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构建与实证研究
2021-01-20秦亚国
秦亚国
摘 要:随着现代科技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行业也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文章作者以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燕京小学为试点单位,研究如何将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高效融合,如何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背景下发展教师的专业素养、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以期在协调和持续发展的观念下,不断缩小地域差异,让各个地区和学校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目标,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背景;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构建;实证研究
引 言
21世纪的前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间段。依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資源强国”的战略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提出的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目标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要想实现强国的伟大目标,就要营造良好的社会学习风气,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活动中融入现代化的建设思想。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要紧跟国家的步伐,信息技术教师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以更好地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要想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就要打造一支强有力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让整个教师队伍充满活力和朝气。
一、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意义
要想加强教师队伍的正规化建设,相关教育领导者就要加快专业性能发展和运行实体的构建,以促使教师教学专业素质的发展,着力打造一支知识功底牢固、教学能力较强、教学态度端正、教学手段科学的教师队伍,以上都归结于教师的知识涵养能够达到基本的要求。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通过坚持学习,不断拓宽自身的知识面,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武装头脑,从而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这些都是时代对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1]。教师在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环境、新的挑战时,一定要有相应的应对能力,还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将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完美融合,创新教学模式,从而达成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自身专业素质全面、协调、持续发展,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的目标。同时,相关教学领导者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让不同地区的学校能够实现资源的共享,让教育欠发达地区的教师也能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达到各地区教师互相学习、借鉴的目的,以信息化技术为载体,促进教师专业能力不断提高并最终实现缩小地域差异的目标。以上都是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背景下而展开的,教师要积极寻找发展自身专业素质的契机,从时代的浪潮中发现提升教学素养的着力点;相关教育领导者则要抓准实际,运用多种手段和策略为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助力,以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促使教师形成自身的教学特色,促进教师的教育技能全面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加快了社会各领域的变革,也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这种影响较为具体地体现在人们的学习理念上。大部分人转变了个人学习观,从以往认为“学习就是要不受干扰”的想法转变为“集体学习能更好地取长补短”的观念,这便使得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学习组织模式由个人学习迈向共同体学习。“共同体”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密切关联与深入交流,这种思想被各界人士普遍运用,特别是在现代信息技术产业普遍发展的背景下,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构建对共同体成员专业素养提升的促进作用十分显著,这引起了许多专业人士的广泛注意。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研究已然有了一些显著成效,然而,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还没能与概念探究共向发展,短时间内仍以小型培训与专业讲座为首要的专项发展模式,信息技术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影响仍位于边角处境,信息技术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仍未能明显体现出来。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发展应是全面的,不仅要有训练与讲座,还要有强有力的信息技术平台的支持。这样才能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交流沟通网,促进教师专业的多样化发展,更好地指导教师将来的工作,为培养满足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助力。
二、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策略
信息技术所包含的要素种类繁多,网络技术是搭建现代远程教育的新载体。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师应掌握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学校也应在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加强校本研修,在学校内部为教师能力提升营造环境,兼顾线上加线下两条渠道,将虚拟和现实有机结合,让教师不断创新现代教育思想理论模式,研判不同学科之间共同研修协作的共生力,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更加理论化和现实化。
(一)构建基于教研组的教师学习共同体
开展教研活动是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建设的前提条件,因此,学校要开展更加开放、更为深入、更具个性的教研活动,构建基于教研组活动平台的教师共同体。“行动—反思—交流—提升—再行动”的教研组学习共同体实施的策略[2],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研组的作用,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师整体素质,促使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办学品质,让小学教研活动能顺利开展,促进教研活动的开展获得量的提升和质的飞跃。
1.优化教研方式
