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基于“双减”的小学数学生活情境教学

2021-01-20季霞

教育界·A 2021年12期
关键词:双减情境教学小学数学

季霞

【摘要】“双减”落地,学校在减少作业量、减轻校外培训负担的同时,仍要保证教学质量,因而学生在校时间增加了,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数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小学数学的教学可以从生活情境入手,提高学生兴趣,拓宽学生思维,保证教学质量。

【关键词】双减;小学数学;情境教学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双减”政策发布后,作为教育名城的南通与北京、上海等成为全国首批9个试点城市,也是江苏省内唯一试点城市。“双减”指要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南通落实“双减”以来,100%的小学开展了“5+2”课后服务,每天放学后学校面向全校学生开展课后延时服务,放学时间与家长下班时间接轨,作业都会在学校完成,书包不用再带回家,孩子们每天都能“轻装上阵”了。由于学生回家没有作业,周末没有补课,数学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设计一些情境化、趣味化的作业来发展学生的素养。

一、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

在“双减”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化并未真正融入到数学课堂中,也并未真正被大家接受。教师在教学中虽然引入了生活素材,创设了情境辅助教学,但更多时候还是奔着考试去的。“双减”前补习班盛行,成绩被过分重视,而数学教学生活化不被重视,很多学生的休息时间被课外补习填满,没有空闲的时间去更好地体验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之美。家长带着孩子周末奔波于各种培训机构,往往忽略了通过生活情境教学发展孩子的数学思维,激发孩子的数学兴趣。孩子会考高分、会刷奥数题才更受家长青睐。通过这样的课外培训,孩子的数学学习兴趣、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和创造能力不一定能得到提高。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不妨将生活情境和数学教学紧密结合,探索生活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能够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一)生活情境教学能落实课标要求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通过义务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这要求教师从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为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让学生亲历、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创新思维与能力。生活情境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原来数学就在身边,学好数学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1]。

(二)生活情境教学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课本中的数学知识在年幼的小学生看来是枯燥的加减乘除,是乏味的图形和公式,是令人排斥的习题练习。数学不像语文那样丰富多彩,也不像音乐那样活泼灵动,有些题目比较抽象。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对一些事物的认知能力较弱,如果光通过刷题来提高成绩,会对数学学习产生抵触心理。加上小学生往往活泼好动,注意力不够集中,特别容易抄错、算错题,容易产生挫败感,削弱学习兴趣。教师将生活内容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会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更容易被学生理解。

数学的最大魅力就是简洁、实用,是人人必需的一种工具。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另外,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选取贴近生活实际的素材,把生活问题变为数学研究对象,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又为生活服务。这样,学生能够增强对数学知识的渴求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内在力量,体验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三)生活情境教学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在生活情境中学习,学生能深层次理解数学知识,主动探究,发展数学思维。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在生活情境中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能使学生从小形成创新意识,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真谛。小学生本身生活经验匮乏,容易出现知识与生活脱节的现象,而生活情境是打开数学思维的桥梁。

数学思维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创新思维是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应具备的一种重要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不断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与培养,使学生从小形成创新意识,这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的。这就需要教师、家长更加用心地长期引导学生,而不是让学生盲目做题。比如做操排队的时候,让学生看看前面有几个人,后面有几个人,自己是第几个;在校园里找一找对称图形;玩一玩七巧板的图形游戏等等。

(四)生活情境教学能推动“双减”落实

“双减”让学生有了自由活动的时间。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布置一些和教学同步的探究性的非书面作业,在减负的同时不减质,真正把“双减”落到实处。在这些探索性的非书面作业中,教师可以融入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之美,用数学之美去激发求知欲,感受生活之美,感受数学之美。

三、“双减”背景下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开展情境活动,提高运用能力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小学数学并不难,几乎所有知识点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实例。因此,教师完全可以把教学和生活密切结合。

比如,在“1~2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过程中,教师让每个学生从家里带3~5样玩具或者3~5本书以及总计为20元的现金,课堂上让学生开展自由买卖活动。在教学“认识元、角、分”时,教师可以布置几项生活情境作业:准备一些零钱,去超市用现金购买生活用品,了解生活中常见物品的价格,比如一个篮球多少钱?一个文具盒多少钱?一包盐多少钱?在家里或者课后也可以玩“開商店”的游戏,用真钱进行“买卖”。生活情境教学能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让小学生不知不觉地利用生活经验思考数学问题,也可以帮助他们养成在生活中关注数学的习惯,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

(二)加强家校合作,打好数学基础

“双减”后家长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状态:一种是仍然陷于教育焦虑不能自拔,总感觉孩子太轻松,会输在起跑线上;另一种则是将孩子的教育全部交给学校,家长自我解放。“双减”之后,孩子有了大量课余时间,这其实对家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些家长将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同样会使“双减”效果大打折扣。

在教育过程中,家庭和学校一定是一个共同体。在学校里面,面对同样的教师,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一样,造成差距的原因是复杂的。一、二年级学生成绩不相上下,三、四年级有的学生开始落后,五、六年级学生成绩明显分层。一、二年级数学知识量少,学生很容易考95分以上,于是学生忽略了学习习惯的培养,错题的归纳整理不到位。三年级开始,90分以上的学生就比一、二年级的少了,有些学生不能把文字转化为算式,错了以后没有理清思路,下次还错。在高年级,这些差距更加明显。“双减”之前,一些孩子周末排满了补习班,但考试成绩并不理想,长期下去可能对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甚至出现心理问题。“双减”之后,学生周末没有文化课的补习班了,家长更应加强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思维的培养,和教师多沟通。

