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城区初中校园欺凌行为的成因及防治对策

2021-01-20刘仙民

教育界·A 2021年12期
关键词:初中学校城区成因

刘仙民

【摘要】校园欺凌事件长期存在,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带来了很大程度的影响。校园欺凌事件具有持续性、针对性等特性,欺凌形式也多种多样,对当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了极大的威胁。为了有效降低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率,文章以城市初中学校为例,分析了校园欺凌行为的成因,并提出了几点防治对策。

【关键词】城区;校园欺凌行为;成因;初中学校

校园欺凌问题是世界范围内中小学所共同面临的重要问题,校园欺凌事件本身对欺凌者与被欺凌者的身心健康均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在学校管理中,校园欺凌问题被作为重点的管理问题,各学校也加强了对校园管理的重视,但校园欺凌事件仍旧频频发生。如何防治校园欺凌问题,为学生创造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成为目前亟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因此,学校有必要了解校园欺凌事件的成因,在此基础上,以校园管理与家庭教育为抓手,做好校园欺凌事件的防治工作。

一、校园欺凌概述

校园欺凌是指在学生之间发生的一系列言语侮辱、敲诈勒索、欺负弱小、暴力殴打等行为。根据欺凌形式的不同,欺凌可以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欺凌,直接欺凌又可具体分为言语欺凌和身体欺凌两种。其中,言语欺凌是指通过口头语言的形式对被欺凌者的心理造成伤害,常见表现为辱骂、奚落、嘲笑等。身体欺凌是指直接施加于被欺凌者身体上的攻击性行为,如推搡、敲打、踢踹、抓咬等,其中伴随抢夺物品和侵占财物等行为。另一种为间接欺凌,指的是通过特定的隐性方式对被欺凌者身心健康造成影响。间接欺凌的主要表现形式为网络欺凌和社交欺凌。其中,網络欺凌指通过在网络上散播谣言对被欺凌者身心健康造成影响。社交欺凌是指搞团体排斥,私底下挑拨离间,对被欺凌者日常社交造成不利影响。校园欺凌中的欺凌者通常为团体,部分情况下也有可能是个人。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一旦遭受校园欺凌,可能会对心理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如今教育界对校园欺凌行为的关注度很高,两会上也提出了针对校园欺凌问题的解决办法,希望能够有效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二、校园欺凌的特点及形式

(一)特点表现

1.力量不对等。通过对校园欺凌事件系统分析后可以发现,事件中的欺凌者与被欺凌者存在力量不对等的特点。其中,欺凌者一方普遍具备较强的身体素质以及语言能力,或者具备一定的影响力,能够组织多名人员共同参与欺凌。

2.目的明确。绝大部分欺凌事件均具有较明确的欺凌目的,意在对被欺凌者造成身体上或者心灵上的伤害,通常是蓄意已久后对被欺凌者进行欺凌。

3.持续发生。针对特定被欺凌者的欺凌事件往往会持续发生,尤其是在不被外力干预的情况下,不仅欺凌事件会持续发生,而且欺凌者可能进行事件升级。如欺凌的方式可能由言语攻击上升至身体攻击或者言语攻击、身体攻击、财务侵占同时进行。

4.欺凌地点广泛。虽然大部分欺凌事件在校内发生,但并不会仅限于校园之内,在校园周边或者其他区域也有可能发生欺凌事件[1]。

(二)主要形式

常见的校园欺凌形式包括言语上、身体上、关系上、财务上的欺凌。其中,言语欺凌表现为言语羞辱、嘲讽、诋毁等,通常是指与被欺凌者面对面进行言语攻击;身体欺凌表现为打耳光、吐口水、囚禁等对被欺凌者身体造成伤害的行为;关系欺凌表现为孤立或者排斥被欺凌者,主要欺凌方法为通过造谣、诽谤等形式污蔑被欺凌者,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其他同学的孤立与排斥,使被欺凌者遭受被孤立的痛苦;财务欺凌指的是非法占用被欺凌者的财物或者通过破坏其财务的方式来达成欺凌的目的[2]。

