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理论视角下的初中英语以读促写教学实践探究
——以Unit 9 为例
2021-01-18蔡洁芳
蔡洁芳
引言
目前以读促写教学理念获得了英语教师的普遍认可,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阅读环节和写作环节往往分独立课时进行。很多初中生英语写作能力难以提高,“中式英语”普遍,生硬的中译英背后是其浅显的思维水平;写作中缺乏技巧,即使在阅读课中获得了一定的语言知识和文本解读策略,也难以将其迁移到写作中;阅读能力提高了,写作能力和综合语言水平依然停滞在原地。许多尝试了“以读促写”的教师由于设计缺乏连贯性和层次性,以及缺乏从学生视角对写作策略进行有效引导,导致他们的写作能力无法得到有效锻炼,达不到以读促写的教学目的,更不用谈提高其思维品质了。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指出,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维度,“语言能力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基础要素”(教育部2018),“培养语言能力是英语课堂的核心任务”(葛炳芳2019)。为了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培养他们的思维品质,教师需要在教学中结合阅读和写作的指导,从基础框架和语言丰富性上指导其进行谋篇布局。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会分析和模仿文章结构,在迁移和创造中形成个性化的写作能力。“从侧重写作技能进行阅读教学,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既要获取文章的内容、理解课文承载的信息和为了使篇章通顺而使用的连接词,并在有限的课堂教学实践内进行有效取舍。”(庄志琳、沈萃萃,等2011)
一、理论依据
(一)“以读促写”的概念和理论基础
狭义的“以读促写”是指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阅读材料完成相关任务,如概述所读文章、完成相应的作文题目等;广义的“以读促写”则侧重阅读对写作的积极影响。其理论基础与克拉申(Krashen)的“输入假说”理论有密切关系。克拉申认为,如果学习者的语言水平为i,他们接触到大量含有i+1的语言输入,那么他们的语言水平就会从i 向i+1提高。所以,语言输入能够促进学习者的语言习得,并对语言输出产生积极影响。阅读是一种最直接的语言输入,以读促写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将从在阅读中获得的语言知识和阅读策略灵活地运用到写作中,从而提高写作能力。由此,以读促写的教学法与纯粹的写作课教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二)建构主义理论
支架式教学以维果茨基(Vygotsky 1978)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由建构主义思想家布鲁纳(Bruner)提出。布鲁纳和罗斯(Bruner & Ross 1976)借用建筑行业中的脚手架作形象比喻,实质是利用上述概念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教师为学生提供帮助和引导的支架,使学习任务逐渐从教师转向学生本人,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从搭建支架到适时撤去支架的过程能使其从当前水平提高到可能达到的新水平。
支架式以读促写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的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他们的独立写作支架搭建能力和自主写作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法。该教学法是指一步步为学生的写作提供适当的、小步调的线索或提示(支架),让其通过这些支架一步步地攀升,逐渐发现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和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成长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
根据国内外对支架式以读促写教学法的研究,结合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的读写内容布局,教师将以读促写的教学步骤设计如下(见图1)。
图1
二、基于支架理论的初中英语以读促写教学实践
教师在平时的初中英语读写教学中一直致力于以读促写教学模式的尝试和实践,边摸索、边总结。对于处在写作初级阶段的初中生来说,从阅读到理解,从模仿到创作,将从阅读中所学到的语言知识、文本解读方法运用到写作实践中,是较易习得写作技巧、获得自我效能感和成就感的一种有效途径。从句子的模仿到段落的生成,再到篇章的输出,既源于阅读文本又创新于阅读文本。下面,以人教版(Go for it!)初中《英语》八年级(上)Unit 9 的教学为例,依据应用文写作目的以及中考书面表达要求,阐述如何搭建阅读支架和写作支架,在要素完整、结构清晰、语言明了和思维发展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有效写作指导,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
(一)利用应用文文本特征,精准定位解读方式
1.教材与学情
人教版(Go for it!)初中《英语》八年级(上)Unit 9 以邀请为话题展开教学,关联到如何适当、有礼貌地发出邀请、接受邀请、拒绝邀请,切合学生的日常生活,能够激发其用英语表达的兴趣。本堂课教学内容Section B 2a—2d 部分的文本体裁是三封电子邮件,题材来源于生活,内容既有趣味性,又有实用性,语言简洁,是适合仿写的材料。
