市各高校和其他类型教育培训机构之间的学分转换机制。最后,拓展了学分银行的服务对象。上海市学分银行为每个学习者建立了唯一的学习账户,形成个人学习档案,积累学习者所有类型的学习成果,为学习者获得學分提供成绩证明。2020年4月底,上海市学分银行已经建立了385万个学习者账户,积累的学习成果已经超过7734万条,并为超过9.1万人提供学分转换服务。
(二)广东省构建了依托“一网一库三平台”的学分银行
广东省是国家进行教育体制改革的试点省,2012年广东省提出构建学分银行的制度构想,2015年正式开始学分银行的建设工作。2015年7月,广东省教育厅颁布了《广东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设工作方案》,明确规定了学分银行建设目标、原则、模式、步骤和相关的保障措施。该方案规定了学分银行的管理和执行机构为学分银行管理中心,并将该管理中心挂靠在广东开放大学。2016年,学分银行管理中心将广东开放大学作为第一个试点单位,开启了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和转换工作。2017年3月,由广东开放大学牵头,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全力支持,其他100多个单位合作研讨,200多位专家审定的《广东终身教育资历框架等级标准》发布,成为我国第一个地方资历框架的等级标准。该标准包括7个等级,每个等级都从知识、技能和能力三个方面进行详细的指标设计,为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其他类型的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和转换提供参照标准,有助于各级各类学习成果之间实现互通互认。
广东省学分银行的具体工作由学分银行管理中心负责,广东省教育厅负责学分银行的主办和监督,省政府相关部门负责参与学分银行的建设工作。目前,广东省学分银行已经初见成效,初步建成了“一网一库三平台”,即建立了一个学分银行门户网站(www.cbgd.cn)负责公开所有与学分银行相关的信息,一个资历成果档案库负责收集学习者的学习信息,并建立了学分银行服务平台、工作平台和“广东学银”的微信公众号。
(三)重庆市构建了以职教资历框架为基础的学分银行
重庆市的学分银行建设工作于2013年开启,由重庆市教委委托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开展先期探索工作,2016年成立了重庆市职业教育大数据应用研究院,下设学分银行管理中心,2019年重庆市学分银行正式成立。经过多年的建设,重庆市学分银行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首先,构建了职业教育与培训资历框架,为职业教育与培训成果提供统一的、可比较的资历等级和标准,创造性地提出了包括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四个维度的评价指标。其次,开发了专业建设的具体方案,建立了符合社会大众需求的大数据平台。大数据平台会定期收集各类招聘信息,对照职业院校所设置的专业,形成具有针对性的分析报告,为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提供参考。与此同时,大数据平台还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推送服务,根据学习者的需求为其推送合适的职位信息,学习者可以通过手机端查询。目前重庆市大数据平台的数据分析总量已经超过7亿次,分析结果已经在本市内的10余所高职院校开展应用。再次,开展了依托区域资历框架的课程建设工作。对照职教资历框架的资历等级和相应标准,将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四个维度的指标转化为相应的学分,并针对这些学分的要求设计相应的培训课程,促进课程建设与资历框架的对接,实现能力需求与课程设计的深度融合。最后,建立了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学分银行服务系统。重庆市学分银行的服务体系分为两个层级,第一个层级包括学分银行管理中心和重庆广播电视大学,是学分银行的内部服务体系,第二个层级是学分银行在重庆市各个区建立的学分银行分中心,是学分银行的外部服务体系。截至目前,重庆市学分银行已经建立了18个分中心,为广大学习者进行学习成果认证、积累和转换提供了便利。当前,重庆市的学分银行已经开展了6个批次的建档工作,累计建立终身学习档案52万余个,登记在册的学习成果超过170万个,进行各类学习成果的转换1000多次。而且在疫情期间,学分银行联合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共同开展学习强国的学习成果认证工作,为企事业单位人员开展继续教育提供便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山东省构建了依托数据治理的学分银行系统
