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境创设,合作引导,素质发展

2021-01-20林芳

教育界·A 2021年12期
关键词:课例研究核心素养小学数学

林芳

【摘要】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数学知识,而且应从教学课例着手,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现今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文章结合小学数学课例,提出了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课例研究

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各门学科都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小学数学亦是如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符合小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科素养[1]。本文以较为典型的课例为研究对象,希望可以增强研究的实践性,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学科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课堂课例的有效教学

“三位数乘两位数”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主要内容,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估算能力,而且要激发學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全新的教学背景下,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基本的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促进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为了达到这个教学目标,笔者采用情境教学法,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组建合作小组,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知识,最后进行巩固练习和课堂总结,分析成果,找出不足。具体的教学流程如下。

(一)情境创设,导入新知

师:同学们,北京是我们的首都,非常繁华,你们都想去吗?李老师从某个城市坐火车去北京,用了12个小时,火车的速度是145km/h,请大家计算此城市与北京的距离,你会列出算式吗?

生:145×12。

师:请大家估算一下两地的距离是多少千米?你自己有哪些想法呢?

生:我将145看作150,将12小时看作10小时,得出的结果是150×10=1500,两地距离大概是1500千米。

师:同学们进行了估算,那么两地的距离到底是多少呢?我相信同学们会有很多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于是顺利引入新知识“三位数乘以两位数”。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1.质疑讨论

师:在刚才的生活化情境中我们已经尝试解决了145×12的算式,那么解决方式对吗?请同学们说一说你会如何解答?

这时教师先通过估算的方式引导学生对结果进行检验,然后鼓励学生说一说自己估算的过程,再通过板书的方式展示自己估算的方法,确定大致的计算结果。同时,为了减轻学生独立思考的难度,可将学生分成小组,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发表自己的想法,并讨论哪种估算方式是最好的,取长补短,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评价:教师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可以顺利将估算的知识引入其中,引导学生感悟估算的重要性。

2.展示答疑

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然后学生进行讨论学习。

教师结合以前所学的旧知识,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三位数乘两位数”如何变为“三位数乘一位数”,或者转化成为整十的方式来估算,转变的重点是将“21”变为“20+1”,进而引出竖式的计算方式。

师:竖式计算就是“三位数乘两位数”需要重点讲述的内容,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114×21”竖式计算的过程(板书展示)。

师:同学们,你认为通过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与“两位数乘以两位数”有什么联系吗?

3.微课小结

根据“114×21”的课例,提前录制微课视频讲解知识,总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重难点知识[2]。首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依次乘三位数上的每一位数,所得数的末位要和两位数的个位对齐;其次,用两位数的十位依次去乘三位数的每一位,所得数的末位要与两位数的十位对齐;再次,将两次得数相加。

评价:用微课的方式对竖式计算的过程进行展示,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进行分析,可以让教学更加生动和形象,重难点知识更加突出,通过动静结合的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给学生美的享受,给学生带来启迪。

4.联系生活实际

通过教学,学生对“三位数乘两位数”已经有了全面的了解,这时就可以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帮助李叔叔解决问题。李叔叔要去市场帮公司采购物品,他需要买110本硬皮笔记本,每本11元,请大家帮李叔叔计算一下他需要花费多少元?他拿了1500元够使用吗?

这很明显是一个“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生活问题。教师先引导学生对生活化问题进行分析,然后让每位学生都列出算式计算,并让学生说出自己是如何计算的,巩固学生对算理知识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纠错提升

1.开展“做一做”的竞赛游戏,设计不同难度的计算题目,组织学生开展计算竞赛,竞赛结束后,说一说自己的算法。

2.参与“算一算”活动,帮助李叔叔算出最简便的计算方法。

3.开展“找一找”活动,此活动主要是针对课堂中出现错误的习题进行针对性练习,让学生自主观察并找到计算错误的原因,总结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规律。

评价:通过巩固练习与错题纠错,学生能够查漏补缺,找到自己的问题与不足,更好地将知识内化成为自己的素养,提高计算能力。

(四)教学总结与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笔者向学生展示了一道关于路程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口头列式并说出结果,帮助学生回忆并巩固了旧知识,再循序渐进地引出新知识,感受“时间×速度=路程”的数量关系。其次,课堂导入以后,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获取新的知识,让学生在质疑、讨论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对知识进行实践总结。再次,在课堂上进行巩固练习,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查,促使学生将知识内化成为自身的素养。通过导入、合作、巩固等学习流程,学生有效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相关知识。

本文的课例是“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并学会对新旧知识进行练习,顺利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在快乐的氛围中掌握计算的方法。

如果教师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照本宣科,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无法得到体现,主动探究的意识无法得到培养,也许可以掌握计算的方法,但是实现情感教学目标,养成估算的习惯是较为困难的。所以笔者在课例中设计了创设情境的导入方式,旨在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计算知识,更有利于学生计算能力的发展,助推学生学科素养的提高。