学生经过这一单元前几课时的学习,对于如何接受邀请和拒绝邀请的口语表达都已较熟悉,但是对于如何以书面形式就某一活动发出正式邀请还有一定困难。从知识的建构来看,学生既具备一定的知识经验,又有基于话题的读写动机,符合支架式教学的条件。在此堂课中,加强阅读和写作的融合性,发挥支架的搭建和迁移作用,能推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语言能力向更高层次发展。
2.教学目标定位
(1)语言能力。
学生能够理解和分析邀请函的基本结构,根据邀请函的要素关键词理清文本内容,包括:邀请理由、活动地点、人物、时间、是否需回复和发函人等。
(2)学习能力。
学生能将阅读中获得的文本解读策略迁移到写作中,自主搭建写作框架,填充实际内容,关注文本的逻辑性和完整性。
(3)思维品质。
学生能以“策略运用者”的角色完成整个读写任务,在阅读及写作过程中主动运用思维导图及支架图式构建自己的邀请函,并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调整各要素的先后顺序。
(4)文化意识。
学生能够通过邀请函的阅读和写作理解西方国家派对文化,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形成中西方文化对比意识;能够简洁有礼地根据不同需要回复邀请函(包括接受和拒绝的表达方式),能够针对不同的活动和邀请对象选用恰当的表达方式进行真实写作,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情境式话题导入,巧妙铺垫支架要素
导入环节是思维活动的开始,教师重在通过设计问题启动学生的先行认知,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梁美珍2013,转引自桑力华,2016)。3—5 分钟的导入,既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又将其带入本课要学习的主题讨论——关于邀请函,你都知道哪些元素?激活思维,激起讨论,发现学生已有认知中的“最近发展区”,为阅读与写作的支架搭建作好准备。
1.话题导入,激活思维
由于这一单元的教学在圣诞节前夕,利用这一西方节日进行话题导入,能够激起学生的发言欲望。首先呈现相关图片,用If we want to have a Christmas party,what should we prepare for it? 导入本课话题,激发学生进行相关联想和讨论。“头脑风暴”式的信息碰撞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更自然地引出了本课的主题:make an invitation。
S1:We should prepare the food and drinks.
S2:We should set the table.
S3:We should decide who to invite.
S4:We should think of games to play.
S5:So we should make an invitation.
学生参与讨论的过程也是回顾已有知识和经验的过程,能够自然地引出这堂课的学习重点,即如何发出邀请。
2.大胆预测,初现支架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预测:What is in an invitation?即一篇英文邀请函会由哪些要素构成。在学生的已有认知区域中,对中文请帖或邀请信有一定的认知,因此较容易关联到语言区域内的“最近发展区”,从而对英文邀请函的要素进行大胆预测并在激烈的集体讨论中相互修正、相互补充、发散思维。教师在学生提出各种要素的过程中,在黑板上进行板书,为后续的阅读与写作搭建好框架。因学生呈现的内容较灵活,相应板书内容或各有差异、或不完整,同时给未呈现的要素留白,用作阅读中的悬念。教师用PPT更清晰地呈现邀请函的要素,第一次呈现支架,建立与话题相关的问题圈(见图2)。
图2
(三)任务型模式解读,清晰提取文本支架
在整体和细节阅读中,通过Top-down 的阅读方法,学生能迅速构建信函式应用文的大致框架。基于单元整体教学目标的稳步实施与促进学生的语用能力,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既能够输出一篇完整的邀请函,又能对接到的邀请进行得体的书面接受或拒绝回复。
1.整体感知,明确主旨
让学生快速阅读教材中的三封电子邮件,并进行配对:发出邀请、接受邀请、拒绝邀请。学生能根据三封电子邮件中的一些关键词线索很快完成配对。教师追问:Why do you think the first message is to accept the invitation? 学生扫读后可以发现两个I can help to ... 的句子表明接受邀请后在派对中所能提供的帮助,还有一个I already have a great idea about 句子进一步表达对组织派对活动的具体想法,都是接受邀请后准备参加派对的细节。教师再次追问:How can we know that the second message is to turn down the invitation? 学生迅速找出I’d love to,but I’m not available.明显是委婉的拒绝。
但简单的略读任务显然无法满足思维型文本解读的需求,因此还需要在下一步的细读中进一步追问:如何接受邀请?除了接受之外还有哪些信息?如何拒绝邀请?拒绝的理由是什么?在下一步的精读中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和思考。
2.再读信件,梳理框架
邀请是一个双方互动的过程,在表示“拒绝”和“接受”的信函中,模仿得体的回复、真实的理由和诚挚的感谢都是英语学习的意义。细读“接受邀请”和“拒绝邀请”的信函,学生需从文本中找出:(1)接受邀请和拒绝邀请的语句;(2)接受或拒绝邀请的理由;(3)如何表达可以让接受邀请或拒绝邀请更加有礼貌(见图3、图4)。虽然是本次以读促写的非重点部分,但学生在这一阶段可以通过寻找如何接受邀请以及如何拒绝邀请的相关信息进行课后的延展性写作,为提高运用于生活的综合写作能力提供机会。