三、城区初中校园欺凌行为的成因

(一)学生法律意识淡薄,个性差异明显

部分学生由于缺乏一定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以及自身的生长环境造就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惯,当个人利益和个人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时,很容易出现故意伤人的行为,成为校园欺凌者。此外,不同学生的个性、心理方面的巨大差异,也是导致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其中,易怒、急躁、易冲动性格的学生容易成为欺凌者,而部分性格软弱、存在智力问题或者与同学缺乏沟通的学生很容易成为被欺凌者。

(二)家庭教育不当,缺乏父母关爱

除学校教育以外,家庭教育也会对学生的个性培养造成直接影响。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较为突出,且家长并未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溺爱学生,导致学生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和态度,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极为不利。学校不同于家庭,同学之间难免出现矛盾,当学生的自我利益受到威胁或者自己的中心地位被动摇时,便会产生冲动或者暴力的行为,引发校园暴力或者校园欺凌事件。除此之外,一些父母离异或者家长工作繁忙、无暇照顾关爱学生的家庭中,学生很容易由于长期得不到关爱,无法感知家庭的温暖而产生较大的情绪波动,进而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研究显示,校园欺凌事件中的大部分欺凌者缺少家庭关爱和家庭温暖[3]。

家长对欺凌行为的轻视也会助长欺凌行为。部分学生在校期间受到欺凌时通常会寻求家长的帮助,但大多数家长认为学生之间的矛盾应由学生自己去解决,很少有家长会直接出面帮助学生解决欺凌问题。学生由于未得到家长的帮助,再次受到欺凌时便会选择隐忍,长此以往,必定会对心理带来不利影响。而实施欺凌行为的学生的家长在面对校园欺凌事件时往往存在包庇和纵容,未对学生的在校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这无疑会助长学生的欺凌行为。

(三)德育成果不理想,针对欺凌行为的处理方法和教育方法不当

在校园欺凌事件频繁发生的背景下,学校方面已经认识到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但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学习压力较大,留给学校进行德育的时间较少,且受到学习压力的影响,部分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学生会产生心理压抑感,进而引发心理方面的问题。如果不能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引导与疏通,学生很容易表现出发泄式的行为,这也是校园欺凌事件的起因之一[4]。教师在开展德育工作时,由于教学方法不当,仅针对德育思想与德育理论进行教育,并未联系实际,致使学生很难形成正确的德育观念。尤其是在发生欺凌行为时,教师出于减轻影响的考虑,仅对欺凌者进行简单的批评与教育。此种不公正的处理方式很可能使被欺凌者出现心理不平衡,欺凌者也会由于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而再次做出欺凌行为,致使欺凌事件反复发生,甚至可能逐渐升级,产生更为严重的影响。

(四)社会环境与社会风气带来的不良影响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学生很容易接触一些暴力事件与不良风气,极有可能对其行为和世界观产生不利影响。如果学校与家庭方面不对此作出限制,这些暴力事件和不良风气很有可能成为校园欺凌事件的诱因,提高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率。尤其校园周边分布着大量的游戏厅、网吧、酒吧等,活跃着很多不良人员,学生在学校周边活动时不可避免地会与这些人产生交集,潜移默化地影响自身的日常行为。如今,网络平台已经成为传递信息和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大量的学习资源,同时也会接触到一些不健康的文化因素,其中刺激游戏、色情和暴力文化等尤其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相关研究显示,80%左右的青少年违法者在网络不健康文化的影响下做出违法行为。

四、防治校园欺凌事件的几点对策

校园欺凌事件是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学校安定的主要问题,校园欺凌事件的产生与学生个性、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均存在一定的关系。学生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是诱发欺凌行为的主要因素,下面主要从这四个方面提出防治校园欺凌事件的对策,希望通过加强德育,构建联动教育机制,构建和谐校园和加强社会治安管理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一)加强法制教育与德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从上文分析可知,学生的法律意识与道德素养是影响校园欺凌事件产生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有效防治校园欺凌问题,学校应加强对法制教育工作与德育工作的重视,通过法制教育来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学生在遇到欺凌时能够充分利用法律武器进行自我保护,勇敢對抗欺凌行为。在德育工作方面,学校可通过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来规范学生的行为,使班级成为团结互助的集体,不会由于学生之间的个性和心理差异而出现欺凌者和被欺凌者,在校园内构建温馨和谐的学习环境[5]。

