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2021-01-18陈玲

红豆教育 2021年27期
关键词:预习习惯语文教学小学

陈玲

【摘要】预习对于学生学习的各个课程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课前预习这一理念也是不断被人们认可。但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部分教师和学生认为预习并没有用,这样错误的学习观念和教学观念让教师和学生忽略了课前预习,还没有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不仅可以让学生迅速的了解新的内容,还能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预习习惯

语文课程是一门主要的课程之一,所以,应该不断重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课前预习是学生学习进程中的一个很好的开始,预习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有着不能忽略的作用,有的时候预习关系到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所以,学生预习习惯养成是有多重要,教师要重点关注和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课前预习的任务要有目标性和科学性,这样不仅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进程,还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让教师的教学效果更加明显。

一、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必要性

1.1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现今在大力实施新课程改革,不断实施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锻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这样的学习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如果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那么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时,可以增加学生的了解知识程度,让探究性学习进行下去,不断让学生有良好的预习习惯。

1.2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

学生通过对语文内容的提前预习,可以对内容进行初步的了解,之后在进行深入的教学环节时,教师在讲述新的知识时,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可以增加对新内容的了解和掌握,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很大的作用。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可以知道自身有哪些地方不是很了解,这样在听教师教学时,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之前预习过程中不懂的地方作为学习的重点部分,不仅把课堂时间进行了合理的分配,而且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让学生掌握不太懂的语文知识内容,让语文教学效果可以有明显的提高。

1.3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有一部分教师对学生语文课前预习不够重视,认为预习只是在上课前看一看上课讲的内容。课前预习是一个有目的进行的过程,要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学习,这个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还要调动自身已有的语文知识去学习新的内容,通过观察,想象等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式。

二、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策略探究

2.1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想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前提是要让学生对预习内容产生兴趣,这是良好预习习惯养成的重要的一部分。在传统教学观念中,教师大部分都是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查找不懂的字词等等,这种教学方式会很容易让学生感到单一,枯燥,不能对语文产生学习的兴趣。如果学生对预习语文有兴趣,就要引导学生带着求知的欲望预习语文课文内容,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爬山虎的脚》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阶段性特点,选择吸引学生眼球的预习方式。小学阶段的学生年级还比较小,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一般都会先观察事物的表面,而且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也不长,教师在了解这些以后,可以让学生预习的时候去外面实地观察爬山虎的脚,了解爬山虎的各个结构,是有几部分组成的,让学生仔细观察爬山虎的脚,写出自身观察爬山虎脚的形态,还可以让学生去拍一些爬山虎脚的照片。之后,教师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首先运用多媒体,放一些爬山虎的照片或者视频,把这些播放的资料和课文联系在一起,还可以让学生把预习学到的内容讲给教师,让教师了解学生预习的程度,之后进行有效的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让预习变得有趣起来,也能提高学生的预习的兴趣,让学生更积极的去理解课文内容。

2.2增强课前预习的科学性和目的性

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并不是没有目标的方向的,教师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时,教师要尽量做到精简预习内容,预习布置下去的内容不在乎多少,而是要有目的并且挑选适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安排预习任务,明确学生课前预习内容和目标。只有这样,学生的课前预习才不会偏离课文内容。而且,教师还要对学生因材施教,针对学生之间的差异和特点,给学生布置不同的预习内容和目标,例如:在学习《司马光砸缸》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提一些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比如“课文中是谁救了掉进水缸的小孩子呢?”“课文中小孩子掉进水缸时,其他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呢?”“司马光与其他人相比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让学生认真预习课文,并且回答这些问题,在教师讲课时,可以提问学生这些问题,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

2.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學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预习,保证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可以更好的掌握基础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主动的寻找难以理解的问题,提出自己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先去尝试解决难题,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在课上向教师提出来。例如:在学习《灰雀》这一课时,教师先布置预习任务:读完这篇课文,同学们有什么问题?之后在课上让学生提出自身的疑问:有的学生就会说在课文的最后列宁也没有问……男孩是诚实的,这句话中为什么要说男孩是诚实的呢?就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把学生主动的提出的疑问贯穿着整节课。所以,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自身感受和自主探究的过程,提高学生主动质疑的能力,并且鼓励学生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促进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

结语:学生养成好的预习习惯,有利于学生提升自身学习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所以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对学生的引导,不断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参考文献:

[1]周洁.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学素养的渗透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0(93):15-16.

[2]潘晓俊.基于生本教育理念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考试周刊,2020(92):41-42.

猜你喜欢

预习习惯语文教学小学
培养初中学生语文预习习惯的研究
探究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策略
小学生数学良好预习习惯的培养研究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