2016年,山东省基于数据治理框架开发的学分银行信息系统已经正式上线运营,实现了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成果互认和转换。在构建学分银行信息系统时,山东省学分银行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制定了符合山东省学习者需求的数据治理战略和目标。山东省学分银行的數据治理战略定位于学习成果认证、积累、转换等数据的收集与应用,也涵盖了对学习用户基础数据的管理,山东学分银行的信息管理系统支持万人同时在线,为学分银行的正常运转提供了保障。其次,构建了层次分明的数据治理计划,包括依托山东开放大学构建学习成果认证中心,在联盟院校设立学分银行分支机构,并在各个区域建立服务网点,将每个层级的数据都纳入数据治理计划中。再次,建立了学分银行的信息管理系统。依托“互联网+”构建学分银行信息管理云平台,并建立了责权分明的组织架构体系。其中,决策层包括学分银行管理委员会和数据治理委员会,主要负责学分银行的顶层设计工作;管理层包括学分银行管理中心和数据治理办公室,负责学分银行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与运行;运行层包括学分银行管理中心、分中心和认证网点以及数据治理协作组,主要面向广大学习者开展窗口业务;监督层包括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主要发挥对学分银行的监督作用;此外,专家支持层由相关专家组成,主要负责解决学分银行数据治理过程中的难题。最后,建立了学分银行的评估机制,要求学分银行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学分质量,提升学分银行的数据价值。
二、省域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需求调研不充分:对社会大众的学习需求缺乏全面的了解
首先,当前我国现有的省域学分银行在建设过程中往往更倾向于在校学生和在职学习人员这两类受众,而对于职业农民、进城务工人员以及退役军人等其他类型的受众需求重视程度不足,对这些群体的需求缺乏充分了解。除此以外,各省市在学分银行建设上对于老年群体的学习需求普遍缺少关注,文化休闲类的教育项目较为稀缺。尽管上海市学分银行在服务老年群体方面获得了一定的经验,但大多数省域学分银行在服务老年群体方面有待改进,尤其是缺乏对老年群体的需求调研。其次,由于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省域学分银行与国外学分银行的对接不畅,难以满足社会大众跨境进行学习成果评价的需要。部分在境外进行学习的社会大众,回国之后很难认证自己的非正式学习成果,同时在省域学分银行认证的学分也很难在境外使用,这种现状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我国人才的跨境流动。最后,很多省域学分银行仅仅能够满足学习者的基本需求,而难以满足其拓展需求。依托省域学分银行,大部分学习者能够在本省市范围内根据自身特点自主学习,并获得相应的学习成果认证,这不仅有效提升了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有利于贯彻落实终身学习的理念,还有助于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之间的相互衔接与沟通。然而,针对学习者的拓展需求,省域学分银行还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对于学习者而言,他们不仅需要享受优质的教育服务,还需要丰富的学习资源、优质的就业机会、顺畅的职业生涯发展渠道等。目前,学习者的拓展需求尚未受到省域学分银行的重视,也缺少与此相关的服务。
(二)制度不健全:学分银行相关的基础性制度和政策缺位
首先,国家顶层设计层面的政策和法律法规缺位。对于省域学分银行建设工作,很多国家教育政策文件都有所提及,但这些政策文件更多停留在宏观层面,为各省市学分银行建设提供方向性指导,但对于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操作细则缺乏相关的规定,导致各省市在学分银行建设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其次,各省市学分银行建设管理架构多样化,无形中增加了省域学分银行的对接难度。目前,各省域学分银行的主管部门是由每个省自主决定设立的,上海市学分银行的主管部门是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广东省则由教育厅负责学分银行的主管工作,重庆市和山东省的学分银行则由学分银行管理中心直接负责。组织架构的差异容易导致省域学分银行之间的对接和沟通工作存在困难。再次,地方性的政策法规建设略显滞后,亟待完善。例如,广东省已经将资历框架的建设工作纳入《广东省职业教育条例》,为职业教育成果的认证、积累和转换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持,但还缺少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方面的配套法律法规。最后,很多省市尚未推行完全学分制。完全学分制是实施学分银行的基础,虽然上海市、广东省、重庆市的学分银行都建立了学分转换的标准体系,但上海市制定了更加详细的各院校、机构之间学分转换的标准,而广东省和重庆市的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尚未进行这方面的标准研究。这就导致很多学习者虽然可以从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兑换一定的学分,但这些学分很难转换成具体院校或教育机构的学分,最终造成省域学分银行流于形式,资历学分缺乏通用性。
(三)定位不清晰:学分银行的建设目标和定位不清晰,各省市缺乏协同合作机制