(二)密切联系家长,构建联动教育机制

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与行为构成直接影响。可以说,家庭教育因素是诱发校园欺凌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对于家长忽视家庭教育,对学生关爱较少的问题,建议校方积极与家长取得联系,定期家访,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并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向家长传授一些家庭教育的方法,使家长在家庭环境中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对于已经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学校需及时联系家长,共同开展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工作,建立家庭、学校之间紧密的联系,让家长及时了解阶段性的教育成果,并且组织家长参加校方组织的反校园欺凌行为的宣传活动,从根源上降低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率[6]。

(三)加强德育引导,构建和谐校园

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还应通过宣传德育知识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有效提高德育质量,对学生的行为产生积极影响,主要方式为:在校园的醒目位置设置电子屏和板报,有针对性地对校园欺凌行为作出讲解,并滚动播放校园欺凌事件的危害和影响,在校园内部形成反校园欺凌行为的氛围,并且在班级的黑板报中宣传一些团结友爱的行为,对学生进行正向引导。此外,还需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在校园各个区域配置高清摄像头,对各个区域内学生的行为进行严格监控,使校园欺凌行为无所遁形,尽可能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7]。另外,针对校园欺凌行为处理不当的现象,学校需要加强对教师的教育培训工作,使其具备妥善处理校园欺凌行为的能力,确保教师能够坚持自身的职业操守,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扮演好引导者和指路人的角色,谨防由于欺凌行为处理不当而造成事件升级的问题。

学校也可以积极组织课外活动,通过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来团结学生群体,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构建良好的同学关系。如学校可以组织课间运动会,让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参与特定的运动项目,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强化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运动项目需要根据学生的差异化需求来设置,确保每位学生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积极参与到课间活动中。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体魄,丰富学生的课间生活,也能避免出现校园欺凌行为。

为了达成控制校园欺凌行为的目标,学校还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正确引导,从根源上消除欺凌行为的诱因。除此之外,还需在学校安排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鼓励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及时向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确保学生在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端倪时便能得到有效引导,使学生心理朝健康的方向发展。

(四)加强社会治安管理,整治学校周边环境

防治校园欺凌事件,除学校和家庭方面需要担负主要责任外,社会方面的公安部门、文化部门、司法部门和社区等也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了给学生打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与社会风气,安全部门需要积极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工作,努力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并且做好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工作,对一些宣传不良信息如暴力信息、色情信息等的场所进行严厉处理[8]。

五、结语

从目前来看,校园欺凌事件已经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键性因素,校园欺凌事件的频繁发生意味着在学校管理、家庭教育、社会治安管理方面均存在一定的不足。本文针对校园欺凌事件的成因做出了分析,并且从学生、家庭、学校与社会方面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能够对校园欺凌事件的防治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李静,郭淼,陈彩玉,任晓花,吴海龙.关于少数民族地区职业院校校园欺凌行为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长江丛刊,2020(33):115,117.

贾勇宏,代雪伟.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的成因与对策—基于“权力欲”的分析视角[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5(06):102-108.

王健美.青少年校园欺凌行为的成因及防治对策探讨[J].心理月刊,2020,15(10):72.

祁成军,祁聪.校园欺凌行为中学生心理成因及教育对策研究[J].知识文库,2019(21):132.

杨硕.欺凌者视角下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基于我国教育追踪调查的实证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19(04):35-40.

马斌.试论当前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的特征、成因与对策[J].中华少年,2019(10);292.

兰婷.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问题研究及薄弱环节—基于CNKI文献关键词的共词分析[J].教师教育学报,2019,6(02):92-99.

王华强,姚真.初中生校园欺凌:现状、成因及对策—以临汾市尧都区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35):26-28.

猜你喜欢

初中学校城区成因
新建城区消防安全管理体系的完善措施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自相似视角下相对贫困成因分析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以人为本 和谐共进
试论激励理论在初中学校管理中的应用
初中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有效开展的策略探讨
聚焦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区域教育质量提升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