在教研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利用信息化平台,通过开展高质量的教研活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在网上进行备课研讨主要是主讲教师提供学习素材,引导参课教师进行集体讨论,在讨论中获得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的启发。由此可见,集体备课能够为青年教师和单一课程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与探讨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相较于线下备课,线上备课为更多的教师提供了可选择的机会,节省了大量不必要的时间,在节省时间、提高效率的同时,为拓展集体备课的新途径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在开展网上备课活动时,主讲骨干教师要先将编写的教学设计上传至活动资源栏目,供参与集体备课的教师参考,然后请教师将自己在备课过程中产生的困惑和课后的反思、体会发表到讨论区域,以达到交流研讨的目的。在讨论的过程中,骨干教师和其他教师共同参与、积极讨论,达到了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目的,这是信息化背景下促进教师共同体建设的先决条件。
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燕京小学利用校园微信平台和校园局域网研修资源库提供的大讲堂、网络课程等各种服务,推动教师不限时间、不限地点进行校本研修,这不仅方便了教师在不同空间领域教研活动的开展,还能有效保证更多的教师参与教研活动,构建教研活动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构建。在编排课程表时,教研活动组织者要保证每个教研组在每一周都有半天的集体网上教研时间,实现多角度讨论,做到周周有教研、课课有教研、时时有教研,这在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3]。
例如,在小学五年级上册“制作表格”这一教研活动中,教师在进行教学后发现对于小学生来说,这部分内容比较难,操作起来也比较复杂。因此,教师要通过集体网络教研活动,共同探討如何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制作表格的意识,并解决学生不会动手操作的难题。在网络集体教研活动中,教师能集思广益,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实践经验,共同解决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构建。
2.进行网上观课、评课
网上观课、评课是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建设教研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其一是由学校上传课例录像,组织教师观看录像,让教师围绕讨论主题发表评课意见[4]。其二是先集体观课、听课,听完课后授课教师向听课教师介绍本课的设计思路及创新点,然后由听课教师现场进行评课,现场评课结束后继续在网上进行交流讨论。这是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关键环节,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参与专家讲座,上传学习资源
教师通过参加专家讲座可以有效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专家讲座的音视频资料记录下来,上传至相关论坛或平台上,供广大教师参考,这样就可以让更多的教师参与专家讲座。这种网上研修形式促进了教师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的学习兴趣、学习自主性、学习选择性提高了,平等参与、互助合作的意识也增强了。教师学习方式的转变又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课堂变得更加活跃,更能与现代技术以及前沿思想接轨,进而师生关系、课堂氛围明显改善,学生差异、学习兴趣普遍得到关注。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构建不仅能为青年教师提供追求职业梦想的平台,还能发挥出集体教研与团结合作的魅力,从而真正地将“教”与“研”结合起来,将“个体成长”与“共同发展”结合起来,进一步凸显学科特性,发挥集体智慧,共享备课成果,最终实现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5]。
(三)开辟京津冀教育交流新途径
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可借助京津冀区域基础教育力量。相关教育引领者可引进不同地域的专家学者进行指导交流,将先进信息技术融入教师的培训课程,以更加积极有效的方式搭建优质教学视频的播放平台和课堂设计数据库,促进教师在学习过程中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为京津冀区域基础教育互补、均衡、合作发展创建实践案例。
例如,京津冀六所联谊校通过共同研讨、六节课的精彩示范,展现了京津冀各校教师不同的教学风格、教学理念和教学艺术。这样助推三地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有新的理解,对教材的解读有了新的视角,对教法的钻研有了新的思考,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四)转变小学教师的教学理念
要真正实现教育信息化,就要培养专业的信息化人才,尤其是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互联网背景下,小学教师要不断培养自身的创造力。信息技术的深入研究需要创新,这就要求小学教师树立创新理念,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将信息化融入教学,紧跟时代潮流,开展信息化教学,不断提高信息化能力。首先,校领导要引导小学教师改变固有的思维方式,让小学教师认识到使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而使其更积极地学习相关知识,学会在实际教学中应用相关技能。其次,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互联网可以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对于一些难以解释的抽象概念,小学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以3D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和理论公式,简化一些复杂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信息化的魅力。最后,微课平台可以有效地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受课堂时间限制,很多小学教师在课堂上无法全面地讲解知识,所以学生需要在课后进行自学。小学教师可以通过微课为学生提供视频和参考资料,学生可以更好地补充知识,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五)分层次开展培训活动
根据“互联网+”背景下的实际教学情况和教学需要,学校领导要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师进行小组培训和讲座。小学教师应逐步掌握各种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在培养小学教师时,要考虑不同教师的年龄层次,进行有针对性、分层次的教学和培训。此外,为了实现在线教学和离线教学的同步推进,小学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利用自身的信息化能力来制作视频课、PPT和动画等。因此,在培训过程中,小学教师应主动学习,从而更好地实现信息化教学。许多小学教师渴望成功。他们不注重理论,只注重操作。但是,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训练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小学教师应该具备创新的理念,将新的理念融入教学中,这是需要一定时间的探索和研究的。
结 语
要想让教师的教学专业素养得到提升,就要以信息技术为实现载体,将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融入发展共同体的构建过程中,这样不仅可以促进教师的成长,还可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应该主动思考如何将信息化技术与日常教学有机融合,让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应用性。与此同时,也要不断深化教师的日常研学和课程的优化工作,将教师发展与研修活动相结合,在减轻教师学习负担的同时,也提升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建设的先进性。
[参考文献]
[1]洪东忍.网络环境下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研究[J].教育评论,2016(12):123-125.
[2]魏来,郑跃.隐私2.0:Web 2.0时代的用户隐私保护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0(5):60-64,80.
[3]张楠,严春燕,张建华.网格环境下信息资源共享中的隐私保护[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2):279-282.
[4]万力勇,赵呈领,廖伟伟,等.基于QQ群的网络学习共同体社会互动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9):54-58,68.
[5]高明,金澈清,王晓玲,等.数据世系管理技术研究综述[J].计算机学报,2010(3):373-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