首先,各省市对于学分银行的内涵概念缺乏统一的认知。部分省域学分银行命名为终身教育学分银行,而不使用职业教育学分银行的名称,但实际的功能却主要面向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并且在构建资历框架时,没有按照各种教育类型进行区分,评价标准也比较模糊,由此导致省域职业教育学分银行缺乏明确的定位,直接影响学分银行的建设效能。其次,省域职业教育学分银行缺乏长期的发展规划。部分省域职业教育学分银行的建立只是为了解决当前学分认证、积累和转换存在的问题,并未设立一个长期的发展规划。再次,省域职业教育学分银行的建设目标不清,导致社会大众对于学分银行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功利性。其中,一部分社会大众未能意识到学分银行对其终身教育的促进作用,只是简单地将学分银行理解为用学分兑换证书的机构,这种片面化的理解不利于学分银行的推广实施。最后,学分银行与资历框架之间的关系有待厘清。很多省域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将资历框架和学分银行混为一谈,或者认为资历框架只是学分银行运行的参照标准。还有部分学分银行仅仅注重对学分的认证、存储和兑换,对于学分银行的其他功能不够重视,很难实现打破各级各类教育之间壁垒的目标。
除此以外,各省域职业教育学分银行之间缺乏协同合作机制,具体表现在:其一,省域职业教育学分银行之间相互割裂。上海市、广东省、重庆市、山东省的职业教育学分银行都是各自为政,每个省域职业教育学分银行都有各自的运行体系,只在区域内部封闭运行,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合作。这种情况下,很难实施统一的评价标准,每个区域的学分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使用,有悖于我国建设学分银行的初衷。其二,省域职业教育学分银行的体系性较弱。省域职业教育学分银行理应建立一个能够覆盖所有行业岗位的学分体系,而现有的学分银行所能覆盖的行业岗位有限,很多岗位资质缺乏评价标准,与此相关的学习需求也难以得到满足。
(四)公信力不强:学分银行下属机构职能复杂,学分认证积累的结果缺乏公信力
以上海市、广东省、重庆市和山东省为代表的省域职业教育学分银行为了方便用户,都建立了多个层级的下属职能部门和网点。这些下属机构职能复杂,既要承担学分评定标准的制定,又要负责学习者的学习成果认证和录入工作,还要负责信息平台的定期维护。下属主体分别扮演多重角色,职能有交叉的部分,容易产生比较复杂的利益纠纷,会直接影响学习成果认证、积累和兑换的效率。另外,现行的职业教育学分银行的审批机制是由基层网点逐级审批上报,学分银行的管理中心负责最终的审核工作,影响到学习成果认证的效率。同时,各省市对于学习成果的认证标准不能统一,也使学习成果认证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下降。需要强调的是,职业教育学分银行的认证结果公信力不足,还与社会大众对于学分银行的认识不够深入密切相关。学分银行的概念出现在大众视野已经有十余年的时间,众多学者针对这个课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然而,由于宣传力度不足,广大一线教师、行业企业员工、各类媒体以及普通学习者对这些研究成果并未充分了解,学分银行的影响力有待提升。此外,部分院校对于学分银行存在消极态度,缺乏参与学分银行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社会大众对学分银行的价值判断,从而对学分银行学分认证积累的结果缺乏信心。
(五)业务活跃度不高:学分银行功能不健全,机构和个人用户的参与积极性不高
当前,大多数省域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已经开始正常运转,但从实际情况看,学习者账户的存量有限,增量不足,机构和学习者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学分银行的业务办理活跃度不高。究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首先,学分银行所涉及的个人信息比较敏感,信息平台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职业教育学分银行的个人学习账户需要录入个人的真实身份信息,并與公安机关联网识别身份,包括学习者的姓名、性别、生日、手机号码、家庭关系等敏感信息。但是,学分银行的信息平台缺乏有效保护个人隐私和个人数据的安全手段,学习者会因为个人信息容易泄露而选择不建立学习者账户。其次,个人账户内的学习档案可追溯性不强。职业教育学分银行所涉及的学习成果种类多样,包括学历教育成果、职业技能培训成果、非正式学习成果等。要通过学分银行实现这些学习成果之间的衔接和沟通,必须将每个学习者账户中的学习成果完整、真实、有效地记录下来,形成终身有效的学习档案。但是,当前各区域之间的学分银行存在壁垒,很难实现学习档案的可追溯性。再次,很多省域学分银行尚未与外部学习平台建立相对接的信息化平台。学分银行与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之间缺乏合作机制,学习成果难以互认。并且,由于学分银行的功能不健全,学习者只能通过学分银行进行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与转换,难以获得其他与学习成果相关的课程信息。尤其是那些将要毕业的学生,开设学分银行账户与毕业缺少关联性,导致部分学生对学分银行失去兴趣。同时,针对学分银行缺乏相应的奖励机制,无法从根本上调动机构和个人用户积极获得学习成果,一些学习账户建立之后很容易进入“休眠”状态,即便激活账户的学习者也很难坚持进行学习成果的认证。最后,学习成果存入学分银行之后,短期内无法转换为证书或者学分,学习者容易感到倦怠。时间越长,学习者的积极性就会越低,学分银行会成为只有储蓄功能,但缺乏兑换体系的“储蓄所”。学习者的学分也会成为无法兑换成相应学历或者证书的“死期存款”。长此以往,省域职业教育学分银行会面临缺乏流通的窘境,难以维持学分银行的持续长远发展。
三、加强省域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对学习主体的需求调研,有的放矢地开展省域学分银行建设