研究表明,家长的引导很重要,会影响孩子的数学思维[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主动加强家校沟通与合作,定期向家长给出一些数学学习的建议。比如,二年级上册会学到厘米和米,二年级下册会学习到分米和毫米,这些内容看似简单,但学生还是容易出错。尤其是到了二年级下册,4个长度单位都学习过了,有些学生在实际做题目的时候还是会弄错。比如“天安门城楼高347(  )”,这个题目很多孩子都填写了“米”,其中不乏一些去过北京天安门的孩子,但是订正的时候孩子能自己订正对。对于这样的情况,家长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粗心。因为在生活中,“米”是比较常见的单位,一些建筑往往会用“米”来衡量,孩子对“分米”这一长度单位缺乏一定的概念。教师可以建议家长在平时的生活中,在出去旅行的时候,多问一问,多和孩子讲一讲周围的物体的长度(高度)有多少分米或多少米。家长也可以在带孩子逛超市的时候,多关注一下克、千克这些重量单位,可以让孩子自己挑选物品并找服务员称重,看看一个苹果有多少克,一个西红柿有多少克,一斤的物品拎在手里是什么感觉等等。

(三)积累生活常识,思考数学问题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善于将生活情境引入课堂,而且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探索,让学生自己发掘生活中的知识[3]。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素质教育要求,也才能满足“双减”背景下小学生学习的需求,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

比如,教师带学生去春游,让学生观察在春游过程中有哪些数学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订游玩计划,并归纳一些问题,比如分组问题、买票问题、购物问题、行李的重量问题、时间问题、路程问题、景点或建筑的对称问题等等,让学生思考这些问题并转化为数学应用题,等春游结束后再进行分享交流。这样,学生就能在平时的生活中多多观察和思考,对数学问题进行自主探索。

(四)适当分层教学,尊重学生差异

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差异,进行分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因材施教。教师要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认真分析每个层次学生的心理状态、接受能力等情况,使每位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4]。这里的分层不仅仅是把分数作为参考,还要考虑学生的生活体验是否丰富,家长的陪伴是否足够等。比如有些孩子对“元、角、分”的学习有困难,那么教师就可以让家长多陪孩子去超市走一走,给孩子准备一些零钱,用现金代替移动支付,让孩子在体验中理解数学。

四、“双减”后的数学教学现况

南通是“双减”首批试点城市之一,我校又是南通市重点的试点学校,推行“双减”三个月来,不仅学生的课外补习班没有了,学校的考试、作业也都减少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备受家长、社会的关注。从平时作业和期中练习结果来看,在低年级时养成了较好学习习惯的学生,“双减”后学习成绩依然是好的,甚至更好了。

笔者对所任教的两个班级的100名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做题情况、练习错题情况进行了初步分析。多数学生认为:“把数学知识用于生活实践”是培养他们数学学习兴趣的关键。72%的学生认为数学学习压力变小了,63%的学生比之前更喜欢数学了,95%的学生更喜欢把数学融合在生活中、游戏中的学习

方式。

在做题方面,放学后几乎每天做题的学生占5%,经常做题的占23%,很少做题的占55%,从来不做题的占17%。由于晚自习放学时间比“双减”前晚了近两个小时,留给孩子回家后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少了,因此同学们回家后做题的现象减少了。

从在校的作业情况、练习情况来看,同学们的逻辑思维题的正确率较高,难题的得分率也较高,但在计算方面的失分比之前增多了。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四年级的计算比三年级要难一些,另一方面和练习量减少有关。数学训练不要用题海战术,因为一大堆题目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学生基本的计算基本功还是应该打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错题率,让学生每天回家后少而精地、持之以恒地做几道计算题,不要把计算失误归结为马虎,还是需要多加练习。“双减”实施了,家长的角色更加重要了。

五、结语

“双减”政策是在给孩子减负,降低教育成本,促进孩子全面发展,让教育回到教育当中去。有的家长欢呼,终于可以摆脱课外班的枷锁,不用在孩子的补课上耗费那么多真金白银;有的家长焦虑加倍,课外培训机构不让去,孩子想补课找不到地方,提高学习成绩更难了。笔者认为,家长要客观理性地看待“双减”,并思考“双减”背景下怎样做对孩子更有利。虽然孩子的学习不能单纯寄托于课外班,但是减轻负担不是简单化地“减”,家长对孩子的陪伴、管理和督促不能减,教师不断教改并提高教学质量的工作热情不能减。“双减”背景下,如何减少做题,减少补习,通过家校共育,用心做好生活情境式的小学数学教学和思维引导,让孩子在生活中学好数学,在快乐中学好数学,这是值得“双减”试点城市的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们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张雪雪.问题情境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2021(32):156.

苏雅静.浅谈如何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J].新课程,2021(30):90.

邱思敏.借助情境教学,打造智慧课堂—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浅析[J].数学大世界(下旬),2021(06):59.

張耀群.小学数学课堂中分层教学的有效开展途径分析[J].求知导刊,2020(11):66-67.

林岩艳.如何创设有效的小学数学情境教学课堂[J].教育界,2021(25):6-8.

猜你喜欢

双减情境教学小学数学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情境教学模式探究
浅析情境教学法在中职会计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