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可知,如果按照新课改的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进行计算方法的探究,那么学生探究的难度是较大的,无法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合作学习可以消除学生自主探究的无助感,帮助学生开阔思路,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最为重要的是合作学习的氛围较为轻松,符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更容易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结果证明,采用以上教学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显著提高了学生的计算兴趣,培养了学生一定的计算习惯,为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素养奠定了基础。

二、学科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构建

(一)数学抽象在课堂教学中的构建

数学抽象是小学阶段六大数学核心素养之一。因为小学生的年龄尚小,在学习抽象知识时存在较大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利用合适的方式引导学生建构数学抽象思维。

例如,在教学“认识周长”的相关内容时,“周长”属于抽象概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周长的四个要素进行了解,即封闭图形、外围、一周以及长度。教师应注意不要将“一周”和“周长”混淆。比如“让学生摸一摸练习册的周长”这句话便混淆了两个词,周长是一个数量,是不能只通过摸而得知的。采用这种对比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抽象的概念知识进行了解,发展他们的数学抽象思维。

(二)逻辑推理在课堂教学中的构建

小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教师应逐步引导学生将各个有关联的知识点进行串联,引导他们展开推理,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学“3的倍数特征”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对2和5的倍数特征进行回忆,并让学生进行报数游戏:学生拿着数字卡片排列站好,卡片上的数字是3的倍数的学生出列。并让学生对有关数字的规律进行分析,发现两位数中个位与十位的和均为3的倍数,从而引导学生推理出3的倍数特征,提高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

(三)直观想象在课堂教学中的构建

数学直观想象指的是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几何直观在数学课堂上的运用。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几何图形进行联想能够使他们进一步理解几何知识,如今发展学生的直观想象素养可以有效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际上,在小学数学中,图形知识占据较大的比重,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直观想象能力,对于学生后续学习几何知识有较大的意义。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相关内容时,为了打开学生的思维,教师可先利用多媒体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展现出来,以动画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分析图形,引导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进行联想,并让学生尝试画出平面展开图,再展示正确结果,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四)数据分析在課堂教学中的构建

数据分析即学生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后对数学现象的规律进行探究,从而逐步学习相应的解题技巧,提高数学思维能力,使学生愿意对数据进行探索,提高数学核心素养。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阅兵式的视频,将有关数据展示给学生,并提出问题:“阅兵式要求每分钟走116步,每步长75cm,平均一秒行进多少米?”让学生对真实的数据进行分析,在此过程中全面落实数据分析的素养。

(五)数学运算在课堂教学中的构建

数学运算能力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必备的重要能力,也是数学核心素养中最为关键的一项。学生在最开始接触数学时便已经在锻炼自身的数学运算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循序渐进地在教学各种运算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运算素养。另外,在数学运算过程中,估算知识是主要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是促进学生学科素养发展的基础。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和训练,让学生掌握估算的技巧,养成估算的能力,进而通过估算去解决实际问题。实际上,学生的估算能力是数学学科素养的主要体现。教师可在数学课堂导入的几分钟内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估算竞赛,逐步提高学生的估算速度。

例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相关内容时,让学生对“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进行讨论,并让学生在解答例题时先用不对齐小数点的方式计算,再用对齐小数点的方式计算,可以发现小数点对齐后十分位的单位均为0.1,百分位的单位均为0.01,进而落实数学运算素养的培养。在对学生进行估算训练时,教师要选择与学生生活贴合的题目以激发学生估算的兴趣。如:“我校有376名学生,小红的学校有267名学生,两校共有多少学生?”学生对这种贴合实际的题目进行估算,兴趣会更高。

(六)数学建模在课堂教学中的构建

数学建模素养与数学抽象素养不同,是通过梳理和总结学生在学习时遇到的共性问题,将其汇总为数学模型,并持续完善该模型,进而使其与开展的数学教学相适配。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应用数学建模思想,可以促进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能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自然会化繁为简,高效进行学习。

例如,在教学“植树问题”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将植树问题归纳为几“类”:两端均种植、只种植一端、围成一圈种植。不使用“建模”等词汇,而是用学生可以理解的“类”来表示,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再如,在教授梯形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准备多种梯形的图片,先向学生展示一些不标准的梯形,然后变化梯形的形状,总结出梯形的数学模型,让学生对梯形的概念进行理解,总结出梯形的特征,在观察与总结的过程中有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对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进行培养需要长期坚持,教师应立足于教学课例,探究和创新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从多方面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推动小学数学教学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彩华.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典型课例研究[J].速读(下旬),2019.

[2]杨少华.学科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习题设计[J].学周刊,2020(31):151-152.

猜你喜欢

课例研究核心素养小学数学
关注细节?灵动分享?打造生态课堂
依托课例研究 成就高效课堂
基于课例研究下的高校英语教师学习反思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