各省市在加强学分银行建设的过程中,首先应对职业教育学习主体的需求实施调研,明确功能需求相关的,如学分银行面向的群体类别、群体数量、群体需求的差异、学习成果认证的种类、服务类型等,并根据广大学习者的现实需求,强化职业教育学分银行的服务供给,保障供需匹配,促进学习者建立学分银行账号,并进行学分认证、积累和兑换的活动。调研对象深层次的需求是促进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开展需求调研的具体对象包括政府机关、教育与培训机构和广大学习者。针对政府部门,应了解他们对学分银行的发展期待,了解他们对于学分银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实现各级各类教育融通以及提升区域公民素质等方面的深层次需求;针对教育与培训机构,应了解他们对于学分银行实现区域教育资源共享、各类教育之间的衔接和沟通以及利益分配等方面的深层次需求;针对学习者个人,应当了解他们对于学习成果认证类型、兑换方式以及成果去向等方面的深层次需求。只有将这些深层次的需求汇总到一起,才能明确社会大众最需要学分银行提供的服务类型,在学分银行的建设过程中才能目标精准、有的放矢地聚焦各种问题,最终满足政府在公共服务和公共政策方面的宏观需求,满足教育机构在利益分享过程中的中观需求以及学习者在学习成果转换过程中的微观需求。这种需求调研不仅应该在学分银行建设之前进行,而且还应该定期开展。通过定期的需求调研,充分发现省域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且将定期需求调研的结果运用到省域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的持续改进中,保障学分银行发挥“立交桥”的作用,增加学分银行的承载量。
(二)加强学分银行的顶层规划设计,构建系统性的支持制度
首先,完善与省域职业教育学分银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国家层面推进“国家资历框架法”“终身教育条例”“继续教育法”等法律条文的制定工作,同时根据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制定省级学分银行的建设法规,为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和完全学分制的推行奠定良好的法律基础。其次,建立“国家级—省级—地市级”的三级领导机制。将省域职业教育学分银行的领导权交给各层级的教育部门,具体运行的事务由学分银行管理中心主要负责。学分银行管理中心要对下级的网点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划分各网点的管理职能,并建立各部门之间的协同管理机制。再次,在省域学分银行建设过程中,总结地方试点的成功经验,做好各省域职业教育学分银行之间的衔接工作,各省域职业教育学分银行之间要建立定期沟通交流的机制,将学分认证、积累和转换的规则统一化,增强各省域资历学分的通用性。最后,完善省域职业教育学分银行的系统性支持制度,为学分银行建设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与资历学分相关的高质量课程、充裕的经费以及完善的数据系统。各省域学分银行的衔接与沟通需要以完全学分制为基础,打破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壁垒,用统一的资历学分来衡量学习者的学习成果,保证学习者各种形式的学习成果都能兑换为资历学分,并最终获得相应的学历提升或职业资格证书。
(三)基于区块链构建省域职业教育学分银行,注重不同省域之间学分银行的协同联系
区块链技术是由一些区块组成的链式结构,能够从技术层面保证数据安全,防止篡改,从应用层面鼓励全民参与学习成果认证,解决信任缺失的问题,达到去中心化的目标。区块链技术将为省域职业教育学分银行提供更为可靠的技术,每个人的学习账户、学习成果认证和积累的过程以及相关的数据都可以录入区块链,从根源上解决学分银行的数据安全隐患问题。建设省域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应充分运用区块链技术,建立基于区块链的学分和学习成果大数据体系,将学习成果分布式存储,在保证信息存储安全的基础上实现每位学习者的学习成果在各个省域学分银行之间通用,促进各省域学分银行实现资源共享、信息沟通。除此以外,为了提升学分银行的通达性和适用性,应加强省域职业教育学分银行的协同联系。首先,省域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在发展过程中要考虑本区域已有的学分银行建设情况,与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和社区教育学分银行进行协调。不同类别的学分银行要进行沟通交流,共同探讨合作方案,为日后建立国家层面的资历框架打好基础。其次,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应成为职业教育学习成果与学历教育成果之间进行转换的“立交桥”。学历教育的学习成果一直要求比较严格,对于职业教育类的学习成果有一定的抵触心态。如何通过构建职业教育资历框架提升职业教育学习成果质量,打破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之间的壁垒,是职业教育学分银行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最后,不同省域之间的学分银行应开展广泛合作,以满足学习者跨省域进行学习成果认证的需求。加强职业教育学分银行的资源整合,尤其是在机构设置、学分兑换流程以及实际运营方面,职业教育学分银行要强化区域间的协同联系,鼓励不同省域的学分银行形成区域联盟,在互相沟通与合作的过程中协同发展,共同提升省域职业教育学分银行的建设水平。