图3
图4
3.呈现重点,完成建构
教师要求学生仔细阅读邮件三,即“发出邀请”,对照读前讨论中关于邀请函的要素,寻找出这篇邀请函中的相关要素,自主完成支架图的填写(见图5)。在这一环节中,实施常用的任务型教学法,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根据学案填写文本支架图。它强调的是“在做中学”,能使学生通过实际参与解读过程、搜寻相关信息完成邀请函的建构。
图5
完成支架图后,学生和同桌根据此图进行相互补充和复述,口头输出一份较完整的邀请函。口头复述的方式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关注所表达内容的逻辑性和完整性。在口头表达过程中,学生能有意识地借助阅读文本的语料素材,提取、转换语篇中的词块和句式结构,并结合自己想表达的内容有目的地运用目标语言,从而为后续的写作作好准备(何晓灵2019)。同桌互说的优点是,在互动中能发现对方的表达错误和信息遗漏问题,从而进行及时修正与弥补。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走看课堂,随机倾听、给出建议,提醒学生注意口述邀请函的完整性,并给予适当的语言支持。
(四)以读促写促生成,全面构建篇章写作
通过前面的读和复述的语言输入和强化过程,学生已建立起对写作支架的认识。考虑到学情,教师特设计下一环节,以巩固邀请函支架的概念,帮助学生有效进行应用文写作。
1.依托真实交际,生活化口语输出
将教材2d 有关参加一个新家派对的邀请函填空题改编成支架图(见图6)。假设让学生准备一个乔迁新居的派对,计划邀请一些朋友参加,已制订好邀请函的支架图,学生需按支架图在微信对话中对朋友杰克(Jack)发出口头英文邀请。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准备时间,并在展示时用手机微信的录音功能真实地发送这段语音邀请函给朋友。
图6
2.确定评价量表,制订评价支架
为了使学生在写作前明确要点,促进其高效写作,让其先讨论,在教师的提示下共同制订写作评价表,让写作过程更高效。该评价表从邀请函的要素、语言的清晰与简练、表达的礼节性等方面形成标准,构成写作的评价支架。图表式的评价支架(见下表)直观明确,使写作目标层次分明,可以促进文章形成与修改过程中的反馈和调控,提高学生的写作质量。
3.布置写作任务,生成书面化邀请函
布置写作任务:假设你的祖父将要迎来70 岁生日,你们全家人正在为他策划一场大型宴会,将会邀请许多亲朋好友来参加。如何撰写一封优秀的英文邀请函?请先参考前面阶段的支架图为这个邀请函搭建支架,再书写一封完整的邀请函。
在写作过程中,提醒学生参考评价量表规范写作,并在写作完毕后进行自我修正。
4.同伴分享互评,量化评价提升写作质量
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分享给小组中的伙伴,用评价量表对同伴的作品进行评价,鼓励点赞和提出合理的修改意见,将自己认为比较优秀的作文交给教师,在全班分享。小组合作评价和全班分享可以提供更丰富的写作素材,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设学习环境和写作条件,为更优质的语言输出打下基础。
5.课后作业和提升
课后作业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修改自己的文本,从语言表达到字迹、卷面;二是组内交换邀请函,对对方的信件进行回复。学生可以自己决定接受或者拒绝邀请,写明接受或者拒绝的理由,形成一篇完整、有礼的回信。这也是在读中环节对三封邮件都进行支架解读的目的,让学生在收到邮件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性地回复接受或拒绝,让读、写结合得更完整。
三、基于支架理论的以读促写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通过支架式以读促写教学的尝试和实践,总结反思如下:
(一)要关注思维品质,创新整合教材
本堂课将思维品质的培养贯穿始终,读前环节通过话题导入、写前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围绕话题进行讨论;读中环节的文本分析紧紧围绕最终的写作目标展开,创新地整合了教材的原有形式,使学生在阅读中更熟练地提取邀请函的写作要素,并能进行口头输出;读后写作环节不断提醒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修正,整个读与写的课堂都在思考与反馈。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每个单元的内容编排都基本遵循从听说到阅读再到写作的顺序,教师可以在听说课和阅读课教学中适当进行写作思维的渗透,进行结构支架和内容支架的铺设,为写作过程的顺利进行作好铺垫。
(二)要关注写作策略,帮助学生从阅读支架迁移到写作支架
在本堂课中,针对邀请函的写作特点,用框架图的形式给学生搭建了写作支架,写作内容一目了然,写作不再困难。在写前阅读环节中,先重点剖析教材2b 中第三封电子邮件的各要素,再以相同形式将2d 文本改成框架图形式让学生进行口头作文,为其提供了有效的写作策略与实践机会。应用文写作如此,其他文体的作文写作也可以参照。
(三)要注重写后评价,自评互评融合提升写作质量
以“自我评价表”落实写作中的各要素,一方面继续巩固学生对写作支架图的熟练程度;另一方面通过反复检查并修正,能够体验完成一篇高质量作文的成功感。在同伴互评中,提供评价量表能够让评价更有方向,使学生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四)要关注结构支架,也要关注内容丰富性和语言内涵
从本课实施后的学生作品来看,基本上邀请函结构和逻辑完整,但是语言表达的地道性和词汇、句式的丰富性仍较欠缺。因此,在关注写作结构支架的同时,也要关注语言表达的内涵和深度,关注写作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避免千篇一律。