(四)构建学分互认机制,制定统一的标准体系,扩大成果认证范围
首先,应强化完全学分制的建设。当前,我国学分互认主要依靠资历框架和资历标准,但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内部学分与学分银行认证的学分之间,缺少互认的机制。这就需要学分银行与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之间形成学分联盟,签订学分互认的协议,强化完全学分制的建设。其次,参照区域资历框架提升课程学分的质量。区域资历框架从知识、技能和能力三个维度对每个级别的资历应达到的学分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因此区域资历框架是学分互认和转换的基础。为了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学分银行需要根据区域资历框架的標准来制定一系列的课程,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并通过提升每门课程的质量来提升学分的质量和社会认可度。最后,学分互认机制的实施需要完善相关的质量保障机制。当前,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各具特色,质量保障标准各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实施学分互认较为困难。只有将质量保障标准进行统一,才能更好地实现学分互认。同时,省域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应加强合作,针对同一专业、同一岗位的学分要求、课程要求和技能要求都应该制定统一的标准。这样不仅方便学分银行进行管理,还方便学习者跨区域流转。需要说明的是,这个统一的标准体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根据行业发展的前沿动态不断进行持续优化和调整。除此以外,学分银行还应扩大学习成果的认证范围,将非正式的学习成果纳入标准体系。要打破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正式学习成果与非正式学习成果之间的壁垒,应加快构建完整的评价体系,使在校学生的学分与社会大众获得的非正式学习的成果之间可以互换,最终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五)完善学分银行的服务机制,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学分银行的服务能力
首先,构建学分银行服务体系的层次机制。学分银行要对服务体系的层次进行梳理,明确每个层次服务体系的服务内容和权责。宏观上,学分银行的服务内容包括区域资历框架建设、资历标准构建、学习成果认证与转换,服务对象既有个体又有组织机构。这就需要学分银行明确每个层次服务体系的服务内容,避免各层次之间职责和权力划分不清。较高层次的学分银行服务机构需要在资历框架建设和资历标准构建方面投入更多精力,而贴近一线的基层学分银行服务机构应在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方面投入更多精力。其次,完善学分银行的功能机制。一是逐步健全学分银行的激励机制,促进组织机构和学习者积极参与学分银行的建设,并在学分银行的运行过程中发挥监督作用,定期对表现优异的工作者和组织机构进行表彰。二是针对学分银行建设构建相应的制约机制,可以将学分银行的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学校的定期考核中,鼓励校内学生积极参与学分银行建设。三是加快完善学分银行的保障机制,为学分银行的正常运转提供支持。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改变了社会的发展形态,在学分银行的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搭建包含移动终端、App和各类小程序等的学分银行服务平台,以方便学习者使用学分银行的个人学习账户。除此以外,还要建设大规模的数据库,将每个学习者的个人信息、学习成果、学习经历纳入其中,并且收录资历框架的所有标准体系以及相关的推荐课程,鼓励学习者使用个人学习账户。最后,不断进行信息技术的更新和服务系统的升级,为学分银行的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赵倩.学分互认区域比较与重庆策略选择[J].成人教育,2018(11):88-93.
[2]韩磊.学分银行数据治理框架构建与研究——以山东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为例[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3):24-28.
[3]李雪婵,赵斯羽,关燕桃.广东终身教育资历框架的实践和展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8):59-64+70.
[4]朱敏.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是技术技能人才终身成长的重要支撑[J].教育发展研究,2019(19):77-84.
[5]李明慧,曾绍玮.终身学习时代国家资历框架构建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0(2):2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